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里少帅张学良是什么官?

老师 0 51

闯关东里少帅张学良是什么官?,第1张

闯关东里少帅张学良是什么官?
导读:传武是在抗日的最前线可以和最高领导取得联系的原因主要还是电视剧剧本在“不抵抗政策”指导下,张学良和蒋介石都寄希望于国联。但到1931年10月24日,国联作出决议,要求日方撤军,而日本不但不加理会,反而于11月进攻嫩江黑龙江守军。日本野心已暴

传武是在抗日的最前线

可以和最高领导取得联系的原因主要还是电视剧剧本

在“不抵抗政策”指导下,张学良和蒋介石都寄希望于国联。但到1931年10月24日,国联作出决议,要求日方撤军,而日本不但不加理会,反而于11月进攻嫩江黑龙江守军。日本野心已暴露无遗,张学良自谓:“国联自身本无实力,仅能调解纠纷,不能强判执行,中日事件最好能自谋解决办法。”[3] 但在嫩江桥战役中,当日军和伪军张海鹏部向嫩江桥进攻时,张学良令守军于兆麟部和平撤退,以免靡乱地方,仍旧依赖国联[4] 。

江桥抗战,马占山可谓孤军奋战,未获驻防锦州一带东北军的实力援助。张学良驻锦州队伍“毫无战斗准备”[5] 。江桥战斗结束后,张学良受到社会舆论猛烈抨击。上海救国联合会说“黑省马军,孤军抗日,效忠疆场,张学良未能拨援”[6] 。市民联合会致电国民政府,指责“张学良坐视日寇侵略东北,辱国丧地,放弃职守”[4] 。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亦电请政府“严惩张学良,克日出兵”[7] 。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逼迫蒋介石联合抗日。在事情得到和平解决之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张学良亲自提出护送蒋介石回去。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被蒋介石软禁了整整54年。

年仅19岁的张学良在从东北三省讲武堂毕业之后,被 父亲张作霖 派到了军中服役。显然,张作霖对于这个儿子是有心栽培的,张学良作为东北军未来的领袖,凭借着其聪明机智的行事作风,早也已经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1922年,打响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张学良同在讲武堂结识的郭松龄一起组成了混成旅,对直系右翼进行了进攻, 没想到第一次实战就取得了胜利 ,歼灭了大量的敌人。

不久之后也打响了霸县和山海关伏击战,直系军队展开了反攻。在吴佩孚的指挥下,大量的援军从山东、华北等地赶来支援,一时间,奉系占据了下风。在这种形势之下, 张学良率领的队伍竟然还可以取得胜利,这就使得张学良在军队中的威望得到了提升。

直到1924年,张作霖将失地彻底收复。经过这次争夺战,奉系的实力也是越来越强大,入驻了北平,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但是最让奉系担心的还是日寇。这个时候的关东军已经入侵了朝鲜,下一步的目标势必会对准东北腹地。和袁世凯不同, 张作霖还是有着很强的民族大义 ,坚决不同意签订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强硬的态度激怒了日军,之后在 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皇姑屯的时候,被日军提前埋伏好的炸弹夺取了性命。

张作霖去世之后, 张学良作为新的东北军***被推上了台。 因为一直表现都不错,东北军的各位领导对于张学良都还是比较认可。在上台之后短短的一个星期之后,张学良就下令向南京国民政府投诚。自此, 东北军也就被纳入了国民革命军的序列 ,在形势上中国完成了统一。

彼时,国内各路军阀之间的政治斗争还是十分激烈,相互忌惮。冯玉祥、李宗仁等各路军阀都想要对蒋介石发起挑战,几方势力割据,矛盾也是愈演愈烈。直到1930年,中原大战打响,面对众多军阀的围攻,蒋介石的黄埔军也有些无力抵抗。几次交手下来,双方都是损失惨重。 这个时候坐拥六十万东北军的张学良显然就成为了众人争抢的对象。

本来机智的张学良可以坐享渔翁之利,但是不曾1931年,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进攻,蒋介石授意张学良将部队撤入到了关内。对于日本人,蒋介石很显然不想趟这趟混水,东北又不是自己的地盘,更加没有后顾之忧, 直接令张学良放弃了东北三省。

一时间,张学良就成为了丧家之犬。之后的张学良就抑郁不得志,遭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谩骂和责备。背负骂名的张学良对蒋介石也开始埋怨起来,从这个时候开始, 两人之间开始貌合神离,有了嫌隙。这也就有了之后的兵谏。

而反观张作霖,当初可以白手起家,一步步走到了 “东北王” 的位置,掌管了东北三省,和日寇更是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抗争,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到的。因此对比之下,使得张学良对于父亲极其的钦佩,对于那份勇气,那份英勇。

更重要的是,张学良深爱着自己的父亲。虽然从小,张作霖对于张学良的管教就十分严格,张学良也是不服管教,但是张作霖却是一直都将张学良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在培养,为了张学良可以顺利继承位置,张作霖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在张学良16岁的时候,就将他送到了军中服役,后又安排到了军校专门学习系统的军事理论。毕业之后,还让其亲自参加了围剿进行实战。 张作霖一路以来都为张学良铺好了道路,使得张学良一路历练,也正因如此,张学良才早早的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敬佩。 也正是如此,在张作霖突然离世之后,张学良才可以顺利地被推选为接班人。

尤其是在张学良自己掌权之后,才懂得带兵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还需要强大的军事能力和卓越的军事手腕,这些父亲张作霖都比自己高出太多。

张学良第二位钦佩的人当属 毛主席 了。虽然张学良一生中都没有和毛主席见过面,但是在一采访中,张学良曾经表达过自己强烈想要见毛主席的愿望,对毛主席也是特别的敬佩。

1934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性转移,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对红军进行围剿。在和红军交手以来, 东北军受到了重创,根本不是红军的对手。

