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辣妈德国育儿记(一)——差点取名“败家子”

爸爸 0 37

单亲辣妈德国育儿记(一)——差点取名“败家子”,第1张

单亲辣妈德国育儿记(一)——差点取名“败家子”
导读: 引言:单亲妈妈带孩子定是含辛茹苦吗?我怎么觉得更多的是快乐呢? 39岁“老来得子”,国内的家人朋友都为我担心,觉得我独自在国外养 育儿 子一定苦不堪言。可我却觉得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充满了欢乐,令我更加年轻,更

引言:单亲妈妈带孩子定是含辛茹苦吗?我怎么觉得更多的是快乐呢?

39岁“老来得子”,国内的家人朋友都为我担心,觉得我独自在国外养 育儿 子一定苦不堪言。可我却觉得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充满了欢乐,令我更加年轻,更加 健康 。幸亏当年每天晚上八点就把儿子轰上床睡觉,然后自己埋头写作,不然,这些令人喷饭大笑的往事,怎么会这样历历在目……

差点取名“败家子儿”

我带着三个月的身孕和13岁的女儿从第二任丈夫家搬出来,虽然只有一间用两个大衣柜隔出客厅和卧室的房间,但我们“仨”过得非常开心。没事儿的时候,我和女儿就翻开《汉语大词典》给即将出世的儿子取名字玩儿。每人说一个页数和行数,结果常常不适合做人名,却给我俩平添很多笑料。

忽一日,我们的笑料是翻开的词儿差一行就是“败家子儿”,除了又一阵大笑之外,也停止了这项有“风险”的 娱乐 ,反正给儿子上户口也用不上中文名字。

于是,我给儿子取名“Angel”,意为“天使”。可当我去领出生证时,那位认真负责的德国女官员说:“’Angel’这个名字很好听,可是它是一个中性的英文名,男孩女孩都可以叫。德国孩子必须让人从名字上一下子就判断出性别,否则以后上学就会有麻烦。请您在这本名册里面再找一个专门给男孩子的名字吧。”然后就递给我一本《辞海》那么厚的名册。

看着这本厚厚的名册,我就像站在悬崖,就要掉进大海一样——有点晕。忽然想起一个朋友的名字:“Andy”,好叫也好记,尤其在德国人的嘴里,不会走样。德国人的“Andi”是“Andreas”的简称,而我们的“Andy”,就是“Andy”,不会跟德国人重名。这样,我的儿子就叫“Angel Andy”了,翻译成中文,就是“天使安迪”。

妹妹迷信,听说我生了儿子,特意跑到雍和宫找了一位大师,告诉人家我儿子的生辰八字,花钱请人家给取了三个名字,让我任选其一。她说,无论如何,我儿子名字里必须有“禹”,才能前途无量。我知道她也是好心,而且这个“禹”是造福百姓的古代君王“大禹”的名字,我当然也不会拒绝,于是,我儿子又有了一个中文名字:“良禹”。这跟他的外文名字一点也不搭噶,而且,我儿子领的是德国护照,不用登记中文名,所以有时候我就把这个茬给忘了。有时候妹妹打电话,一问“良禹怎么样啊?”我一下子都不知道她问的是谁。

(儿子从小就运动神经发达,可说话比较晚)

孩子走路不用教?

儿子一天天长大了,虎头虎脑的,非常可爱。整一岁那天,突然爬着爬着就站起来,走了几步,跌倒了,又站起来。我真惊讶,他走路不用我教的!然后,他就开始比手划脚,大声大段大段地“说”起来。大人们都“哼”、“哈”、“啊啊”地应对着,当然,没人听得懂他的话,只当一个乐子和给他的安慰。可是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整整一年,转眼儿子都两岁了,说话还不怎么清楚,只偶尔迸一两个字。

