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

问答022

西方经济学。。,第1张

西方经济学。。
导读:题抄错了吧 这道题是不对的 你看啊 短期成本用STC表示 短期边际成本用SMC表示 这样 因为STC=20+20Q+Q^2 所以SMC=20+2q (对q求导) 要使利润最大化 则P=SMC 即20+2q=6 所以 q=-7 显然

题抄错了吧 这道题是不对的 你看啊 短期成本用STC表示 短期边际成本用SMC表示 这样 因为STC=20+20Q+Q^2 所以SMC=20+2q (对q求导) 要使利润最大化 则P=SMC 即20+2q=6 所以 q=-7 显然是错误的。。 但是 方法告诉你啊 接下来 求利润(用π来表示利润) 就是 π=TR-STC=PQ-STC 你代进去算一下 就出来啦 追问: 那这题呢。。。某垄断厂商的 成本函数 TC=06Q^2+3Q+2,反 需求函数 P=8-04Q,求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价格,收益和利润。。(2)求收益最大化的产量,价格,收益和利润 回答: 这题就是套公式啊 你记住啊 只要是 利润最大化 那么SMC=P SMC就是STC对Q 求导 所以SMC=12Q+3 对吧 SMC又等于P 而P=8-04Q 所以12Q+3=8-04Q 这样是不是求出产量Q 所以Q=3125 P=8-04Q=675 利润也是套公式 π=TR-STC=PQ-STC 其中TR就是 收益 π来表示利润 STC=06Q^2+3Q+2=1746875 PQ=2109375 所以 π=3625 TR=2109375(那个。。方法对就行啦 结果我看着不太对啊。。。) 补充: 收益最大 化 就简单多啦 这个是 短期成本 函数吧 在短期内 利润不变的话 可以说 TR=PQ=(8-04Q)Q 化简之后是不是等于8Q-04Q^2 这样 就是求一元 二次函数 的最大值啊 套公式啊 就这样啊 很显然吧 它有最大值 (我简单帮你算算啊 结果不一定对啊) TR=8Q-04Q^2 当Q=10时 TR最大 为40 P=8-04Q=4 π=TR-STC=40-(06Q^2+3Q+2)=-52 。。。。。。。你还是再算一遍好 追问: 其实我都知道。。。。可是为什么算出来数字式错的- -! 回答: 嘻嘻 不要担心啊 这是 粗心 所致 也许你觉得你很细心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 肯定是你哪一步不小 心算 错了 多多练练就好啦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啊 多做练习不一定能考好 但是 你不做题肯定考不好 这样的题啊 多做几道就好啦 别担心 真正考试的时候想错都不会错的啊 真的啊 追问: 垄断厂商的SMC也等于P? 回答: 不是啊 SORRY 我刚刚看到啊 垄断厂商遵循的原则是MR=SMC 来达到 利润最大化 啊 补充: 这个时候就是 P=AR 补充: 嗯 长期均衡 的话 就是SAC=AR=P 垄断是不完全市场 我们刚刚算的是完全市场 还懂啊 追问: 那上面那题 怎么解? 回答: SORRY!!!!我把垄断落下啦 当它是 完全竞争市场 时 是那样做的 如果是垄断的话 就把公式变一下啊 用SAC=P 来求 SAC就是STC除以Q 是 平均成本 然后下面继续做 就出来啦

福州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经验分享

大家好,我是一名山东考生,毕业于鲁东大学,在本次考研中总分388,福州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第一。政治82,英语一55,数学三114,816专业课137,复试还在准备中。第一次考研失利,第二次是六月份毕业之后开始全面开始复习的,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择校

经济学作为考研的热门专业,不论是专业课难度还是考研人数都有水涨船高之势,二战同学占比也在稳步提升,这无疑都增加了上岸的难度,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院校显得尤为重要。

1先按照自己想去的地区按难度层次筛选几个院校,做到可进可退,以免后期考试大纲变动或复习进度不理想等因素调整院校时的被动。

2搜集一下这几个目标院校近几年的真题做一下感受感受风格(比如偏数理还是文字描述或者都有)是否适合自己,小tips:自己搜不到的话可以买份历年真题节省精力,我第一次考研的时候没有提前买真题做就头铁考那个学校,到了才后期发现专业课风格不适合我,血淋淋的教训。

3去查一下往年进入该学校复试同学的各科成绩分布,了解一下自己将来要进入复试所需的各科成绩区间,还能判断一下专业课相对难度从而合理分配各科准备时间。

二、初试

政治

我考了82分,算是一个很高的分数了,其中选择题错了两个,得了47分。如果大家时间较为充裕的话,可以七月底左右开始, 二战或者时间比较紧的同学最晚暑假结束也要开始了。我一直看的腿姐(陆寓丰)的课,时间充裕的同学暑期可以从强化课开始看,她的课越往后越精华越浓缩,特别是政治选择题不太好的同学,推荐你们看看技巧课(9月份左右)和后面的冲刺课关于选择题的部分,真的很棒!

