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中长老和牧师有何区别

问答 0 41

基督教中长老和牧师有何区别,第1张

基督教中长老和牧师有何区别
导读:没有区别。长老是教会中领袖的职称,一般由各教堂信徒推选数人为领袖,共同管理教会的工作。 牧师也是长老,只是他通常是全职在教会里事奉,而且是从教会受薪的。而一般的长老是从会众里选出来,除了在教会里的事奉,一般还有社会上的工作。牧师是在一般基督

没有区别。

长老是教会中领袖的职称,一般由各教堂信徒推选数人为领袖,共同管理教会的工作。 牧师也是长老,只是他通常是全职在教会里事奉,而且是从教会受薪的。而一般的长老是从会众里选出来,除了在教会里的事奉,一般还有社会上的工作。

牧师是在一般基督新教的教会中专职负责带领及照顾其他基督徒的人。圣经原文的用字是牧羊人之意。治疗和支持是牧师的主要职责。牧师带着对他们信念的忠诚,治疗并保卫他的同伴们。

牧师的主要职责。教会初期,牧师与监督,长老平列。其主要工作为牧养群羊,管理教会,圣经显示牧师的职分为:喂养  牧养群羊,治理教会,做先知讲道造就教会,宣传福音和建设教会。

长老的定义和职责:

定义

他们是由本教堂平信徒推选的代表,负责管理教会事务,主要源自长老会(加尔文宗)。

职责

1、行政长老,专管教会行政事务。

2、“按手”长老,专事辅佐牧师牧养信徒,现在长老主要是从执事中推选,其职责仅限本堂及所属聚会点,经本省两会同意,也可以牧养教导信徒,主持圣礼。我省拟按立长老人员多在教会中有一定威望的执事中选取,具备在教会一定工作年限,经本人申请、省基督教两会考核按立为长老职。

扩展资料

成为牧师

首先,这个人必须是已经接受洗礼的基督教徒。

在中国,通常需要年满18岁。其次,这个人必须在教会坚持聚会一年,参加慕道班学习3个月,并通过谈道。如果父母希望新生儿接受洗礼,牧师也可以为其施洗。

如果一位信徒受到上帝的呼召决定成为一名牧师,他就需要申请进入神学院进行神学的学习。高中毕业生可以申请省一级的神学院;高中生则可以直接进入金陵神学院就读。除了这所国家一级的神学院,还有17所地方的神学院或是圣经学校。在申请神学院时,这个人需要获得教会推荐和当地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许可。

在完成神学院学习,并完成在教会的实习后,通过教会的按立仪式和考试,这个人就可以成为一名牧师了。目前,中国基督教新教的教会神职人员包括牧师,长老,传道人和神学家。

长老:基督教新教某些教派中教徒领袖的职称。一般由各教堂信徒推选数人为领袖,共同管理教会的工作。长老一词在《旧约》中指犹太人的民间领袖,在《新约》中则指早期基督教徒中德高望重的领袖。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据此设立长老制。

在基督教新教某些宗教派中,长老相当以其他宗教派的牧师职务,可主持各种圣礼。

(牧师)

(长老)

教师—— 一般都由神学院校毕业,在教会(教堂)专职讲经、教导。

长老—— 一般都由教会按立(任命),专门负责管理教会一切事物。(讲道、劝勉也是不可少的)。

牧师——专门讲道。

教师、长老、牧师都由“本堂”固定,但是,教师、长老一般只负责本堂的事物,而牧师则可以走遍全世界,走到哪里讲到哪里。

摘要:信奉宗教的人都会很讲究礼仪,也会有很多不能触碰的禁忌。比如基督教就有守斋的习惯,而且忌食带血的食物。我们各自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信奉基督教的朋友,跟他们相处时需要特别注意,因此了解一些基督教的礼仪和禁忌是十分重要的。基督教七大圣礼1、洗礼(Baptism):即“圣洗”、“领洗”基督教的入教仪式,分注水礼和浸礼两种。所谓注水礼就是主礼者给受洗人额上倾注少量的水;所谓浸礼,就是主礼者叫受洗者全身浸入水池中一会儿。洗礼之所以为基督教的重要礼仪之一,是因为基督教认为,领受洗礼可免除入教人的“原罪”和“本罪”,并赋予“恩宠”和“印记”,使其成为教徒,以后有权领受其他圣事。没有经过洗礼的人不能算作正式的教徒。

2、坚振(Confirmation):亦称“坚信礼”、“坚振礼”入教者在领受洗礼一定时间后,再接受主教的按手礼,如此,可使“圣灵”降于其身,以坚定信仰,振奋心灵,所以称“坚振礼”。

3、告解(Confession):即“办神工”基督教认为此乃耶稣基督为赦免教徒在领洗后对上帝所犯各种罪,使他们重新获得上帝恩宠而订立的。举行告解时,由教徒向神父告明对“上帝”所犯罪过,以示忏悔。神父对教徒所告各种罪,应严守秘密,并指示圣徒小教堂的内部(巴黎)今后应如何补赎。

