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轮滑爱好者,我的朋友们都有小名,大家也给我起个吧!!

男朋友 0 73

我是一个轮滑爱好者,我的朋友们都有小名,大家也给我起个吧!!,第1张

我是一个轮滑爱好者,我的朋友们都有小名,大家也给我起个吧!!
导读:以下是取小名的知识,你不看也没所谓,因为我已帮你改好,就叫小雨Trust me乳名,亦叫奶名、小名或小字,特指婴儿初生时家长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宋史·选举志三·宗学》载称:'(咸淳)九年,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

以下是取小名的知识,你不看也没所谓,因为我已帮你改好,就叫小雨Trust me

乳名,亦叫奶名、小名或小字,特指婴儿初生时家长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宋史·选举志三·宗学》载称:'(咸淳)九年,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益知乳名相对'训名'即正式之名而言,而在依礼法于新生儿满三月后方行命名礼的人家,这个乳名很可能是才出生或出生不久就给取的,所以有'初生则用乳名给据'的说法。

明确见于史料记载的取乳名史,从秦汉时开始。如汉高后吕雉的乳名曰'娥(女句)',汉武帝的外祖母乳名曰'臧儿'。在此之前,《左传》上也出现有'黑背 '、'卫孺'、'乞'这类丑名,从后人取乳名的一些特征来揣度,这些都有可能是人世后沿用不改的乳名,但缺乏明文记载,也不便遽下定论。

乳名的取用格式,最常见的大致有以下4种:

①以排行为名:如南朝齐武陵王萧晔,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第五个儿子,乳名叫'阿五';梁元帝萧绎排行第七,乳名叫'七符'。它如小二、老三、四龙、五郎、九妹、幺弟等,尽属这一类。

②在特定的字前加一个通行字而成乳名。如三国两晋南北朝间,缀有'阿'字的乳名极多,曹操曰'阿瞒',刘禅曰'阿斗',王曰'阿童',王临之曰'阿林',王蕴曰'阿兴',王恬曰'阿螭',刘敬宣曰'阿寿',等等。

③在特定的宇后加一个通行宇成乳名。仍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例,以连带'奴'与'儿'字的乳名为多。如臧霸曰'寇奴',吴敦曰'黯奴',石崇曰'齐奴',冉闵曰'棘奴',陈叔宝曰'黄奴'。

④叠字成乳名,如小小、盼盼、奴奴、莺莺等。

乳名的拟制缘由,不像本名那样复杂,但也有若干规律可寻。有些如申蠕所quot;信'法,突出上天征兆,像萧赜的'龙儿',据《南齐书·武帝本纪》称: '生于建康青溪宅,其夜陈孝后、刘昭后同梦龙据屋上,故字上焉。'不过这很可能是她们为及早确立这小孩子的皇位继承人身份而编造的故事。有些直露地标示着长辈的钟爱,如汉武帝陈皇后的乳名唤'阿娇',桓玄的乳名唤'灵宝'。还有些乳名,记载着小儿襁褓中的经历,如谢灵运出生旬日,便被送到杜冶家哺养,至 15岁方归本籍,故乳名'客儿'。

绝大多数的乳名都具有越鄙俗越好的特点,上起天潢贵胄、王孙公子,下至引车卖浆、贩夫走卒,莫不如此,由此构成中国姓名文化中乳名类的一个共同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辈对小儿钟爱怜惜之至,惟恐不得顺利健康地成长,遂有意标示卑贱,用逆反方式掩饰亲昵热忱的感隋。这种现象,迄今仍保留在许多长辈对后代的通称中,quot;小鬼头'、'小臭人'、'丑八怪'、'小棺材'、'小妖怪'等等。而当标示卑贱之义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乳名制取时,便呈现出许多闻之有趣的现象来。

一是人用畜名。如司马相如乳名白'犬子',袁宠乳名曰'虎',桓嗣乳名曰'豹',王愉乳名曰'驹'。

二是男人女名。这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在作祟,视女性与牲畜同为贱物,于是偏给爷们取个娘们名儿。

三是女人男名。还是重男轻女的意识体现:生了姑娘,还指望生小子,便在姑娘的小名上作文章,即如'招弟'、'引弟'、'领弟'、'来弟'等男性化乳名,偏多用于闺女。

乳名之思义,是吃奶时用的称呼,故一般都不随担当者人世,而只在父母尊长或兄姐及总角之交的口中保留,表示亲昵如旧。

宋元以后,礼网愈密,晚辈乱呼尊长乳名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乳名的隐讳性益加增强。

男人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小名(乳名),这是孩子出生后就起的,一个是大名,也就是正式的名字。孩子到七岁入学,或十二岁换大袱(襟),或订婚写婚柬时,才请同宗的长辈或有学问的人,根据本族宗谱的辈分序列起大名,名字的前一个字或后一个字是宗谱上修定了的,是同宗中同辈分的识别依据。俗称“某字辈的”,即此。起大名多讲究字面文雅,寓意吉祥。孩子起大名的年龄一般不能超过十二岁,俗规十二岁的男孩要载入宗谱。十二岁至婚前死亡的,在宗谱上注明 “夭折”。入宗谱一定要用大名,大名一经命定,终身不变。少数人在入学之后,除大名外要起一个“字”,俗称“号”,又叫“大号”。可以请先生(老师)起,名人起,也可以自己起。号往往是大名字义的延伸,也可以取自己的爱好志向。

起小名的依据是埋衣胞的形式和降生后的处理方法,以及家长的心愿。意在乞求孩子成活。俗叫“抓得住”。孩子长大后小名就弃之不用了。起小名共同的特点是俗、丑、怪。也有的小名将来就作大名用,这种起名方法叫“连根岛”。

有的孩子是娇苗,降生后要偷姓刘(谐音留)、陈(谐音成)、石(谐音实)等人家的煨罐装、埋衣胞,认为这些姓是“吉姓”。新生儿的家长偷了煨罐后,希望被偷人家因失了煨罐而寻找或咒骂,骂得越厉害,孩子长得越旺盛,不骂反而不好。被偷人家明知此事,习惯上也做写象征性的寻找和咒骂作结。这样的孩子就叫“大罐”、“小罐”、“罐成”、“罐住”。有的孩子的衣胞埋在三岔路口任四面八方的行人踩踏,小名就叫“大路”、“路生”或“大踩”、“小踩”。

