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闰七月,请问大家闰月的来历?

爸爸 0 118

今年是闰七月,请问大家闰月的来历?,第1张

今年是闰七月,请问大家闰月的来历?
导读:又逢闰年。按照中国传统历法,到了闰年,就在闰月加上一日;有时候要加上一个月,这样一来,一年就有十三个月,其中一个月的名称是重复的,用闰字来区别,例如,二月和闰二月、八月和闰八月,等等。不管是加一日、还是加一月,都是用加法,即通过“加差法”来

又逢闰年。按照中国传统历法,到了闰年,就在闰月加上一日;有时候要加上一个月,这样一来,一年就有十三个月,其中一个月的名称是重复的,用闰字来区别,例如,二月和闰二月、八月和闰八月,等等。不管是加一日、还是加一月,都是用加法,即通过“加差法”来做时差调整。然而,您是否想过,“闰”的本意是做减法、是减差法而不是加差法?是否想过,大约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历法上有个调整时差的“千年之误”:明明用加差法,却叫作减差法的“闰”?

单从字眼角度看,这个名不副实的“闰”字用法是个“错误”;然而,从历史角度看,这个“千年之误”的流传是个很幸运的事:它能帮助我们看到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真相,从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和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做好文化发展事业。本文试图说明“闰”字的本意,顺藤摸瓜地考察一些古代文化的真相和来龙去脉。

考察中国古代历法的关键:闰月

在考察中国远古时代的历法纪年和历史文化的时候,不少是用一年365天和闰月加差法。这个方法有误。中国远古历法用的是一岁366天和用减差法来调整时差:

《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

《汉书音义》:“以岁之余为闰,故曰闰余。”

“余”是多出来的意思;“闰余”是减去多余的意思;“正闰余”则是用减差法调整时差。这些记录说明,在尧典记载的时代,

中国远古历法以 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

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

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

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为了简便,本文按照尧典记载、姑且把这种历法称为“尧典历法”。尧典历法也有其他文字记载证明。例如,李圃的《甲骨文选读》考证说,拓片《前四.一七.三》和《前七.五二》记录有“十三月”。如此,一岁366天的历法计算是:

30天 × 12个月 = 360天;

加上“以闰月定四时”的“闰月”6天,360天 + 6天 = 366天。

也就是《尚书》说的“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到了闰月,根据时差积累做“正闰余”,减去多出来的一天。如果用一年365天和加差法,那么,历史记载应该是“期三百有六旬有五日”和“正加差”,而不是“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和“正闰余”。不管是用日象(阳历)方法还是用月象(阴历)方法,都是366天,不同的是周期起始,即如何“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是考察中国古代历法变迁的关键,也是打开远古历史文化大门的钥匙。

确定闰月,跟“日永”、“日短”和“日中”的选择有关。如果选择“日永”(夏至)作“正闰余”,那么,“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一年开始就是夏天。例如,商朝有建未之月(郑慧生《殷正建未说》,《史学月刊》1984.1),一年之始在夏历六月。这种方法,至今仍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历法所使用。“殷正建未”的建正排列是(数字为月份):

…地支…夏历…殷历…周历

…子……11……06……01

…丑……12……07……02

…寅……01……08……03

…卯……02……09……04

…辰……03……10……05

…巳……04……11……06

…午……05……12……07

(闰)…………13……………“殷正建未”的闰月位置

…未……06……01……08……“殷正建未”的正月位置

…申……07……02……09

…酉……08……03……10

…戌……09……04……11

…亥……10……05……12

如果选择“日短”(冬至)作“正闰余”,那么,“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一年开始就是冬天。例如,商朝建丑,闰月在子丑之间,一年之始相当于夏历12月或周历二月,跟“建未”正好相差半年。商代建丑的建正排列是:

…地支…夏历…商历…周历

…子……11……12……01

(闰)…………13……………建丑的闰月位置

…丑……12……01……02……建丑的正月位置

…寅……01……02……03

…卯……02……03……04

…辰……03……04……05

…巳……04……05……06

…午……05……06……07

…未……06……07……08

…申……07……08……09

…酉……08……09……10

…戌……09……10……11

…亥……10……11……12

建正不同,是闰月位置选择不同的结果,“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决定建正和整个纪年记录,决定全体人民如何按照时节变化做事,自然就是大事,有“敬授民时”的隆重仪式。而一年365天和在二月加差的历法,跟“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无关;“闰月”位置固定,年终年始固定;有过节活动、却没有“敬授民时”的隆重仪式。这样的历法不是中国远古历法,或者说,用这样的历法考察中国远古历史文化,就往往可能陷入困境和发生误解歧义。

从《诗经·七月》看周代多轨制历法

汉代史籍有“正闰余”的清楚记载,说明夏商周和秦代的历法很可能还在使用尧典历法。这种历法,在汉朝《太初历》和《三统历》以后就不见了。对考察秦汉以前的中国历史文化来说,使用尧典历法和多轨制历法互为补充的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更符合历史文字的记载。对此,《诗经·七月》里“某之日”记载的周代历法提供了很好的说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筚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二之日其同。……十月纳禾稼。……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万寿无疆。”