4、圣餐(HolyCommunion):亦称“神交圣礼”天主教称“圣体圣事”,其礼仪称“弥撒”。东正教称“圣体血”。基督教新教称“圣餐”。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与十二门徒进最后晚餐时,拿起吃的饼和喝的酒向诸门徒祝福,分给他们,说:“这饼是我的身体,这酒是我的血,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来的。”他同时指出,要后世信奉基督教的人也这样做,为的是纪念他。

仪式因教派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主礼人(神父或牧师)对面饼和酒进行祝圣,接着把它们分给正式信徒。圣餐中使用的面饼,天主教主张用无酵饼,东正教坚持用有酵饼,新教则认为两种饼都可用。在领圣餐时,天主教主张平信徒不能领圣杯(即耶稣的血),东正教和新教则认为平信徒与神职人员一样饼杯同领。

5、终傅(ExtremeUnction):即教徒临终时敷擦“圣油”一般在教徒年迈或病危时,由神父用经过主教祝圣过的橄榄油,抹在病人的耳、目、口、鼻、手、足,并念一段祈祷经文,认为这样可帮助受敷者缓解病痛,赦免一生的罪过,心安理得地去见上帝。

6、圣职(Ordination):亦称“授圣职礼”、“授神职礼”、“按立礼”人担任神职时,要举行祝圣礼。神父或主教念一段祈祷经文,宣称担任神职者可以“圣化”,成为“圣者”,今后有资格主持“圣事”。

7、婚配(Matrimony)婚姻契约是男女双方藉以建立终身伴侣的结合,此契约以其本质指向夫妻的福祉,以及生育和教养子女,而且两位领洗者之间的婚姻被主基督提升到圣事的尊位。为此,两位领洗者的有效婚姻契约,必然同时也是圣事。

基督教其他礼仪1、礼拜(Service):基督教新教的主要礼仪它包括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等内容,通常在教堂里举行,由牧师主礼。该教认为耶稣基督是在星期日复活的,所以称星期日为“主日”,并在这一天上午举行礼拜。有时也可在其他日子举行。

2、小斋(Abstinence):基督教虔修方式之一旨在“节制己身”。主要方式是在规定日期内进行减食。天主教、东正教一般规定每星期五不吃肉,而新教则没有什么具体规定。

3、大斋(Fast):亦叫“禁食”在规定日期内,一天只吃一顿饱饭,其余仅吃半饱或更少。古代和中世纪,基督教会所定大斋日期较多,近代以来,一般只在受难节和圣诞节前一天守大斋。天主教、东正教对守大斋的要求较为严格,而新教则无什么具体规定的要求。

基督教的生活禁忌1、信仰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宇宙独一的主宰,忌讳崇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向基督徒赠送礼品,要避免上面有其他宗教的神像或者其他民族所崇拜的图腾。要尊重基督徒的信仰,不能以上帝起誓,更不能拿上帝耶稣开玩笑。基督教由于教派不同,其各个教派的教条也有所不同,为了避免无意中损伤感情,对一些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如:神父与牧师是天主教与新教对其神职人员的不同称呼,不可混为一谈。

2、对待婚姻根据《圣经》中伊甸园的记叙,基督教认为:第一,婚姻是神圣的,因为婚姻的起源是创造主自己;第二,婚姻应以一夫一妻为原则,上帝为亚当创造夏娃即表明这一道理。既然婚姻是神圣的,要求做到一夫一妻,因此基督教不主张离婚。基督教传统认为,离婚的前提是一方犯*乱的罪。圣经中提到离婚的另一个可被允许的情形是,为信仰不同之故,一方自愿离去。

3、不吃血原因是血象征生命,是旧约献祭礼仪上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且,新约把血的作用解释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而带给人的救赎能力。血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出于纪念,不吃血成为《圣经》对基督徒的一种要求。

4、禁止看相、算命、占卜和占星术(星象学)等因为这些迷信除了相信一种上帝之外的干预人生的神秘力量外,还有一种宿命论倾向。基督教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所爱,都有自己的意志选择权,上帝不强加意志给人,而让人自愿选择人生道路,每个人又当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此类迷信活动与此背道而驰。

5、忌讳崇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向基督徒赠送礼品,要避免上面有其他宗教的神像或者其他民族所崇拜的图腾。要尊重基督徒的信仰,不能以上帝起誓,更不能拿上帝耶稣开玩笑。

6、守斋基督徒有守斋的习惯。基督教规定,教徒每周五及圣诞节前夕只食素菜和鱼类,不食其他肉类。天主教还有禁食的规定,即在耶稣受难节和圣诞节前一天,只吃一顿饱饭,其余两顿只能吃得半饱或者更少。基督徒在饭前往往要进行祈祷,如和基督徒一起用餐,要待教徒祈祷完毕后,再拿起餐具。

7、忌讳13和星期五他们讨厌“13”这个数字和“星期五”这一天。在基督徒眼中“13”和“星期五”是不祥的象征,要是13日和星期五恰巧是同一天,他们常常会闭门不出,在这些时间,千万别打扰他们。