我第一次考的时候刷过肖老师的1000题(远不止1000道题)还做了错题解析,因为题目太多太散,和时政关系不那么密切 对我而言并没有发挥出理想的作用。

今年9月份我开始复习政治,看的腿姐技巧课,做的腿姐的题 这个比较精简一些,但后期我也没再看。大家如果刷题的话,我觉得还是挑重点,学得不太透彻的刷。10月份我开始一遍一遍的看腿姐的背诵手册,周围的人还在继续刷政治1000题,到考前我看了五六遍,然后结合模拟题查缺补漏标出易错点,说到模拟题我觉得它们性价比很高,因为它是老师们精选的而且结合时政出的,我做了得有30多套,不想学其他科的时候我就做(。ì _ í。),

最后冲刺阶段我以肖四为主,腿姐押题资料为辅助,大家时间紧的话背肖四就完事了,考研政治大题不是看大家发挥得咋样,主要看肖老师的发挥(手动狗头)

总结一下政治 建议有空的同学暑假看腿姐的强化课,9月看腿姐技巧课并适当做题 10月到11月底,反反复复地看背诵手册知识点(其他老师的也行),模拟题出了以后做就完事了 11月底到考研 看腿姐的冲刺课,看知识手册,肖四出了以后背肖四 背肖四 背肖四!

英语

我这次英语考了55,比去年少了10分 主要说说教训吧,单词背的不够上考场看着单词似曾相识却想不起意思来,所以大家平时要多背单词,推荐一本单词书徐西坤老师的《考研英语刷词手册》里面有分难度级别的阅读常考词,

阅读理解的话感觉唐迟老师讲的很不错,

作文的话,强力推荐徐西坤老师的《考研英语写作胜经》通俗易懂,非常适合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读起来很顺畅也容易背。

数学

我数学考了114,很普通的分数 说一下第一年的教训吧,切忌只看视频不刷题,看视频一时爽,不刷题亲自感受的话遇到一个相对复杂的题,可能就会卡在步骤上做不下去,计算能力挺重要的,我第一年跟的张宇老师,第二年看视频时间较少,看了看杨超的高数,方浩的概率,考前看的汤家凤老师的冲刺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可以去多听几个老师的再做选择。

高数:张宇老师讲的概念比较多,课堂气氛欢快,适合基础好的同学学一些技巧 他也会补充一些公式和小技巧。

汤家凤老师的讲的很稳重,步步为营 适合需要打好基础的。

杨超老师讲高数注重计算能力,很有活力。推荐大家做做张宇的1000题里基础和中等题。

线代: 李永乐老师线代讲的全面、系统、严谨、准确,都是干货 推荐大家做做他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

概统:推荐方浩老师,他对概率论融会贯通,讲的很好 尤其是数理统计部分他比张宇老师讲的细致易懂。时间紧的同学就不要做课后题刷课本了,暑假前的基础阶段推荐大家看基础阶段视频配合做李永乐老师的全书,基础经典,基础比较好的同学也可以试试李正元老师的复习全书。

暑期开始强化阶段 推荐大家看强化视频的同时做做张宇1000题(很偏的题直接跳过)李永乐的线代辅导讲义,再看方浩的概率论强化课。9月底10月初做真题,虽然题型变了真题还是要做一做。

后面做李林老师的六套卷和四套卷,汤家凤老师的模拟题(并不基础),掌握得好的同学也可以做做张宇的八套卷。

专业课 816西经

我这次816专业课考得挺高,137分。以前的时候好多人说福州大学的题简单,从20、21年的真题来看,难度节节攀升已经在初级之上了,有意向考福州大学的同学一定要重视专业课,在现在的难度下从暑假才开始复习高老先生的课本有些晚了,春天就要把高鸿业的书和课后题搞定,后面还需要把章节的知识点串起来,把相关的图形推导,数学推导掌握起来。

我第一次考研的时候考政经和西经,专业课考得很低所以这次我抛下了政经,选了只考西经的福州大学816,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较多,春天我把高鸿业的课本和习题弄完,然后把配套高鸿业的圣才做了两遍,模拟了一下20年的真题 ,过了一遍关于高鸿业老师的典型题详解,到暑假的时候看了一遍曼昆的宏观经济学,