贵人话语迟

“贵人话语迟”。越洋电 话那头,妈妈安慰我。我倒也不是很着急,只是教他说什么话,却成了一个大问题。有人说,在国外出生、长大的中国孩子说话都比较晚,因为他们不知道该说中文,还是该说外语。我咨询了一些朋友,也看了有关方面的书,上网的时候,也特别留心婴幼儿养育方面的信息。有关专家和一些有经验的母亲都认为,作为母亲,应该跟孩子说母语,他的外语环境将来有的是。幼儿园、学校,他的朋友、同学,都会跟他讲德语,很多在德国长大的中国孩子,到了十几岁,德语说得很地道,但是中文的四声就怎么也分不清楚。而且要培养他用两种语言思维,见了中国人说中文,见了德国人说德文。这倒是一个很令人憧憬的境界,值得一试。

于是,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教他说中文,用中文唱歌讲故事。他慢慢地开始可以说很多的词了,还特别爱看中文的电视节目。有一阵子,我只要跟他说:“安迪,等着妈妈。”或者让他干什么,他就非常干脆利落地回答:“是!”像个军人似的。我很纳闷——我没教过他这个呀?终于有一天,和他一起看动画片《黑猫警长》,我才恍然大悟。我发现,让他看中国的动画片,是让他学习中文很好的方法。

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的中文环境,我们和几个中国妈妈德国爸爸的孩子经常聚会。妈妈们在一起说中文,孩子在一边儿玩耍,无意中可以受到很好的熏陶。可是,又有人提出问题来了:将来你儿子要在德国上学,入学后他不懂德语,也是一个大问题,别的小朋友可能会欺负他的,尤其我们这样的单亲家庭,孩子会产生自卑感的。

(儿子在托儿所学德语)

于是我又开始给他创造德语的环境,费尽周折,给他找了一个给两到三岁孩子的Kindergruppe,就像我们中国的托儿所。每天让他跟德国老师和孩子们去说德语,回家再跟中国面孔的家人们学中文。可怜的孩子,真够累的!不过,这个方法还真奏效!那天我给他一块苹果,他说:“不要。”我执意要给,他就大声说:“Nein!”他心里一定想,妈妈怎么这么笨,连中文都听不懂,还得让我用德语再说一遍!

妈妈不是姥姥

因为儿子的关系,不爱游泳的我至少每周去一次游泳馆。

有一天,遇到一位优雅美丽的女人,站在那里一直不游,却四处张望。顺着她的目光,我看到从1岁到10岁不等的五个孩子,分别在三个不同深浅的泳池里嬉戏,最小的那个走路还不稳,还一直想往深水池里跑,好几次险情,吓得我直出冷汗。那位母亲却一直姿态优雅地站在那里,当然也能感觉到她眼观六路,照看着忘情嬉戏的孩子们,非到不得以,她都不抱一下孩子。直到最后淋浴完毕,才把那个最小的家伙抱在手上,其他的孩子都乖乖地跟在她后面。

我对儿子说,看那个妈妈有那么多孩子。儿子问:“为什么呀?你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孩子呀?”

“因为妈妈老了呀。”

“我看你还是妈妈,还不是姥姥呀!”

我笑起来,他以为老了,就是“姥姥”!我说:“妈妈有你和姐姐就够了,已经非常满足了。”

又一日跟儿子一起疯玩滑旱冰,儿子摔了几十个筋斗,一点儿事没有。我呢,摔个屁蹲儿,疼了半个多月,走路一瘸一拐,老了好几十岁的样子。儿子很不理解,问我:“你怎么了?老了吗?变成姥姥了吗?”我疼得龇牙咧嘴,说:“是啊,变成姥姥了。”儿子又伤心又失望,摊开双手大叫:“你变成姥姥了,那我怎么办啊,我就没有妈妈了啊!”

妈妈死了吗?

有一天我的眼睛不舒服,躺在床上点眼药。点完闭起眼睛躺了一会儿,就觉得六岁的宝贝儿子把小脸凑过来,很安静地看了我很久。我猛一睁眼睛,他惊喜地大叫:“啊,你还活着啊!”这个小脑袋在想什么呀,真以为我死了?我死了他就这反应啊?真是的!