有的孩子出生后用铁锅罩一下,俗叫“卡”,卡过孩子的锅就不能再用来做饭,要把锅从屋前越顶扔到屋后,锅摔得越碎月好,表示贵人的运气能撑破铁,这样的孩子小名就叫“锅卡”、“卡住”、“铁成”、“铁住”、“铁头”、“铁蛋”。

孩子在出生时,父母向各路神鬼烧了很多纸马冥钱,这个孩子等于用钱买来的,小名就叫“大买”、“小买”、“买成”、“买住”。

孩子出生后,用红头绳(较粗的红线)一端象征性地扣在脖子上,一端紧紧扣在产床的床腿上;有的象征性的扣一下便解开,有的用三丈长的红头绳扣一个月,满月那天才解开,小名就叫“大扣”、“小扣”、“扣成”、“扣住”。

孩子出生后,用铜锁系着绳,在脖子上套一下,小名就叫“长锁”、“锁成”、“锁住”、“大锁”、“小锁”。

孩子出生后,把耳垂穿个孔,俗叫“扎耳眼”,准备满月时戴上耳坠,小名就叫“大坠”、“小坠”、“坠成”、“坠住”。

孩子出生后,在鼻子的中隔上穿个孔,准备在满月时戴上小环,俗叫“鼻拘”,拘谐音驹,这是拴小牛的办法,小名就叫“大驹”、“小驹”、“大牛”、“小牛”。

前几胎没有“抓住”(成活)的产妇,把新生儿的左小手指咬一节吞下肚,还必须吞咽时不恶心,孩子就能成活,小名叫“大咬”、“小咬”、“咬成”、“咬住”。

有人家在埋衣胞的罐子里放进一些黑叫驴的毛(因为驴的生命力很强),再放一些炒熟的蕃谷,小谷或菜籽等,叫做“衣胞带熟谷,能活九十六”,孩子的小名就叫“大驴”、“小驴”、“黑叫驴”、“大谷”、“小谷”、“谷成”、“谷住”。

据信孩子只有过了三岁、六岁、十二岁,才能保险不死,俗说“孩子不得丢,要经三春六夏十二秋”。有的孩子从出生后,直至三岁、六岁最长至十二岁时才剃头,这叫“连毛生”,小名就叫“大毛头”、“小毛头”。

有的孩子虽然剃了头,却在后脑勺处留一虎圈(拇指和食指相圈,在虎口处构成的圆环行),编成小辫,叫“有个抓头,抓俗读“攥”,音近左,小名便叫“大左”、“小左”、“左住”、“左成”。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读书升官发财,小名就起“大学”、“二学”、“大发”、“二发”、“大升”、“二升”、“大富”、“大贵”。

有人家根据小孩出生的时间、地点起小名。出生的年份按十二生肖有“小牛”、“小马”、“小龙”、“小虎”、“小羊”、“小狗”,忌用鼠、猴、兔、猪、蛇为名,认为“猴不正派”,“鼠没出息”,“兔子会跑”,“猪最蠢”、“蛇最毒”。按季节起的小名有“小冬”、“小春”,忌讳“秋”、“夏”;当地俗称女性生殖器为“秋”(读音此,字不详),“下”俗指动物下崽,音同“夏”。此忌不限起大名,但用“夏”“秋”为大名者忌单名。以出生地起小名的有“大山”、“小山”、“锦屏”、“连云”、“海州”、“新浦”、“大浦”等。

舅父家的姓氏也是起小名的依据。舅家姓刘的叫“大留”、“留成”、“留住”等。舅家姓石的叫“石柱”、“石成”等。

此地人认为,“丑孩鬼不要”,“以假乱真,阎王没门”,因此孩子的小名也有起“小癞子”、“大秃子”、“小黑子”、“小丑子”的。有的男孩小名叫“丫头”,说是女孩命大肯活。人们认为男孩要“宁叫讨人嫌,不叫人可怜”。

有的人家生女孩多了想生男孩,就给女孩起小名叫“迎弟”、“招弟”、“盼弟”、“来弟”等。有的人家男孩多了想生个贴心的闺女,女孩多了想生个干活的男孩,就给新生儿起小名“小换子”、“小转子”、“小改子”。孩子生得太多,不想再生了,就给新生的孩子取小名为“小停子”、“小满子”、“小提子”、“老搁子”。

旧时重男轻女(说起来“女孩命大”,实质上就是轻视女子为草芥,因为野草的生命力强),这在起名上反映得尤为明显。除少数名门闺秀或才华出众的女子有芳名大号外,一般妇女只有小名,就是小名起的也很简单,一般叫“大丫头”、“二丫头”、“三丫头”,或“大秀”、“二秀”、“大巧”、“小巧”、“大凤”、 “小凤”等,几乎是千家一律。从俗规来看,女孩子也是不需要有大名,女子不入娘门宗谱,出嫁后随丈夫姓,年轻时叫某大嫂,老年时称某大娘,就是死后,子孙为其立神主牌位时,也只是写“某大公讳某某元(德)配某氏孺人”,从无女人的大名。

“乳名”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姓名是标示人的家庭背景、出身和个性因素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古代中国人的姓名系统比较复杂,除正式的姓和名以外,还有字、号、别号等等。清代唐甄在《潜书·名称》中说:“名者,序长幼,辨贵贱,别嫌疑,礼之大者也。”这是从命名角度讲,姓名不单纯是指代个人的符号,而且是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的标记。

中国人对姓名的重视是从商周时代开始的。商周时,人们开始重视姓名,姓名逐渐礼仪化、制度化,对名的种种禁忌和限制也产生了。由于上层社会中无论取名还是择字都要经过很隆重的仪式,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随便呼名,于是许多家庭就给童稚的孩子先取一个小名,以便在家庭和较亲密的人中进行称呼。因为小名往往是小孩子出生不久,还在哺乳时期就起了,所以又称作“乳名”。在春秋时期,贵族家庭成员中取小名的做法已经十分普遍。而社会上的下层平民阶层,由于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进行隆重的取名择字仪式,他们小时候取的“小名”,往往也就是成年后的“大名”。