以及网课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这里重点推荐下我通过同学推荐找到的福州大学考研团队,他们的资料非常好,三部曲买的晚了点,但三部曲的资料让我对福州大学专业课的考察方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秋天的时候我把真题做了一遍之后反复做宏微观的经典题,然后还买了福州大学亚新出的宏微观强化题库,我把团队整理的资料认真看了两遍,其中的蛛网模型,通胀的成本以及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到不断放开假设引入新市场到IS LM再到AD AS模型,以及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这些在资料里都有涉及,非常赞。到了后期在A4纸上推导经济学里的证明题 宏观的几种总供给函数,索洛余量之类的,对宏微观的图形推导进行复习 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流程方面:课本,课后题。福州大学的考研资料多看几遍,要想心里踏实就全面复习,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看看范里安,曼昆的经济学教材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基础不太好的自己平时多挤时间也可以参加考研辅导提高一些效率使自己的成绩达到更高水平的稳态。后期串联知识点,多与学长学姐或者一起考专业课的同学交流,我主要和群里的同学探讨挺多,可以感觉到有很多学的不错的同学,最后构建知识体系,从数学证明和图形推导方面进行巩固。

最后,考研需要有魄力 把强烈的上岸欲望转化为行动,认真专注地复习不要低效磨时间,提高分数的稳态水平。

对于应届的同学,一定要打好提前量,数学和专业课都要早开始,专业课如今正在加大难度,尽量别拖到暑假以后才开始看课本,那样很被动。学校的无关活动,班级里的事尽量少分散精力,一鼓作气,保持强大的上岸欲望拿下它!

三、复试

相比于初试,复试公布的信息要少很多,需要大家花大量精力去搜寻,可以联系本专业的学长学姐或者熟悉的老师。

(一)英语部分

常见复试英语

关于复试英语,大部分辅导机构都会出专门的课程,列出复试中常见的英语如自我介绍、为什么选这个专业、个人爱好之类的,并给出答题模板,我觉得机构整理的还是很不错的。在此基础上,我根据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正,补充了一部分问题。这一部分需要大家每天坚持去背去说,大部分人是没有问题的,但必须保证流畅度。大家不用对这部分太过担心,因为参加复试的人和你在一个水平线上,英语不会差距过大,只需要勤加练习,正常发挥即可。

专业英语

有些专业在复试时会明确提出要考查英语,有的专业没提但会考你,因此建议大家一定要复习专业英语,对常考的专业课问题进行整理。以前对外经贸复试时英语一直是抽一篇短文然后随机提问,因此我没有看太多专业英语,没想到今年换成了抽签的形式,很不幸,我抽中了两道专业相关的问题,有些猝不及防,幸亏及时引到了自己准备的话题上去。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关注专业英语。

(二)专业课部分

我所考专业复试大纲与初试是相同的,因此不必花时间去学习新知识。不过复试考查的重点也不同于初试,在过完两轮笔记之后,我将初试整理的重点名词解释、论述题与热点又背了一遍,结合近期的事实总结了新的热点内容。此外,复试一定要去关注学院导师的论文,将他们的研究方向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三)面试部分

准备工作

面试分为英语面试与专业课面试。大家一定要提前对着摄像头多练习,在面试时,视频的角度十分重要,一定要让老师看到正常的你。大家可以找英语老师或者英语较好的同学进行模拟面试,也可以报专门的辅导机构来进行。在正式考试前,确保要练习3次以上,确保自己对着镜头不会紧张。

面试过程

整个面试过程下来,最重要的感受就是要保持冷静,面试前紧张是很正常的,但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没问题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给老师们展现最好的状态。面试中一定要自信,敢于表达。

我的面试分为8分钟英语与12分钟专业课,都是抽签的形式。

英语部分老师考查了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还针对家乡、本科专业等进行了提问,中文部分则重点考查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宏观经济学流派等。

整个面试下来感觉还不错,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面试中保持自信,哪怕碰到一些很难的问题或者有老师不断追问也不要慌,把自己知道的都回答上来就好了。此外,在回答问题时,注意礼貌,注重逻辑,分点回答,结果就不会太差的。

四、总结

保研,考研,出国,考公务员,找工作,人生有很多中选择,它们只是不一样的选择,并不存在谁对谁错或哪个更好。但当你踏上考研这条路的时候,你就不能再回头了,你答应了自己要考研,你就不能借着“考研”的名义,继续你浑浑噩噩的大学生活,天天睡到12点,去自习室发两个小时的呆,玩两个小时的手机,然后打卡发朋友圈“满座的图书馆”。考验很可怕吗?不,2020考研人数340万,你都不知道有多少是为了逃避秋招或者自己感动自己的炮灰。考研很容易吗?不,你不要以为“我认识的谁谁谁都考上了”,就觉得考研很容易。考研很难的,一开始抱着必胜的心去复习,最后十二月边哭边背肖四的大有人在,但只要你肯坚持,你肯日复一日地早起去自习室报到,在心态最崩的时候也咬咬牙撑一撑,其实,这一年也就很快过去了。等最后回头再看这段时光,你一定会和现在的我一样,觉得每天待在自习室的时光和努力,都没有白费,都是值得的。加油!