在先后的数次战斗中,歼灭了无数的东北军,使得其折兵损将。这就不得不令张学良感慨,在红军进行长征之后,仍然有这么顽强的战斗力,使得东北军节节败退。

1931年,在张学良接受美国格伦毕业大学口述 历史 研究中心访问的时候,就当时的红军长征曾经说道: “毛泽东这个人,是一位天生的领导者。同样都是带兵打仗,红军长征不得不令人佩服,如果换做是我,恐怕士兵早就跑没了。但是毛泽东就有这个能力,让士兵们坚定追随。”

张学良敬佩的人物还有一位,那就是 周总理 。在张学良获得自由之后,每次谈起和周总理之间的往来都还是显得十分激动。1937年,张学良和周总理第一次见面。两人在当时都是风云人物,虽然都彼此久仰大名,但是未曾见过面。两人第一次见面,也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周总理一见到张学良就拉着他的手说道: “汉卿是东北人,我在你们那边也待过三年,打心眼里欣赏你们东北人豪爽的性格。”

张学良听完之后仰头笑了起来:“ 没有想到我和周先生竟然还是半个老乡!这真是没有想到。不过,我和周先生还是同门师兄弟呢!”

看见周总理迷惑不解的样子,张学良说道: “张伯苓曾经是周先生的老师吧?张先生也曾经教过我,后来我能够戒掉种种的恶习,也都是多亏了张先生的几番劝导。” 如此一来,周总理还真是张学良的 半个师兄

之后,两人都没有拘谨,仿佛是认识了很久的样子,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会谈,聊了整整一个晚上,双方达成了一致联蒋抗日的决定。结束之后,周总理在回去的路上不禁称赞张学良道: “谈得可真好啊!没想到张学良竟然是如此深明大义的人,有决心有勇气,真是不错!” 不久之后,周总理甚至还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毫不吝啬的表示了自己对张学良的欣赏之情。

这次会谈,也使得张学良被周总理的大局观所折服。双方对于会谈的结果都是十分满意,并互相承诺不会背叛。张学良更是信誓旦旦地向周总理保证自己一定会说服蒋介石。但是殊不知, 蒋介石远比张学良认为的要固执己见,自私自利。

在民族大义面前,却只顾及自己的蝇头小利。最终张学良联合抗日主张被蒋介石三番五次拒绝之后,无奈之下发起了兵谏,守护了自己和周总理之间的约定。

熟悉张学良的人都知道,张学良在 历史 中虽然有着过失,但却是一位说到做到的守信用的人。但是这次, 张学良为了守住自己的承诺,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当时在得知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去之后,周总理也是亲自去到了机场想要劝说,但是最终还是错过了。

在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之后,1946年,蒋介石向张学良提出了释放条件,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承认自己是被***陷害的,上了***的当。张学良听了之后果断的表示拒绝。并且说道: “西安兵谏是我的主意,和***没有关系,事先也没和***进行任何的商量。” 事后,张学良还对朋友说道: “蒋委员长让我这么说,那不就是让我背叛朋友吗?我一生中做了很多错事了,现在绝对不能再背叛朋友了。” 显然,张学良虽然仅仅和周总理进行了短暂的见面,但是二人却已经建立了友谊,成为了朋友。

而且当时西安事变发生之后,能够得到和平解决,周总理在当中是出了不少力的。但是最终还是没能护的张学良的安全。在张学良被软禁之后, 周总理也是到处奔走, 为营救张学良想尽了各种办法,不遗余力。此后的多年,也一直以故友称呼张学良。在临死之前更是交代身边的人,不要忘了台湾姓张的老朋友,显然说的就是张学良了。

张学良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的,从全国仰慕的 少帅 ,到 背负骂名 ,再到 最后被软禁。 张学良始终是处在时代的漩涡中。也许是因为太过年轻就被卷入了这混乱的时代中,太过年轻就被给予重任,最终落得了一个令人唏嘘的下场。

张学良告诉张作霖,郭松龄情绪波动生病了,下个月日本秋操发来邀请他想让郭松龄去。张作霖说郭松龄一语成谶,一味向南发展果然出了问题,还得由他收拾场面,张学良要张作霖适当关心属下,别把郭松龄用垮了。

一九二五年十月,奉浙战争爆发,杨宇霆丧师失地便装从南京逃回奉天,刚刚因江南战事大发雷霆的张作霖倒是对他一如既往,仍然任命他为总参谋长。

郭松龄在东京收到张学良盼归的电报却托词疗养不肯动身,早就对张作霖扩军备战抢夺地盘致使百姓遭殃不满的郭松龄让韩淑秀与冯玉祥的夫人(两人为女子大学同学)联系以商大计。

张学良派人拿着自己的亲笔信动身赴日,他向郭松龄许诺以后关内的东北军由他一人统帅。他对杨宇霆大败而回还吆五遣六极为不满,甚至说出杀他祭旗必得军心大震的话,张作霖听后气得饭都不吃了。见父子二人为郭松龄闹矛盾,于凤至去看了韩淑秀,两人交换了礼物。于凤至觉得韩淑秀热情得刻意,她直觉张学良和郭松龄不如从前了,张学良说人总会长大的。

郭松龄回国后就让秘书长给自己找个大夫,还物色了几个忠诚可靠的卫队营长。张学成自撤职后就对张学良怨念更深,还抱紧了张宗昌的大腿,看着亲如手足的兄弟与自己渐行渐远,张学良却无力挽回。

郭松龄带着三军团驻守天津津榆司令部,出发前,他一反常态去和从来不搭理的杨宇霆告别,讽刺杨宇霆一切的春风得意均为不祥之兆。一九二五年十一月,郭松龄的三军团与冯玉祥签立了讨奉密约。

张学良前往天津司令部,郭松龄正在召开会议批斗杨宇霆。张学良说是人皆会犯错,郭松龄却态度激烈,在座众人也愤愤不平的表示不做杨宇霆的炮灰,只有储世新跟着张学良一起出来了。两人都觉察出郭松龄的变化和充斥在会议室的不安因子,储世新说自己这个师长很快就会被架空了,他让张学良留心郭松龄在搞军事的同时搞政治。