据史籍记载:晋献公小名虿,虿是蝎子的意思;郑庄公生时难产,所以取小名为“寤生”;孔丘的儿子小名为“鲤”。石崇小名“齐奴”,王献之小名“官奴”,顾恺之小名“虎头”,陶渊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宋孝宗小名“小羊”等等。不独汉族如此,当时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阶层也往往在史籍上留下了小名的记载,如辽太祖耶律亿小名是“啜里只”。

此外,由于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女性成员长期生活在家庭闺阁之中,很少在外面抛头露面,因此小名更加流行,只是这种小名仅在家庭中使用,又称为“闺名”。如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等。

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大多数“乳名”都是贱称,相传这样可以使孩子平安长大,避开妖鬼索命。这一习俗在汉魏时期应该就已经形成了。乳名现象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语言习俗。据游国恩先生考证,起小名之俗“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古代文献中关于古人小名的记载是不鲜见的。如《南史·张敬儿传》记载,南齐时,有兄弟俩,哥哥张敬儿小名叫狗儿,弟弟张恭儿小名叫猪儿。张敬儿受卜术及梦境的启示,以为自己将成天子,遂密谋反叛,编造童谣说:“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口(张敬儿房前地名),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后被齐武帝所杀。《唐书·李君羡传》则记载了一次关于小名的宫廷游戏,唐太宗曾请武官们在宫内饮宴,令大家作酒令,并各报自己的小名。华州刺史李君羡自报小名叫五娘子,太宗笑他说:“你算什么女子,这么勇猛无畏。”当时起小名的习俗是极普遍的,不仅民间百姓、文人官宦起小名,号称天子的皇帝也有小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吟:“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可堪回首,狒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词中的“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狒狸”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最为人熟知的古代帝王小名是刘禅名“阿斗”,名臣曹操小名“阿瞒”。以上小名不管是平民百姓的还是官宦皇室的,都以俚俗丑贱为原则,这与从正面体现社会秩序和生活理想的典雅好听的人名迥然不同。可见乳名是一种有独特社会文化价值的命名和称谓习俗。

乳名在村民意识中具有保佑功能。宋人王茂在《野客丛书》中说:“父母欲其易于生养,故以狗名之……今人名字犹有此意,其理甚明。”另据宋人邢居实《拊掌录》及清人梁章钜《浪迹丛谈》卷六记载,欧阳修有儿名僧哥;人问他既素不重佛,何取此名,他回答说:“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物为小名,如狗、羊、马、牛之类,僧哥之名,亦此意耳。”《红楼梦》中王熙凤对刘姥姥说:“你就给她起个名字……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她。”在富贵人家看来,贫贱人所起名字就是贱名,就能避邪祛病。

传统意义上给孩子取名为“锁”“拴”,以为靠经常念诵这已成为名称的字眼,就能生出一种灵力,真的能将孩子留住,不致夭折;取名为“牛儿”“小猪”,以为孩子就真的像牛、猪这类低贱而易养活的畜类一样,吃粗劣的食物、不必怎样精心看护他也能养人;取名为“铁”“钢”“金”,以为能令幼儿身体如这些金属一样结实不生病等等。古人还认为,通过对名字施加外力,就能影响到人自身的状况。把幼儿名字取为贱名,或带“锁”“拴”“铁”“钢”,或姓“张王爷”的姓,时常念诵,这种针对名字的吉巫术之所以能够影响孩子自身,就在于古人认为名字与人本身有实质性的联系。而“盗他家小儿之名”来为自家孩子起名,是出于命名者认为名字是灵魂的寄托物,既然这乳名不是自家儿女的真名,那么鬼来勾魂时勾走的就是别家的孩子了。

从这个角度看,乳名在传统信仰中能起到保护幼儿的作用,不仅依靠顺势巫术的思维方式,也有接触巫术思维方式的配合。

如果说乳名作为幼儿生命脆弱期的暂用名,因而人们认为它不算真名的话,那么起乳名可看作一种藏名的方式。这样不仅带有明显巫术性字眼或以巫术方式起的乳名有避邪作用,而且所有的乳名都以藏名方式而具避邪佑儿之效。只不过这种藏名的作用在习俗长期流传中已被人们所忽略了,便在乳名用字或命名方式上再加上各种更积极的措施。

在传统时期,物质生活水平低,医疗水平差,加之迷信思想盛行,起乳名的超现实因素占据突出的位置。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都有了根本改善,幼儿的夭折率已极低,人们已不再过多地忧惧婴儿难以养活了,所以在命名上的超现实信仰就淡化以至消失,而乳名的现实性功能就占了主导位置,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逐渐萎缩。