  西方经济学英文缩写名词解释

  第一章

  略

  第二章

  D Demand 需求

  S Supply 供给

  P Price 价格

  Q Quantity 数量

  Ed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价格弹性

  EM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收入弹性

  M money 收入

  EAB Cros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Es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供给价格弹性

  第三章

  TU Total utility 总效用 TU=f(Q)

  MU 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用

  MRSXY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商品边际替代率

  第四章

  L Labour 劳动

  K Capital 资本

  TC total cost 总成本 TC=f(Q) 41

  AC 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

  MC marginal cost 边际成本

  FC Fixed cost 不变成本 FC=常量 44

  VC Variable cost 可变成本 VC=f(Q) 45

  TR Total revenue 总收益 TR=f(Q)=P×Q

  AR Average revenue 平均收益

  MR Marginal revenue 边际收益

  π 利润 π=TR-TC 46

  TP Total product 总产量 TP=f(L) 47

  AP 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量

  MP Marginal product 边际产量

  MRTSLK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边际技术替代率

  STC Short-run total cost 短期总成本 STC=f(Q)=FC+VC

  STFC(FC) Short-run total fixed cost 短期总不变成本(固定成本) STFC=常量 STVC

  (VC) Short-run total variable cost 短期总可变成本(可变成本) STVC=f(Q) SAC

  (ATC) Short-run average cost 短期平均成本

  SAFC

  (AFC) Short-run average fixed cost (短期)平均固定成本

  SAVC

  (AVC) Short-run average variable cost (短期)平均可变成本

  SMC Short-run marginal cost 短期边际成本

  LTC Long-run total cost 长期总成本 LTC=f(Q)

  LAC Long-run average cost 长期平均成本

  LMC Long-run marginal cost 长期边际成本

  第六章

  VMP 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 边际产品价值

  MRP 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边际收益产量

  W Wage 工资

  第九章

  GDP Gross de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

  C Consumption 消费 C=f(Y)=C0+bY 91

  I Investment 投资

  G Government payment 政府购买

  NX Net export 净出口 NX=X-M

  X export 出口

  M import 进口

  NDP Net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净值

  NI National income 国民收入

  PI Personal income 个人收入

  PDI 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个人可支配收入

  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 国民生产总值

  第十章

  Y 总量

  APC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ption 平均消费倾向 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ption 边际消费倾向 S Save 储蓄

  APS 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平均储蓄倾向

  MPS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边际储蓄倾向

  AD Aggregate demand 总需求 AD=C+I+G+X

  AS Aggregate supply 总供给 AS=C+S+T+M

  T tax 税收

  K multiplier 乘数

  第十一章

  MEC 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资本边际效率 L Demand for money 货币需求 L=L1(Y)+L2(R)

  R Rate 利率

  M Money supply 货币供给

  第十三章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消费物价指数

  第十四章

  KG Government expenditure multiplier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KTR Transfer payment multiplier 转移支付乘数 142 TR transfer 转移支付

  KT Tax multiplier 税收乘数

  KB Balanced budget multiplier 平衡预算乘数

  第十五章

  Mh Money base 基础货币(高能货币) Mh=M0+RE 151 Ke Deposit expansion multiplier 存款乘数

  Km Money multiplier 货币乘数

  第十六章

  M import 进口 M=M0+mY

  KX Foreign trade multiplier 对外贸易乘数

  第十七章

  G rate of growth 经济增长率

  Gt 实际增长率

  Gw Warranted rate of growth 合意增长率 Gn Nature rate of growth 实际增长率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三版)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 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2) 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3) 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4) 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 利用(1)(2)(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 (1) 由Qd=50-5P

Qs=-10+5p

Qd=Qs

得:50-5P=-10+5P

所以 Pe=6 Qe=20

(2) 由Qd=60-5P

Qs=-10+5p

Qd=Qs

得:60-5P=-10+5P

所以 Pe=7 Qe=25

(3) 由Qd=50-5P

Qs=-5+5p

Qd=Qs

得:50-5P=-5+5P

所以 Pe=55 Qe=225

(4)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变量的调整时间被假设为零。在(1)(2)(3)中,所有外生变量或内生变量都属于同一个时期。而且,在分析由外生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内生变量变化过程中,也假定这种调整时间为零。

区别:静态分析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求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如图(1)中,外生变量α、β、δ、γ是确定的,从而求出相应均衡价格Pe 和均衡数量Qe。而(2)(3)中,外生变量被赋予不同的数值,得出得内生变量P和Q的数值是不相同的。这种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

(5)先分析需求变动的影响:

由(1)知当Qd=50-5P、Qs=-10+5p时均衡价格Pe=6、均衡数量Qe=20:当需求增加,如变为(2)中的Qd=60-5P时,得出P=7 、Q=25。因此,在供给不变时,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再分析供给变动得影响:

由(1)知当Qd=50-5P、 Qs=-10+5p时均衡价格Pe=6、均衡数量Qe=20:当供给增加,如变为(3)中的Qs=-5+5p时,得出P=55、 Q=225。因此,在需求不变时,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 假定表2—5是需求函数Qd=500-100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

某商品的需求表

价格(元) 1 2 3 4 5

需求量 400 300 200 100 0

(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2)根据给出的需求函数,求P=2是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3)根据该需求函数或需求表作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2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它与(2)的结果相同吗?