张学良打电话将天津“集体骂娘”的情形告诉了张作霖,张作霖意识到问题的复杂,让他赶快回来。张廷枢建议张学良以抗命为由立即解除郭松龄的兵权,张学良却下不了决心与曾经亲密的师长和朋友反目。

张学良来看“休养”的郭松龄,让他和自己一起回奉天将话说清楚。郭松龄却说张作霖被群小包围听不进谏言,而自己是宁折不弯,希望在大局定下后,张学良能继任东北首脑改变三省现状。张学良听出他语中的决心,黯然离开了天津。

一提到张学良就不由得想到了“东北王”张作霖,当时日本人盯上了东北的地下矿产,就想着拉拢张作霖,不过张作霖跟日本打着“擦边球”,一方面跟日本人合作,一方面又让日本人得不到一丁点好处。

日本人看着日益壮大的奉军,也是非常忌惮张作霖,于是就策划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死后,30万奉军落到了张学良手上,然而张学良面对日本人的侵略,没有开一枪一炮,而是将东北人民推向了水深火热当中。

张学良从小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富裕的生活让张学良从小养成了挥霍无度的习惯,年轻的时候张学良又是一表人才,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有着“少帅”的称呼,90岁时,张学良恢复自由身,便移居了美国。

到了美国之后,张学良依旧挥金如土的生活,在没有张作霖的资产支援下,张学良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张学良在为官期间,就有自己的俸禄,即便被软禁后,军方将他的基本俸禄就转交给他的家人,用以他家人的日常开销。

恢复自由身之后,张学良还能领到退休工资,但是这些钱并不能给张学良提供奢华的生活,特别是张学良移居美国之后,美国的物价不同于国内,而且张学良移居的地方又是夏威夷,一个度假的圣地。

在张学良去世后,他的儿子在一次采访当中透露过张学良晚年的资金来源,据说张学良移居美国之后就变卖了两百多份古玩字画,其中不乏有一些绝世孤本,这些文物流入美国市场非常受欢迎,大概拍卖了一亿美元。

正是这笔钱,让张学良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这些字画也都是张学良年轻的时候到处收集来的,也有一些是别人送给他的礼物,他离开东北后,大部分的财产也都被他走到了,而这些字画在他软禁时期,被他的妻子保存了下来。

虽说张学良已经90岁高龄,但他的身子骨非常的硬朗,他经常在夏威夷的海滩上面行走,晚上也会吹一吹海风,直到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张学良一生遭遇着软禁生活,90岁出来的时候,都已经三代同堂,为了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块,他移居美国后,也将家人都接了过去,根据张学良孙女回忆,张学良对于钱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他出手非常的大方,她们想要买什么东西,只要开口,张学良都会满足她们,即便是买一些糖果之类的,都是几十美元,几百美元的给。对此,你怎么看?

我这一辈子主要干的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 ”这是开国上将吕正操对自己一生谦虚的总结。

2009年10月3日,吕正操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随着吕正操的逝世,57位开国上将全部走入 历史 ,但他们的赫赫战功、传奇般生平将永载史册。

当年10月20日,八宝山殡仪馆追悼会现场。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特地从国外赶回来,她说:“我心里很难受。吕老一直挂念张家,他晚年一直希望张学良能回国。”

张闾蘅没有说错。吕正操之子吕彤羽说:“ 父亲有一个心愿未了,他希望张学良能回国。

这是一篇关于吕正操生平的文章。吕正操为何能授衔上将?为何晚年对张学良念念不忘?他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看完这篇文章都能找到答案。

1905年1月,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的一户贫困农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父母给男孩取名吕正超。吕正超出生不久,日俄战争结束,日本获胜。当时南满铁路从村庄附近经过,日军不断加宽铁路路基,强行侵占老百姓的耕地,还经常发生日军殴打事件,大家敢怒不敢言。

8岁那年,吕正超老师穿越火车道时,被日军刺刀刺伤头部,顿时鲜血直流。吕正超非常气愤,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参军,赶走日本侵略者。吕正超给自己改名“吕正操”,寓意操练军事打日本。

吕正操的父母太穷了,上了4年小学后,他还是辍学了。辍学后,吕正操坚持自学。1922年,吕正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报名参加东北军,这年他17岁。

吕正操有强烈的报国愿望,机遇很快来到他的身边。有一次,张学良发现吕正操的字写得很漂亮,就推荐他去参加东北讲武堂的考试,吕正操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又一次进入学校里学习,还是军校,吕正操非常珍惜。

讲武堂当时是东北等级最高的学府,从第四期开始,张学良兼任讲武堂监督。因此,吕正操和张学良既是上下级关系,也有师生情谊。这样的关系,为两人建立深厚友谊奠定了基础。

1925年10月,吕正操从讲武堂毕业,他的毕业成绩很出色,完全可以在奉系里拥有一个好位置。吕正操却直接回家了,原因是奉系派系斗争严重,将领们多为自己牟私利,这让他深感失望。

张学良没有忘记吕正操,当年12月他派人把吕正操接到身边,让他担任少校副官,跟随左右。吕正操后来回忆时说:“ 从讲武堂毕业后,张学良在锦州成立了三、四方面军团司令部,让我当他的少校副官。后来又想让我到日本学航空,因我的手负伤没去成。1928年初,他又派我到沈阳任高级军政人员文娱活动场所同泽俱乐部干事,团结东北军政人士。

吕正操一直张学良身边,直到“西安事变”爆发。事变前两个月,张学良将吕正操从东北军六四七团团长调到西安,让他负责张公馆的内勤工作。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吕正操也因此亲历了“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决定亲自送蒋介石去南京。出发前,张学良召集东北军高级军官开会。吕正操等人强烈反对张学良这个决定,张学良说:“有宋子文、宋美龄和端纳作保,没问题,三天就回来。”

分别之际,吕正操对张学良说:“ 等你一星期,你不回来,我就回河北掌握部队。 ”两人根本没想到,再见面时两人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之后,时间是1991年。

张学良送蒋介石一到南京就被软禁,东北军群龙无首,很快被蒋介石瓦解。吕正操信守对张学良的承诺,一个星期后他从西安赶回驻扎在河北徐水六九一团团部。接下来该怎么走呢?