和基督教徒相处要注意什么1、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但是只要不诋毁侮辱他们的那位唯一真神的话,和普通人交往没什么两样。

2、如果你碰上的是一位很有爱心的基督徒的话,可能你会被他(她)骚扰,一直向你传福音,请不要反感,因为他(她)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你。

3、其实,基督徒也是普通人,却总是会被这个社会贴上标签:人很好,做很多善事,但是好像很软弱的,容易欺负。这些都是表象了,身为罪人,总是会犯罪的,所以看到他们有做了什么错事,不要以为基督教就是不好的哦。

基督徒婚礼详细程序

一 婚礼行列 新郎新娘进入礼堂

以下所列婚礼行列类型都是表示婚礼将要开始的信号,通常先由招待引导新娘的母亲进入会场,并由招待通知牧师婚礼已经可以开始进行了。

当新郎新娘及男女傧相进入会场后,可以面向会众也可以面向圣坛。另外,在比较小的教会,有时候会安排双方家属坐在诗班的位子,这时候,新郎新娘最好选择面对圣坛。一般而言,大多数的新郎娘选择面对圣坛。

第一类:新郎和男傧相在牧师的陪同下,由圣坛旁边的房间进入,然后站在圣坛前面。当婚礼行列进场音乐响起时,在女傧相、花童、捧戒指儿童、拿蜡烛儿童前导下,新娘穿著礼服,由她的护送者(通常是父亲)陪同进入会场。

第二类:新郎新娘一起进入会场,前面的婚礼引导行列也是成对进入会场。同样由花童、捧戒指儿童、拿蜡烛儿童前导进入会场。

第三类:新郎新娘可以采取不同的进场方式,新郎新娘可以由她们的母亲、儿子或女儿陪同进场。

二.婚礼的宣召及祷告

每一件事情都有个开始。一旦新郎新娘、会众和婚礼相关人员进入会场,由牧师宣告婚礼开始。通常,这也是个询问会众是否有法律因素,拦阻婚礼的进行?依照以往的经验,通常都没有什么人会提出拦阻婚礼进行的因素。

宣告完毕,接着是以祷告祈求上帝赐福今日的婚礼。在这个婚礼中,新郎新娘愿意在神、在人面前表明他们愿意共结连理的心愿。因此,他们盼望在他们即将开始的婚姻生活中,获得属灵的赐服。对基督徒而言,这样的祷告更形重要。面对不同的信仰、文化,借着这个祷告也表示对新郎新娘不同文化的尊重。

传统的婚礼开始祷词:

让我们低头祷告,全能永在的上帝,在我们的行动存活都在乎你。求你赐下清洁的心、正直的灵,不让私欲拦阻我们认识你的旨意,也不让软弱拦阻我们顺从你的旨意,如此,我们才能借着耶稣基督,在你的光中看见光明,在你里面得着真正的自由。求你此时此刻与我们同在,按照你信实赐福我们今日的聚集,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改良的婚礼开始祷词:

让我们低头祷告,天父上帝,你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你创造世人也眷顾世人,我们仰赖你的大能保守。求你赐予我们洁净的新、正直的灵不让私欲拦阻我们认识你的旨意,也不让软弱拦阻我们顺从你的旨意。求你赐福新郎(全名)和新娘(全名),当他们来到你的面前,愿意共同进入婚约之时,让我们与这对新人分享从你而来的喜乐,并支持他们建立他们新的家庭。我们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门。

三.点燃蜡烛

蜡烛与蜡烛台是由新人准备的。三根蜡烛,通常是白色的,也可以选择别的颜色。三根蜡烛摆在这一对新人面前。中间那根蜡烛称为「婚姻之烛」或「合一之烛」,这根蜡烛比旁边两根「家庭之烛」大些。如果,蜡烛是在婚礼开始时才带进来的,那么要先摆好中间的蜡烛,只有带旁边的两根家庭之烛进来。

在点燃蜡烛之时,可以演奏一段音乐,或是由诗班、个人献诗,或者是全体会众唱诗歌,其实都可以。

婚礼程序中,点燃蜡烛的程序分成两部分,第一部份是点燃家庭之烛,第二部份点燃中间的婚姻之烛。第二部份是在完成誓约及婚姻宣告后,才点燃的。

第一部份的点燃蜡烛程序可以在这时候举行,也可以早一点开始,例如在新人的母亲坐下前就可以点燃,通常新人的母亲是最后坐下,婚礼才开始的,可以在母亲坐下的时候,点燃蜡烛。如果是这样子,以下的话语就不必说出。

四.诵读经文及其它文集

1)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2)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彀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甚么。3)我若将所有的赒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9)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 10)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11)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12)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一般文集之一:婚姻是爱的承诺

婚姻是以身相许的承诺,在这个承诺中,两个人付出自己、也找到自己。在婚姻中,两人彼此分享、共同成长,世间没有其它关系能够与婚姻相比拟。婚姻的承诺是身体、心灵,一生一世、天长地久的承诺。