解(1)

(2)

(3)如下图,

与(2)的结果相同

3 假定下表是供给函数Qs=-3+2P 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供给表。

某商品的供给表

价格(元) 2 3 4 5 6

供给量 1 3 5 7 9

(1) 求出价格3元和5元之间的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2) 根据给出的供给函数,求P=4是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3) 根据该供给函数或供给表作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4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它与(2)的结果相同吗?

解(1)

(2)

(3) 如下图,

与(2)的结果相同

4 下图中有三条线性的需求曲线AB、AC、AD。

(1)比较a、b、c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大小。

(2)比较 a、f、e三点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大小。

解 (1) 由图知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直线ab与直线OQ平行,设直线ab 与直线OP相交与点E。

在a点,

在 b点,

在 c点,

所以a、b、c三点的需求的

价格点弹性相同。

(2) 由图知a、e、f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直线ae与直线OP平行,设直线ae 与直线OQ相交与点G。

在a点,

在 f点,

在 e点,

由于GB<GC<GD

所以 < <

5 假定某消费者关于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Q与收入M之间的函数关系为M=100Q2。求:当收入M=2500时的需求的收入点弹性。

解 因为M=Q2,所以Q=

所以当M=2500时,Q=5

此时,Em=

当M=2500,Q=5时,Em=

6 假定需求函数为Q=MP-N,其中M表示收入,P表示商品价格,N(N>0)为常数。求: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和需求的收入点弹性。

解 因为Q=MP-N

所以 =-MNP-N-1, =P-N

所以

Em=

7 假定某商品市场上有100个消费者,其中,60个消费者购买该市场1/3的商品,且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均为3:另外40个消费者购买该市场2/3的商品,且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均为6。求:按100个消费者合计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是多少?

解 设被这100个消费者购得的该商品总量为Q,其市场价格为P。由题意知:

Q1= Q2=

因为

所以

所以

所以

8 假定某消费者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13,需求的收入弹性Em=22 。 求:(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下降2%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提高5%对需求数量的影响。

解 (1) 由题知Ed=13

所以当价格下降2%时,商需求量会上升26%

(2)由于 Em=22

所以当消费者收入提高5%时,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会上升11%。

9 假定某市场上A、B两厂商是生产同种有差异的产品的竞争者;该市场对A厂商的需求曲线为PA=200-QA,对B厂商的需求曲线为PB=300-05×QB ;两厂商目前的销售情况分别为QA=50,QB=100。

求:(1)A、B两厂商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分别为多少?

(2) 如果B厂商降价后,使得B厂商的需求量增加为QB=160,同时使竞争对手A厂商的需求量减少为QA=40。那么,A厂商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EAB是多少?

(3) 如果B厂商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那么,你认为B厂商的降价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

解(1)当QA=50时,PA=200-50=150

当QB=100时,PB=300-05×100=250

所以

(2) 当QA1=40时,PA1=200-40=160 且

当 PB1=300-05×160=220 且

所以

(3)∵R=QBPB=100250=25000

R1=QB1PB1=160220=35200

R〈 R1 , 即销售收入增加

∴B厂商降价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0 利用图阐述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与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举例加以说明。

a) 当Ed>1时,在a点的销售

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1aQ1, b点

的销售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2bQ2

显然,面积OP1aQ1〈 面积OP2bQ2。

所以当Ed>1时,降价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例:假设某商品Ed=2,当商品价格为2时,需求量为20。厂商的销售收入为2×20=40。当商品的价格为22,即价格上升10%,由于Ed=2,所以需求量相应下降20%,即下降为16。同时, 厂商的销售收入=22×16=352。显然,提价后厂商的销售收入反而下降了。

b) 当Ed〈 1时,在a点的销售

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1aQ1, b点

的销售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2bQ2

显然,面积OP1aQ1 〉面积OP2bQ2。

所以当Ed〈1时,降价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提价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正方向变动。

例:假设某商品Ed=05,当商品价格为2时,需求量为20。厂商的销售收入为2×20=40。当商品的价格为22,即价格上升10%,由于Ed=05,所以需求量相应下降5%,即下降为19。同时,厂商的销售收入=22×19=418。显然,提价后厂商的销售收入上升了。

c) 当Ed=1时,在a点的销售

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1aQ1, b点

的销售收入PQ相当于面积OP2bQ2

显然,面积OP1aQ1= 面积OP2bQ2。

所以当Ed=1时,降低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没有影响。

例:假设某商品Ed=1,当商品价格为2时,需求量为20。厂商的销售收入为2×20=40。当商品的价格为22,即价格上升10%,由于Ed=1,所以需求量相应下降10%,即下降为18。同时, 厂商的销售收入=22×18=396≈40。显然,提价后厂商的销售收入并没有变化。