吕正操思虑再三,决定跟着***走。1937年5月4日,经中共北方局批准,吕正操秘密加入***。根据上级指示,吕正操率领六九一团坚定抗日,留在冀中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当软禁中张学良得知吕正操的选择时,张学良托四弟张学思转告他:“ 必之(吕正操的字),你这条路走对了。 ”吕正操在冀中平原的游击战中让敌人闻风丧胆,被毛主席称赞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抗日战场在日寇的进攻下节节败退,蒋介石命令六九一团跟随五十三军南撤。吕正操却接到中共北方局新指示,让他留在冀中平原进行游击战争。

在冀中平原作战可不是一件容易时期,这里一眼望不到的平原,六九一团武器装备又落后,战斗进行得很艰苦。一次与日军恶战后,吕正操与军部失去了联系。当时六九一团有不少人高级将领都秘密加入***,吕正操召集大家开会。

会议结果如下,率整团脱离国军序列,改称“人民自卫军”,吕正操则被推选为司令。在游击战思想的武装下,吕正操率领人民自卫军在“反扫荡”中创造性地发明了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术。

吕正操所部打的多是硬仗,他率部走深泽,过安国,入博野,往蠡县,打高阳,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战斗最激烈时期,吕正操所部一天之内打了五仗。与其他将领不同,吕正操往往一马当先,直接参与最前线的指挥。

1938年年5月,“人民自卫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被任命为冀中军区司令、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掌史村战斗,抗战中一场经典战斗,被毛主席称为“平原游击战坚持村落防御战的范例”,吕正操就是直接指挥者,这场战斗创造敌我伤亡比例约为1:10的战绩。

1942年5月1日,冈村宁次命令5万多名日伪军对冀中平原展开“五一大扫荡”。这次“扫荡”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日伪军采取“十面出击”、“铁壁合围”等战术,企图彻底消灭冀中军区八路军主力和领导机关。

鉴于敌众我寡的严峻局势,吕正操化整为零,组建灵活的机动部队和敌人周旋。吕正操指挥打仗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有六七分胜算就敢打。 ”在日军“五一大扫荡”两个月时间里,吕正操和政委程子华率部与日军战斗270多次,以“脚丫子闪电战”的主要战术使冈村宁次的“铁壁合围”破产,这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冀中平原抗战中的卓越表现,让毛主席对吕正操刮目相看。1944年冬,吕正操以“七大”代表的身边来到延安,他终于见到了毛主席。

到达延安两天后,毛主席亲自邀请吕正操和晋绥分局党委书记林枫吃饭,三人边吃边谈一直持续到深夜。这次会谈后,吕正操读毛主席越发尊敬。不久,吕正操被选为“七大”候补中央委员。

1945年8月9日,苏军向盘踞东北的关东军发起进攻。党中央命令吕正操率部向察哈尔和热河进军,直接配合苏蒙军对关东军作战。解放战争期间,吕正操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头衔,“铁道司令”。

1946年7月,吕正操担任东北铁路总局局长兼政治委员,他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把铁路管好,想尽办法挖掘铁路的运输能力。到了辽沈战役前夕,东北解放区里解放军掌控的铁路里程达到了5700多公里,通车线路里程达9818公里,占东北线路的98%。

在东北负责铁路运输,直接决定了吕正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工作。1949年3月,党中央任命吕正操为为军委铁道部副部长兼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开国大典后,吕正操担任铁道部副部长。

抗美援朝后,志愿军因制空权被敌人掌控,后勤运输线遭到美军战机日夜轰炸。1950年10月,吕正操又多了一个头衔,志愿军军事运输司令员。吕正操组织成立志愿援朝大队,还多次直接去朝鲜境内现场指挥铁路抢修,最终建立了一条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极大地支援了志愿军前线作战。

此后,吕正操与新中国的铁路建设有着不解之缘。1965年10月的川黔线、1966年10月的贵昆线以及1970年7月的成昆铁路等铁路的通车,倾注了吕正操无数的心血。

晚年的吕正操除了牵挂铁路建设外,有一个人让他牵肠挂肚,张学良。8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出现松动,吕正操通过张学良侄女张闾蘅了解到不少关于张学良的情况,两人还有书信来往。

1991年3月,刚获得自由身的张学良赴美走亲访友。3月24日,大陆方面向外界宣布:“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数十年来,我们对他是十分关心的。现在,他和夫人到了美国,从有关报道上得知他身体健朗,我们对此感到高兴。如果他本人愿意回大陆看一看,我们当然非常欢迎。我们尊重他本人的意愿。

吕正操得知张学良赴美消息很激动,不顾身体抱恙,决定赴美邀请张学良回国。出发前,吕正操做了精心准备,5月29日终于在纽约蒋士云(即贝太太)家中家了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91岁,吕正操则86岁。

两人阔别半个多世纪再次见面,物是人非,可两人友谊并没有因时间而逊色。张学良一眼就认出了他,很远处就伸出了手,谈话在寒暄中愉快地开始了。

张学良:“ 我现在可迷信了,信上帝。

吕正操:“ 我也迷信,信人民。

两人相视一看,哈哈大笑。第一天的见面很快结束,两人还在附近的中餐厅吃了午饭。分别时,吕正操再次向张学良发出邀请,第二天下午找个地方好好谈谈。

第二天会谈中,吕正操向张学良提交了邓颖超的亲笔信。信中,邓颖超邀请张学良回大陆看看。张学良将这封信看了又看,沉默良久后说:

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涉到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

由于种种原因,张学良婉拒了大陆方面的邀请,未曾想这成为吕正操晚年最大的遗憾。1992年11月,张学良托侄女张闾蘅给吕正操带了一封信:

“正操弟惠鉴:由美返台,一切尚好,惟耳觉、视力大为退化,九一老人,能如此已知足矣。请代向中枢诸公问候。张学良再拜上 十一月三十日于台北。”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去世,享年101岁。远在北京的吕正操得知消息,内心无比悲痛,他最终还是未能等到张学良回国。