儿子从小就很独立

(跟我一起回国拍艺术照,自己打扮出来跟妈妈合影)

以下供参考

三件小事看中国与德国教育孩子的差别

(一)

  “妈妈,我想要一块巧克力糖!”

  这一天,在德国的一家超市里我听到了这句在国内经常听到的撒娇声。

  “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到别人的。这星期我们计划要买的东西已经全在这里了。”说着,这位德国妈妈指了指她的购物筐,“如果你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块巧克力糖的话,你可以去买,如果没有那你就只能放弃了。”

  我静静地听着,感觉很难想象这是在跟一个可能只有三四岁的小孩在说话。只见那个孩子眨了眨双眼,无奈但却顺从地跟随着妈妈去了收银台。

  试想,这一幕若是发生在中国,大多情况下是会以家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妥协为结局的。而这对母女之间却没有任何的责骂与哭闹,德国家长都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德国的孩子们也不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将哭闹作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武器”。在德国,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我去过的私人家庭,都很少听到家长的责骂或是孩子的哭喊,你能听到的,只是他们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对话交谈。

  (二)

  在中国,小孩儿上高爬低是大人们最为担心的事,生怕万一不小心摔着孩子。

  而在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里,我却碰见了一位“胆大”的父亲。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依山而建,有很多陡坡和山路。在公园的足球场外就有这样一段很陡的坡路,而只有爬上这段坡才能看到足球场内部。经过这里时,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站在坡下,踮起脚尖探着身子想要看看里面,而面对眼前的这个陡坡,孩子的眼里却又有一丝胆怯。这时,孩子的父亲走上来拉住他的手说:“来,抓住我 的手往上爬,没事的,我的男子汉,大胆点!”孩子略带迟疑地慢慢向上爬,快到顶上的时候,定是因为看到了壮观的足球场地,孩子高兴地回头向妈妈挥手。而正在这时,这位父亲却放开了孩子的手先跑了下来,并喊道:“我勇敢的宝贝,自己跑下来,你一定行的。”孩子先是一惊,但听到了爸爸的鼓励后他定了定神儿,小 心翼翼地走了下来。这时夫妻俩一起抱起儿子,像是孩子做出了什么壮举似的,亲吻着他,称赞着他。父亲放下儿子后,捧着他的脸说:“这一次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自己爬上去,怎么样?”

  那一天,只是在经过这一家三口时碰巧看到了这一幕,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忘怀。对于这个可能只有四五岁的孩子而言,这可能是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针对胆量和独立能力的训练。与中国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不同,这位德国父亲选择了引导孩子离开家长的庇护去勇敢地、独立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三)

  外国的小女孩儿也像中国小女孩一样喜欢玩儿布娃娃。布娃娃对于中国父母而言,无非是在孩子哭闹时用来安抚他们的工具,而在德国,我却看到了我从小就熟悉的布娃娃竟然有另外一种“玩法”。

  我的德国邻居有一对很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他们总是喜欢到我们家来串门子,每次来还都是一人推着一个小婴儿车,车里睡着一个芭比娃娃。我心想,两个才刚满三岁的小毛孩儿,自己不坐婴儿车就已是不错,谁想竟然还一人推了一个假娃娃,真不知我的这个邻居是怎么想的。

  有一次说起了这事儿,孩子们的妈妈笑着对我说:“这个芭比可不是光用来给她们玩儿的,而是让她们从小就要有关心和照顾他人的习惯。在照顾芭比的同时,他们自己也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按时起床睡觉,按时吃饭,照顾芭比的这件事会使她们更有责任心,也更加自律。”看着两个话都还说得不是很清楚的小不点儿一边给 小娃娃盖被子,一边给她们讲着刚从幼儿园里学来的童谣,我和她们的妈妈相视而笑。

