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的老人过得开心吗?

老人053

养老院的老人过得开心吗?,第1张

养老院老人过得开心吗?
导读:我觉得应该是不开心的,毕竟和自己的子女不在一起,感觉自己很多余。要送养老院自己家庭条件较好,老人自己也有退休金,并且老人在家没有老伴聊天说话,每天比较沉闷。可以选择一个医疗设施,吃住条件都比较好的养老院。老人住进去可以和其他老年朋友跳跳舞、

我觉得应该是不开心的,毕竟和自己的子女不在一起,感觉自己很多余。

要送养老院自己家庭条件较好,老人自己也有退休金,并且老人在家没有老伴聊天说话,每天比较沉闷。可以选择一个医疗设施,吃住条件都比较好的养老院。老人住进去可以和其他老年朋友跳跳舞、唱唱歌,散散步,可以有助于老人保持好心情。但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要时常去看望老人,不要让老人有被抛弃的感觉,让老人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不送养老院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并且老人是很要强的人,感觉被送到养老院很没有面子。送到养老院老人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

老公的外婆现在住在大儿子家,但是大儿子的女儿备孕二胎,一胎是亲家带的,如果怀上了就要去带小孩的,也就无法兼顾外婆,所以外婆自己提出来去养老院的,目前已经物色了。

外公已经去世了。老公的爷爷奶奶目前自己住,爷爷瘫痪了,奶奶还能自理,也不愿意住孩子家,请了保姆照顾,奶奶说了一旦爷爷去世她就去养老院的。老公一个亲戚80多也住养老院,开心的很。我老家就不行了,反正我认识的老人就是子女家的,轮流过的那种。

我家楼下就是一个养老院,我去那里做过义工,真的……他们的生活除了在屋子里呆着就是在院子里晒晒太阳,那种活着就是在等死的感觉你能明白吗。养老院的老人大部分都是瘫痪,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如果你的父母生活可以自理,你送他们去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一向很讨厌用中国的儒家文化来捆绑别人,我不会送我的父母去养老院,无论从我所居住的城市的客观原因看,还是从主观因素考虑,我都不会,我就是发自内心的爱他们,要亲自照顾他们,所以不会,至于一部分人说养老院设施有多好多好,我想说你实地考察过了吗,你有客观考虑过吗,一个普通家庭负担得起,每月几万的费用吗?再来说说你送父母去养老院的初衷,你说因为父母在家不快乐?送养老院就会快乐?这是你解决的方式?

看到一则消息:

耄耋老人哭诉被子女“关”在养老院:我不是犯人

说的是上海的孙奶奶5年前摔倒受伤,去医院救治,出院后,就被子女送进养老院。几个月后,孙奶奶感觉自己已经康复,就要回家,子女们却坚决反对。5年来,她一直很苦闷,想方设法要回家,甚至要打官司告自己的子女。

孙奶奶感觉养老院像劳改队,自己像个囚犯,与世隔绝,失去了自由。

孙奶奶的子女们经常去养老院探望她,给她买东西,帮她做事,只是不让她离开养老院,他们认为她在那里更安全。

看到这则消息,有些评论认为子女不孝,为了自己的自由不顾老人的意愿;有些评论建议可以给老人在家请个保姆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人认为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养老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取代。现在八九十岁的老人,子女大都单立门户,退休后,老人们也大多是自己生活。和子女住得近,方便照顾就是很好的了。相应的,独居老人也非常多,就像孙奶奶一样,通常如果自己生活能自理,也不想麻烦子女、过多影响他们的生活。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机能慢慢衰退,身体的运动协调能力、大脑的反应能力都会减退,老人意外摔倒的情况非常多,更不要说还有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像孙奶奶这样已经有过摔倒的经历,再次发生类似情况的风险就会很大,儿女们的担心是完全有道理的,所以他们不敢再让老人一个人居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目前很多家庭遇到和即将遇到的问题。

我们尊重老人,希望他们高兴,但老人有时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作为子女,我们不能明知有风险而不去防范。

这种情况怎么解决?