11 利用图说明蛛网模型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相对于价格轴,

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供给曲线

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

偏离原来的均衡状态后,实际价格和

实际产量会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

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到原来的均衡点。

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实际产量由Qe降到Q1,从消费曲线看,消费者愿意支付P1的价格来购买全部的Q1。P1的价格高于Pe , 所以第二期的生产者会增加该商品产量至Q2。供给增加价格降至P2,价格过低生产者将减少产量至Q3,而Q3的价格为P3,P3决定Q4……如此波动下去,直到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为止。在图中,产量和价格变动变化的路径形成了一个蜘蛛网似的图形,因而被称为蛛网图。由于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的稳定条件,这种蛛网被称为“收敛型”蛛网。

第二种情况:相对于价格轴,

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小于供给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

受到干扰偏离原来的均衡状态后,

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绕均衡水

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

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可见图中的蛛网模型是不稳定的,因而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发散型”蛛网。

第三种情况:相对于价格轴,

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供给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当市场由于

受到干扰偏离原来的均衡状态后,

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按同一幅

度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相应的

蛛网被称为“封闭型”蛛网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三版)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1、据基数效用论的消费均衡条件若 ,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若 ,i=1、2有应如何调整?为什么?

解: ,可分为 或

当 时,说明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大于购买商品2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理性的消费者就应该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

当 时,说明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小于购买商品2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理性的消费者就应该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

2、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消费均衡条件,在 或 时,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

解:当 ,那么,从不等式的右边看,在市场上,消费者减少1单位的商品2的购买,就可以增加1单位的商品1的购买。而从不等式的左边看,消费者的偏好认为,在减少1单位的商品2的购买时,只需增加05单位的商品1的购买,就可以维持原有的满足程度。这样,消费者就因为多得到05单位得商品1而使总效用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理性得消费者必然会不断得减少对商品2得购买和增加对商品1得购买,以便获得更大得效用。

相反的,当 ,那么,从不等式的右边看,在市场上,消费者减少1单位的商品1的购买,就可以增加1单位的商品2的购买。而从不等式的左边看,消费者的偏好认为,在减少1单位的商品1的购买时,只需增加05单位的商品2的购买,就可以维持原有的满足程度。这样,消费者就因为多得到05单位得商品2而使总效用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理性得消费者必然会不断得减少对商品1得购买和增加对商品2得购买,以便获得更大的效用。

3、已知一件衬衫的价格为80元,一份肯德鸡快餐的价格为20元,在某消费者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鸡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是多少?

解:消费者均衡时:MRS12=MU1/MU2=P1/P2=1/4

肯德鸡对衬衫的替代率为1/4

4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3-22所示。其中,横轴 和纵轴 ,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U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求消费者的收入;

求上品的价格 ;

写出预算线的方程;

求预算线的斜率;

求E点的 的值。

解:(1)I=P1X1=60

(2)预算线的斜率=-P1/P2=-2/3,得P2=3

(3)根据I=P1X1+P2X2,预算线的方程为2X1+3X2=60

(4)预算线的斜率=-P1/P2=-2/3,

(5)MRS12=MU1/MU2=P1/P2=2/3

5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 =20元和 =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1)解:(1)由于

均衡条件:

MU1/MU2=P1/P2 3X22/6X1X2 = 20/30 (1)

20X1+30X2=540 (2)

由(1)、(2)式的方程组,

可以得到X1=9,X2=12

(2)U=3X1X22=3888

6、假设某商品市场上只有A、B两个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函数各自为 和 。

列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表和市场需求表;

根据(1),画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解:(1)A消费者的需求表为:

P 5 4 3 2 1 0

QAd 0 4 8 12 16 20

B消费者的需求表为:

P 6 5 4 3 2 1 0

QBd 0 5 10 15 20 25 30

市场的需求表为:

P 6 5 4 3 2 1 0

Qd 0 5 14 23 32 41 50

(2)A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为:

B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为:

市场的需求曲线为:

7、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 , ,消费者的收入为M。分别求出该消费者关于商品和商品2的需求函数。

MR12=MU1/MU2=P1/P2 X2/X1=P1/P2

P1X1=P2X2(1)

P1X1+P2X2=M(2)

∴P1X1=M/2 P2X2=M/2

即X1=M/2P1 X2=M/2P2

8、令某消费者的收入为M,两商品的价格为 , 。假定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线性的,切斜率为-a。