古代注解把“一之日”解释成“十月之余,十一月”,别的说明就没有了。郭沫若先生把“某之日”解释为“一来呢,二来呢”的文字排比。许多年来,一些学者不同意郭老的论点,也不同意古代注解。他们问道:如果“一之日”是十一月、“二之日”是十二月,那么,“三之日”就应该是十三月、“四之日”就应该是十四月了,而历法没有十三月和十四月。于是,这些学者便将这些“某之日”解释成阳历十个月以后的年终“余日”,即每年365天,每月36天、十个月360天,加上“某之日”的年终余日,正好一年。一些报刊杂志把这个论证称为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这些解释都太勉强,更说不上是重大突破。如果把“某之日”解释成年终“余日”的话,那么,所有的“某之日”活动就应该跟年终有关。然而,《七月》中每一个“之日”都有跟时令有关的事情要做,或者是农活,或者是服役,不是年终过节的“余日”。比如,“三之日于耜”和“四之日举趾”是是春天农忙的事情,不是年终过节。象“春日载阳”和蚤事等描述,就更不是年终过节的情景了。

文学和民俗学专家孙作云在他的著作《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版)中说:“对《七月》篇能阐述得当,则可以为西周社会研究建立一块基石。”该书对“某之日”的说明是:诗歌直接使用的月份是农历,即“建寅”的旧历或夏历,而“某之日”是使用“建子”的阳历,即王室和贵族使用的官历或周历。如此一来,“某之日”的意义就很清楚了:

…地支…周历…农历…诗歌所提到的百事(“”为“某之日”的活动)

…子……01……11……打狐狸,为公子裘。

…丑……02……12……打猎、习武,凿冰。

…寅……03……01……修犁杖,藏冰。

…卯……04……02……春耕,到公田送饭,采桑。

…辰……05……03……农业劳动,修理桑枝,养蚕。

…巳……06……04……农业劳动。

…午……07……05……农业劳动。

…未……08……06……农业劳动。

…申……09……07……农业劳动。

…酉……10……08……收割作薄、纺织染色、为公子裳。

…戌……11……09……筑场圃。

…亥……12……10……割稻、交公粮、酿酒、修建等杂役。

从上表看出,“一之日”就是周历一岁起始的一月,相当于农历十一月,古代文献解释为“十月之余,十一月”。“三之日”和“四之日”是周历的三月和四月,相当于农历一年之始的一月和二月,不是十三月和十四月。从文字方面说,“一之日”可以用现代汉语“(周历)一月的日子”、“二之日”可以用“(周历)二月的日子”来理解,等等。每年开始的时候,诗歌用周历月份(某之日)来吟唱,其它时候用农历月份来吟唱,自然就没有“五之日”和“六之日”了。

与周历三月相对,是农历的一月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与干支的“寅”对应。这就是“建寅”。有些学者说“建寅”历法不可信,也许是忘记了考察《诗经·七月》这首诗歌。

除了“建寅”,还有殷“建丑”、周“建子”和秦“建亥”,等等。这些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继承,不同的建正是闰月选择不同的结果。

使用“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闰月的选择跟朝代中心的地理位置、阴阳五行和干支的推导有关,其中包括国色、国数和国德因素。周历是全国使用的“公历”,各诸侯和各地民族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多轨制历法的一个重要因素。秦国的历法记载足够详细,也许能提供更直接的线索来说明问题。史书记载,秦始皇登基的时候颁布了“建亥”的历法:

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皆自十月朔。

衣服旌旗等,皆上黑。

数以六纪。

这些历法因素之间的运作联系可以为:

水德由七政和五行定位的水星冲火星而来,国德为水。

水的方位是北方,北方属黑,故秦尚黑,国色为黑。

水为阴,北为阴,故在河洛中弃“一”取“六”,数以六纪,国数为六。

子亥水,六为阴,故在地支中弃“子”取“亥”,建正为亥。

在周的“公历”中,“亥”对阴历10月,故皆自十月朔。

这是用“日短”确定闰月的历法,符合尧典历法和《史记》中“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的方法。如果不知道“建亥”跟国德、国色和国数的关系,那么,用“建子”、“建寅”或其他诸侯的历法考察秦国的纪年历谱,就可能发生不合,甚至可能发生对秦朝建制的误解。

《光明日报》(1999年5月21日)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金文历谱研讨会的报导说:“岁首建正不同,直接影响到具体某月干支的推算。过去,学界大多相信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之说。但是以周正建子去推算西周铜器干支,往往有所不合。本次会上,负责‘西周历法与春秋历法’的陈美东先生,作了题为《鲁国历谱与春秋历法》的报告。他从分析《左传》与《春秋》对同一事件的历日记载的不同入手,归纳出了春秋时期历法建正的具体状况,由此而上推西周建正问题。其结论为:春秋诸国历法中以建子者居多,建丑者次之,是否有建寅还有待进一步考查。如此说来,夏代历法建寅、商代历法建丑、周代历法建子的三正之说,是断不可信的。经过讨论,周正建子与建丑游移说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这样的结论和认可,是对周秦历史的误解,为社会大众提供的是误解的历史图景,关键就在于忽略了“闰月”功能、没有看到周代实行历法多轨制的史实。

