送拖鞋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老人0300

送拖鞋的寓意是什么意思,第1张

送拖鞋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导读:一起慢慢变老、妥协、送行送拖鞋的寓意一起慢慢变老:情侣间送拖鞋希望和对方一起慢慢变老,一起的幸福的生活。妥协:“拖鞋”谐音“妥协”,因此送拖鞋具有希望对方能先妥协于自己,向自己服个软的意思。送行:朋友间送拖鞋,具有送行的意思,在好友远行的时

一起慢慢变老、妥协、送行

送拖鞋的寓意

一起慢慢变老:情侣间送拖鞋希望和对方一起慢慢变老,一起的幸福的生活。

妥协:“拖鞋”谐音“妥协”,因此送拖鞋具有希望对方能先妥协于自己,向自己服个软的意思。

送行:朋友间送拖鞋,具有送行的意思,在好友远行的时候,送给好友一双拖鞋,祝好友一路顺风。

送鞋子给女人的意味

为了你所爱的人

比如你买鞋子给妈妈,姐姐或者姐姐,或者是一些女性亲戚,那么代表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亲人的关心和爱护,至于亲情的程度,具体是因为鞋子的质量和定义。

我是那双最合适你脚的鞋子

这是最浪漫温情,又不失体贴的告白,不是有句话吗,叫: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脚最清楚。我对你的心,你自然最清楚。四、请离开我的生活

当一段感情即将公布的时候,或者一段感情因为各种原因感觉不合适的时候,有一种方式男人也会选择尽量照顾女人的面子,那就是送鞋子,大多数女生都明白送鞋子有请离开的意思,这就是好的好的分开的意思。

送鞋子有哪些禁忌

再贵的旧鞋也不能送人

有的人觉得自己买了一双很贵重的鞋子,又没有怎么穿,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喜欢了就送给别人,但这么做是不合适的。因为旧鞋子从某个角度理解,也可以看做是“破鞋”,因此送旧鞋子给人家,可能会被误会诅咒他人感情不顺利。所以,哪怕是再亲近的人之间,也最好不要赠送旧鞋。当然,若是小孩子就可以例外,因为孩子并不存在婚姻和感情方面的苦恼。

情侣送鞋有来有往

情侣之间赠送鞋子是很平常的事情,比如对方看中了一款限量版的鞋子,伴侣就会记在心中,并且找机会购买送给爱人,给对方一个惊喜。不过情侣之间赠送鞋子也是有讲究的,要有来有往,不可以单方面赠送。因为民间有这样的说法,送鞋子给爱人,会让对方更快的离开自己。如果是互相赠送,情况又不一样了。所以,情侣之间应该互相赠送鞋子。

同事或者领导不要送鞋子

职场上的人情往来是难以避免的,有人会给同事或者领导赠送礼物,但是这种关系挑选礼物的时候尤其需要谨慎。职场上的明争暗斗很多,如果送给同事鞋子,对方可能会误会你对他有所不满。如果给领导送鞋子,可能对方会认为你对领导不满,觉得对方给自己穿小鞋了。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还是不要送鞋子比较好。

送鞋子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送鞋子的寓意是什么意思,其实很多人都会送鞋给自己身边人,但是呢,很多人都不了解这是什么意思,所以你想要了解一下吗?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送鞋子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送鞋子的寓意是什么意思1

1、想和你一直走下去

其实,这一种含义对于恋人来说是非常美好的。大多数男孩子送自己的女孩鞋子都只是单纯的希望对方开心,但是也暗暗的希望对方能够一直穿着这双鞋。其实送心爱的女朋友一双鞋子,它的确是代表着想和恋人一直走下去,不止是恋爱,还想和你结婚。对于正处于热恋的情侣来说,如果不知道送什么,不如就送女友一双漂亮鞋子。

2、帮你赶走坏运气

“鞋”字和“邪”字谐音,所以送鞋又有送邪的意思,也就是说送走邪气,赶跑你身上的坏运气。如果你的女朋友刚好遇到了一点不开心的事情,她的情绪非常消极,那么为了逗她开心,作为她的男友,你可以挑选一款合脚的鞋子,把它包装的美美的,贴上一个小纸条送给你的女孩,让她快乐一点,不要伤心难过。

