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后多长时间养护?

问答024

混凝土浇筑后多长时间养护?,第1张

混凝土浇筑后多长时间养护?
导读:一、普通混凝土1、混凝土试件标准的养护期为28天,并对其抗压强度进行检测。2、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12小时内对其进行遮盖和保湿养护。对选用硅酸泥水泥、普硅水泥、矿渣水泥拌合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天;对于掺用了混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

一、普通混凝土

1、混凝土试件标准的养护期为28天,并对其抗压强度进行检测。

2、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12小时内对其进行遮盖和保湿养护。对选用硅酸泥水泥、普硅水泥、矿渣水泥拌合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天;对于掺用了混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应在14天以上。

3、整体面层工程施工完成后,养护时间应在7天以上。在抗压强度达到5MPa后,混凝土上才能行走。

二、防水混凝土

终凝后应该立即开展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天。

三、后浇带

1、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12小时内对混凝土多方遮盖并做保湿养护。

2、后浇带至少要保留28天,并保证最少15天的湿润养护。

3、后浇带的防水工程:① 两侧的混凝土期龄应达到42天左右;② 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天。

四、大体积混凝土

1、大体积混凝土:保湿养护持续时间不可少于14天。

2、大容积混凝土:若采用的是普通硅酸盐水泥,养护时间不可少于14天;采用矿渣水泥时,养护时间不可少于21天;在防水混凝土终凝后应立马开始养护,养护时间不可少于14天。

五、喷射混凝土

1、喷射混凝土终凝后2小时左右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可少于14天。

2、当温度低于5℃时,不可进行喷水养护。

答案:A,C,D,E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除应符合工程设计所规定的强度等级、耐久性、抗渗性、体积稳定性等要求外,尚应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特性的要求,并应符合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值的要求,以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开裂。

简述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是指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混凝土,促进其充分硬化和强度发展。以下是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技术要点:

1 温度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为了避免因温度过高而引起的裂缝和变形,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温度控制。常见的方法包括覆盖保温层、喷水降温、冷却管道等。

2 湿度控制: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促进水泥的水化反应。湿度不足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干缩裂缝,湿度过高则可能导致混凝土产生渗水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湿度控制,如覆盖保湿膜、喷水保湿等。

3 早期养护: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的前7-14天是早期养护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需要保持混凝土的湿润状态,避免过早干燥。可以采用喷雾、洒水等方式进行养护,同时还要注意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4 后期养护:在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可以进行后期养护。后期养护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减少裂缝的产生。常见的方法包括覆盖养护膜、喷水养护、涂刷养护剂等。

5 裂缝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特别是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季节。为了减少裂缝的产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设置伸缩缝、增加配筋量、使用低热水泥等。

6 养护记录: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过程,需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养护时间、养护方法、环境温度等。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技术要点包括温度控制、湿度控制、早期养护、后期养护、裂缝控制和养护记录等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措施,可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

基础底板的浇筑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本工程基础底板的混凝土浇筑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为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施工的连续性,采用分层浇筑时,应保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

A、浇筑方案选择

全面分层方案: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的混凝土最小浇筑速度为20×8×03/(2-24/60)=30m3/h,大于混凝土的生产速度15m3/h。故全面分层方案不可行。

分段分层方案:由于混凝土厚度较大,不宜采用分段分层方案。

斜面分层方案:本工程的特点适于采用斜面分层方案。

B、每小时混凝土的浇筑量(即浇筑速度)

每层浇筑量:Q=03×3×8=72m3

要求的最小浇筑速度:v=Q/(t1-t2)=72/16=45m3/h<15m3/h,故斜面分层方案可行。

每小时混凝土的浇筑量为15m3

C浇筑时间

20×8×3/15=32小时。

数据不一样,仅供参考哦!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是一座集商业、办众公寓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总建筑面积九千余平方米。结构型式为框支剪力墙结构。本工程地下室为消防水池、水泵室、配电室及发电机室,一层至三层主要有商业及办公用房,四层起为公寓。本工程有地下室部分基础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基,筏板基础,承台设计底标高-45米,基础底板厚度为500,采用C40防渗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8,整个基础底板的混凝土量约为1000立方米。计划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灌时间为一个日历天数。