周代的多轨制历法由来已久,因而,只用一个历法(如周正建子或鲁国历法)推算,自然有所不合。《汉书》说:“历数之起尚矣。传述颛顼名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后三苗乱德,二官咸废,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所谓“三苗”,是夏商周之前统治中原的民族(当今积聚西南的少数民族,亦有“九黎”)。“三苗”各有自己的历法,多轨制的重要标志是“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失方”,其中“闰余乖次”(闰月乱套)是关键。夏商周三代先后把“三苗”逐步排出中原,“三苗”由统治民族变成了“南蛮”,却给夏商周三代带来了“闰余乖次”的多轨制历法的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各行其是,其中包括历法。秦简(《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受衣者,夏衣以四月尽六月禀之,冬衣以九月尽十一月禀之。”这跟《诗经·七月》中的“九月授衣”的历法记录吻合,说明秦国使用的是周历方法。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摄提是“摄提格”的简称,是“寅年”的别名。孟取:夏历建寅,正月。这跟周历方法一样。秦楚历法也叫“颛顼历”(史称黄帝时代颛顼创建新历),汉代继承,直到实行《太初历》的时候才终止。

其他诸侯的历法却不一定如此。就鲁国来说,孔子呼吁“行夏之时”(用周历的建寅方法),至少说明当时有不同的历法、鲁国和诸侯不一定按照周历行事,否则,孔子的主张就是多此一举、无的放矢了。用鲁国历谱上推西周建正问题,并且用这个推导的结论去考察诸侯历法和他们的铜器干支,当然有所不合。用同样的推导方法考察以前的历法年代,也会发生不合。用这种不合的现象作根据来说明“夏代历法建寅、商代历法建丑、周代历法建子的三正之说,是断不可信的”,也许是忽略了周朝历法的多轨制,至少忽略了秦楚两个大国的历法。至于“周正建子与建丑游移说”,也许是没有顾及到当时的历法不是建正“游移”,而是颇有根据的闰月和“正闰余”。

《诗经·七月》的“某之日”记录了周朝多轨制历法。因此,在做周代和周代以前的历法推导考察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使用的是哪个历法和如何“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否则,难免发生不合、甚至会得出夏建寅、商建丑和周建子是“断不可信的”的错误结论,对当时的文化和事件来龙去脉也就可能发生误解。

继承“千年之误”

秦朝的历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从汉朝初期开始,中国的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尧典历法成了历史。东周时期,地球公转接近一年36525天,跟一年366天相差半天之多,用“正闰余”方法的误差,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多年的知识积累、科学技术发展和各诸侯的历法变化也允许做全国性的历法革新了。然而,那个时期,中国处于诸侯争雄的分裂状态,没有条件做全国性的大幅度历法革新。西汉初期,天下统一已定,历法革新的条件完全具备了,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后来,刘歆又搞出了《三统历》。

《太初历》和《三统历》的基本内容是:规定孟春正月为每年开始的第一个月,一年36525天,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用做闰月(中气指的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数双的十二个节气)。如此,就有十二个数单(奇数)的节气用来确定闰月的位置。这是后来“闰二”、“闰四”、“闰五”和“闰八”等十二个闰月的来历,也是闰月位置选择的遗风。

这次历法革新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尧典历法的366天;年岁之始固定下来,农历建寅,阳历建子,统一了全国历法建正;闰月只用来作时差调整,“定四时成岁”的功能消逝了;闰月的时候,加差法代替了“正闰余”的减差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阴阳五行的功能变化。在尧典历法中,阴阳五行是纲,也就是《史记》说的“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做法是:首先要考察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转位置。用《尚书》话来说,叫“七政”。这是决定“干”。根据北斗所指的方向,确定五行在地上的位置。这是决定“支”。根据干支的阴阳(双为阴,单为阳;日短为阴,日永为阳)和五行的对应,确定年岁终始和闰月位置。用司马迁的话说,是“起消息”(开始一个新的终始)和“正闰余”(确定闰月减差的位置)。可见,如果阴阳五行弄错了,整部历法就可能全错了。

《太初历》和《三统历》以后,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七政和阴阳两历的关系一目了然。从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舞台。然而,阴阳五行的基本方法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借助医学和占卜等流传至今,例如相生相克的“五运”。用“五运”考察汉代以前的历法,有吻合,也有不吻合。例如,周朝得火德,按照五运的方法,周历的建正是“建巳”,而不是“建子”;用七政火德对应,周历落在“建子”。再比如,不管用五运或七政的方法,秦历都落在“建亥”。这种吻合与不吻合,也许提示了阴阳五行从历法功能变成了各门学说的来龙去脉。

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不同的阴阳五行学派。这说明,诸侯历法已有变革,阴阳五行等历法因素脱离历法功能的过程早在《太初历》之前就开始了。不同的学派反映了不同的变化。例如,《吕氏春秋》说: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秦相吕不韦用五行运转向秦始皇陈述天下大变的规律,说明了秦国以水为国德来取代周朝的必然。到了汉代,董仲舒用阴阳五行来说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道理,阴阳五行成了代表“天意”的经学。

汉史记载:汉武帝正历的时候改变了汉朝初建的国色、国数和国德,宣布汉朝色尚黄、数用五、国德为土。不过,这些东西的主要作用已经不是历法推算,而是从历史那里获取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了。董仲舒的“三统论”说:

三统朝代:夏代 · 商代 · 周代

三统国色:黑色 · 白色 · 红色

三统建正:建寅 · 建丑 · 建子

董仲舒用历法因素来说明“天之道周而复始”,到了汉代,就要按照汉代的“统”来行事。这跟秦相吕不韦的用法一脉相承,国德、国色和国数被用来说明合法与权威,脱离了历法。

唐朝以后,除了表示国号和政权的象征以外,国德、国色和国数几乎没有更多的意义了。现在,中国还在使用传统的阴历和阳历,然而,国德、国色和国数已经荡然无存,连表示国号和政权的意义都没有了。