3、穿上鞋子跟我走

还有一层非常霸道的解释,你穿了我送给你的鞋子,你就是我的人了,你以后就要跟着我走。如果你和你的女朋友刚刚确定情侣关系,那么你可以送一双鞋子,这样她心里肯定会很欢喜。或者在情人节或者七夕节的`时候,选择一款大牌的高跟鞋,这一份礼物不仅诚意够心意足,而且还暗含着想让女生死心塌地的跟着他的小心机。

4、希望两个人相处和谐

另外,“鞋”还和“谐”字是一个音,表示和谐的意思,就是暗示他想和女朋友在一起好好相处,两个人能够一直甜甜蜜蜜的过好二人世界。如果和女友吵架了,那么不如送她鞋子,委婉的表示一种歉意。其实不吵架也可以送,不论什么时候,送女生礼物她都会觉得开心,觉得自己是被爱的。

5、想和你分手

当然,还有一种非常糟糕的寓意,就是想和女生分手,因为送人鞋子就是送人走。但是又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就送女生一双鞋子。也许是希望女生能够自己明白,然后由女朋友主动提出分开,这样他的内心就会减少一点歉疚感。其实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要分手就早点说出来,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和感情。

送鞋子的寓意是什么意思2

如果长辈送小辈写的话,那么就是希望你前途似锦,希望你往后的日子能越走越好,如果说情人之间送鞋,那是完全可以的,她表示的想法和寓意都是,很好的,所以说不用害怕,有别的含义,因为长辈送小辈的定义只能说是给自己的,家人送一双鞋,希望他的路将来走得更长远,这样的做法都是很好的,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

送情人鞋的话,如果把鞋子送给情人,那么这个寓意就不是多么好了,因为本来送鞋就是越走越远的含义,但是你送鞋的话只能说,送给情侣之间是不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夫妻之间送鞋是完全可以的,因为父亲属于完全的亲人,送鞋也是相互持久的含义也可以,给对方留下一个纪念,让对方更加支持自己,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送鞋的含义他就有所不同,所以说我们大家要根据彼此送鞋的方式来去了解,男士手表或者是领带,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说情侣之间为表示必须送鞋。

在这里给大家普及装修知识,其实礼物呢,都有着很好的寓意,代表着希望对方得越来越好,其实如果你要是送对象的话,比较迷信的话,那就是尽量不要再送了,因为说,我们不是说完全不信这些,但是我们也有的时候必须去相信一些东西的存在,我们可以除了送鞋,我们可以送一些女生裙子或是别的一些小东西,也是一件很不错的选择。

礼物的选择,那我们一定要选择得当大体,这样才会给对方一种你比较用心的感觉,但是我们不要随心去送,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这样的反而会让,对方感觉到并不是多么开心,他也没有必要也很由衷的去感谢你,所以说在送礼物之前的我们一定要能记住一些,明白送东西的含义。

我们要了解对方到底喜欢什么,然后再去送对方这个东西,如果说我们送给他的这个东西,真能让他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那我们也可以送给她她自己喜欢的东西。

送鞋子的寓意是什么意思3

送鞋子好不好

鞋谐音“邪”字,不吉利。代表不带来好运。所以一般送礼不会送鞋。

为什么不能送鞋说法一:送抄鞋给谁,谁就会跟人跑了。所以老婆也不会给老公买鞋子,最多就是陪老公去买。应该怕老公会跟人跑了。

为什么不能送鞋袭说法二:最早是情侣间不能送鞋子。有一个传说。情侣之间不能送鞋子,如果送鞋子给对方,那对方可能会跟人跑了,所以台湾的情侣送鞋子给对方时会跟对方要一块钱,只是个流传,不过很多情侣都宁可相信的。

为什么不能送鞋说法三:现在说送礼不能送鞋是怕有给他穿小鞋的意思。

为什么不能送鞋说法四:鞋和邪同音,送鞋等于送邪。不吉利的。不过也有人认为送鞋是祝人日行万里飞黄腾达,地域不同讲法不同。

为什么不能送鞋说法五百:有些地方,鞋也叫hai,hai和害同音,所以送鞋就等于把害送给别人,所以不送鞋。

关于为什么不能送鞋这个问题当然有时候要看你怎样理解了。各个地方风俗不一样。是吉是邪也截然不同!送东西嘛,要看你送给谁,他目前最喜欢什么,最需要什么。只要是别人需要的,就能送。只要送了能让对度方开心,就可以了。