乳名,亦叫奶名、小名或小字,特指婴儿初生时家长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宋史·选举志三·宗学》载称:'(咸淳)九年,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益知乳名相对'训名'即正式之名而言,而在依礼法于新生儿满三月后方行命名礼的 人 家,这个乳名很可能是才出生或出生不久就给取的,所以有'初生则用乳名给据'的说法。 明确见于史料记载的取乳名史,从秦汉时开始。如汉高后吕雉的乳名曰'娥(女句)',汉武帝的外祖母乳名曰'臧儿'。在此之前,《左传》上也出现有'黑背'、'卫孺'、'乞'这类丑名,从后 人 取乳名的一些特征来揣度,这些都有可能是 人 世后沿用不改的乳名,但缺乏明文记载,也不便遽下定论。 乳名的取用格式,最常见的大致有以下4种: ①以排行为名:如南朝齐武陵王萧晔,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第五个儿子,乳名叫'阿五';梁元帝萧绎排行第七,乳名叫'七符'。它如小二、老三、四龙、五郎、九妹、幺弟等,尽属这一类。 ②在特定的字前加一个通行字而成乳名。如三国两晋南北朝间,缀有'阿'字的乳名极多,曹操曰'阿瞒',刘禅曰'阿斗',王曰'阿童',王临之曰'阿林',王蕴曰'阿兴',王恬曰'阿螭',刘敬宣曰'阿寿',等等。 ③在特定的宇后加一个通行宇成乳名。仍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例,以连带'奴'与'儿'字的乳名为多。如臧霸曰'寇奴',吴敦曰'黯奴',石崇曰'齐奴',冉闵曰'棘奴',陈叔宝曰'黄奴'。 ④叠字成乳名,如小小、盼盼、奴奴、莺莺等。 乳名的拟制缘由,不像本名那样复杂,但也有若干规律可寻。有些如申蠕所quot;信'法,突出上天征兆,像萧赜的'龙儿',据《南齐书·武帝本纪》称:'生于建康青溪宅,其夜陈孝后、刘昭后同梦龙据屋上,故字上焉。'不过这很可能是她们为及早确立这小孩子的皇位继承 人 身份而编造的故事。有些直露地标示着长辈的钟爱,如汉武帝陈皇后的乳名唤'阿娇',桓玄的乳名唤'灵宝'。还有些乳名,记载着小儿襁褓中的经历,如谢灵运出生旬日,便被送到杜冶家哺养,至15岁方归本籍,故乳名'客儿'。 绝大多数的乳名都具有越鄙俗越好的特点,上起天潢贵胄、王孙公子,下至引车卖浆、贩夫走卒,莫不如此,由此构成中国姓名文化中乳名类的一个共同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辈对小儿钟爱怜惜之至,惟恐不得顺利健康地成长,遂有意标示卑贱,用逆反方式掩饰亲昵热忱的感隋。这种现象,迄今仍保留在许多长辈对后代的通称中,quot;小鬼头'、'小臭 人 '、'丑八怪'、'小棺材'、'小妖怪'等等。而当标示卑贱之义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乳名制取时,便呈现出许多闻之有趣的现象来。 一是 人 用畜名。如司马相如乳名白'犬子',袁宠乳名曰'虎',桓嗣乳名曰'豹',王愉乳名曰'驹'。 二是男 人 女名。这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在作祟,视女性与牲畜同为贱物,于是偏给爷们取个娘们名儿。 三是女 人 男名。还是重男轻女的意识体现:生了姑娘,还指望生小子,便在姑娘的小名上作文章,即如'招弟'、'引弟'、'领弟'、'来弟'等男性化乳名,偏多用于闺女。 乳名之思义,是吃奶时用的称呼,故一般都不随担当者 人 世,而只在父母尊长或兄姐及总角之交的口中保留,表示亲昵如旧。 宋元以后,礼网愈密,晚辈乱呼尊长乳名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乳名的隐讳性益加增强。 男 人 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小名(乳名),这是孩子出生后就起的,一个是大名,也就是正式的名字。孩子到七岁入学,或十二岁换大袱(襟),或订婚写婚柬时,才请同宗的长辈或有学问的 人 ,根据本族宗谱的辈分序列起大名,名字的前一个字或后一个字是宗谱上修定了的,是同宗中同辈分的识别依据。俗称“某字辈的”,即此。起大名多讲究字面文雅,寓意吉祥。孩子起大名的年龄一般不能超过十二岁,俗规十二岁的男孩要载入宗谱。十二岁至婚前死亡的,在宗谱上注明“夭折”。入宗谱一定要用大名,大名一经命定,终身不变。少数 人 在入学之后,除大名外要起一个“字”,俗称“号”,又叫“大号”。可以请先生(老师)起,名 人 起,也可以自己起。号往往是大名字义的延伸,也可以取自己的爱好志向。 起小名的依据是埋衣胞的形式和降生后的处理方法,以及家长的心愿。意在乞求孩子成活。俗叫“抓得住”。孩子长大后小名就弃之不用了。起小名共同的特点是俗、丑、怪。也有的小名将来就作大名用,这种起名方法叫“连根岛”。 有的孩子是娇苗,降生后要偷姓刘(谐音留)、陈(谐音成)、石(谐音实)等 人 家的煨罐装、埋衣胞,认为这些姓是“吉姓”。新生儿的家长偷了煨罐后,希望被偷 人 家因失了煨罐而寻找或咒骂,骂得越厉害,孩子长得越旺盛,不骂反而不好。被偷 人 家明知此事,习惯上也做写象征性的寻找和咒骂作结。这样的孩子就叫“大罐”、“小罐”、“罐成”、“罐住”。有的孩子的衣胞埋在三岔路口任四面八方的行 人 踩踏,小名就叫“大路”、“路生”或“大踩”、“小踩”。 有的孩子出生后用铁锅罩一下,俗叫“卡”,卡过孩子的锅就不能再用来做饭,要把锅从屋前越顶扔到屋后,锅摔得越碎月好,表示贵 人 的运气能撑破铁,这样的孩子小名就叫“锅卡”、“卡住”、“铁成”、“铁住”、“铁头”、“铁蛋”。 