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问答 0 127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第1张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导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此,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坚持绿色发展。

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3坚持系统治理。

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注重系统治理。需要看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我们需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寻求新的治理之道。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空间;要划定生态红线,把良好的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

4坚持以人为本。

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5坚持多边主义。

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6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避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意义: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世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方面,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为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扩展资料:

生命共同体的相关要求规定:

1、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3、党中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性重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

人民网-如何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生存共同体,对于所有生存在其中的人类个体及其不断维持生存的各种生存活动与努力,始终都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不断持续、普遍、深远的产生、形成着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各种影响与作用。基于此,只能相互依存的持续生活在人类生存共同体之中的一切人类,在必须同样不断面对、应对、承受各种变动、变化不息的生存便利与艰难险阻的全部现实生活之中,基于人类共有的生存目的、生命本质、生存本能、生存需要、生存意愿、生存方式、生存利益、生存机遇、生存条件、生存基础、生存困扰、生存艰难、生存风险、生存竞争、生存认知、生存判断、生存取舍、生存成效、生存前景、生存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以及为一切人类同样都必须依循、尊从、顺应、适应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自然就会无可选择、不离不弃的只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安危与共、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共同拥有荣则俱荣、损则俱损、兴则俱兴、毁则俱毁的同一生存命运。为此,人类生存共同体,自然就由之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成为了人类必须赖以维持生存的命运共同体,并同步的相应具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拥有的一切成分、要素、结构、特征、品质、效用与形态。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力而制定的重大发展方略,虽然是针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提出,但与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应对理念高度契合,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价值意义。

第一,创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必将引发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创新,也将是一场终结西方“元叙事”,建立“中国话语权”的变革。通过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推进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的创新发展。

第二,协调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第二大经济体,既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相似的改善民生的诉求,又面临与发达国家相似的转型升级的困境。由此,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既要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努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又要积极寻找共性话题,增进与发达国家的协调沟通。

第三,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需要中国和世界休戚与共,携手前行,共迎挑战。

第四,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然选择。只有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最终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第五,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世界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展示出中国“兼善天下”的世界观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自然是生命之母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地球只有一个”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意思便是说积攒土壤就能变成高山,汇集水流就能形成大海。因此,爱惜环境其实更加胜似爱惜我们心灵里珍贵的那一片净土。亲近大自然并不意味着走向荒野,丢弃现代文明带来的许多东西。

恰恰相反,我们现今所倡导、呼吁大家去热爱大自然更提示我们要保持尊重本真自我的纯朴品质,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多植树,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能美化环境,使人心情愉快。再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也可以调节气候,减少温室效应。创造 ,绿草茵茵,百花盛开,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鸟语花香、赏心悦目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