老人过生日送鞋有忌讳。

因为鞋子的“鞋”字同邪气的“邪”字谐音,所以送鞋给老人有送去邪气的不良寓意。

因此,在老人过生日时,不要送鞋子,以免送去邪气。可以在平常送鞋给老人,或者在老人过生日时,送其他礼物。

隰县年俗

时令一进腊月,年味一天比一天浓了起来。儿童们穿红着绿,边玩边唱起隰县童谣:

“腊月二十三,灶马爷爷上西天。

腊月二十四,打打扫扫一天的事。

腊月二十五,红白萝卜挂了二百五。

腊月二十六,割了几斤猪羊肉。

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

腊月二十八,黑白馍馍蒸下两笸箩。

腊月二十九,背上圪篓倒烧酒。

年三十,吃早饭,今天的事情做不断:

茅子圪堆水瓮干,羊粪蛋蛋垒上天。

摆炭炉,打扫院,往出走捎了个把门炭。”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大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者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为高潮。

春节起源于以山西、河南和陕西为中心的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无论风云变幻、时代更替,扎根于人们心灵的春节古老习俗一直顽强地流传下来。尽管现时的春节因社会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弱化了很多,但春节的基本结构依旧保存完整。与春节有关的民间信仰仍然存在,看春晚,逛庙会,闹红火,唱大戏,游园娱乐等等传统与新兴的节庆活动使春节民俗更加丰富多彩。地处黄河流域的隰县也沿袭了这些古老的习俗流传至今。故乡的童谣就是这般的动听,这般的滚烫。每当童谣唱起,春节就一天天临近,气氛就一天天热烈。一代又一代隰县人在童谣里长大,一年又一年春节,温暖着一代又一代隰县人。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它是中国人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情结,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圆和喜庆的时刻,再忙再远,也要回家团圆,正如大家所说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除夕晚上,全家老小聚在一起,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熬年守岁,开怀畅饮,共享天伦之乐,大家一起说着过去一年里发生的趣事,也是展望新的一年,相互祝福的时刻。

腊月里最要紧的节日,是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过腊八,吃腊八粥,是隰县人的传统习俗。古城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腊八粥的做法,其实就像现在的八宝粥,多多益善,越粘越好。老早以前,八宝粥以软米、红豆、红枣为主。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是好兆头,取意“年年有余”。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现在的八宝粥,除软米、红枣和红豆,加上江米,薏米,小豆,莲子,银耳,红糖等,食材丰富,营养可口,一碗八宝粥,反映出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富裕。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祭灶节。旧时,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做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灶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尊,有的则有男女两尊,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这一天,家家户户点香焚纸,然后将供奉一年的灶君爷爷,以火焚之送往郊外,俗称“灶马爷爷上西天”。现在移风易俗,人多没有这个讲究。

春节前扫尘,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的大事,是千年不变的习俗。扫尘,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迎新首先要除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除旧才能布新。

送走了灶君,清扫了环境,就可以准备年节的吃食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我们隰县炸油糕很普遍,过去多数是黄米面的,现在又有江米面的,包着红糖馅、枣泥馅或者豆沙馅。黄米枣糕,隰县民间叫案糕。记忆中的案糕蘸着糖很好吃,总是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多蘸点白糖,那个滋味别提有多美了。蒸花馍和花馍点红,好看又好吃,花馍形状多样,代表着健康长寿、阖家团圆、吉祥如意。隰县过年蒸枣山、垲垲,过年吃的馒头,都包点馅,或是红糖、或是枣、或是别的,而且都带着红点,取义红红火火,甜甜蜜蜜。过去,隰县习俗腊月蒸的馒头要够一正月吃的,家家户户都蒸一两瓮的馒头冻在室外,吃的时候取些就可以了。隰县从前出产的小杂粮多,白面比较少,过年的时候,祭品都用白面来做,自己吃的多用硬糜子面蒸,也叫米面馍馍,里边放些豆沙红枣馅,那酸酸甜甜、特有的醇香的糜子面味道真是难忘。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一方水土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年夜饭的准备,一般要在除夕前制成成品或者半成品。比如炸丸子、炸油糕、烧肉、炸土豆红薯等,由全家人一起动手、精心准备,这也是喜庆、团结的习俗。