孩子在出生时,父母向各路神鬼烧了很多纸马冥钱,这个孩子等于用钱买来的,小名就叫“大买”、“小买”、“买成”、“买住”。 孩子出生后,用红头绳(较粗的红线)一端象征性地扣在脖子上,一端紧紧扣在产床的床腿上;有的象征性的扣一下便解开,有的用三丈长的红头绳扣一个月,满月那天才解开,小名就叫“大扣”、“小扣”、“扣成”、“扣住”。 孩子出生后,用铜锁系着绳,在脖子上套一下,小名就叫“长锁”、“锁成”、“锁住”、“大锁”、“小锁”。 孩子出生后,把耳垂穿个孔,俗叫“扎耳眼”,准备满月时戴上耳坠,小名就叫“大坠”、“小坠”、“坠成”、“坠住”。 孩子出生后,在鼻子的中隔上穿个孔,准备在满月时戴上小环,俗叫“鼻拘”,拘谐音驹,这是拴小牛的办法,小名就叫“大驹”、“小驹”、“大牛”、“小牛”。 前几胎没有“抓住”(成活)的产妇,把新生儿的左小手指咬一节吞下肚,还必须吞咽时不恶心,孩子就能成活,小名叫“大咬”、“小咬”、“咬成”、“咬住”。 有 人 家在埋衣胞的罐子里放进一些黑叫驴的毛(因为驴的生命力很强),再放一些炒熟的蕃谷,小谷或菜籽等,叫做“衣胞带熟谷,能活九十六”,孩子的小名就叫“大驴”、“小驴”、“黑叫驴”、“大谷”、“小谷”、“谷成”、“谷住”。 据信孩子只有过了三岁、六岁、十二岁,才能保险不死,俗说“孩子不得丢,要经三春六夏十二秋”。有的孩子从出生后,直至三岁、六岁最长至十二岁时才剃头,这叫“连毛生”,小名就叫“大毛头”、“小毛头”。 有的孩子虽然剃了头,却在后脑勺处留一虎圈(拇指和食指相圈,在虎口处构成的圆环行),编成小辫,叫“有个抓头,抓俗读“攥”,音近左,小名便叫“大左”、“小左”、“左住”、“左成”。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读书升官发财,小名就起“大学”、“二学”、“大发”、“二发”、“大升”、“二升”、“大富”、“大贵”。 有 人 家根据小孩出生的时间、地点起小名。出生的年份按十二生肖有“小牛”、“小马”、“小龙”、“小虎”、“小羊”、“小狗”,忌用鼠、猴、兔、猪、蛇为名,认为“猴不正派”,“鼠没出息”,“兔子会跑”,“猪最蠢”、“蛇最毒”。按季节起的小名有“小冬”、“小春”,忌讳“秋”、“夏”;当地俗称女性生殖器为“秋”(读音此,字不详),“下”俗指动物下崽,音同“夏”。此忌不限起大名,但用“夏”“秋”为大名者忌单名。以出生地起小名的有“大山”、“小山”、“锦屏”、“连云”、“海州”、“新浦”、“大浦”等。 舅父家的姓氏也是起小名的依据。舅家姓刘的叫“大留”、“留成”、“留住”等。舅家姓石的叫“石柱”、“石成”等。 此地 人 认为,“丑孩鬼不要”,“以假乱真,阎王没门”,因此孩子的小名也有起“小癞子”、“大秃子”、“小黑子”、“小丑子”的。有的男孩小名叫“丫头”,说是女孩命大肯活。 人 们认为男孩要“宁叫讨 人 嫌,不叫 人 可怜”。 有的 人 家生女孩多了想生男孩,就给女孩起小名叫“迎弟”、“招弟”、“盼弟”、“来弟”等。有的 人 家男孩多了想生个贴心的闺女,女孩多了想生个干活的男孩,就给新生儿起小名“小换子”、“小转子”、“小改子”。孩子生得太多,不想再生了,就给新生的孩子 取小名 为“小停子”、“小满子”、“小提子”、“老搁子”。 旧时重男轻女(说起来“女孩命大”,实质上就是轻视女子为草芥,因为野草的生命力强),这在起名上反映得尤为明显。除少数名门闺秀或才华出众的女子有芳名大号外,一般妇女只有小名,就是小名起的也很简单,一般叫“大丫头”、“二丫头”、“三丫头”,或“大秀”、“二秀”、“大巧”、“小巧”、“大凤”、“小凤”等,几乎是千家一律。从俗规来看,女孩子也是不需要有大名,女子不入娘门宗谱,出嫁后随丈夫姓,年轻时叫某大嫂,老年时称某大娘,就是死后,子孙为其立神主牌位时,也只是写“某大公讳某某元(德)配某氏孺 人 ”,从无女 人 的大名。“乳名”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姓名是标示 人 的家庭背景、出身和个性因素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古代中国 人 的姓名系统比较复杂,除正式的姓和名以外,还有字、号、别号等等。清代唐甄在《潜书·名称》中说:“名者,序长幼,辨贵贱,别嫌疑,礼之大者也。”这是从命名角度讲,姓名不单纯是指代个 人 的符号,而且是个 人 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的标记。 中国 人 对姓名的重视是从商周时代开始的。商周时, 人 们开始重视姓名,姓名逐渐礼仪化、制度化,对名的种种禁忌和限制也产生了。由于上层社会中无论取名还是择字都要经过很隆重的仪式,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随便呼名,于是许多家庭就给童稚的孩子先取一个小名,以便在家庭和较亲密的 人 中进行称呼。因为小名往往是小孩子出生不久,还在哺乳时期就起了,所以又称作“乳名”。在春秋时期,贵族家庭成员中 取小名 的做法已经十分普遍。而社会上的下层平民阶层,由于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进行隆重的取名择字仪式,他们小时候取的“小名”,往往也就是成年后的“大名”。 据史籍记载:晋献公小名虿,虿是蝎子的意思;郑庄公生时难产,所以 取小名 为“寤生”;孔丘的儿子小名为“鲤”。石崇小名“齐奴”,王献之小名“官奴”,顾恺之小名“虎头”,陶渊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宋孝宗小名“小羊”等等。