在纯洁的爱中,婚姻包涵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在婚姻中,妻子与丈夫是彼此最好的朋友、知己、恋人、老师、听众以及辅导。在婚姻中,有时候,我们所爱的人难免伤心或者病痛苦恼,这时我们的爱,就好象一个父母抚慰怀中哭泣的孩童。

婚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因着婚姻,我们的喜乐得着满足、我们的思念得着更新、我们的委身更加坚强,甚至怒气变得更强烈,但也消逝得更快、更容易。

婚姻让我们明白、谅解生命中的错误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婚姻能以鼓励、引导我们建立新的生命、新的经验以及在人生各种际遇中,以崭新的方式,表达我们无限的爱心。

当两个人承诺在婚姻中彼此关心、疼爱,他们也创造独一无二的生命,这生命比世间任何字句、文辞,更能让他们彼此紧密结合成为一体。婚姻是一项承诺,一项潜力,在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心中滋长、茁壮,这样的婚姻是一生一世、天长地久的承诺。

3.婚约问答

婚约问答是婚礼中几个关键程序之一,通常这样的问答也被视为是婚姻誓约或承诺的一部份。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阶段,所用的是「我愿意」,而不是「我是」,这样的用词深具意义。因为这提醒新人,在建立婚姻生活时,「愿意」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通常,婚约问答是在双方家庭的祝福之后举行的。婚约问答结束后,接着进行婚约誓词。

第一类(传统的)

(全名),你愿意娶这位女人做你的妻子吗?

回答:我愿意。

(全名),你愿意嫁给这位男人做你的丈夫吗?

回答:我愿意。

第二类(个人的)

(全名),你愿意(全名)做你的妻子吗?

回答:我愿意。

(全名),你愿意(全名)做你的丈夫吗?

回答:我愿意。

第三类(改良的)

(全名),你愿意娶(全名)作为你的妻子吗,与她在神圣的婚约中共同生活?无论是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裕、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你都愿意爱她、安慰她、尊敬她、保护她?并愿意在你们一生之中对她永远忠心不变?

回答:我愿意。

(全名),你愿意嫁(全名)作为你的丈夫吗,与他在神圣的婚约中共同生活?无论是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裕、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你都愿意爱他、安慰他、尊敬他、保护他?并愿意在你们一生之中对他永远忠心不变?

回答:我愿意。

请注意,若采取这个改良式婚约问答,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婚姻誓约,以避免重复。(誓约部分的第一类)

加拿大婚礼习俗

加拿大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英裔、法裔、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华人和少量欧美及亚洲各国移民。这些民族都具有自己的传统习惯和风俗,在婚礼上也表现如此,从而使加拿大成为一个有着多姿多彩婚礼习俗的国家。

购物

加拿大的英裔居民和法裔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他们的婚礼习俗同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多数加拿大青年对婚礼非常重视,他们总是力求将婚礼办得热烈隆重、多姿多采、富有纪念意义,通常在婚礼前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便开始有关的准备工作。近些年来,加拿大各级政府部门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结婚咨询机构网络,准备办喜事的男女可以到商场、饭店、旅馆甚至市政厅等处进行新婚购物咨询,这种咨询服务是免费的。如果咨询者感到满意,可以在导购**带领下当场选购物品,并配有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各地每年还要举行结婚用品展销会,届时热闹非凡。

彩车

加拿大青年男女喜欢在5月到9月这段时间举行婚礼,尤其爱在7月份喜结良缘,而且婚礼仪式多选在星期六这一天。在这期间,每逢周末,加拿大城乡教堂从早到晚传出悦耳的《婚礼进行曲》,新郎新娘乘坐的彩车队徐徐行驶,围观的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相遇的车辆鸣喇叭表示祝贺,各地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由于众多的男女选择在同一段时间内举行婚礼,教堂显得异常繁忙,因而一切准备都须在婚礼前三四个月联系妥当。加拿大人喜爱鲜花,他们婚礼上的鲜花十分考究,教堂、宴会厅、新房都要用玫瑰花、兰花、百合花装扮,色彩艳丽、浓香扑鼻,因此采购鲜花也是一项重要事情。

婚礼仪式在教堂里举行,仪式内容同西方许多国家大体相似。其中,加拿大新婚夫妇相互赠送的戒指内侧刻着各自姓名的缩写字母和结婚日期,双方视为珍品而留作永久的纪念。教堂仪式结束,新婚夫妇要乘坐装扮得花枝招展的彩车沿着繁华地区走一圈,随后到风景秀丽的公园或名胜游览地拍摄新婚合影照片。

加拿大人的新婚宴会一般都选在晚上举行,先是非正式的酒会,接着是正式的冷餐和热餐,气氛热烈,场面隆重。加拿大新婚夫妇也有婚后蜜月旅行的习惯。由于加拿大冬季漫长,因此经济条件好的,多爱到加勒比海诸岛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去度假,尽情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而收入不丰者,多到国内的风景胜地游玩,如魁北克的劳伦欣山区、落基山脉的班斧以及路易斯湖等地。