在尧典历法时期,“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决定人们如何生存和国家如何运作,因而,掌管历法的人的地位非常重要,几乎是代表“天意”来作帝王的左右手,不但参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战略策划,而且有权代表“天意”来否定帝王的重大决定。商周卜占之职能影响君王重大决定,是远古历法的遗风。汉代历法革新以后,“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功能停止了,掌管历法的人的作用仅仅限于历法。从此,历法中的神秘色彩消逝、历法成了更为独立的科学技术,其遗风之职的地位也随之逐步下降。

汉代历法改革和统一了中国的历法,是中国历法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司马迁等汉代科学家把“正闰余”改成加差法的时候,没有改变“闰月”的“闰”字,时差调整名不副实地一直流传下来。从1912年选用公历到现在,也没有为加差法正名。“一字之差,千年之误”。今天,中国历法明明用加差法调整时差,却把它叫“闰”、称“加”为“减”,以至于一年365天和加差法成了不少人考察中国远古历法的根据了。不过,如果司马迁等人当年没有保留“闰”字,那么,今天要发现尧典历法中“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实际,可能就要困难得多。为了后人能了解历史记录的真相,我们也许应该长久地继承这个“千年之误”,每次调整时差的时候就专门犯一次“错误”,把加差法叫作减差法的“闰”。

本文引用的主要

参考资料:

《尚书》,《周易》,《春秋左传集解》,《诗义会通》,《史记》、《汉书》;《关于甲骨文的基础知识》(李学勤)。

有闰月之前送鱼蟾,父母安康到永远的说法。

按照民间习俗,每到农历闰月年,出嫁的闺女都要蒸面鱼、面蟾,送到娘家。这里的面鱼代表“富裕”,面蟾象征“健康”。

民间还有俗语称:“娘吃鱼,爹吃蟾,活到万万年。”而“闰月之前送鱼蟾,父母安康到永远”的说法,表达的也是祝福“天增岁月人增寿”,祈愿父母增福增寿,平安健康。

在古代,人们都是用农历来计算日期,而逢农历闰月年,就代表这一年要多一个月,那么就意味着,这一年虽然依然是两季收成,实际日子却要多过一个月,所以许多家庭的粮食就很拮据。

闰月的由来:

在我国的旧历纪年中,农历年一般为12个月,每年是354天或355天,极少数的年份是353天(例如1965年),这就造成农历平年的12个月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为了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吻合,历法规定每间隔两到三年,就增一个闰月来补阴、阳历的天数差值。

由于阴、阳历之间的天数差值不是一个规律的数字,所以,到底该怎么增设一个闰月,也并不是很有规律。随着年份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发现了一个“十九年七闰法”的规律,即在十九年的时间里,我国农历纪年大致需要增七次闰月的年份来补齐天数的差值。

简单总结就是: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例如,2020农历庚子鼠年的闰月加在农历四月之后,因此就称闰四月。

  一般来说,冬至上坟时间可以提前但是不能推后所以只能是前三天。

 冬至日上坟扫墓是很多地方的传统风俗,如果当地对冬至日上坟的时间没有具体规定,那么在选好黄道吉日的前提下,是可以提前上坟的,扫墓的意义在于寄托哀思,缅怀故人,在时间上没有太多限制。而且冬至乃一阳复始,万象更新之节,正如生命,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开始,循环往复,所以更不必在意提早时间。

 冬至上坟什么时候最为合适无论是冬至还是其余的祭祀,大家都会将上坟的时间放在阳气较旺之时,普通在上午九点后至下午三点前最佳,三点后阳气慢慢退去,阴气逐步增长,这个时间段之后不适宜扫墓。

 冬至一定要去上坟吗冬至一定要去上坟,但具体的看你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

 在冬至节农村一般有祭祖一风俗,大多数都在家里进行,有过大冬,小冬一说,大冬就是冬至当天,小冬就是冬至前一天。在我们那里,家里祭拜完祖先,就无需要到墓地去祭拜。也没有这个必要,有人家怕在家里搞得乌烟瘴气的,到墓地或十字路口祭拜一下也行。在我们当地必须要上坟扫墓是,清明上坟扫墓,闰月闺女送粮送草,或死者周年,大年三十送压岁钱。清明,大年三十都是提前几天搞定,其它节日,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冬至是不上坟的。在家里祭拜一下就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差不多就行,心诚则灵,死者定会感受得到你的一片真诚。