不独汉族如此,当时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阶层也往往在史籍上留下了小名的记载,如辽太祖耶律亿小名是“啜里只”。 此外,由于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女性成员长期生活在家庭闺阁之中,很少在外面抛头露面,因此小名更加流行,只是这种小名仅在家庭中使用,又称为“闺名”。如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等。 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大多数“乳名”都是贱称,相传这样可以使孩子平安长大,避开妖鬼索命。这一习俗在汉魏时期应该就已经形成了。乳名现象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语言习俗。据游国恩先生考证,起小名之俗“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古代文献中关于古 人 小名的记载是不鲜见的。如《南史·张敬儿传》记载,南齐时,有兄弟俩,哥哥张敬儿小名叫狗儿,弟弟张恭儿小名叫猪儿。张敬儿受卜术及梦境的启示,以为自己将成天子,遂密谋反叛,编造童谣说:“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口(张敬儿房前地名),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后被齐武帝所杀。《唐书·李君羡传》则记载了一次关于小名的宫廷游戏,唐太宗曾请武官们在宫内饮宴,令大家作酒令,并各报自己的小名。华州刺史李君羡自报小名叫五娘子,太宗笑他说:“你算什么女子,这么勇猛无畏。”当时起小名的习俗是极普遍的,不仅民间百姓、文 人 官宦起小名,号称天子的皇帝也有小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吟:“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 道寄奴曾住。”“可堪回首,狒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词中的“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狒狸”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最为 人 熟知的古代帝王小名是刘禅名“阿斗”,名臣曹操小名“阿瞒”。以上小名不管是平民百姓的还是官宦皇室的,都以俚俗丑贱为原则,这与从正面体现社会秩序和生活理想的典雅好听的 人 名迥然不同。可见乳名是一种有独特社会文化价值的命名和称谓习俗。 乳名在村民意识中具有保佑功能。宋 人 王楙在《野客丛书》中说:“父母欲其易于生养,故以狗名之……今 人 名字犹有此意,其理甚明。”另据宋 人 邢居实《拊掌录》及清 人 梁章钜《浪迹丛谈》卷六记载,欧阳修有儿名僧哥; 人 问他既素不重佛,何取此名,他回答说:“ 人 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物为小名,如狗、羊、马、牛之类,僧哥之名,亦此意耳。”《红楼梦》中王熙凤对刘姥姥说:“你就给她起个名字……你们是庄稼 人 ,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 人 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她。”在富贵 人 家看来,贫贱 人 所起名字就是贱名,就能避邪祛病。 传统意义上给孩子取名为“锁”“拴”,以为靠经常念诵这已成为名称的字眼,就能生出一种灵力,真的能将孩子留住,不致夭折;取名为“牛儿”“小猪”,以为孩子就真的像牛、猪这类低贱而易养活的畜类一样,吃粗劣的食物、不必怎样精心看护他也能养 人 ;取名为“铁”“钢”“金”,以为能令幼儿身体如这些金属一样结实不生病等等。古 人 还认为,通过对名字施加外力,就能影响到 人 自身的状况。把幼儿名字取为贱名,或带“锁”“拴”“铁”“钢”,或姓“张王爷”的姓,时常念诵,这种针对名字的吉巫术之所以能够影响孩子自身,就在于古 人 认为名字与 人 本身有实质性的联系。而“盗他家小儿之名”来为自家孩子起名,是出于命名者认为名字是灵魂的寄托物,既然这乳名不是自家儿女的真名,那么鬼来勾魂时勾走的就是别家的孩子了。 从这个角度看,乳名在传统信仰中能起到保护幼儿的作用,不仅依靠顺势巫术的思维方式,也有接触巫术思维方式的配合。 如果说乳名作为幼儿生命脆弱期的暂用名,因而 人 们认为它不算真名的话,那么起乳名可看作一种藏名的方式。这样不仅带有明显巫术性字眼或以巫术方式起的乳名有避邪作用,而且所有的乳名都以藏名方式而具避邪佑儿之效。只不过这种藏名的作用在习俗长期流传中已被 人 们所忽略了,便在乳名用字或命名方式上再加上各种更积极的措施。 在传统时期,物质生活水平低,医疗水平差,加之迷信思想盛行,起乳名的超现实因素占据突出的位置。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都有了根本改善,幼儿的夭折率已极低, 人 们已不再过多地忧惧婴儿难以养活了,所以在命名上的超现实信仰就淡化以至消失,而乳名的现实性功能就占了主导位置,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逐渐萎缩。