求:该消费者的最优商品组合。

解:由于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所以该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选择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MRS12>P1/P2时,如图,效用最大的均衡点E的位置发生在横轴,它表示此时的最优解是一个边角解,即 X1=M/P1,X2=0。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的收入都购买商品1,并由此达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第二种情况:当MRS12<P1/P2时,如图,效用最大的均衡点E的位置发生在纵轴,它表示此时的最优解是一个边角解,即 X2=M/P2,X1=0。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的收入都购买商品2,并由此达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第三种情况:当MRS12=P1/P2时,如图,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重叠,效用最大化达到均衡点可以是预算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即最优解为X1≥0,X2≥0,且满足P1X1+P2X2=M。此时所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条无差异曲线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9、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q为某商品的消费量,M为收入。求:

该消费者的需求函数;

该消费者的反需求函数;

当 ,q=4时的消费者剩余。

解:(1)

又MU/P =

所以

(2)

(3)

10、考虑某消费者购买商品A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假定消费者关于商品A的需求函数为Q=002-2P,收入M=6500,商品A的价格P=20。如果目前的商品A的价格上升为P=40。

求:商品A的价格变化的总效应是多少?其中,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又分别是多少?

(正常物品)

解:Q1=002×6500-2×20=90

Q2=002×6500-2×40=50

总效用为50-90=-40

由替代效用定义知,消费者应保持实际收入不变,因此应增加收入(40-20)×90=1800

Q1=002×(6500+1800)-2×40=86

替代效应:86-90=-4

收入效应:-40-(-4)=-36

11、基数下用论者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得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得边际效用某一单位得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低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为购买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得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就会越来越低将每一消费量及其相对价格在图上绘出来,就得到了消费曲线且因为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消费曲线是右下方倾斜的

12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解:消费者均衡条件:

可达到的最高无

差异曲线

和预算线相切,

即MRS12=P1/P2

需求曲线推导:从图上看出,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价格与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分别绘在图上,就是需求曲线X1=f (P1)

13、用图分析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进一步说明这三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

解: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及需求曲线的形状

商品类型 替代效应与

价格的关系 收入效应与

价格的关系 总效应与

价格的关系 需求曲线的形状

正常物品

低档物品

吉芬物品 反方向变动

反方向变动

反方向变动 反方向变动

同方向变动

同方向变动 反方向变动

反方向变动

同方向变动 向右下方倾斜

向右下方倾斜

向右上方倾斜

第四章

可变要素的数量 可变要素的总产量 可变要素平均产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1 2 2 2

2 12 6 10

3 24 8 12

4 48 12 24

5 60 12 12

6 66 11 6

7 70 10 4

8 70 35/4 0

9 63 7 -7

(2)是的。因为边际产量表现出的先上升而最终下降的特征。

从第4单位增加到第5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的。

2.

(1)过TPL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L的值。

(2)连接TPL曲线上热和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APL的值。

(3)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上升的。

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下降的。

当MPL=APL时,APL曲线达到极大值。

3在a点,即有MRTS>W/R,由此可知,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不改变总支出的情况下,减少1单位的劳动购买。在生产过程中,厂商在减少1单位的资本投入量是,只需增加025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可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因此只要MRTS>W/R,厂商就会在不不改变总成本支出的条件下不断地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厂商的生产就会沿着等成本线AB由a点不断的向E点靠近。

在b点上,与上面的厂商在a点的做法相反只要MRTS<W/R,厂商就会在不改变总成本支出的条件下不断地用资本去替代劳动,厂商的生产会沿着等成本线AB由b点不断的向E点靠近。

4(1)劳动的总产量 TPL函数=20L-o5L2-50

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函数=TPL/L=20-05L-50/L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函数=dTPL/dL=20-L

(2)当MPL=0时,TPL达到最大L=20

当MPL=APL时,APL达到最大L=10

当L=0时,MPL达到最大

(3)由(2)可知,当L=10时,MPL=TPL=10

5由题意可知,当固定投入比例生产要素为最佳组合时,

Q=L=4K,Q=32,

L=32,K=8

当Q=1000时,由最优组合可得:100=L=4K

L=100,K=25

C=PLL+PKK=325

6设劳动价为W资本价格为r,成本支出为C

C=WL+rK

在扩展线取一点,设为等成本线与等量线的切线

MPL/MPK=W/r

(1)1K/2L=W/r

2K2/L2=W/r

32K/L=W/r

4K=3L

(2)11000=5K2/3L1/3,K=2L K=5021/3L=10021/3

2K=L=1000

3k=521/3,L=1021/3

4k=1000,L=1000/3

7(1)Q=AL1/3K1/3

F( λl,λk )=A(λl)1/3(λK)1/3=λAL1/3K1/3=λf(L,K)

所以,此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

(2)假定在短期生产中,资本投入量不变,以 表示;而劳动

投入量可变,以L表示。

对于生产函数Q=AL1/3K1/3,有:

MPL=1/3AL-2/3K1/3,且d MPL/dL=-2/9 AL-5/3 -2/3<0

这表明:在短期资本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相类似的,在短期劳动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8.(1)由题意可知,C=2L+K,

Q=L2/3K1/3

为了实现最大产量:MPL/MPK=W/r=2

当C=3000时,得L=K=1000

Q=1000

(2)同理可得。800=L2/3K1/32K/L=2

L=K=800

C=2400

9如图所示,分析三条等产量线,Q1、Q2、Q3与等成本线AB之间的关系等产量线Q3虽然高于等产量线Q2。但惟一的等成本线AB与等产量线Q3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表明等产量曲线Q3所代表的产量是企业在既定成本下无法实现的产量。再看Q1虽然它与惟一的等成本线相交与a、b两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的产量是比较低的。所以只需由a点出发向右或由b点出发向左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 AB改变要素组合,就可以增加产量。因此只有在惟一的等成本线AB和等产量曲线Q2的相切点E,才是实现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

10如图所示,等成本线A”B”虽然代表的成本较低,但它与既定的产量曲线Q既无交点又无切点,它无法实现等产量曲线Q所代表的产量,等成本曲线AB虽然与既定的产量曲线Q相交与a、b两点,但它代表的成本过高,通过沿着等产量曲线Q由a点向E点或由b点向E点移动,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产量而使成本下降。所以只有在切点 E,才是在既定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的要素合。

Ed表示销量变到率是价格变动率的倍数,Ed=2表示价格下降10%,销量将增加20%。

所以降价后的销售收入为

500(1-10%)100(1+20%)=54000

不降价的话是500100=50000

p(price)是价格,q(quantity)是商品数量,tP,AP,MP分别表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等。经济中的符号很多都是根据英文含义来的,都有一定的意义,建议你不妨找一本书后附有对照表的书看看。

古典政治经济经济学派 亚当斯密 李嘉图 让萨伊

人口经济学派 马尔萨斯

庸俗经济学 约翰穆勒

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 拉瓦拉斯 门格尔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

现代凯恩斯主义(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萨缪尔森 托宾 琼罗宾逊

货币主义 弗里德曼 费雪

新制度学派 加尔布雷斯

新自由主义(包括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和联邦德国的新自由主义)

合理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里根时期

瑞典学派

熊皮特创新理论

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 如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大推进理论、中心-外围理论、

问题一:西方经济学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 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 有效

问题二:西方经济学简述题 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deflation)该如何定义?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也有学者将通货紧缩细分为deflation与disinflation,前者的标志是CPI转为负数,亦即物价指数与前一年度相比下降;后者的标志是CPI连续下降,亦即物价指数月度环比连续下降。

问题三:西方经济学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西方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你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你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复习和考试一般应该注意:(1)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一些基本概念不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并且不能求大概。在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基本概念来串联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比如说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需求的弹性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也不相同,但很多人可能会混淆,因而理解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涵义是必要的。再如,从需求量变动就应该能想到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从需求弹性就要能分析不同需求弹性对厂商受益的影响。不仅是这样,还要能将这个专业所要考的课程能联系起来,如由需求曲线的变动和供给曲线的变动能分析利率决定理论,等等。因而只有通过比较和联想,才能真正地学好西方经济学并能在其他课程中灵活运用,以减轻学习的负担。(2)要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掌握。对于这一点来说,就是要在脑海中随时可以浮现出这门课程的全貌,而不是支零破碎的,或者很多知识只有当别人提醒时才能回忆起来。把握好整个知识的逻辑结构就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和盲点。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于微观经济学,应该知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直接目的,而一般均衡就需要各个市场的均衡。从而微观经济学就花大力气论证了产品市场的均衡和要素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均衡价格理论,而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则从两个方面分别推导了均衡价格理论中涉及到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这样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框架就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我们具体的工作就是补充“肉”了。同时对整个知识框架的把握还有>>

问题四:简述西方经济学中主要的消费理论 5分 消费者行为理论,顾名思义,是研究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是建立在何种心理诱因的,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那些因素影响。

显然,消费者进行消费是因为对被消费物产生了需求,换句话说即使被消费物满足了消费者的欲望。而这种对消费者欲望满足的程度决定了消费者对此物品的渴望程度。由此,便给经济学家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经济学家们便抽象出一个概念即:效用。用它来表示消费者消费物品时获得的满足度。构建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模型。它们和预算线一起共同构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

问题五: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

问题六: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目前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4] 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问题七:西方经济学论述题:试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1简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是经济学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

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他的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对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上的时候,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他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萨伊定律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2详细论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 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 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 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

问题八:什么人值得你为他付出一生不求回报? 这个不知道怎么解释```

我那个爱得人就值得```

我愿意为他死`

因为他给了我爱的感觉```

关心我```等等```

但是现在他好象不爱我了```

我还是为他付出```因为他需要学习```

好以后养我```

这样就够了```不需要回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