谁都愿意住在自己熟悉的家里,这是人之常情,但目前提倡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突发意外情况。

子女和老人住在一起贴身照料,是听起来很好的解决方案,也是过去大家庭一起生活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现在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一是子女可能还在工作无法整日陪伴老人;二是子女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三是即使子女能和老人住在一起,也可能会有许多矛盾从而影响亲情关系(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倔强的老人,而人年纪大了又通常比较固执)反而让老人不高兴。所以很多人不陪伴父母真的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请保姆,是部分家庭的选择。这样,老人可以继续住在自己的家里,通常费用比去养老院还要低些。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保姆还是可以的。但是,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接受一个外人住到家里,找到一个很满意的保姆也不一定很容易。说到养老院,其实涉及到一个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的问题。从孙奶奶的事例中,我们看到,孙奶奶非常抵触养老院,住了5年多,非常痛苦,感觉被囚禁。也正因为如此,她的子女们才会被很多人认为不孝。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的想法,认为把老人送去养老院就是不管老人了,就是不孝。不少老人都很抵触。但是,也有不少老人适应了这种新的养老方式,在养老院自己不用做饭,不用干家务,还能认识很多新伙伴,参加各种活动,有专业人员全天候的服务,老人开心,全家人都安心。不过,费用也是一个问题,条件好些的养老院(包括社区的养老驿站)费用都不低,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说回到孙奶奶的情况,可以看出她是个很倔强的老人,所以很有可能子女或者保姆都不太容易和她相处好,这估计也是子女们送她去养老院的原因。但是孙奶奶这么想念自己的家,各方面是不是也可以协商一下,就像我们小区里有些老人那样,在养老院住一段时间,回家住一段时间?或者可以定期回家看看,去拜访拜访过去老伙伴,或者请他们到养老院来一起聊聊天。还可以把老人特别记挂的家里的一些物件搬到养老院,或者在养老院给老人安排一些她喜欢的事情,让她有价值感……等等,总之,各方面商量出一些变通的办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满足一些老人的心理需求(甚至可以考虑请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帮忙),调整好老人的心态,让她能够适应养老院的生活,安度晚年。

老龄化社会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村有对夫妻,男的80岁,女的小3岁,儿女9个,4女5儿,男的去年因为生病,就被儿子们送进养老院了!老父亲不愿去,哭得满脸泪水!可老伴不愿侍候,儿女们又都忙!也不愿侍候老人!

老人在养老院时,不管谁去看他都会哭,总说想回家!但9个儿女偏偏不让他回,特别是那些当儿子的!都说养儿防老?养了这么多儿女?也没能在晚年过上好日子!

在养老院里,老人一步路都不能走!天天以泪洗面,想见儿孙们,但很少见到,也没有拿药给老人吃!就任老人在那儿被病痛折磨得哭爹喊妈的!

老人对儿子们说:我要回家,这儿不舒服!儿子们怂他:回家干啥?没人侍候你!老人说不要谁侍候,就要口吃的!但最后儿子们还是没答应!女儿们更不答应接家里侍候,说是儿子们的事,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才不要孝敬父母呢!

真是可恶的儿女呀!当初父母扶养9个孩子可真不容易!可儿女们都忘了父母的养育恩了!好悲惨!

一年后,老人病情恶化,吃不下东西了,天天痛苦地呻吟哭啼!养老院叫其家属接回去!

回家不到一月,老人便去世了!

不是说儿多福多吗?完全非正确!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觉的平常心看待就可以了。现在生活节奏快,年轻的时候要打拼,结婚后要顾自己的家庭。有了小孩又要跑学校找培训班。老人的照顾就少了。我觉的儿女没时间常回来,对于有病的老人去养老院是很不错的选择。在养老院可以24小时得到看护。又有很多同龄的老人可以一起打牌、下棋、打麻将。。。未必在家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在说了养老院也可以出去的啊。想子女了也可以出去看看。现在的养老院配备的医疗设施比较完备,对于老年人突发的疾病可以第一时间救治。不能在有“儿女送老人到养老院就是不孝”的错误观念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以后要面对4个父母4个爷爷奶奶。我现在42了。我早都和我媳妇商量了。等老的不方便行动的时候就去养老院。希望自己爱的人不必为自己辛苦。好号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理性看待就好!

有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顾得了小的,顾不了老的。顾得了老的就顾不了小的。

有的年轻人,连自己都顾不了。

有的年轻人,生下来的时候很可爱,但慢慢就变成了牲口!但又能怎样?

理性看待就好,至少,还送去养老院了。

在养老院,指不定今天还在跟你下棋的人,明天就走了。生死场面,应该习以为常。

还是,能不去就不去吧!

一、有儿有女老人还被送进养老院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儿女不孝顺。

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种情况很多,明明老人有儿有女,却被送进入了养老院。相对来说,农村的人挣钱不太容易,基本上都是在外累死累活打工养家糊口,或者经营一些小生意,既然钱来的不容易,出钱就更难,精打细算,能省就省,不愿框花一分钱。在加上很多的农村媳妇狗屁不通、欺老骂少,串撮老公不养“老不死的”,如果老公是个“妻管严”,那只能把老人送养老院了!