连云港四大民俗(婚嫁篇) 戳锅腔祈婚和放船求偶民间不分男女,12岁时无人作媒提亲订婚,家长们就开始紧张,要灶爷和腊月30日接灶爷晚上,男孩用烧火叉向锅塘内捣动,边捣边说:“戳锅腔捣锅洞,今年婚姻动,说个花媳妇,灶老爷面前多上供”,连说七遍。女孩害羞,由母亲代劳,与男孩说的内容相同,只是加上祈婚人的名字,改花媳妇为小女婿。居山临海的渔村大龄女孩用梭蟹背壳或大乌贼背骨作船体,用鱼骨贝壳等制作成精巧桅杆、顺风旗、仙鹤 、蟠龙等,装饰在船上作为信物。每年三月三早晨,女孩们拿自己的小船到通海山涧上游,将船放在涧内顺水流至海边,此船被男青年捡得即凭信物到女家提亲,女方辨明信物确是自制亲事就成了。如此求偶方 式千年成俗,每年三月三男青年到海边涧口候船,不得上山;女孩上山放船,亦不得到海边。有些大龄男女,私下相约信物形态及放大船时间地点,一般均能如愿以偿,成全了不少有情人。聘媒合婚传柬男女到了订婚年龄,家长看中了谁家孩子(一般为男方主动,俗谓一家有女百家求),聘请媒人先打听对方年龄,以便按生肖属相和五行命相推算可否合婚。传统的口诀为:“白马犯青牛,辣鼠一旦休,蛇虎如刀绞,鸡犬泪交流”,这叫犯四大忌。五行口诀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叫五行相克, 一般只要不犯四大忌和五行不相克,即可做亲。此时,媒人可前往说合,俗叫说媒或提亲。双方父母同意后, 男方家长给女方只写一个字或四个字,男柬写“恳”或“敬恳金诺”,女方写“诺”或“恭答玉音”。这种婚柬叫“启柬“或”捏死口“,不算正式婚约。启柬之后,由男方择吉日,备喜宴,邀媒人、代笔人、族长和舅父等赴宴,正式向女方写出婚约。女方接到男柬后,留下红线,用原绿线缠束,再回赠文房四宝或一盆万年青。这过程俗叫传柬或过小礼。 开生庚过大礼到结婚时间,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商量,女家家长同意后,将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时写在红纸上, 俗称“坤造行庚”或开生庚,由媒人传给男方。男女喜事的喜期、喜房、喜床、冠笄、开脸等时间方向,均按女方的生庚八字推算确定。推算过程叫合年命,将合年命的事项写在红柬贴上,俗叫“合卺”或时书。将 合卺所定喜期通知女方,俗叫送日子。为方便女方筹办嫁妆及诸般喜事用度,要送上一笔较重的礼物礼金,这叫过大礼。一般大均为四样:一是四件衣料,其中必有衷衣和棉袄;二是四件或八件金银首饰;三是数量 不待的礼金;四是包数逢双的喜果子。社会成俗过大礼要视家境情况而定,男富女贫,礼物礼金足够女方喜事开支而有余。男家贫穷,只送衷家棉袄两件布料即可。 催妆和正日子 民间俗行婚嫁喜期为三天,第一天叫催妆,男女双方喜主要把诸般喜事事宜准备完毕,女方最忙,上午要宴请贺客,其中必有一席是新娘与**妹们的告别宴。女方要将全部嫁妆发送到男家,俗叫“过嫁妆”。所有嫁妆安排就绪后,由舅父亲自过目上锁,将钥匙交与新娘。陪嫁姜一般人家为箱柜两样头、箱柜桌椅四件头,以及大八件小八件等四个档次。极富人家赔嫁有“全房管”即家庭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还有的陪送用红纸包着的青砖和土金坯,一块砖代表一排盐滩,一块土金坯代表百亩良田,所陪嫁之资足够女儿出嫁后过一辈子好生活。极贫人家可以不赔嫁妆,只是一方围裙打个包袱。故民意有“陪不尽的闺女,过不尽的年”之谚。催妆之日男方家要祭祖和贴红对联,除接收过来的嫁妆外,要把抬新娘的花轿发往女方家,晚上要有男童压床,第二天为正日子,即喜期的吉日,新娘做过冠笄关目之后坐花轿到男家,花轿动身时母亲嫂子等要哭嫁,不哭嫁会生哑吧。新郎家大宴贺客,必有一桌为新郎及其小史弟的酒席,叫陪郎酒。新娘午时进门,坐富贵、拜堂、喝交杯酒、闹房等。第三天叫分三,新郎新娘拜上辈、搂锅、吃团圆饭、开脸,进入正常生活。 做官当娘娘和抢上风 民间有“结婚小登科”之说。喜事正日这天,新郎穿上全新的喜庆服装,帽子两边插上绒花(荣华富贵), 又叫状元花,全天他只能支配别人,任何人不能支配他做事,就是地方官府也不能干扰他,俗谓“一辈子就做这一天官”,故名新郎官。新娘子亦是正日子做一天娘娘,身穿大红、肩着霞 、头戴珠冠、足登凤鞋、怀 揣三官镜、手捧三官经、端坐在花轿内,前有大红伞鼓乐鸣锣开道,左右有安香把护卫,途中包括官吏出巡在内任何人都为新娘让道,就是经过庙门河桥坟场,均要放鞭炮惊告鬼神回避。如果路上遇到两顶抬新娘的 花轿,并预测必在前方某贫路口交会,认为准能跑在对方之前通过,谁就能得到加倍的喜气好运,运亲喜主立即动员轿夫稳抬花轿拚命地跑,抢选通过的加双倍喜钱,这叫抢上风。双方轿夫舍命争夺的抢上风场面, 是海州婚俗中独具风采的景观,给人们的印象最深。 闹房闹房是整个喜事最热烈的场面。拜堂之后,约从未时开始、亥时结束,共五个时辰举行闹房,喝交杯酒、破 果碟、拦新娘、送新郎新娘、撒帐、戳窗等十二个程式,还可插入耍大伯头、嬉老公公、捉弄新姑爷、捉弄伴娘等四项活动。按俗每个程式动作,必须说若干喜话,其内容雅俗共赏,令人捧腹。即便有些语言动作超过常规,也是俗规所允许,不得变脸反目。 过对月和回门鞋喜事当月俗行“不空房”,新郎新娘不得外出过夜。满月后新娘可以回娘家过几天,也可夫妻一同到娘家过一个月,叫双回门又叫过对月。无论双回门还是单回门,在娘家时间内要为夫家从老老少每人做一双鞋子,若家境贫穷,可只为丈夫做一双鞋,统称回门鞋。 连云港四大民俗(生育篇) 孕前四忌女孩从小开始即有四忌:一忌手对手接递食盐。日常生活中如女子之间须接递食盐,则一方把食盐放下,另一 方重新端起。二忌空肚子产房。未孕妇女俗叫空肚子,不得进婴儿未满月的产(住房)。三忌新人见红人。未满月产妇叫红人,亦为空肚子,未满月的新娘子不能见到红人,若无意中相见,新人要首先将自己的钮扣解开一个。四忌红人见红人。若无意中相见,则用竹制 的小升桶(量粮食的器具)互相扔接,边说“给你升(生)”、“给你生”。有喜忌讳多 民间称有孕妇女 为有喜、怀着、嫌饭或害伢子。妇女一旦有喜,为了能顺利生出健康美丽聪慧的孩子,俗行许多忌讳。(1)不分四季都要把裤脚扎紧不进风。(2)晚上天空有星时,不得在室外活动。(3)不得坐在水缸上。(4)不得坐在囤粮的“摺子”上。(5)不得从水牛绠上跨过。(6)不吃兔子肉。(7)不吃驴肉。(8)不吃麻雀蛋。(9)不吃鸽子蛋。(10)不吃鳖。(11)不吃鳗鱼。(12)不吃泥鳅鱼。此外,提倡孕妇多吃煮鸡蛋,多吃桂圆和苹果。拜送生吃过路面 孕妇临产期,婆母要领其夫妇到三官庙、观音庵、百子庵内的催生娘娘、送生娘娘神像前烧香磕头, 祈祷保佐按时平安送生。