酋长

加拿大印第安人的婚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婚礼地点多选择在印第安人聚居区公共建筑物里举行,一般是一幢较大的木头房屋。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村中居民纷纷来到木房里,众人席地而坐,互致问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装,款式新颖,色泽艳丽。虽然印第安人性情开朗,但婚礼场合却显得非常安静,即使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婚礼的主持人是酋长和两位长老,当他们来到现场时,全场的人向他们致礼表示敬意。酋长身着民族服装,头上象征权威的高高的羽毛格外醒目。酋长在大厅中央坐定,两位长老分坐酋长左右,他们是当地年岁最大的人,灰白色头发结成长辫垂在肩上。新郎新娘身着白色的鹿皮传统服装,跪坐在酋长对面。成年男子围坐在酋长、长老、新郎新娘周围,妇女和儿童围坐在男人的外围,每人面前放着刀叉和盘碗。

仪式开始,酋长面向空中,高举双手,全场鸦雀无声。他点燃艾草,随着一股伴有浓香的青烟升起,酋长用民族语言向神明祈祷,为新婚夫妇祝福。酋长说完,由左右两边的长老边说边唱,歌声豪放粗犷。祈祷完毕,酋长从身上取下一根长管烟枪,在艾草上点燃,再将烟枪平举在胸前,自左而右地转一圈,放进嘴里吸几口。随后,将烟枪交给左边的长老,这位长老照酋长的样子做一遍后交给右边长老,接着传给新郎、新娘、客人们。按照印第安人的传统风俗,烟枪象征和平,吸烟表示友好。当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吸过烟后,四位年轻人抬来一大桶汤羹,新郎新娘先为酋长和长老每人盛一碗,酋长接着将汤羹分盛在五六个小桶里,再由人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根据印第安人传统习惯,新郎婚前要设法猎获一头糜鹿,用鹿肉加野米熬成汤,婚礼上分给大家喝。按照古老惯例,印第安人婚礼上吃玉米饼时,还应吃烤野牛肉,但今天的野牛成为保护动物,所以许多人婚礼上的烤野牛肉便用美国的"肯德基炸鸡"代替了。这样,印策安人的婚礼既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喜宴结束,酋长和长老离去,人们来到一块空地上,随着欢快的鼓声,通宵达旦跳传统的印第安太阳舞。

抢亲

居住在加拿大北部的爱斯基摩人,至今流行着"抢亲"的古老习俗。爱斯基摩人注重诚挚的感情,不讲究结婚的形式。一对男女青年产生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男方给女方家盖一幢房子或者送给女方一套能够御寒的衣服,女方家庭成员住进房子或者女方穿上衣服,就算相互间的婚姻关系确定了。爱斯基摩人的婚礼日期多选在隆冬季节举行,因为这段时间大雪封门,无法外出捕鱼或打猎。举行婚礼的那天,男子偷偷隐藏在女方家附近,一旦有机会,便将姑娘"抢走"。姑娘自然知道小伙子在门外挨冻,为了考验他是否忠诚,故意深居内室,让他难于"抢"到手。聪明的小伙子,总是用计谋将姑娘引出家门,达到"抢"人的目的。如果婚礼选在夏天,小伙子可以钻进女家,扯着姑娘往外跑,姑娘佯装不从,家人视而不见,最后姑娘的喊叫声慢慢消失在远方。爱斯基摩人婚礼异常简朴,新郎新琅叩拜家族长老、父母兄弟、亲朋好友等,大伙吃一顿鱼肉饭、喝一碗鱼汤,纵情跳一阵舞,婚礼宣告结束,客人各自离去。

葛培理牧师(William Franklin Graham或Billy Graham,1918年11月7日-2018年2月21日),生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夏洛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基督教福音布道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音派教会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经常担任美国总统顾问,在盖洛普20世纪名人列表中排名第7。