吕正操有一个特别爱好,打网球。很长一段时间里,吕正操一直是中国网球协会主席,他曾说:“ 在东北军时,张学良打网球,我也跟着他练,就这样,一直打到了90岁。后来实在打不动了就去给人家发奖。

乐观的心态,保持锻炼,是吕正操长寿的秘诀,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最喜夕阳无限好,人生难得老来忙。 ”吕正操临终前,要求葬礼一切从简。在吕正操侄子吕宗仁看来,伯父这样的决定很正常,因为他对子女教育教育非常严格。

吕彤羽是吕正操的长子,他说:“父母尊重我们兄妹的兴趣,但有一点要求,一切要自力更生,他不会做任何人的保护伞,决不能以他的名义搞特殊。”吕正操一再告诉子女,“ 他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没有冀中人民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他们这些人能不能活下来就很难说了。

吕彤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是我国著名导弹专家。吕彤羽一辈子都在研究地空导弹,参加了研制“红旗9防空导弹”,并由此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仅以此文纪念开国上将吕正操。根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有的只是他人替你负重前行。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铭记 历史 ,不忘先烈。

女人之间的友谊,来得快去的也快,女人们常会因为喜欢同一个东西,或是厌恶同一个人,而将彼此认定为知音,觉得这就是好朋友。但是女人间的友谊很脆弱,经不起打磨。男人间的友情就很奇怪,容易起冲突、吵架甚至打架这些都不奇怪,打完骂完后感情一样笃厚。男人比女人要含蓄,在对待友情上,他们嘴上不会整天挂着闺蜜、亲爱的诸如此类的亲昵的称呼。好兄弟,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足以明白彼此的心意。

时人评价说:”张学良对郭松龄推心置腹,而郭松龄对张学良也鞠躬尽瘁。一般人都认为郭松龄是张学良的灵魂“。可见他们二人的感情之深,张学良在郭松龄去世后很多年,一回想起他和郭松龄的峥嵘岁月,都会收获满满的感动和盈盈的热泪。那么问题来了,郭松龄既然和张学良的交情那么好,为什么后来起兵反对 张作霖 呢

郭松龄,字茂宸,比张学良大七岁,是唐朝名将汾阳王 郭子仪 的后裔,是张学良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老师,他和张学良亦师亦友,像父亲像兄弟,会争吵得面红耳赤会一同并肩作战。晚年张学良形容自己与郭松龄关系的说法是:”我就是郭茂宸,郭茂宸就是我。“由此可知,郭松龄在张学良心里的地位。谈到与郭松龄的相识,就像是追忆一部已经年代久远的影片,字迹斑驳间依稀记得当年的光景。

郭松龄,字茂宸,原籍山西汾阳,1883年生于沈阳东郊渔樵寨村,早年人私垫,后因家贫辍学,扛过活,种过地。出身不怎么好的郭松龄遇到了一对好父母,父亲虽然年轻的时候也心怀大志,终究不能实现,仅在小山村当个小小的私塾老师,即使这样父亲对郭松龄的影响还是极大的,因为他的思想在无形中就受到了父亲的影响。而母亲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村妇,但是母亲勤劳善良, 传统文化 浸润下的郭松龄长大后自然也有父亲的宏图大志,不同的是,他比父亲走得远得多了。

父亲后来总算在省城周到了一份像样的工作,郭松龄觉得自己终于能够有机会上学了,即使此时他已经十九岁了,辍学多年帮工的郭松龄或许已经跟学校的教育脱节了,但是丝毫不妨碍他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省城东南常王寨董汉儒先生开设的书院,是郭松龄远大志向起航的地方,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一腔热血,他积极投入到随后的学习中。

在这里,郭松龄接触并研习了一些新兴知识学科,尤其是一些西学使他开阔了视野。日俄战争爆发后他投身军旅,1906年入陆军速成学堂,后远走四川,当过营长并加人了同盟会,后又回沈阳任东三省讲武堂军事教官,与近代史上两位 风云人物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产生了特殊的关系。

日俄战争爆发,郭松龄投笔从戎,他有预感一场浩大的战争即将到来。1907年,郭松龄以优等成绩毕业。投身革命的郭松龄希望能够有多作为,但是他的革命事业似乎进行得不太顺利,

毕业见习期满后,充任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因为治军严谨很快得到陆军统领朱庆澜赏识,时隔两年,朱庆澜调入四川驻防,郭松龄随着朱庆澜入川,之后又加入了同盟会,在这里他又接触到了更为先进的思想,民主、自由这些词语不断涌入郭松龄的脑子里,他打心眼里佩服孙中山。此后,郭松龄在军营中虽也担任官职,但是也是在大军阀手下的一员不起眼的小兵。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秋,郭松龄考入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1917年,孙中山组建护法军 ,郭松龄投奔孙中山。孙中山的运动在1918年失败了,失败后的郭松龄又被转任回了奉天,这次回去的时候,还被张作霖冷嘲热讽了一番。

虽然与张作霖上下级关系有点紧张,但是与张作霖的小子张学良关系一直都不赖。两人相识于讲武堂,护法运动之后的郭松龄成为了讲武堂的一名教官,张学良就在这讲武堂与郭松龄成为了挚友。因反满清和反军阀而横戈跃马、驰骋疆场的郭松龄,是早年的同盟会会员。相差七岁的两人结识以后,志同道合,相见恨晚,情同骨肉。

张学良结交郭松龄之后,张学良觉得郭松龄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郭松龄一改之前对张学良纨绔子弟的印象,觉得张学良与别的官二代不一样,他充满正义感,做事有担当,很聪明一点就通,而且对军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张学良对这个老师的印象也极好,郭老师是所有老师中最尽责的,他不仅教给学生枯燥的知识,重要的是他知道怎样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身上,让学生不仅仅只是成为了一名作战的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具充满爱国之情和丰富知识储备的热血之躯。在讲武堂的日子里,张学良与郭松龄经常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也常常一同出入喝酒吃肉,更曾一同并肩作战挥斥方遒,他们之间的感情在峥嵘的岁月里变得更加深厚。