  身边总有许多感人肺腑的事情,让人感慨世间唯真情最无价,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孝美行天下最美儿媳先进 事迹 心得 作文 5篇,希望大家喜欢。 孝美行天下最美儿媳先进事迹心得作文篇一 尽管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早晨的__ 河畔还是清风习习,趁火红的太阳还没有发出太耀眼的热光,__ 推着轮椅往家走,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脸上始终带着笑容,看得出她对眼前这个儿媳充满了爱意。十年了,__ 每天都是这样无微不至地侍候瘫痪的婆婆__ 。在__ 县金山社区移民新村,村民们都说__ 老人是不幸的,因为她饱尝了人间太多的辛酸,但是她又是非常有福气的,因为她有一位至孝至善的好儿媳--粱红娣。__ 老人是不幸的今年八十岁高龄的__ 是一位勤劳淳朴的农村妇女,从__ 县__ 镇同康村嫁到相邻的珊瑚乡彩坑村。她的丈夫张泰光是一位担任了二十多年村支书的老党员,因为丈夫长期忙于村里的工作,家里的农活都落在__ 的身上,她生养了三个儿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可想有多么艰难,但是她都挺过来了。后来儿子相继成家,两位老人和小儿子、儿媳一起生活。__ 年,因为__ 建设,__ 和村里的人离开了世代生活的故土,被安排移民到__ 县金山社区移民新村,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移民后的第二年,__ 的丈夫,也就是这位老支书张泰光,因突发脑溢血一夜之间猝然离世。丧夫之痛让__ 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可是不幸仍频频降临在她身上, _ 年她突发脑血栓而瘫痪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就在这一年,她的大儿子被检查出胃癌,她的二儿子被检查出肠癌,而且都已经到了晚期,后来相继离开了人世。命运降临在_ 身上的不幸令人叹惋,但是我们也为她感到庆幸,因为她有一位--好儿媳__ 。喂饭、穿衣、洗澡,十年来,从未间断地照顾瘫痪婆婆孝敬婆婆,那是自己责任。 _ 自1986年嫁到张家以来对婚后生活很满意,丈夫张民福是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在离家几十公里外的乡政府上班,她带着孩子在家耕种。那时候,虽然家庭收入一般,但是公婆身体硬朗,一家人和谐美满。移民到县城后,没有农田了,她就骑三轮车,打打小工,后来在工厂给工人做饭。“一家三代人那时候生活是很幸福的,没想到后来一连串的变故,改变了我家的情况。”_ 说。现在照顾老人的任务全部落在_ 一个人身上。“两个哥哥都不幸离世,我应该照顾好老人,可是我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有时候周末要加班也不能回家。”张民福说,他老母亲那次发病住院两个多月,出院后,原本是在工厂上班的_ 可以拿到_ 多元工资。看到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_ 主动提出“外面钱再多也不挣了,自己留在家里侍候婆婆。”就这样,_ 十年来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家门,常年厮守在婆婆的身边。“儿媳和女儿是一样的,既然嫁到了张家,丈夫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侍候好老人是自己的责任。”不离不弃,那是心中有爱 一个人常年侍候瘫痪婆婆,说起来很容易,可做起来别人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喂饭、洗澡、穿衣这些都是每日必须要做的。老人吞咽困难每餐要特意熬粥;随着病情加重,老人对稀饭也难以下咽,只好每餐变着花样给人蒸米糊、煮馄沌、煮烂面条给婆婆吃。老人行动不便,不能去理发店理发,__ 就自己给她剪,刚开始剪不好,现在已经很熟练了;更难办的是老人大小便失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尿湿弄脏了,多的时候一天要换7、8条裤子,就是在冬天用了纸尿裤,也经常会弄脏。老人不仅行动不能自理,也丧失了语言能力。需要什么只能通过咿咿呀呀的发音和比划,只有__ 能很快明白老人的意思,并满足老人需要。问及这几年来侍候婆婆的经历,即使__ 丝毫没有怨言,只是很自豪地说,她算是尽心了,老人这些年来全部是她喂饭的,每次大小便都是她打理,几年来从没因尿炕而睡湿被褥。“老人这辈子不容易,老来遭受病痛折磨瘫痪了,当晚辈的没有理由不好好照顾,谁都有老的时候。”__ 说,婆婆瘫痪后,每天夜里她都会帮她翻身,由于遭受病痛的折磨,老人晚上经常无法入睡,__ 就陪着她说话,给她按摩身体,有时就打开电视陪老人看到凌晨三、四点。只要不下雨,她都会推着老人出去走走,就像我们开头所见到的那样。__ 年冬天,老人又一次发病昏迷了,周围的人都说这次救不过来了,花了钱还让老人遭罪,但是__ 立即拨打了120,把老人送去医院抢救,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老人总算醒过来了,从那以后,__ 更是寸步不离婆婆。她说以前婆婆对她很好,即使还有一线希望,她绝不会放弃,万一婆婆有个三长两短,她会很伤心的。苦守孝道,那是做人标准常言说:床头百日无孝子,而__ 冬去春来十个年头,照顾瘫痪的婆婆无怨无悔,在当地村民中被誉为“天下难找”的“最美媳妇”。 _ 说,这些年来,她在侍候婆婆时,也流了很多泪,不是因为照顾老人不能出去打工挣钱,而是老人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躲在一边抹眼泪,而转过脸来,还得对婆婆满脸赔笑,以防止老人不安心养病。“这些年来,_ 从没走过娘家,她的母亲也是年事已高了,但是她分不开身去照顾,这让她感到很内疚。有一次,张民福单位组织家属去旅游,他想让从未出过远门的_ 出去玩一次,_ 虽然很想去见识下外面的世界,去坐坐火车,但是,最后她还是放心不下婆婆,放弃了出去旅游的机会。_ 今年已经53岁了,由于长期操劳,犯有严重的腰椎病,经常疼得直不起腰来,但她从不在婆婆面前表现出难受的样子。村干部说,基于她家的情况,给予_ 老人残疾补助,逢年过节,村里也会力所能及地对她家给予帮扶。