2018年2月21日,葛培理在家中安详去世,享年99岁。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葛培理 外文名 :William Franklin Graham或Billy Graham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北卡罗莱那州夏洛特 出生日期 :1918年11月7日 逝世日期 :2018年2月21日 职业 :牧师 性别 :男 生平介绍,著作,获奖和荣誉,引用,传记,后代, 生平介绍 1918年11月7日,葛培理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镇附近牧场的一个长老会家庭,是家中的长子,家族有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血统。少年时代的葛培理除了爱打棒球,并无过人之处。1934年9月在一次哈姆牧师(Mordecai Ham)在镇上带领的奋兴会上深受感动,决志奉献,并更换宗派加入美南浸信会。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 葛培理 1936年5月,葛培理高中毕业后,进入南卡罗莱纳州的鲍勃琼斯学院(今鲍勃琼斯大学,Bob Jones University)就读,因不适应那里严格的基要派气氛,1937年转入佛罗里达圣经学院,今佛罗里达三一学院,1939年,葛培理被按立为美南浸信会牧师。随后又进入伊利诺州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进修,攻读人类学。1943年8月13日,他与因太平洋战争回国的宣教士的女儿钟路得(Ruth McCue Bell,1920年-2007年)结婚。钟路得在中国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出生、长大,父亲钟仁溥(钟爱华,Nelson Bell,1894年-1973年)是美南长老会著名的传教医生,在清江浦主持该会全球最大的教会医院仁慈医院。 在惠顿期间,葛培理受好莱坞第一长老会教堂的Henrietta Mears [1]的影响,相信圣经是神的话,完全无误。 婚后,夫妇二人曾短暂在芝加哥附近的西泉镇(WesternSprings, Illinois)牧会,并结识了加拿大裔著名歌唱家薛伯利(George Beverly Shea),终身合作布道的重要伙伴。1948年-1952年,葛培理任明尼苏达西北学院校长。 葛培理从惠顿毕业后参加了青年归主协会(Youth for Christ)。他作为福音布道士走遍了美国和欧洲,1949年9月,葛培理组成布道团,在洛杉矶举行布道会,引起轰动,原定3周,结果延到8周。带动了全国布道会的热潮。1950年,成立“葛培理布道协会”(The 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BGEA),总部起初在明尼阿波利斯,后来搬到夏洛特。此后由他主领之布道会均统称为“葛培理布道大会”(The Billy Graham Crusade)。1954年他在伦敦的布道会持续了12周,1957年,在纽约市麦迪逊广场公园举行的布道会持续了16周。1956年1月,远赴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布道,同样大受欢迎。至九○年代初,估计全球(在美国境外)共有超过一亿一千万人次亲身出席参加过他的布道会,葛氏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大重点城市,冲破了种族、文化和政治的障碍。 1959年,他带领了澳大利亚历史上最成功的布道会,带动了此后15年的教会增长,建立了许多新教堂,组成许多家庭圣经小组,持续了35年。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970年代在南韩汉城(首尔),当时有一百万人出席。 2005年6月24至26日,87岁的葛培理在纽约的法拉盛草地公园主领了最后一场布道会,超过廿四万二千人出席,决志人数有九千多。 葛培理通过电视、广播、**和网路接触的听众比历史上任何人都多,超过2亿人,分布于185个国家。不过,葛培理已经88岁高龄,患有脑积水、柏金逊病和前列腺癌,2005年五月在北卡罗来纳州家中又跌伤骨盘,行动不便。出席活动时需要使用助行架。 “在成为总统之前,他们中的每一位我都认识很久了。我多次到他们家中做客,并一直称呼他们的名字,直到他们成为总统。”说这话的是葛培理,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布道家。自从杜鲁门总统以来,葛培理与前后11位总统交往,并担任艾森豪之后的每一位美国总统的精神顾问。 在美国,没有任何人能像葛培理一样,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近距离地观察白宫的一举一动。 为美国总统们解答死亡疑问 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美国总统们想从世界最著名的布道者那里得到什么?“他们中有些人的私生活一团糟。但我爱他们,也仰慕他们。”葛培理说。 同样,白宫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葛培理。“我时刻警惕著政治危险。政治对我来说是肮脏的,但我已把它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努力给总统们留下爱。” 葛培理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散发著天真、正直和诚实。所以,当葛培理在身边时,总统们都很放松,而不是紧张。和葛培理在一起探讨永恒、罪恶、死亡等精神领域问题,总统们感到很安全。 