因此,当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后担任巡阅使署卫队旅旅长时,便向张作霖推荐郭松龄任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这是郭松龄受到张学良信任和垂青的开始,此时是1920年。之后,郭松龄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后,整治军纪,整个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军队作战能力也得以提升。同年7月,张学良和老师一同剿匪,成绩斐然,这两次军事上的行动都让张学良愈加信任和敬佩郭松龄,郭松龄在军队中的名气也大了,而少帅的父亲张作霖也逐渐把目光聚集到这个曾被自己讽刺过的军官身上。

第一次直奉战争开展,郭松龄所率部队就能让张作霖全身而退回到奉天,让张作霖对郭松龄刮目相看,遂加以重视和重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内部逐渐形成了”老派“、”新派“,到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地盘之争,据何柱国回忆: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江苏,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结果杨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空。郭松龄在此次直奉战争中功高没封赏不说,还被韩麟春讽刺一番,于是心中极为不满。

当晚,郭松龄就将此事告诉了少帅。此时,郭松龄已露出反奉的心思,但张学良没有在意,郭松龄起兵太突然,张学良还没反应过来,郭松龄和他的妻子被枪决,已经兵败身亡了。郭松龄被捕时,他想救郭松龄一命,送其出国留学。但电报未发出,即接到电话,告知已将郭处决。张学良得到郭松龄被处死的消息后,痛惜地说:”如郭不走,决不致死。“

张学良对郭松龄夫妇的死很是惋惜,此后一遇到任何困难,张学良都会感叹到如果茂宸在的话就好了。这句话是张学良对郭松龄军事才能的一种充分肯定,也是对良师益友郭松龄的深切缅怀。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的遗体前,一位老人轻轻俯身,颤抖的手指抚摸着水晶棺,表情凝重。

这位老人就是曾经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主角之一张学良。

此时,他已经被蒋介石囚禁了40年。也许他送给蒋介石的一幅挽联能概括他们之间的恩怨,这幅挽联上是怎么写的呢?

这16字的挽联是二人复杂关系的真实写照,当然也有人说他们之间的恩怨远非10多个字所能概括。

曾经是蒋介石得力干将的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后一直被蒋介石“囚禁”了半个世纪之多。

如果说当初蒋介石是因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让他受尽了羞辱,一时怒气未消所以想处置张学良。

那么为什么事隔多年,宋美龄和蒋介石身边的许多人劝他释放张学良,他都没有同意,并且还嘱咐蒋经国不要放了张学良?

临终时,蒋介石终于说出了不愿释放张学良的理由。

宋美龄听后不觉难掩悲伤,毕竟她曾经许诺张学良一定会还给他自由。直到蒋介石去世,她也没能兑现自己的承诺。

1946年10月,距离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已经过去了10年。

按照南京军事法庭的判决结果,他已经服完刑。他以为一直期盼的自由该来了,到处托人打听局势,希望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被释放。

终于,张学良等来了接他的飞机。然而当飞机起飞后,他才发觉飞机飞往的不是他久别的故乡,而是与故乡相反的方向——中国台湾省。

从此,张学良在台湾新竹的井上温泉度过了13年的时光,这也是他囚禁生涯中待得最久的地方。他痛恨蒋介石的出尔反尔,也意识到了此去或许再也无法回到故土了。

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从小就向往军旅生活。从讲武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到父亲的军队里担任了团长一职。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子承父业,成为了握有几十万军队,坐拥东北最强大的地方势力。

东北易帜和中原大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因此拉近,以至于后来二人以“兄弟”相称。

然而,西安事变使二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为了民族大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扣留了来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的,逼他停止对付红军,联共抗日。

蒋介石被扣押后,南京政府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在紧急召开的会议上,对于如何对待这件事,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两种主张:军政部长何应钦主张讨伐,要派飞机轰炸西安,迫使发动兵变者投降;宋子文和宋美龄一派则主张和平解决,积极计划营救蒋介石的办法。

宋美龄决定亲自飞往西安,在此之前,张学良曾经发过两封电报邀宋美龄前去西安,据说两人私交甚好。

南京政府认为宋美龄此行无异于自投罗网,但当她走下飞机的一刻,她没有发现荷枪实弹的士兵,前来迎接她的张学良对她恭敬而热情。

通过和张学良谈判,宋美龄承诺如果蒋介石同意他们的请求,张学良能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话,一定会保证他的安全。

“我以人格担保你的个人安全” ,或许是宋美龄的这句话给张学良吃了一颗定心丸。

张学良不顾身边人的极力反对,也没有通知周恩来等人就动身护送蒋介石去了南京。

当飞机在南京落地后,蒋介石立刻变了脸。由于之前答应过宋美龄要保证张学良的安全,现在就动手不太适合,因此蒋介石玩起了失踪,并派人把张学良送上了南京军事法庭。

审判的结果是,张学良被判处十年监禁。

对于这个判决,宋美龄很不满意。在她的斡旋下,张学良没去监狱服刑,但却被迫开始了长达54年被囚禁的时光。

为了不暴露囚禁之处,张学良的住处经常被换来换去。从南京奉化黄山到萍乡郴州阮陵,再到修文贵阳开阳,又经桐梓去往重庆。

经常“搬家”使张学良的生活变得十分动荡,而他的住所都是荒凉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

抗战结束后,本以为能获得自由的张学良不但没有被释放,甚至还差点被蒋介石杀死。张学良被送往新竹,继续他的囚禁生活。

相较于“西安事变”另一主角杨虎城将军来说,张学良无疑是幸运的。虽然他没有获得自由,但至少保住了性命。

张学良要感谢一个人,此人就是宋美龄。

张学良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说: “我没死,完全是蒋夫人帮我,那蒋先生是要把我枪毙的。”

宋美龄为了当初的一句承诺,付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最初张学良被囚禁时,妻子于凤至陪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而这一切还是应该感谢宋美龄,如果不是宋美龄为他争取,张学良就会一个人面对无数个孤独、寂寞的日子。