“老人活着一天,我就得好好地照顾一天,我不能因为自己没去做而留下任何遗憾。”_ 说,作为张家的儿媳,不离不弃照顾老人是应该的,孝敬老人也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 孝美行天下最美儿媳先进事迹心得作文篇二 百善孝为先 尽显孝老情__ ,1974年2月出生,__ 镇郝康村人,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用二十个春夏秋冬,诠释“孝”和“爱”的传统美德,自从走进郝康这个村,走进成文这个家,用她的年轻,聪颖,吃苦孝道努力尽好一名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责任,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一、孝老爱亲,家庭和睦育幸福看了下面这段文字,我不知道您会怎么联想或许觉得只是在平常生活中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但是我觉得在金钱至上、世风日下的当今,__ -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为我们所传递的是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风气和正能量。从平凡中不凡之处使我们看到其乐融融的一家。尊老敬上,互助互爱。多年来,她用实际行动践行者孝道,印证着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淳朴真诚的坦荡情怀,诠释着一个农村媳妇的博爱、仁慈、善良的美丽形象。自结婚之日起,她就一直跟公公、小姑生活在一起。那时公公已年过六旬,体弱多病,__ 像照料自己的父亲一样伺候着公公。公公因常年干着繁重的农活,身体状况欠佳,大部分的饮食起居都得靠人照料。丈夫又得外出打工赚钱,伺候公公的重担就落在了她的头上。夏天,公公双腿浮肿,上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一层小水泡,一脱落,就流出腥臭难闻的液体。每当这时,__ 总是给老人擦洗,并敷上药。冬天,为了不使老人吃凉饭,他用一个小盆倒半盆开水,将饭、菜放入盆内温着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就这样,她热心侍奉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一做就是几年,她无怨无悔,在她心中,丈夫的父亲就是她的父亲,照顾公公就是她的责任。公公对她也有了深厚的感情,逢人便说,‘只要半天听不到媳妇说话,看不到媳妇的影子,心里就有些牵挂,就好像身边少了什么人似的。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后来公公大小便失禁,为了不使公公身体受委屈,她毫不害羞地替公公换内裤,换后并用温水洗擦干净。臭气刺鼻,引起她的呕吐,她只好强忍着替公公换好,把该洗的衣服洗掉,自己再蹲在一边去翻胃。邻居说他有福气,公公却说,“都是媳妇照顾得好,让我多在世上活了几年。”一个媳妇对公公的孝心,就如同披在身上的一件新衣裳,时间久了,亲戚邻居都会看到,也都会被她的举动所感动,老年人冬天晒太阳,都在把好媳妇的事挂在嘴上,一位八十多岁的邻居,逢人就夸,“村子那么大,那么多的媳妇,从来没见过她这样孝敬的。”二、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奔小康__ 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家庭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洗刷买烧能俭则俭,朴素勤俭为本,一家人都没穿过什么名牌,就连桌椅、沙发等家俱都是很普通的木制用品,甚至不如村里很多老百姓家的用品。就是去城里买东西也舍不得花钱坐车,骑着她那辆脚蹬三轮。再晚也舍不得在街上吃一顿饭,就是买个烧饼回家也是塞给婆婆和孩子手里。走进__ 的家,你会感觉到有一股农民质朴的气息,但是简而不乱,物品的摆放井井有条,环境整洁舒适。三、和谐邻里,共筑文明谱新风__ 在生活中,总是为别人着想,树立榜样,影响全村,团结邻居,她与亲朋邻里友好相处,做到以诚待人,不计小节。大家都觉得她非常亲切,很有亲和力。每当左邻右舍遇到急事,她都会及时赶到,无偿劳动,下雨了人家都 往家里跑,但是她知道谁家的粮食还晒着 需要帮忙往屋里背,谁家盖房子缺少人手她就主动去 帮助做饭,喜忧事她总是跑前跑后尽自己的全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当邻里乡亲身患重疾,她都会及时去探望,伸出援助之手,镇上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她都积极参加。四、爱在颂扬中沉淀温馨的家庭是和谐社会动力的源泉,__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倡了全民文明,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精神,“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情系老人,情系村民,彰显了一个先进农民的优秀品质。她的爱发自于内心,从没有随着物质、荣誉浮起,在村民的称赞中,她显得更加简单朴实,她得爱慢慢的沉淀得更深了。在日渐喧嚣的世界里,她的爱,她的行动,给我们吹来了一股和谐社会的春风,让所有人的心中也渐渐的沉淀了许多许多得爱。她对老人的孝道,对村民的热情,这种无怨无悔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社会所提倡的吗 孝美行天下最美儿媳先进事迹心得作文篇三 我叫__ ,今年57岁,是__ 区__ 乡__ 村第四居民组的一位普通农家妇女。36年前嫁给本村村民马金良,自从踏进这个家门后,我就努力用我乐观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把这个家打造成一个幸福和睦、充满温馨充满爱的小康之家,期间有多少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孝”和“爱”的传统美德,展现着一个农村妇女的博爱仁慈、善良真诚的美丽形象。