年三十,也称“除夕”。早上,隰县年俗要吃莜面饺饺,叫夹年饺饺。这种饺饺是种蒸饺,个头比较大,大概有三四个饺子那么大,皮薄馅大,蘸着醋很好吃。所以吃莜面饺饺而不是白面饺饺,其一是白面缺,其二是“莜”谐音“有”,图个吉利。除夕午饭前要贴春联、贴倒福、贴门神、年画,把里里外外装扮一新。贴好春联后放爆竹,然后就吃午饭。按乡俗,这一天午饭要吃接年旗子(面条),浇羊肉臊子,还要留一些生旗子,到初二再吃,大概是取年年有余的意思。

除夕这天,不敢忘了在大门口的门墩上,一边放块炭,一边放块冰,门关上插柏枝,在院中间供奉天地爷,再行“接灶”仪式,把灶王爷接回来,让他留在人间保佑全家平安。把祖先的排位也放好,接神祭祖,打醋炭。有力之家,还要在院子里堆起炭火,一直点到天亮,叫做“打炭炉”或“生旺火”。

年三十的年夜饭必须吃饺子,饺子要在午夜前包好,放箅子上,大年初一早上吃。过去,县城北面有信“桥梁教”和“油腊教”的,初一吃素饺子,不吃肉,俗称“斋公”。这天他们还要诵经念佛,祈求平安。现在大多数人已经随俗吃荤,不再吃素。

年三十晚上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熬年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现在新的生活习惯渐渐取代了旧的守岁习俗。比如看春晚,玩棋牌,玩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守岁活动。特别是春晚,如同一道年夜大餐,全世界华人都在看,我们何能例外。但是,因为有小西天,县城年夜的守岁又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夜半子时去小西天烧头炉香。春晚可以放下,玩牌可以放下,唯独登小西天、烧头炉香放不下。这是隰县人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虽然头炉香只有一个,人山人海,前呼后拥,争先恐后,谁也弄不清谁是第一炉。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奔祈福护佑的彩头去的,只要尽到心了,就满足了。

说到这里,耳畔又回响起故乡的民谣:

一点一更半,又剁馅子又和面;

二点二更半,扁食捏了两大案;

三点三更半,谁也不往谁家串;

四点四更半,炮响马王鞭;

五点五更半,拜年的孩子挤了多半院。

这疙瘩孩儿起来吧,

今年的枣,虫咬了,

今年的核桃里头空,

今年的柿饼没压成,

给你两个干献子蛋蛋,你圪(去)吧。

大人们守岁,小孩们可不会守这个规矩,他们打熬不住,早早带着这首童谣进入甜蜜的梦乡。大人们总会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放上钱,放上花生、核桃、柿饼和枣糖之类的吃的。所以,大年三十晚上,孩子的梦应该是一年里最美的时候,这在艰苦岁月,无疑充满着极大诱惑力。第二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翻枕头,取红包,找吃食。然后在睡眼惺忪间,放开门炮,开门炮一般单响炮。再放鞭炮,放花子。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城里城外,响声震天,满街瑞气,满村喜气。接下来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走门串户,作揖磕头,领得岁岁钱(赏钱),兴高采烈地回家吃饭。叩头拜年,作揖问好,认宗归祖,尊老爱幼,实在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善行美德。现在,还有多少家庭、多少人还延续这种良俗礼仪,只有自己知道了。

过去,隰县商号还有“送片子”的习俗。据老人们回忆,不论大小商号,都会割些正方形红纸,印上自家商号的名称和祝福语,大年初一大早塞进别的商号的门缝里,借此相互拜年,联络感情。各家把收集起来的这些“片子”都贴到墙上,希望当年事事顺利,财源滚滚。