张学良被囚禁四年后,于凤至患上了乳腺癌,要想活下去只能到国外治疗,张学良无奈只能向宋美龄求助。

宋美龄二话不说,马上安排于凤至离开幽禁地,前往美国治疗。

宋美龄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当初答应张学良的事没有做到,她只能尽所能在生活上给予张学良足够的帮助,只要她能做到的,她一定会想办法去满足张学良的要求。

于凤至赴美治病后,就只有秘书赵一荻陪伴在他身边,由于幽禁地的交通不便,物资不足,张学良和赵一荻不得不亲自种地以解决温饱。

曾经拥有三十万大军的少帅成了“鸡鸭司令”,张学良也不再关心天下大势,而是每天都去看看老母鸡有没有下蛋。

1950年,在大溪官邸,宋美龄在与张学良相见时暗示他信奉基督教,当时的张学良正在研究佛学,宋美龄劝他不要走错路,并说自由一事上帝会安排。

张学良非常信任宋美龄,回去之后便开始研读《圣经》。

之后,宋美龄又帮张学良请了英语老师,并派遣了一位基督徒,引导他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又以方便张学良出入基督教堂为由,让他和赵一荻到台北定居,这意味着张学良重新回到台北国民党高层的视野,同时也获得了宗教保护。

一切都在表明,宋美龄在帮助张学良慢慢地恢复自由。

1960年6月5日上午,一场礼拜活动在蒋介石官邸的礼拜堂内举行。

离场时,宋美龄罕见地同一位谢顶的老人握手,这令在场的国民党要员感到很诧异。

因为宋美龄一般不会在这种场合同人单独握手,而且大部分人并没有认出这位老人是谁。

这位老人,就是已经23年没有露过面的少帅张学良。

这些国民党要员大多都跟张学良共事过,之所以没有认出他来,多半是因为多年的囚禁生活使一个人的样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使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宋美龄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对张学良的承诺,从张学良的日记手稿和宋美龄的100多封来往信件中,可以看出她非常关心张学良的生活,总是想方设法照顾张学良。

于凤至到美国治疗后,宋美龄送给张学良一个照相机,这使张学良和赵一荻的生活多了一份色彩。而从他们留下的照片中,世人也洞悉了张学良当时的处境。

照片留下了张学良和赵一荻许多生活的镜头,在无人涉足的偏僻之地,看似像是世外桃源的二人世界,虽不自由但有爱人相伴,充满了浪漫。

而在一张多人的合影上,除了妇女和儿童,剩下的都是张学良的看守。无时无刻不在人的监视之下,似乎使他们的二人世界变了味道。

看守张学良的宪兵最初有100多人,一直到他恢复自由,看守的宪兵在吃饭的时候也有四桌人。

失去自由的张学良对外界知之甚少,宋美龄为了让他能够多了解外面的世界,送给他一个收音机。

不知道张学良第一次收听到的收音机内容什么,但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张学良没有露出喜悦之情,而是一脸的沉重。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屋里的张学良很无奈,他走不出被幽禁的地方,一直期盼的自由也总是一次次地从满怀期待到无尽失望。

而令他无法获得自由的蒋介石,直到临终也没有放他出去的意愿。

宋美龄一直在为张学良谋划奔波,而张学良自己也极力地争取让蒋介石原谅自己,重获自由。

张学良曾数次向蒋介石服软,而他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也多次向蒋介石请求释放张学良。

但蒋介石却告诉他们 “张学良是自愿在所囚禁的地方读书学习,并且他不希望被别人打扰”。 显然,这是蒋介石编造的借口以及谎言。

后来,张学良又通过戴笠向蒋介石求情,希望能释放他。

蒋介石却送给张学良一个能伸缩的钓鱼杆,意思是希望张学良安分一点,毕竟他要杀了张学良易如反掌,想要活命最好还是老实点儿。

张学良知道当年的事让蒋介石怒气难消,因此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20年后,在蒋介石生日的时候,张学良托人送去一块手表,暗示蒋介石 “自己被关押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应该消消气了”。

没想到,蒋介石给他送来了1936年的日历,很明显是在提醒他 “别忘记当年你做了什么,这件事我到死也不能忘!”

早在解放战争之后,我党曾经做出很多努力,希望蒋介石能释放张学良。

可后来蒋介石把张学良带去了台湾省,一直在宝岛掌握着实际权利的他,到死也没有恢复张学良的自由之身。

1975年,蒋介石病入膏肓,张学良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这时候对于张学良的何去何从,国民党的意见再次分成了两派。

一种主张释放张学良,认为张学良被关押了这么久,都七十多岁了,早已经失去了掀起风浪的能力和权力;另一种主张是继续软禁起来,不给他一丁点儿机会,这样万无一失。

预感到已到大限之期的蒋介石该如何处置张学良呢?

蒋介石病重之后,早已为自己的长子蒋经国能顺利接班做好了打算。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忘叮嘱蒋经国 “此笼中虎,不可放也”

在他的意识里,张学良手中的权力还没有完全消失。

一旦将其释放,以他在东北军中以及全国的影响力,势必会对蒋家王朝不利。

作为长子,蒋经国听到父亲至死还记挂自己将来的安危,他既悲痛又感动,只能含泪应允。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

而当宋美龄听到丈夫留下的这段遗言后,不觉泪如雨下。

快四十年了,宋美龄为这件事奔波了这么多年。

她没想到,蒋介石到死都不肯还张学良自由,而自己当初对张学良的承诺到现在也没有兑现,让身为“第一夫人”的她情何以堪。

对张学良的愧疚和对蒋介石的恨意,以及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宋美龄这个已到垂暮之年的女人久久无法释怀……

蒋介石的离世,是张学良始料未及的。蒋介石的遗言,更让张学良无言以对。

无论如何,如今斯人已去,张学良还是为蒋介石题写了挽联。

蒋介石至死不肯原谅张学良,他却在挽联中却用“关怀之殷,情同骨肉”表达出了对蒋介石曾经的关怀心存感激。

至于“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则实属当时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张学良一直在想办法求得蒋介石的原谅,如今蒋介石猝然离世,使得他再没有机会达成所愿了。自己年逾七旬依然没能获得自由,自然让张学良心绪难平。

为了自由,张学良只能再次寄希望于蒋经国,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向蒋家和外界表明:自己已经对政治失去了兴趣。

张学良甚至在跟其他宾客的聊天中反复地表示自己不想再当张学良了,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蒋经国自然理解张学良的用心良苦,也明白现在的张学良不可能再掀起什么风浪了。

可对父亲临终前的承诺让他不得不尊重父亲的选择,他只能继续囚禁张学良。

蒋经国掌握权力仅仅5个月,宋美龄便离开了台湾省远赴美国,因为她和蒋经国的政见不合。

这对张学良来说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宋美龄离开台湾,那当年答应他的承诺还在吗,他是否会被囚禁至死?

