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黄陂区第一中学也称为黄陂一中,在湖北省武汉市的排名为第29,黄陂一中创办于1933年,最开始的时候在黄陂前川古城东北,后在1997年搬到前川街道油岗社区,再黄陂区的排名是领先位居第一的。再来看看武汉前十大中学的排名吧,第一名是华中师范大学第
黄陂区第一中学也称为黄陂一中,在湖北省武汉市的排名为第29,黄陂一中创办于1933年,最开始的时候在黄陂前川古城东北,后在1997年搬到前川街道油岗社区,再黄陂区的排名是领先位居第一的。再来看看武汉前十大中学的排名吧,第一名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第二名是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第三名是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第四名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第五名是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第六名是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第七名是武汉市武钢第三子弟中学,第八名是武汉市育才高级中学,第九名是武汉市第二中学,第十名是武汉中学!
新洲一中(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创办于1949年,系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湖北省、武汉市及华中师大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湖北省、武汉市示范性高中,武汉市对外开放学校。新洲一中2009年高考再创辉煌!过600分124人,居武汉市前三强!过重点线人数首破610大关,位居武汉市第一!在武汉,在湖北,新洲一中一直是一所久负盛名的高中,她的高考成绩排名,即使是发挥最差的时候,也仍能与华师一、二中、外校、武钢三中、省实验等名列武汉第一阵营。
武钢三中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奖学金交流计划实施学校,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入亚洲排名前十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公费留学;武钢三中是中国和法国国际教育合作交流计划实施学校,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考入法国精英大学公费留学。武钢三中国际部设在武钢三中本部,是公办性质。近年来先后有80多人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其中,既有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熊林同学,也有参加全国生物联赛获一等奖通过保送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的刘涵宇同学,通过高考直接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的贾威同学。
2020年422分,2021年449分。根据查询武汉教育局官网得知,2020年武汉新洲一中分数线422分,2021年武汉新洲一中分数线449分,2022年武汉新洲一中分数线448分。新洲区第一中学创办于1949年,系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湖北省、武汉市及华中师大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
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是全省范围招生,几乎都是全省的顶尖高手。
而新洲区是远城区,只能招新洲的学生,就连武汉市城区的学生都不能招收。武汉市城区学生过来只是办理借读手续(新洲一中招收的学生的确比较多,其中有不少的借读生)。
要比较重点线升学率的话,新洲一中肯定比不上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如果要看重点线绝对数的话,新洲一中每年都是第一(例如2011年689人(不含保送、体育、艺术、飞行员),2012年793人(不含保送、体育、艺术、飞行员))。
600分以上的人数每年基本稳定在全市第三,有的年份偶尔排在武汉二中前面(例如2011年341人)。
新洲一中的教学管理比较紧,特别是阳逻校区,老师都很负责任,工作时间长,非常辛苦。
新洲一中老师的工资待遇在武汉市并不算高,主要是因为新洲区的财政很不给力,新洲一中办学借了数千万的外债,每年的利息高达400万,而政府并没有着力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
个人觉得学习还是看学生自己的努力,老师再热情,再细心,学生慢一拍,就很难办了。
创办于1958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团结勤政的领导班子,重教爱生的教师团队,造就一所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新李集中学。
学校围绕“以生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激励教育”的教育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启用“设学习目标—创问题情境—用高效课堂—倡反思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安全、健康、和谐”为主题,以“楹联开发”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奠定基础,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武汉市教育创新工作创优示范岗”,“新洲区平安和谐校园”等三十余项省、市、区级荣誉;每年中考成绩均列同级同类学校前茅。2010年武汉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李曼琴勇夺女子标枪第一名,铁饼第六名、潘壮勇夺男子标枪第八名的好成绩,创历史新高。 2010年春该校启动了标准化建设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资金匮乏,人多地少的条件下,投资600多万,征地60余亩,迁移学校新址。不管是暑假还是节假日,全校教职工无一人请假,无一人申要加班费。奋战200多天后,一个标准规范、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的李集中学呈现在人们面前:食堂、宿舍楼、教学楼、科技楼、办公楼、图书室、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设备,处处展示着青春的活力。校园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70平方米,绿化率100%。
从办学条件到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一流的硬件设施,为我校创品牌学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该校将规范高效的管理作为推进争创学校品牌的突破口,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探究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它体现了学校的个性和品味,蕴含了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精神与思想,彰显出学校教育的品质和独树一帜的教学特色。
数年来,学校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利用广播、升旗和宣传栏等文化阵地,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如09年中考,该校学生李雄,身患白血病,仍以103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区一中,学校文化长廊连续报导,号召全校学生学习他顽强与病魔抗争奋发向上的精神,两次请他在学生集会上抒发报效母校,回报社会的情怀;2010年中考,涂孟同学以73分的满分成绩成为全区17位佼佼者之一;在文化长廊中开辟《校园瞬间》栏目,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一日常规,天天常规》50条,从正、反两方面报导学校身边事,提醒和督促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其效果催人奋进,有效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创建平安校园,把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邀请社区派出所到学校宣传安全知识和法制教育的专题讲座,开设心理教育课、心理辅导室和特色心理热线,让心理教育抚平学生心灵创伤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倾向。开启路队护送安全岗,多年来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倡导“千名教师进万家”行动,诸如:“学生没进校门,老师先进家门”的新生家访,“接新班即上门”的接班家访,“五生教育与转化”的关爱家访,“规划发展”的期许家访等。
每年小考前后,学校组织分管教学专班深入各小学,调研学生情况,掌握学生入学心理动态,取得第一手资料;八月底到开学前,分管七年级领导组织骨干班主任、骨干教师深入学生家庭,送发《致家长一封信》,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系列家访与调研举措的落实,既强化了教师服务意识,又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辍学。 实现学校均衡发展
通过推行“八不准”和“四规范”来规范教育行为,达到“减负增效”。“八不准”:不准分快慢班和重点班、不准随意将学生赶出教室、不准让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不准漏批漏改学生作业、不准以资料代替课本和以试卷代替作业本、不准加班加点违规补课、不准挤占体音美等活动类课程、不准歧视‘五生’。“四规范”:规范入学招生行为、规范收费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激励教育,从问题入手,学案让课堂低负高效;校本教研,以对联引趣,特色助学校更具内涵”,这是该校李业坤校长的一副对联,对学校工作作了总体概述。李校长是一位作风硬朗、理念先进的进取型校长,对对联情有独钟,把对联作为该校课余校本教材,传承文化精髓,融合到道德、文化、体育中去,全面提高师生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如何表达?.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