36年前,当我来到这个家的时候,我就把公公婆婆当成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待,只要公婆乐意和我们一起,我就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生活。我始终认为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自己生前对我们做儿女的谆谆教诲。二十年前公公因病去世,剩下婆婆孤单一人,我就义不容辞的担起了赡养婆婆的义务。十几年来,我们婆媳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而婆婆现在年龄大了,正是需要我的时候,也是我报答她的最好时机。婆婆今年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婆婆的饮食起居越来越不方便。我就坚持每天给她提尿盆、倒尿盆,吃饭的时候婆婆坐到哪里我们就把小桌子搬到哪里。婆婆患有多年的胆结石,牙齿也快掉光了,每天做饭我就专门至少给她做一道清淡的、煮的烂一点的饭菜,以便老人的咀嚼和消化。只要是在农闲的时候,我每天会为她做不同的饭菜,包子、饺子、菜卷、油饼、菜盒子,她想吃什么我就为她做什么。近几年,婆婆不仅腿脚不灵便,耳朵也很聋,经常是答非所问,你说东,她说西,有时候一句话要在她耳边说好几遍她才能听清楚,每次我都会不厌其烦地给她说好几遍。考虑到她的心里承受问题,对家里的事情我从来都是只报喜不报忧。婆婆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常给我发火,嗓门很大,我有时委屈的趴在床上暗暗流泪,但一想起父母生前的教诲就一次次的原谅了老人。几十年来,我从未和她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因为我的心里始终装着一个大写的“孝”字。去年冬天,婆婆由于上火引起下半身深度炎症,我就亲自给她清洗和换药,还要配合电烤和输液,我坚持每天三次洗换,不厌其烦。看着病床上难受的婆婆,我心里也一样的心疼和难过,和丈夫守护在床边两天两夜。经过我们的精心照料,婆婆如今早已恢复了以前的阳光和开朗。不知道多少年了,婆婆的头发都是我亲自给她清洗、修剪。婆婆一生身宽体胖,很难买下合身的衣服,我就从集市上扯下布料,有时自己做,有时送裁缝铺,常常一做就是两三件,便于老人替换。一年四季,婆婆从里到外的衣服都是由我一手打理。这么多年,我最喜欢看婆婆穿上新衣服的样子,她一穿上新衣服逢人就夸,布满皱纹的脸也能笑成一朵花。看着老人开心的生活,我的心里也十分高兴。也不知道多少年了,为了让婆婆开心我们就开始为老人家过起了生日。从起初的一桌、两桌到现在的三桌、四桌,每年给她过生日我都要忙乎好几天,买菜备肉、清洗盘碗、准备桌椅。生日当天,婆婆所有的儿女晚辈都来给婆婆祝寿,这一天是老人最开心的一天,看着儿孙满堂,老人脸上常常笑成了一朵花。每次忙完老人的寿宴,尽管我都累的腰酸腿疼,但我从无怨言,看到婆婆脸上的那一朵花,我觉得什么都值了。我想对老人说:老娘,你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你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衷心祝福您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多年的生活中,我不仅孝敬老人,也时刻和邻居们和睦相处。婆婆脾气特别不好,说话有时候很粗暴,常常得罪人,每次我都给对方赔礼道歉。由于我的诙谐幽默、诚恳热情,邻居们也都原谅了婆婆,常常化干戈为玉帛。自从进入这个家,我不仅孝敬老人,也和丈夫的兄长姐妹搞好关系。尤其是我的二大姑姐,她出嫁到我的邻村上马村,丈夫好多年前就因病去世了,剩下孤儿寡母两个人相依为命,家境又特别贫寒。我们给庄稼买药时总会给她家买一份,有时候亲自送过去,有时候让别人捎过去。为了增加她家的收入,我还经常给她儿子找工作,听说哪里打井缺人,哪里盖房要工人我就迅速联系他。外甥有什么事不愿意给她舅舅说也会给我打电话沟通,孩子信任我把我当成他的亲人我心里也倍感欣慰。有时候,二大姑姐家里急用钱,我们手头不宽裕也常常资助他们,以帮他们度过难关。多年来,我始终觉得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我老公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我也常常被他的孝心感动。我们夫妻俩几十年来相亲相爱、相敬如宾、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同心共建和谐家园。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用近40年的行动践行着孝道,我只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尽了自己应该尽的义务。我相信:爱是可以传递的,我的爱已经沉淀在已经去世多年的公公的灵魂里;沉淀在和我相伴厮守多年的丈夫心里;沉淀在深深爱我的三个子女的行动中;沉淀在我同胞姊妹六个的心坎上。今后,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续为我们这个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孝心和爱心,让这种朴实无华、尊老敬老的精神在中国大地世世代代传扬下去。 孝美行天下最美儿媳先进事迹心得作文篇四 __ 年,在__ 镇党委、政府提出以农宿 文化 带动生态旅游发展农宿经济前提下,因所在__ 村一直未有一个像样的农家乐,于是__ 和丈夫首当其发在__ 村开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名为“__ ”。经过一年多磨合,__ 村迎来的旅客越来越多,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致富不忘众乡亲,__ 叫来了村里的几位留守妇女与她一起忙活操办农家乐,厨房里姐妹们有说有笑,其乐融融。__ 一家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也是亲身去做的,在家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妇。__ 对自己的娘家尽心尽力,对婆家也是无可挑剔。