那么宋美龄在1975年离开台湾后,对张学良的事就不管不问了吗?

1990年6月1日,这一天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个普通的日子。而对于张学良来说却非比寻常,这是他重获自由后的第一个生日。

这一年,张学良90岁。

生日晏上他说自己虚度了90岁,这么多人为自己作寿感到很惭愧。言语间让人不禁感慨,这位昔日曾经风光无限的少帅如今已经老矣,而他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幽禁中度过的。

1991年8月的一天,张学良在中国台北士林凯歌教堂的礼拜会上见到了宋美龄,这是自张学良恢复自由以后他们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此时,张学良才知道在宋美龄离开后将他托付给了张群。难怪蒋介石去世以后,张群一直为自己恢复自由的事东奔西走,原来是受宋美龄的委托。

张学良感动不已,在之后的采访中,他多次提及宋美龄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因为有宋美龄,他才有了一份免死金牌。宋美龄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也让世人看到了她的责任和担当。

在《西安事变回忆录》中,宋美龄写道,当初张学良扣押蒋介石的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抗日。

只要蒋介石答应他的要求,他就会送蒋介石回南京,到南京他会向蒋介石负荆请罪。

后来张学良在1991年接受采访时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 :“我反对内战,不愿意打内战,我一向讲对外的。”

然而张学良为了能够抗日却付出了54年被囚禁的代价。

作为一个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14年的东北抗日却没有他的身影,其实比杀了他还要难受。被囚禁的他,空有一身报国之心,却没有一丝报国之力,这成为他终生抱憾之事。

而另一件让张学良难过的则是他至死也没能回到生养他东北故土去看一看。

张学良在台湾省的管家林渊泉后来回忆,他获得自由去夏威夷定居后,有一次在散步时问林渊泉有没有空,随后他手指着中国的方向,对林渊泉说: “我想去那边,你陪我去吧”。

林渊泉听后心里不觉为他难过。

张学良曾三次对林渊泉提起想回东北老家去看看,可惜他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90岁了,由于身体和其它方面的原因,他至死都没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张学良软禁了蒋介石13天,而蒋介石却把他囚禁了54年。

舍身取义很伟大,但用自由换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同样值得被铭记。

张学良曾说: “我的事情是到了36岁之后,就再也没有了。”

其实,并没有。

正是张学良等人的自我牺牲,才换来了国共联手抗日的局面,也促成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

正像周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所说,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他的一生值得被歌颂,也应该被歌颂。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数多少风流人物,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最想成为的就是少帅——张学良

说起张学良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西安事变,其实仔细看少帅的一生有功走过,可圈可点。但如果我是张学良我会有三件事不会犯错。

第一件郭松龄叛乱

少帅与郭茂宸亦师亦友可以说郭是少帅军事与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少帅曾经说过:“东北军也就郭松龄在的时候叫军队。”可见少帅对郭的倚重。可事不遂人愿郭的理想触碰到了老张的底线,直到郭叛乱老张才彻底对郭下了杀心。也许当时少帅夹在了父亲与老师之间不知该如何取舍,但我想在茂宸与老张的矛盾没有彻底爆发之前少帅就应该有所察觉,只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妥协在了父亲的权威之下。

我想如果茂宸不死,汉卿的身边会有一个良师益友而少帅的身边会有一个左膀右臂。四十万东北军的未来系于少帅一人之身,如若茂宸不死至少几年后少帅不会失了整片东北和几百万的父老乡亲。

第二件怒杀常荫槐和杨宇霆

杨,常二人是跟随过老张的元老,一个掌管东北的铁路交通,一个掌管东北的军事外交。特别是杨宇霆,他是老张生前身边最为倚重的人,可以说是把他当做“托孤重臣”来培养。而杨也却又过人之处,不仅军事才能卓越而且更有一手外交的好手段。老张去世后整个东北的外交大任全都落于他一人身上。北抗日本关东军,南拒南京国民政府。整个东北能维持暂时的和平他功不可没。

但杨宇霆为人恃才傲物除了老张没把别人看在眼里。在很多时候都折过少帅的面子,并且杨和郭两人是死对头,少帅自然不喜欢此人。也许少帅对他的起的杀意并不是不喜欢而是对自己如今位子的担忧,所以在一次带走威胁性的面谈结束时少帅也结束了杨宇霆的生命。

我想杨宇霆为人确实有些骄傲,不过他绝没有“谋逆之心”他只不过是想让自己做一个类似“孔明”的人物。可以说杨宇霆不死东北或许不会易帜,而日本关东军更不会轻易的发动918事变。少帅为了一时之气杀了他确实是幼稚和天真。

第三件“无抵抗”将东北“送给”日本人

我想这件事是少帅一生最为人所诟病的。有人说是老蒋的授意也有人说是少帅自己的意思。有句话叫“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怎么能忍受外族践踏自己的家园?不管原因为何,这是少帅一生所做的最错误也最荒唐的决定。这不仅导致了东北的沦陷更直接引发的整个侵华战争让全中国的人民陷入了苦难,更是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过程。

江水涛涛,奔流不息,历史的尘埃随风而去。少帅的一生经历过辉煌经历过低谷,虽然走过这样那样的过错,但少帅仍然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