  同样的一个玩具,德国的家长却在玩中注入了他们独特的家庭教育因素。让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被照顾的对象成为去照顾他人的人,这样的角色转变,不但使得他们对家长对他们的要求有了更多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中国的孩子总是长不大的,或者更客观地来说,是中国的家长们不想让他们长大,或者是不认为孩子可以长大。生活在家长温暖的羽翼下,渐渐习惯了这种安全感和这份舒适的孩子们,于是渐渐丧失了自由飞翔的能力。而在德国,大多家长都选择用理性的、成人式的谈话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早早地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立 的个体,并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做事情,处理问题。

  两种教育方式,我们并不能武断地说出优劣,在中国式的教育下,我们的孩子大都对家庭和家人有着更为深厚的情感。然而,雏鸟终究是要离巢的,在放飞他们之前,是不是应该更早地让他们走出我们的羽翼,去试着经历风雨的历练呢?

1——攀岩

每周一课,50欧—80欧/月

对于爱好自然的德国人来说,登山、骑行、滑雪,都是非常全民化的户外运动,德国的学校也会有攀岩课,甚至可以作为高考可选科目,所以德国小朋友的启蒙课表中,攀岩课程必不可少。

无论在幼儿园操场还是各个游乐场,各式各样的攀爬墙、攀爬网、攀爬杆都是随处可见,因为德国人认为,在攀岩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能够锻炼身体、增强协调性,更能培养出克服恐惧的勇气。

2——足球

每周三课训练营,50欧—200欧/月

德国人对足球的热爱,其实是深沉又狂热的,大约2/3的成年德国人,都会加入到某个足球俱乐部或足球兴趣小组,随处可见的足球场,很少有空场的机会,学龄前的孩子经常在假期会参加足球训练营,有些训练营还会请专业足球队员,甚至是德国国家队明星,让孩子感受足球的魅力。

在足球训练营里,小朋友们并不是强化各种足球技巧,更多的是培养与同龄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建立对运动的热爱。足球运动对于身体耐性、身体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足球训练营也可以有效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

3——乐器启蒙

每周一课,30欧—50欧/月

德国诞生过无数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国民音乐素养也很高,经常在周末的公园里,都会有免费音乐演出。与德国人聊天,也经常会被问道:您喜欢哪种乐器?小朋友在学前的音乐课程,一般没有确定乐器,毕竟广泛撒网,才能更好地重点培养。

音乐班经常是可以由父母一方陪同的,甚至有专门的爸爸陪同班,在这样的课程里,孩子会接触到各种乐器,一般会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吉他、单簧管等等,孩子们通过尝试各种乐器,学习节奏,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家长也能清楚地看到,孩子最感兴趣、最擅长、最值得培养的乐器。

4——舞台剧表演

每周一课,50欧—150欧/月

很难相信内敛甚至有点古板的德国人,竟然很喜欢送孩子学习戏剧表演,但德国家长并不是要求孩子在这里成为小明星,他们认为在表演课程里,孩子学到了登台的勇气、合作的重要、表达的渴求、模仿的能力。

小朋友们可能得到很多登台机会,甚至是参加影视剧拍摄,让孩子勇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对于进入校园也很有帮助,因为德国的课程多为自由发言、小组发言,在高考中甚至可以口试代替笔试,早早地锻炼表达能力,对性格养成、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5——舞蹈、体操

每周一课,30欧—80欧/月

虽然马术、网球等等同样是德国家长热门课外班,但如果舞蹈、体操归为一个大类的话,确实足够入选TOP5。德国幼儿园很多都会有室内活动场地,小朋友也都会有三双鞋长期放在幼儿园,雨鞋、室内鞋、体操鞋。

在这样的室内活动场地,孩子们并不是学习某一个具体舞种,体操方面,孩子们会接触到平衡木、跳马、吊环,以更好地锻炼身体协调能力,舞蹈方面,老师会将芭蕾、爵士、踢踏、街舞等等一一展示,让孩子们自由创作,毕竟在学龄前这个自由的阶段,

亲爱的宝妈们,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挑战和欢乐,同时也需要我们精心的关爱和培育。在家庭教育的同时,家居环境的舒适度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为您精选了一系列优质家纺产品,旨在为您的孩子提供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您可以访问我们的家纺官网 https://www87dhcom/jd2/,探索更多适合您家庭的优质家居用品。