有的孕妇过了产期尚未生产,则回到娘家或娘门的亲戚家吃过路面。凡见到出门的姑娘带着大肚子进门,家人就知原由,立即做好三碗面条,放在桌上时将装面条的碗先后 顺序放乱,由孕妇不自觉地先吃某碗,先吃的第一碗恰巧是装的第一碗,预示回家后第一天就生,先吃的是装的第二碗,回家第二天生孩子,孕妇吃过面条,必须立即回家等待生孩子。 埋衣胞起小名 胎盘俗叫衣胞。孩子出生后将男孩衣胞埋在大门内,有埋在父母床前地下。女孩衣胞埋在门外, 有的埋在类坑边。有的多胎没成活,则把衣胞埋在三贫路口地下,供人践踏。男孩出生后均要起个乳名又叫小名。起小名的一般俗规为按出生的时间及出生时的处置情形取名。有的孩子一生下 即用红头绳扣住拴在床腿上,即起名扣住或大扣小扣。有的孩子落地时用破铁锅卡一下,取名为卡住或大卡小卡。有的在装衣胞的罐子内放黑蕃谷或黑叫驴的毛,取名大谷或黑叫驴。有很大一 部分是按孩子出生的年份和时辰,用相对应的十二生肖为名,如大牛小牛、大虎小虎、大龙小龙、大马小马等等,忌用鼠、猴、兔、猪为名。 改暗烧满龙 新生儿第12天,俗叫“十二朝小满月”。 除舅家“送祝母”酒席招待外,要大宴宾客、点烛烧香放鞭炮、祭祖和答谢天地,此日孩子要从暗房中抱出,向祖宗神龛和谢天地的香案前磕头,这是新生儿第一次到产房外见亮。祭祖谢天地 之后,父亲要拿一个小板凳上放三个塑有龙形的馒头,在床前、门前、灶前、水缸前、河边、沟边、桥头、土地庙,总之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关的地方,烧龙牌纸磕头,祈祷床神、门神、河神等等 保佑孩子平安,这叫“烧满龙”。完整的烧满龙要共烧36份,一般人家只在几处重要的地方烧几份。 满月躲尿窝新生儿满月是件喜事,除宴请宾客外,主要办三件事。一是煮红蛋祭祖,又叫上喜坟, 向列祖列宗报喜添丁。同时,向四邻亲友送喜蛋报喜。二是产妇在满月这天不得做任何家务劳动,要吃七顿饭,将扁担放在门槛上,产妇在扁担上躺一会。这些统称“带病”,寓意可把一个“月地 里”惹来的病,全部给满月这一天带走。三是给新生儿戴上银锁银项圈。一些娇苗男孩在耳垂处戴金银耳坠,有的在鼻子上扎个“拘子”。 满月第二天,立妇要抱着新生儿到娘(舅)家住几天, 这叫躲尿窝。躲尿窝的新生儿一到舅舅家,先在灶门前尿泡尿,然后外祖母、舅母等要作象征性对孩子“又打又骂”,这就长时算躲了尿窝。舅家富裕,母子可多住几天,最长可住一个月;舅家贫困, 中午吃顿饭就可回家。 剃百岁头吃百家饭 新生儿百日,亲友送些衣物、首饰表示祝贺。孩子100天,要象征性剃头,俗叫剃百岁头。娇苗孩子 要在后脑处留一点不剃,留下一绺长发叫百岁毛又叫小龟尾巴。百岁毛稍长可编成小辫子,至12岁生日时方可剃去。百日剃头,这是人生第一次剃头,剃头时要用米和茶叶泡水洗头,剃头师傅每剃一刀 要说一句喜话,家长要请剃头师傅吃喜饭并给喜钱。在过百日时,有些亲近热心的亲友,主动象征性地凑百家粮,使孩子“吃百家饭”。在凑粮中最喜凑刘、石、陈、傅等姓粮食,忌凑王、史、温、朱 等姓的粮食。有的象征性凑粮又凑钱,一定要凑齐百家钱,为孩子买件衣服,这叫“穿百家衣”。抓周 新生儿1周岁生日,要作一次庆贺,除为孩子从头到脚做“一身新”之外,用葱、笔、砚、书、秤、算盘 等一起放在桌上,让孩子自己去抓拿,抓了葱无灾,抓了书能识字做官,抓了算盘会做生意等等,这叫抓周。穿黄马褂换大襟 穿黄马褂和换大襟 按节令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统称“天社”,“社”谐音“赦”。 新生儿遇到第一个社日,要穿黄马褂。黄马褂为黄布做成的对襟外套衫,前后胸各绣一个团框,内绣团形四字组合,如“天运交社”、“天赦百岁”、“福寿康宁”、“长命富贵”等等。 一些娇苗男孩从 出生到12岁,均穿左开襟衣服,12岁生日到舅父家,由舅父做一件右开襟蓝色大褂穿着回家,从此即与常人一样穿右开襟衣,这叫“换大襟”,换了“大襟”的孩子就一生平安了。 连云港传统民俗闹元宵(图)见参考资料元宵节,港城上下热闹欢腾,连云港民俗博物馆在新浦苍梧绿园举行的民俗表演吸引了全城的男女老少,传统的舞龙、小花船、当地的淮海戏争相斗艳,整个公园人山人海。附:民俗节日一览表海州元宵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连云港市海州区举办。海州元宵灯会历史悠久,在仿古公园朐园内,游人可观赏海州民间各式彩灯艺术品,民间文娱演出,花卉展等。 连云港玉兰花会 每年4月10日至14日,在东磊举办一次。花会以玉兰为题,进行诗词、书画、摄影等艺术交流。早春时节,玉兰花不待新叶吐绿,便抢先绽放了。千杆万花,交相辉映,如玉树雪山排空而出。一朵朵,亭亭束素,宝容皎洁;一瓣瓣,无一点微瑕,如羊脂美玉;一缕缕清香,沁人心脾。色如玉而香似兰,故名玉兰。连云港东磊有四株古白玉兰树,其中两株有千年树龄,称为“玉兰花王”。故每年在此举办花会。 连云港水晶节 不定期举办于东海县。首届在1993年10月6日至8日举办。水晶节期间举行各种民俗文娱表演,举办书画、儿童版画展览,还举办水晶研究会、经贸洽谈会,以及农副产品展销会等活动。连云港东海是我国水晶的重要产区,年产500多吨,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有“水晶之乡”之称。中国最大的水晶计436吨重,就产于东海。东海现有水晶加工企业300多家,有水晶制品一条街之称。 连云港徐福节 每年11月24日至26日,在赣榆县举办。徐福是秦代的一位方士,受秦始皇派遣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下海求仙丹,他们历经险难,漂洋过海,到达日本,以“五谷”和“百工”帮助日本先民们实现了农耕生活,并传授了养蚕、缫丝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被日本人奉为“农耕之神”。为纪念这一历史壮举,发展两国先民们建立起来的跨海虹桥,连云港市每年在徐福故里举办徐福节,活动有祭祀大会、仿古乐舞表演、彩车游行、徐福研讨会、经贸洽谈等等。 附:连云港地区旅游节庆一览表 节庆名称 举办时间 举办地 海州元宵灯会 农历正月十五 海州朐园 连云港玉兰花会 4月10日—14日 东磊景区 白虎山庙会农历 四月八日至十日 海州区 连云港之夏 7月中旬—8月中旬 连岛、海州湾 连云港水晶节 不定期 东海县 连云港徐福节 11月24日—26日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