二、施工准备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特别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因此需要从材料选择上、技术措施等有关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顺利施工。

1、材料选择

(1)水泥:考虑普通水泥水化热较高,特别是应用到大体积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与混凝土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便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早期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因此确定采用水化热比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标号为525#,通过掺加合适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2)粗骨料:采用碎石,粒径5-25mm,含泥量不大于1。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好,抗压强度较高,同时可以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

(3)细骨料:采用中砂,山砂 (45%)+人工砂 (55%),平均粒径大于05mm,含泥量不大于5。选用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拌制的混凝土比采用细砂拌制的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0%左右,同时相应减少水泥用量,使水泥水化热减少,降低混凝土温升,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

(4)粉煤灰: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方式为泵送,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考虑掺加适量的粉煤灰。按照规范要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大体积粉煤灰混凝土时,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为25%。粉煤灰对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有利,但掺加粉煤灰的混凝土早期极限抗拉值均有所降低,对混凝土抗渗抗裂不利,因此粉煤灰的掺量控制在10以内,采用外掺法,即不减少配合比中的水泥用量。按配合比要求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土所掺加粉煤灰量。

(5)外加剂:设计无具体要求,通过分析比较及过去在其它工程上的使用经验,混凝土确定采用"山峰牌"(减水剂),每立方米混凝土2kg,减水剂可降低水化热峰值,对混凝土收缩有补偿功能,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2、混凝土配合比

(1)混凝土采用由本公司搅拌站供应的商品混凝土,因此要求混凝土搅拌站根据现场提出的技术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试配。

(2)混凝土配合比应提高试配确定。按照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及《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中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

(3)粉煤灰采用外掺法时仅在砂料中扣除同体积的砂量。另外应考虑到水泥的供应情况,以满足施工的要求。

3、现场准备工作

(1)基础底板钢筋及柱、墙插筋应分段尽快施工完毕,并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2)基础底板上的地坑、积水坑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模,不合模数部位采用木模板支模。

(3)将基础底板上表面标高抄测在柱、墙钢筋上,并作明显标记,供浇筑混凝土时找平用。

(4)浇筑混凝土时预埋的测温管及保温随需的塑料薄膜、草席等应提前准备好。

(5)项目经理部应与建设单位联系好施工用电,以保证混凝土振捣及施工照明用。

(6)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后勤人员、保卫人员等昼夜排班,坚守岗位,各负其责,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灌的顺利进行。

三、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应力计算 (计附后)

根据业主及设计要求,对基础底板混凝土进行温度检测;基础底板混凝土中部中心点的温升高峰值,该温升值一般略小于绝热温升值。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3d左右产生,以后趋于稳定不在升温,并且开始逐步降温。规范规定,对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将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5度;本工程设计无具体要求,即按规范执行。表面温度的控制可采取调整保温层的厚度。

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施工段的划分及浇筑顺序

由于基础底板尺寸不大,底板厚度均为500mm,因此基础底板为一个自然施工段。混凝土的浇筑顺序由A至E轴方向从1到27轴向后浇灌。基础底板外侧四周砌筑240厚砖墙,然后水泥砂浆找平层,采用逆作涂膜防水,在851涂膜防水层上抹1:3水泥砂浆3d后作外侧模板。基础底板上的预留基坑、积水坑部位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模,不合模数的部位采用木模板支模。

2、钢筋

钢筋加工在现场钢筋场进行,暗梁主筋采用闪光对焊连接,底板钢筋采用冷搭接。基础底板钢筋施工完毕进行柱、墙插筋施工,柱、墙插筋应保证位置准确。基础底板钢筋及柱、墙插筋施工完毕,组织一次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3、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用混凝土运输车运到现场,采用2台混凝土输送泵送筑。