有人说:天下婆媳关系最难相处,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__ 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辩解。日常生活中她对婆婆尊敬有加,从结婚至今从未和婆婆红过脸。近日,__ 婆婆由于脑梗塞住院,现在南昌附属医院重症病房,__ 丈夫由于工作在身无法脱身,__ 毅然关起了生意兴隆的农家乐,只身一人在南昌全天伺候婆婆,擦背洗身,吃喝拉撒,毫无怨言。为了时刻关注婆婆的恢复状况,时常通宵熬夜,生怕有任何闪失,医生、护士们都说,亲闺女也不换。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可__ 家庭却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他们一家一直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话不说,尽可能地给予帮助,两人的谦和热心一被提起,人们总爱伸出大拇指:这一家没得说。除了关心邻里,他们一家还能够积极号召、参与__ 村落的各项活动。带头参与雅安地震捐款、与村民一同为留守 儿童 、孤寡老人庆生祝寿,对社会上的贫困家庭能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孝美行天下最美儿媳先进事迹心得作文篇五 “__ 家的儿媳妇啊,可厉害了,对自己老人好,对邻里街坊也好。”在__ 市石龙镇福平村,大家说起__ 家的儿媳妇__ 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赞扬。__ 是湖南娄底人,陈胜锦是__ 市石龙镇福平村人,20__ 年,两人因工作关系于苏州相识相恋,__ 年回到__ 登记结婚,__ 跟着丈夫回到福平村生活。__ 年,__ 的两个儿子接连出生,她在村里办起了幼儿园,组织亲朋好友资助周边有困难的群众,在她的带动下,陈家幸福和睦,邻里和谐互助。近日,__ 一家被评为我市“最美家庭”。“遇到这样的儿媳妇,是我家的福气”远离家乡到__ 生活,__ 并未花太多时间去适应,因为她有一位好婆婆--杨阿姨。__ 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不通。她刚到福平村时因不熟悉环境,交流不畅,只能呆在家中,__ 的不适应引起了杨阿姨的注意。观察一段时间后,杨阿姨主动担起了“牵线搭桥”的重任,她经常带着__ 串门到邻居家做客。“主任,又带你的儿媳妇出来啦!”杨阿姨在村委工作已有20多年,这几年担任村委妇女主任,她一直与村民相处融洽。在杨阿姨的帮助下,活泼开朗、勤快大方的__ 也逐渐与村民们打成一片。__ 十分孝顺,平日里主动承担 家务活 ,过年过节不忘给老人买衣物,对70多岁的老爷爷更是关爱有加。__ 年,杨阿姨到__ 市人民医院做了一次青光眼手术,__ 忙里忙外,无微不至地照顾杨阿姨,同病房的病友羡慕地夸赞:“这儿媳妇跟亲闺女一样,甚至比亲闺女还亲。”“我儿媳妇真好,很孝顺,又能干,我非常喜欢。”杨阿姨拉着__ 的手说。“我婆婆对我也很好,第一次到家里来我还担心自己的‘爆炸头’会遭人厌,没想到她非常开明,对我这个外来的媳妇也很好。”听到婆婆夸赞自己,__ 十分高兴地说起了自己初到陈家的情形。对于远嫁过来的新媳妇,村民们总是抱以高度热情,一直到__ 带着儿子回湖南探亲都还能听到乡亲们调侃的声音--“小艳,带儿子回去还会来吗”“主任,就不怕儿媳妇把孙子抱走不带回来了啊”每每听到乡亲们带着笑意的调侃,__ 婆媳俩各自回答“这么好的婆婆,我不舍得走”、“这么好的儿媳妇,我一百个放心。”__ 与丈夫相识10年来,两人相濡以沫;嫁到福平村8年,__ 与婆家相处融洽,一家人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琐事红过脸。在__ 的 教育 下,她的孩子对长辈也很孝顺,经常帮老人捶背捏腿,一家人在节假日还驱车到周边游玩,老小其乐融融。为拉近家人之间的感情,__ 还多次邀请远在湖南的娘家人到__ 做客。“从小我妈妈就教育我们要孝顺老人,出嫁之后要孝顺公婆,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孩子的。”__ 说。“遇上这样的好心人,是我们的幸运”“他们的家庭真的很困难,想搭把手,能帮一点是一点。”说起自己去资助过的家庭,__ 唏嘘不已。一次偶然的机会,__ 在朋友圈看到一条众筹求助消息:隔壁黄塘村一名小学生被烫伤病危住院,急需大笔治疗费。__ 跟家人提了想资助的想法,家里人十分赞成。于是,__ 带上亲戚朋友到黄塘村实地核查情况,经过村委确认,受伤的孩子姓戴,其父亲双目失明,母亲精神异常,家中条件非常艰苦。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后,__ 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网络途径发动亲朋好友捐款捐物,丈夫陈胜锦也发动其所在的农村淘宝系统的同行们一同捐款。__ 的爱心行为感染了周边的群众,他们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原来,早在__ 年,__ 已经和家里人开始做公益献爱心了,她从朋友处得知附近初中两名女生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与丈夫商量后,一家人齐力资助两名女生完成初中学业。当了母亲的__ 把更多目光放在孩子身上,她发现村中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决定办一家幼儿园。__ 在村委大院边租下了一栋民房,装修、招聘老师、招学生,幼儿园办起来了,村里的小朋友可以就近上幼儿园,减轻家长负担也提高了安全性。幼儿园在__ 的努力经营下,口碑越来越好,尤其是在外打工的父母更是赞赏有加。__ 深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怀,她给每个班级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不定期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视频通话,将学生在园的学习生活照片分享到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