1955年,葛培理结识了第一个真正的总统朋友艾森豪。艾森豪常常问他,人们怎样才能确切知道自己死后是否能上天堂。甘乃迪总统更想知道世界如何走向末日。詹森总统则为自己的死亡所困扰。“他有点怕死。”葛培理说。有次,詹森请求葛培理陪自己乘飞机去开会,原因是当时天气恶劣,詹森担心飞机会掉下来。 作为一个布道者,葛培理没有教堂,他的一生都是在足球场上,对着成千上万的人进行布道。美国第一家庭给葛培理一个罕见的机会,让他成为一个家庭牧师。他给他们一个避难所,带领第一家庭熬过困难时期。许多总统希望葛培理能陪他们度过在白宫的最后一夜。1967年,在母亲的葬礼上,尼克森总统晕到在葛培理的怀里。2004年,里根总统去世时,南茜·里根第一个通知的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就是葛培理。20多年来,老布希夫妇每年夏天都邀请葛培理夫妇到自己位于缅因州的家中。1985年的某天,葛培理邀小布希一起到沙滩散步。小布希说,葛培理在他的灵魂里种下了一颗芥菜籽,它在第二年长了起来。葛培理把他领上了路,然后他开始行走,这是他生命改变的起点。 从强大的权力诱惑旋涡中逃出来 1964年,詹森总统有一次请教葛培理,谁适合做他的竞选伙伴。当葛培理正准备回话时,妻子鲁思在桌子底下踢他的脚。葛培理不解,问她为什么踢他。鲁思回答说:“你的建议应该仅仅限于道德和精神问题,不应该沾政治的边。”詹森望着葛培理说:“她是对的,你专注传道吧,我就专心政治。” 一个牧师如何把握尺度,才能使自己免于成为政治游戏的一部分?葛培理是这个世上最著名的布道家。当他站在总统的面前,为他们主持就职宣誓仪式时,不但是给总统本人祝福,也是给总统的政策祝福。每个总统都清楚这一点,但葛培理有时未必清楚。 尼克森曾让葛培理数次身陷尴尬之中。最狼狈的一次是1972年2月的密谈。尼克森说,他对犹太人控制媒体感到担忧,葛培理附和说,“犹太人是美国的癌症”。这次骇人听闻的谈话录音曝光后,葛培理不得不作出道歉。 尼克森是葛培理最喜欢的总统之一。1972年6月,水门事件前,葛培理一直认为尼克森是一个正直的人。水门事件的真相表明,葛培理被骗了。但葛培理不仅饶恕了尼克森,还在他的葬礼上发表讲话说:“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人无完人。所以,我原谅了他。” 和尼克森的交往给了葛培理一个深刻教训。他开始调整自己和白宫的关系,并刻意和政治保持着距离。葛培理如今仍旧关注政治,当然是在安全的距离上。他时刻关注著希拉蕊·柯林顿。1998年,在柯林顿被性丑闻缠身的日子里,葛培理给了她很大帮助,他劝告她,要饶恕,要饶恕。 或许,葛培理今后不再进白宫,但他密切注视着白宫的主人。葛培理每天祈祷。不论今后谁坐在椭圆形办公室里,葛培理都会为他祈祷。 葛培理布道协会的事工包括: 抉择时刻,超过50年的全世界每周广播节目 此外,葛氏还创办了Gordon-Conwell 神学院。 政治 葛培理是自杜鲁门以来十一位美国总统的属灵顾问。政治上,葛培理一贯支持民主党。 著作 葛培理写过24本书,许多已经翻译成超过30种语言: 与神和好 (Peace with God,1953) 中译增订本名为《人啊,你往何处去?》 喜乐的秘诀 (The Secret of Happiness,1955) 我的回答 (My Answer ,1960) 漫天烽火待黎明 (World Aflame,1965) 挑战 (The Challenge,1969) 耶稣的世代 (The Jesus Generation ,1971) 天使: 上帝的秘密代理人 (Angels: God's Secret Agents,1975) 如何重生 (How to Be Born Again ,1977) 圣灵 (1978) 浩劫前夕:苦难的透视 (Till Armageddon,1981)直译:直到哈米吉多顿 蹄声渐近 (Approaching Hoppfbeats,1983) 面对死亡和来生 (Facing Death and the Life After ,1987) 怎么办? (Answers to Life's Problem, 1988) 困扰心灵的希望 (Hope for the Troubled Heart ,1991) 暴风雨的警告 (Storm Warning,1992) 自传照我本相或我就是我(Just as I am,1997) 获奖和荣誉 葛培理担任过好几位总统的牧师,包括主持一位总统的丧礼和一位总统的葬礼。 引用 "我有一个信息:耶稣基督来;死于十字架;又复活了。他要我们为罪悔改并用信心接受他作主和救主,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所有我们的罪都被赦免。" 1948年,葛培理被问及,八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基督教协进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意在何为?葛培理答道,我认为他们将推选任命敌基督。但是,早在1966年,他自诩参加了1961在新德里召开的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大会,并且希望能参加1968 乌普萨拉(瑞典东南部城市)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大会。自那时起,至今葛培理只缺席了两届。) 1963年,葛培理称赞不相信耶稣神性的甘乃迪主教是美国基督教十位最伟大的传道人之一。 1973年,葛培理称天主教弥撒十分美丽,并且说拳王阿里信仰的伊斯兰教信条是我们都可以相信的。 1966年,葛培理说,我更接近天主教基督徒,而非激进的新教基督徒。我认为天主教正在进行第二次宗教改革。而第二次宗教改革一定已经在1978年完成。我认为我的信仰本质上讲与正统天主教一模一样。 1978年,葛培理说,我原以为边远国家的外邦人如果没有福音传给他们,他们会失丧灵魂,下入地狱。