因三十熬夜,初一是睡觉的日子。将息好了,准备初二迎接女儿家回门。回门仅仅是吃顿午饭而已,女儿全家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新婚夫妇过完年要给亲戚拜年,拿上馍馍、硙硙,馍馍的数量视关系亲疏来决定,一般都是双数。头一年新女婿上门的馍馍都不收,只做个样子。长辈给其压岁钱,希望他们平平安安、日子红红火火。

《隰州志》《风俗》卷存这样的记载:“新岁,村人鸣锣击鼓为乐,此村至彼村,以油糕,酒果劳之。翌日,彼村至此村亦然。”这样的活动,从大年初一开始,直到正月十五,随时,随意,睦邻友善,隰人风淳礼尚之俗于此可见一斑。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从初一到初五禁洒扫、倒土,怕把财气扫倒出去,叫做聚财。初五早晨吃饺子后,才准洒扫、去禁忌。沿街商铺放炮开业。正月初七隰县称“人七”,为出行日,照例会出村或出城郊游,出村先燃放炮仗,晨起各家在窗外门前点燃糠堆,祛除不祥。初七必须包饺子,叫“包魂灵儿”,据说是北朝时期鲜卑族遗风。

正月初八是小西天庙会,这一天,人们都会去朝山祈福求平安,保佑一年顺利。小西天庙会起源于清末或民国初年,小西天作为人们拜佛祈福的宗教活动场所,庙会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烈。因旧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朝不保夕,只得祈求佛祖保佑,趋吉避凶,消灾免病,生意兴旺,实现自己的宏愿期望。

那么,为什么把庙会的日子定在正月初八呢?

一直以来,民间认为正月初八是众星下界之日,在这一天要举行“接星”、“祭227星”仪式。又传说初八是“谷神节”,由岁星保佑禾稼的丰收,也被人们称为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那么这年就会丰收;如果天阴,则这年收成不好。民间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别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等人和动物的“年”,这些都和农事有关,人们希望六畜兴旺,人丁平安,风调雨顺。同时在这天还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等拿到外面,放归野外,以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及感恩之心。剥去迷信的外衣,可以看出这其中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用意,也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念,表达了新春伊始,企盼农业丰收、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于是演变成正月初八的庙会,一直以来正月初八小西天香火旺盛。

庙会期间,寺院要做一系列的法事活动。由住持僧人带领佛家弟子祈禳祭祀及诵经。这天,小西天山上山下、里里外外都焕然一新。台阶、山门悬挂彩灯、大红灯笼,从山下到山上一派通明。上山的安全铁索用黄绸包裹,所有门口皆张贴楹联,各殿内供奉物品,其隆重、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过大年。

初八零点后,住持僧人率众僧弟子及居士在下院无梁殿念经祈祷,祈求福祥,国泰平安。法事结束后,人们开始自由祭祀。一般情况下,待子时 12点钟声敲响,人群蜂拥而至无梁殿,争相祭祀朝拜敬献布施。祭祀朝拜者所用香火越来越高,高者竟高达一米多,俗称“烧高香”。小西天庙会经历上百年的演变,形成独特的民间文化习俗,如“还愿”、“偷鞋”、“布施”等,历代传承,经久不衰。

偷送小鞋,是小西天庙会传统的祭祀习俗,是一种求子嗣的习俗。偷、送小鞋者,多数为中年妇女或久婚不育的青年男女。前者为求孙嗣,后者为求子嗣。正月初八庙会拜观音菩萨时,在观音阁神桌上随手拿走一只“小鞋”,意为“偷鞋”。如若来年或几年内有生育,偷鞋的人便自己做一双小鞋,一般是男红女绿,偷一只送一双,在随后的庙会期间送还观音殿,意谓“送鞋”。把不孕不育寄希望于观音菩萨,然后得到“送子娘娘”的恩赐,是医药文化不发达时代的一种无奈而又美好的愿望。