(2)混凝土浇筑时应采用“分区定点、一个坡度、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浇筑工艺。钢筋泵车布料杆的长度,划定浇筑区域,每台泵车负责本区域混凝土浇筑。浇筑时先在一个部位进行,直至达到设计标高,混凝土形成扇形向前流动,然后在其坡面上连续浇筑,循序推进。这种浇筑方法能较好的适应泵送工艺,便每车混凝土都浇筑在前一车混凝土形成的坡面上,确保每层混凝土之间的浇筑间歇时间不超过规定的时间。同时可解决频繁移动泵管的间题,也便于浇筑完的部位进行覆盖和保温。

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间歇时间不得超过6h,如遇特殊情况,混凝土在4h仍不能连续浇筑时,需采取应急措施。即在己浇筑的混凝土表面上插12短插筋,长度1米,间距50mm,呈梅花形布置。同时将混凝土表面用塑料薄膜加草席覆盖保温。以保证混凝土表面不受冻。

(3)混凝土浇筑时在每台泵车的出灰口处配置3~4台振捣器,因为混凝土的坍落度比较大,在15米厚的底板内可斜向流淌1米远左右,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下部斜坡流淌处振捣密实,另外1~2台振捣器主要负责顶部混凝土振捣。

(4)由于混凝土坍落度比较大,会在表面钢筋下部产生水分,或在表层钢筋上部的混凝土产生细小裂缝。为了防止出现这种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和混凝土预沉后采取二次抹面压实措施。

(5)现场按每浇筑100方(或一个台班)制作3组试块,1组压7d强度,1组压28d强度归技术档案资料用;l组作仍14d强度备用。

(6)防水混凝土抗渗试块按规范规定每单位工程不得少于2组。考虑本工程不太大,按规定取2组防水混凝土抗渗试块。

5、混凝土测温

(1)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时应设专人配合预埋测温管。测温管的长度分部为两种规格,测温点约布置见附图2。测温线应按测温平面布置图进行预埋,预埋时测温管与钢筋绑扎牢固,以免位移或损坏。每组测温线有2根(即不同长度的测温线)在线的上断用胶带做上标记,便于区分深度。测温线用塑料带罩好,绑扎牢固,不准将测温端头受潮。测温线位置用保护木框作为标志,便于保温后查找。

(2)配备专职测温人员,按两班考虑。对测温人员要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按时按孔测温,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换班时要进行交底。

(3)测温工作应连续进行,每测一次,持续测温及混凝土强度达到时间, 强度,并经技术部门同意后方可停止测温。

(4)测温时发现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部门温度之差达到25度或温度异常,应及时通知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5)测温采用液晶数字显示电子测温仪,以保证测温及读数准确。

6、混凝土养护

(1)混凝土浇筑及二次抹面压实后应立即覆盖保温,先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二层草席,然后在上面覆一层塑料薄膜。

(2)新浇筑的混凝土水化速度比较快,盖上塑料薄膜后可进行保温保养,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同时可避免草席因吸水受潮而降低保温性能。

(3)柱、墙插筋部位是保温的难点,要特别注意盖严,防止造成温差较大或受冻。

(4)停止测温的部位经技术部门和项目技术负责人同意后,可将保温层及塑料薄膜逐层掀掉,使混凝土散热。

五、主要管理措施

1、拌制混凝土的原材料均需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要注意各项原材料的温度,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与理论计算基本相近。

2、在混凝土搅拌站设专人掺入外加剂,掺量要准确。

3、施工现场对商品混凝土要逐车进行检查,测定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温度,检查混凝土量是否相符。混凝土温度应控制在l~l寸之间,同时严禁混凝土搅拌车在施工现场临时加水。

4、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间歇时间不得超过3~5h,同时已浇筑的混凝土表面温度在未被新浇筑的混凝土覆盖前不得低于 度。

5、试验部门设专人负责测温及保养的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应及时向项目技术负责人汇报。

6、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基槽内的杂物清理干净。

7、加强混凝土试块制作及养护的管理,试块拆模后及时编号并送入标养室进行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