二、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儿子媳妇都不对老人尽赡养义务,女儿就别提了!碰到孝顺一点的“小棉袄”还好一点,时不时还能瞒着婆家和老公对自己的年老父母进行些周济,而碰到不孝顺的或是不能在婆家当家做主的女儿,就不会对娘家人有什么照顾了!如果娘家兄、弟、嫂子、弟媳不尽赡养义务的话,也是没折了!

三、我老家农村就有不少这样的现象。老人家儿女双全,都成家立业了!对自己年迈的父母不尽赡养义务,互相吵着、骂着凑了一点钱把二位老人送入养老院。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农村老人不比城市老人,城里老人一般都有退休金、养老金。不需要儿女们的援助就可以生活下去。而农村老人就靠每月100多元的政府补贴养老费,连起码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

因此,希望国家增加对广大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养老补贴金,希望政策要尽快的落实。论对国家的贡献,农民不比城市的工薪阶层少,享受的福利也应该和城市老人一样。

电视连续剧《三十而已》正在东方卫视热播。

剧中顾佳的父亲,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谢绝了女儿女婿让与他们同住的提议,主动要求住在档次中等的养老院里。

女儿自然心疼老父亲,经济条件又允许,便让他住进了比较高档的养老院。

当父母的为儿女考虑,不愿为他们增添负担,这是慈爱。做儿女的为父母考虑,想让他们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这是孝顺。

自然界里,浑身是刺的刺猬们,为了抵御寒冷,需要扎堆取暖。但它们如果离得太近,就又扎疼了对方,所以它们之间,必须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于是,适度的距离产生了温暖,产生了和谐。

那么,我们现在遇到的养老现状又是如何呢?由于三十多年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推行,现在,很多九O后的孩子们面临的窘境是,两个孩子要为四位老人养老!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要是把三家合并作一家一起生活,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各种生活习惯的不同,必定会让这个大家庭时时陷入矛盾重重的尴尬境地,这种操作,肯定行不通。

假如小两口只能选择让公公婆婆或者岳父岳母一家跟自家一起生活,那么还是会有不可避免的诸多矛盾经常发生,而且,哪一家又更有资格和小两口一起生活呢?

面对这种窘境,大家最明智的选择,便是让四位老人入住养老院。

在养老院里,住的都是年龄相仿,生活经历相似的老人。大家可以一起聊聊天,可以一起打打牌。如果爱好琴棋书画,也一定能够找到志趣相投的人。

在养老院里,老人平时的饮食起居,有人照顾。小病小痛,院里还有保健医生。儿女们还可以在每个周末,把四位老人接到家里一起聚一聚。

这样的晚年生活,是不是想一想,都会觉得很美好!

能去养老院,几乎都是老人自己有点退休金。几个子女谁都没精力照顾,送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要不让一个老人生活也麻烦。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背后的原因我们都不清楚是什么,有的时候如果我们非要去深究一些事情背后的原因,反而会让我们心里有一些难受。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东西就是孝顺了,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品德之一。那么不管是任何一个人,他都要孝顺,即使是到了五六十岁已经是别人眼中的老人了,如果自己的父母还在时,那么对他们也一定要孝顺。

可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听到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那些不孝顺的事情。我们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痛心疾首,为什么这些人的心里是这样的想法?看到老年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搞他的财产,要拿他的养老金。在他死后怎么瓜分他的财产?

一个老人他可能膝下有好几个子女,那么这几个子女讨论最多的事情就是老人的赡养费怎么出,几家人怎么平分,老人每个月应该待在谁的家里,这就是这些家庭讨论最多的事情。

现在要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孝顺这两个字的故事。故事让人有一些心酸,但是却又很无奈。

1隔辈亲

小王小的时候出生在农村里面,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还一直陪同他生活在农村里面。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这一对父母也感觉到了焦虑,觉得自己在村里面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也赚不到什么钱,自己的孩子以后将会永远留在农村。

所以说他们便毅然决然的把孩子留在了农村,也就是爷爷奶奶身边,他们两人去到城市里面打拼。

孩子小的时候,他根本没有办法理解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就让他变成了留守儿童。从小他就缺失父母的关爱,但是慢慢长大了之后,小王也变得理解他的父母。

因为毕竟是去城里面打工,又不是去城里面享福,把小孩带上的确也是不方便。所以说小王便从小就留在了农村,留在了爷爷奶奶的身边,那么跟爷爷奶奶肯定是非常的亲。

到了小王八岁的时候,该到上学的年纪了,他的父母就把他接到了城里。每年的寒暑假,小王都会被送回老家陪爷爷奶奶一起。过寒暑假他们也非常的疼他。

在小王的家庭中,一家人也算是和和睦睦,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婆媳关系的问题,小王的妈妈和她的婆婆关系不是特别的好。当然了,当面见到的时候,两个人是不会爆发矛盾的。