  九个头条网讯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2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3残酷教育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某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走进了幼稚园。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4从不强迫孩子

  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5大人向孩子认错

  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6法律严禁父母唠叨

  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行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7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

  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

  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也需要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选择合适的家纺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家纺产品旨在为您和您的孩子提供最佳的舒适体验。欢迎访问我们的家纺官网 https://www87dhcom/jd2/,挑选最适合您家庭的高品质家居用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美好的成长空间。

《勇气与荣耀》

《勇气与荣耀》是一款老爸排除万难、不惧死亡骑车送儿子和其他的家庭欢乐时光的游戏,游戏中玩家需要避免各种危险,如地雷、锯片、大炮等,并达到终点。在这款游戏中,玩家需要面临的是真正的挑战,成功和死亡总是一线之隔,如果没有成功,那么就将以最残酷、最血腥的方式结束。

扩展资料

《勇气与荣耀》考验包括包括锯齿通道、古怪沙盘、中世纪大炮等等,可以选择性的携带一些家人与你一起冒险,尽可能的保证他们安全。

游戏特点:

1、物理驱动车辆,动态损伤。

2、100%人偶驾驶,实时肢解。

3、内置关卡编辑器,可配合创意工坊食用。

4、可碾压路人(人物暂无AI)。

5、可破坏道具环境:冲破窗户,栏杆等。

6、遍地惊喜:炮弹,爆炸,落锤,圆锯等。

7、特殊道具:超级风扇,旋轮助推器等。

8、4名角色和专属交通工具(预计增至12名)。

9、30种官方赛道(预计增至100种)。

女儿在德国留学,父亲或母亲不可以去陪读。

去德国留学,因为留学生年龄比较小,很多家长都希望能申请陪读签证,以便照顾孩子的留学生活起居饮食,以及伴随孩子成长。但是,德国实际上没有明确的陪读签证,留学生家长需要另寻它法。

1解决办法:

访问签证可以发挥陪读签证的功能。

德国没有明确的陪读签证种类,但德国访问签证实际上可以起到陪读签证的作用,访问签证期限一般为三个月到半年不等,可以反复申请。家长普遍都是先通过访问签证过去,然后不断续签来达到在德国陪读的目的。对于德国访问签证,申请者需要有足够在德国生活消费的经济证明。

2留学陪读有利于和学校及时沟通。

如果孩子远在国外,而父母在国内,因为空间遥远,无法真实、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令父母担心。如果留学陪读,家长就可以经常到孩子学校里跟老师进行交流,能

及时了解、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教师沟通,有利于父母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在校表现,更好地教育孩子;同时,也可以加强了老师对孩子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在学校公平地接受教育。

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专业,重视孩子的特质,承认孩子的不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定位相比。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还是按照社会上所谓的“成功”“成才”标准去培养孩子,什么专业吃香挣钱多,就让孩子学什么,什么特长可能会对升学有加分有帮助,就逼着孩子去学,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同国内的孩子相比,德国的孩子要轻松得多,快乐得多,这跟民族传统和历史背景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德国他们比较注重顺其自然,100个孩子中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就很满足了。

如果孩子没练好琴,家长就会直接告诉老师:"同孩子聊聊天就可以了,孩子这周没练琴。"这样家长很轻松,孩子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可以说甚至有些是很懒惰的。

而国内的孩子就完全不同了,中国的孩子都很聪明,也很勤奋,家长也很配合老师,很重视孩子的一举一动,自古到今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直潜意识地存在着,为了给孩子的前程铺路,有些家长就强制性地让自己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不管孩子的兴趣怎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样家长和孩子的压力都很大。所以让孩子学钢琴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让他们觉得钢琴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样孩子坐在琴边就不会眼困,不会烦躁,就不会只盯着时钟而是真正地乐在其中了。

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发掘孩子的创造力、发挥想象力,是德国钢琴启蒙教育最显著突出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