庙会会期一般是两天。现在的庙会仍是一种群众自发的祭祀朝山形式,庙会期间仍然人如潮涌,香火旺盛,每天客流量达上万人之多。在精神文化匮乏的年代,庙会这一天,说书的、唱戏的、杂耍、摊点遍布山上山下,精彩纷呈,可以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现在,这些戏曲表演和民间杂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流派的锣鼓队,排成风格迥异的阵势尽情敲打,既是拜年,又是祈福。民国年间庙会已经有物资交流的雏形,成为集市交易的一个小小场所,小西天山脚下曾改为骡马交易大会。每逢庙会,城郊东西南北的特产都摆在了市摊上。还有别的风味小吃(金梨、核桃、柿饼、碗托儿、糖葫芦、棉花糖、各种烧烤等)、有儿童杂耍(风车、面人、琉璃咯嘣儿、气球、各种玩具等)以及祈福拜佛的红烛、檀香等佛教用品。到了夜晚,小西天寺院附近的西坡底、瓦窑坡、古城等村民在举行秧歌和放火的同时,还进行传统的“转九曲”活动。

正月十四,俗称团圆日,隰县乡俗家家吃团圆蒸饼。团圆饼,用发面擀圆、垫上葱、油和调料,卷好压平擀圆,再用一根长面依圆圈裏好。上面用碗压大大小小的圆圈,入笼屉蒸好就是团圆饼。吃饼时,只许用手掰,不准用刀切。一般都会吃烩菜,这叫“团圆饭”,象征阖家团圆之意。家人不在场的,要留一块给他。团圆饼只是自己家人吃,不待宾客。

旧时,隰县称正月十五为天官诞辰,大观楼上,先一日张灯结彩,设祭供神。老百姓和商人们,一大早起来,就去上香火,自十四起,锣鼓炮仗,竟日不绝。县南门内为三官楼戏台,唱戏三天,民众也自发组织锣鼓和秧歌、踩高跷、闹红火等欢度节日。

“锣鼓喧天闹红火,秧歌道情扭不停。吃了元宵逛灯会,铁花打出满天星。”这就是正月十五的隰县城,一年中最红火不过的隰县城。

《隰州志》说:“正月二十日为添仓,仓廪庖厨,燃灯设供。二十三日财神会,延僧于三皇庙诵经。街巷张灯如元宵,间亦放花火”。就是说,隰县的年节,过了财神会才会落下帷幕。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不同的风俗让我们拥有不同风格的春节,但是节日的喜庆都是相同的。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千家万户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和团圆之情,体会着阖家欢乐的喜悦。春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团结的节日;春节让平时身处各地的家庭成员都欢聚一堂,是团聚的节日;春节更是集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它是人们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渴望,让人们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随着社会进步和物质的富有,带来人们精神生活新的追求,因此,春节习俗也正随着这种变化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春节文化与新潮的春节文化正在相互渗透、相互融会,给春节民俗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我们在翻过历史的一页时,要珍惜有隰县特色的传统节日和在这个节日里蕴含的孝老爱亲、传递仁德、净化环境等等公序良俗。

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春节,隰县儿女的春节。

1、为什么不宜送鞋

鞋,音同谐,主人生、事业上的伙伴。当然代表自己的伴侣,事业上的合作者。如果你翻出十年前的旧鞋、后者很久以前穿过的鞋子,或者你的同事,朋友送你一双他穿过的鞋。这就要提放你的婚姻和事业发生变化了。因为旧鞋,主以往、过去,老是沉溺在过往,不如意的心情就会增多。旧鞋也主破鞋,自然容易诱发不利婚姻的情事,因此旧鞋不适合送给别人。

2、小孩子没事

鞋象征着婚姻和事业。如果你翻出你十年前穿过的旧鞋或鞋龄很久的鞋,或者你同事送你一双他穿过的鞋。那么,可能你的婚恋和事业会起变化。请你还是小心不为过,当然小孩子穿别人的鞋子另说。

3、谐音不吉利

“鞋”又同“邪”,因此给人送鞋(不包括亲属,给亲属送鞋有祝他长寿之意),就等于给他送去邪气,很不吉利。

4、鞋子的收纳

鞋的收纳主要讲究三个原则:一是鞋子要入柜,千万不能很长时间不穿的鞋子就扔在一边,鞋子带有外边的气场,扔在一边久了会“搅局”。二是鞋柜高度不能超过你的肩,否则压你的气场。三是收纳的鞋尖一定要冲里。

5、五行与鞋子颜色

人对某种颜色的好恶之心态是随着不同时间、不同心情而改变。总体上说,鞋子的颜色应该与自己的五行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