但是在很多时候,如果说小王的爸爸给小王的奶奶买东西的话,小王的妈妈就会表现出一些不满。并且还会在小王和爸爸的面前讲他奶奶的坏话,每次讲他奶奶的时候,小王都很不开心,都会和他的母亲争两句。

不过小王很聪明,这些事情他从来没有告诉过自己的奶奶。

2飞来横祸

日子一天天过的飞快,转眼之间,小王也到了念大学的年纪,于是小王便去到了外地一所大学读书。但是就是在他念大学的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他的父亲得了急性脑溢血,去世了。

得知了这件事情之后,爷爷奶奶急得不行,爷爷旧病复发,也因此去世了。连续亲人的去世,对一家人的打击非常的大小,王害怕自己的奶奶承受不住,便请了一个月的假回家陪奶奶。在乡下待着待着的母亲突然来到了奶奶的家里,表示要将奶奶接到城里去住。

小王很奇怪,他一直都认为奶奶和妈妈的关系不是特别的好,但是没想到妈妈竟然会主动要求把奶奶接到城里去住。妈妈表示,既然自己的丈夫去世了,那么他就要承担起赡养母亲的责任。听到这番话,奶奶也是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便跟随小王一家人回到了城里。

可是让小王慢慢没有想到的是,妈妈接奶奶来城里,原来另有目的。那天他听到自己的妈妈和谁打电话的时候说到。原来自己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想要尽孝,不是真正的想赡养自己的奶奶,而是知道奶奶手里还有一笔存款,所以打算把那笔钱搞到手了之后在把奶奶送走。

小王听到了妈妈的谈话之后,第二天就悄悄地把奶奶送回老家了,但是送回老家,他也觉得不放心,就把奶奶送进了养老院,并告诫她不要给任何人一分钱。

3让人心寒

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其实还是让人感觉到有一些心寒的婆媳关系虽然不好,但是终究还是血浓于水。文章中的这个儿媳妇儿根本就把自己当做是一个外人,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老公的父母当成是自己的父母来看待。

反而认为自己把自己老公的母亲接到家里来居住的原因是因为婆婆的手里还有一笔存款,想要把婆婆的存款搞到手。这样的事情大家不要以为是天方夜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比这更阴暗,更恶心的事情都在时刻的发生着。

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住我们自己的底线,保留住我们心中的美好品德,要永远记住孝顺老人。

74岁老太太在敬老院免费当护工8年,故事里面有爱心的传承和家人的支持。

当你退休后,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呢?有人选择游山玩水,有人选择照顾孙子,有人选择追求梦想。在浙江衢州一位老奶奶,选择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传承父亲品质,为社会做贡献。

这位74岁的老人,免费在养老院当义工已经8年了。早上6点起床开始护理工作,忙完一天,晚上8点才会休息。

老人说她的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父亲在她小的时候经常告诉她,要为国家做贡献,要为社会出把力。

老人已经退休了,每月有两千多的退休金,儿女每年还会给老人钱花。老人不忍心看到养老院可怜的老人们,主动给他们买生活用品和衣服。

老人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就是这样的言传身教,让老人选择服务社会,帮助有困难的人。

老人的心脏不好,平时干活会出现气喘吁吁。但老人说,只要身体吃得消就会继续坚持下去。在老人的带动下,她的儿女每逢周日也会到养老院帮忙。

这就是爱的传承,父亲在她的心里种下一颗温暖的种子。老人又将这颗种子传递给了她的子女,这颗种子还会继续传承。

坚强女人,一个人扛起这个家。

老人经常很乐观,可她的生活里也有苦。老人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丈夫不幸去世,家里的重担就压在老人身上。

一个女人养家很难,这些年她一定吃了很多苦。但从老人乐观的态度,很难看出她经历过的种种艰难。

老人独自抚养四个孩子,孩子们也很孝顺。养老院有事情需要帮忙,老人知会一声儿,他们就会跑过来帮忙。

老人今年已经74岁了,她帮助过很多90多岁的老人。院长对她很感激,给老人工资,被老人拒绝了,给老人红包,又被老人拒绝了。

老人在养老院,还帮助解决很多养老院老人的心理问题。老人一辈子不容易,送到养老院也是帮助子女分担忧虑,但一定要多时间去见见父母。

74岁老太太在敬老院免费当护工8年,这个故事有一个爱心传承,有一个女人的坚持不懈。感谢像老人一样的志愿者,让人间洒满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