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我认为承认神的存在还有其他途径,比如通过大自然,所以,他们有许多其他机会接纳上帝。 1993年,《时代》杂志11/15/93期,葛培理否认地狱的存在。他说,我唯一可以确信的是地狱意味着与上帝的分开,我们与神的光和神的团契断开。这就是下地狱。我所宣讲的地狱的火不是字面意义的火,因为我对此没有把握。圣经中地狱的火可能是为描述地狱的可怕,不是字面意义的火。而是比火更可怕的,是无法熄灭的对神的渴求。 1948年时,葛培理反对天主教的立场鲜明。现在他也是天主教不遗余力的支持者。他多次接受天主教颁发的奖项。他称若望保禄二世是当代世界最伟大的宗教领袖。教宗是政治家,牧者和宣教士。 传记 M Frady:Billy Graham: A Parable of American Righteousness(1979); W Martin:A Prophet with Honor(1991) 英国,蒲乐克(John Pollock):《葛培理传:世纪布道家的故事》(The Billy Graham Story) 葛培理夫人路得:Footprints of a Pilgrim: The Life and Lovers of Ruth Bell Graham (2001)。 后代 葛培理夫妇有3个女儿和2个儿子,20个孙子女和25个曾孙子女。长子葛法兰(Franklin Graham)和次子葛纳德(Ned Graham)。葛法兰和父亲一样,是一名布道家;葛纳德现在领导东门国际事工(East Gate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在中国赞助印制圣经、建造教堂,其中最大的一所能容纳4000人,位于钟路得的出生地江苏淮安。葛纳德的妻子葛郭瑞玉则是曾国藩的玄孙女。 已届八十六高龄的葛培理牧师,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都是基督新教福音派的象征,深受世界敬重。在几个月前葛培理牧师来到纽约作最后一次布道演讲,谁料这次布道却引起了一阵“茶杯里的风波”。在某次聚会中,柯林顿夫妇也有出席,葛培理牧师赞扬柯林顿夫妇伟大,并且说:“我觉得他(柯林顿)离开总统职务之后,应该去做传道人。”此话方罢,全国教牧协会(National Clergy Council)会长史镇克(Rob Schenck)马上离场,事后许多福音派基督徒表示不满。几天之后,葛培理的儿子葛法兰克(Franklin Graham)以葛培理布道团的名义,澄清他父亲说柯林顿应该做传道人只是开玩笑。 其实,葛培理牧师一定知道为柯林顿说好话的后果,因为这有前科可鉴。一九九八年莱温斯基丑闻曝光,柯林顿被千夫所指,但葛培理牧师在接受全国广播公司(NBC)访问时,宣称自己原谅柯林顿:“我原谅他,因为我知道人性是如何脆弱,我知道(胜过试探)是多么困难。”著名传道人奥特(Stephen Olford)致函予葛培理牧师,表示不认同他过于宽大的态度。 柯林顿并不是第一个令葛培理牧师招惹批评的总统。因水门事件而黯然辞职的前美国总统尼克逊,亦是葛培理牧师的好朋友。一九七零年葛培理牧师到田纳西大学举行布道大会,尼克逊总统被邀请为大会嘉宾,那段期间越南战争正如火如荼,反战人士来到葛培理布道会抗议,令场面十分尴尬。水门事件之后,葛培理牧师对尼克逊仍然作出高度评价,在他的自传《我就是我》(Just as I am 又译《照我本照》)中提及尼克逊时,葛培理牧师强调:评价一个人,应该看其整体,而不是单看一次事件。一九九四年尼克逊逝世,葛培理牧师在他的丧礼中发表悼辞,表示一位伟人沉下了,这个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世界公民,美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保守派、开明派两面夹攻 葛培理牧师的温和态度,与许多基督教领袖形成强烈的对比,“九一一事件”几天之后,国家大教堂举行了哀悼仪式,多位宗教领袖,包括葛培理牧师,在哀悼仪式中发表演说,葛培理牧师的信息是强调在哀痛中重拾希望,以爱化解仇怨,整篇讲词没有半句批判穆斯林。但其后,科威尔(Jerry Falwell)牧师、罗伯逊(Pat Robertson)牧师、和他的儿子葛法兰克却先后公开批评伊斯兰是鼓吹暴力、缺乏宽容精神的宗教。葛法兰克的作风更加和他父亲南辕北辙,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爆发,沙乌地阿拉伯禁止美军携带三样东西到中东:酒精、色情刊物、圣经。葛法兰克对圣经和酒精、色情刊物并列一起大为反感,他将几千本阿拉伯文圣经偷运到沙乌地阿拉伯的美军营地,美军总指挥史大将(Norman Schwarzkopf)勃然大怒,说此举会分化美国与沙乌地阿拉伯的联盟。 此外,葛培理牧师对很多具有争议性的议题都保持中立,例如堕胎、同性恋。在人类如何得到救赎方面,葛培理牧师也采取开放的态度,一九九七年他接受加州水晶大教堂主任牧师萧律柏(Robert Schuller)访问时指出:世界上有一个无形的“基督身体”,这身体由基督徒和其他很多人所组成,有些人虽然从来未听过耶稣的名字,但上帝仍然可以呼召他们加入这个“基督身体”。不消说,这观点受到保守的基督教会严厉批评。有趣的是,葛培理牧师出身于基要派的背景,基要派是基督教中比较保守的一个阵营,接受圣经的字面意义是真理,但是,早在一九四九年,葛培理牧师已开始对基要派的道理抱保留态度,他认为地狱未必一定是一个大火坑,所谓地狱,可能是指一个永远与神隔绝的地方;当时他感到其他宗教人仕也有可能从别的途径找到上帝。 一九五七年葛培理牧师到纽约举行布道大会时,他声称所有教会,不论派系,都会被邀请赴会,甚至天主教亦无妨。这做法招致保守派强烈抗议,但葛培理牧师认为教义差别并不足以构成不相往来的理由,他说:“我爱这些人,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