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事迹对青少年有什么启发?

问答 0 20

钱学森的事迹对青少年有什么启发?,第1张

钱学森的事迹对青少年有什么启发?
导读:作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钱学森的行为对我们青少年追求梦想有以下启示:1、要树立远大理想,并将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钱学森将个人的科学理想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之奋斗终身,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作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钱学森的行为对我们青少年追求梦想有以下启示:

1、要树立远大理想,并将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钱学森将个人的科学理想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之奋斗终身,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2、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钱学森不仅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具有深厚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以及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3、要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相信自己可以为祖国和人民作出重要贡献。钱学森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和自豪感,坚信中国可以自主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并为此奋斗终身。

4、要克服困难和挫折,勇于面对挑战和风险。钱学森在追求科学理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勇于面对挑战和风险,最终取得了重大成果。

5、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钱学森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时,注重团队合作,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

钱学森的行为对我们青少年追求梦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激励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Qian Xuesen)是中国的杰出科学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出生于1911年12月11日,籍贯浙江杭州,在上海长大。钱学森在1929年至1934年间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随后在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他在1947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并在1957年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钱学森不仅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从事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火箭导弹技术、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他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学森还是中国***的优秀党员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在1991年10月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并在1999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于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 1956年,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5成员之一。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度前进。美国海军的一位***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5个师的兵力”。 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他们诬蔑钱学森是“间谍”,又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失去自由,历经5年。在周恩来总理和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钱学森及家人于1995年10月8日 从美国回到广州。钱学森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的确,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钱学森在美国有着令人羡慕的地位、名誉、金钱,但是他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便立即决定放弃这里所拥有的一切回到祖国。这说明钱学森不在乎在美国拥有的一切,在乎的是自己祖国的繁荣昌盛。这之中充满了钱学森对祖国多么巨大的爱国之情。

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人不同意,将他关在小岛上,他不屈服,坚持跟他们斗争了五年,靠着信心和聪明才智,终于回到了祖国,多么令人钦佩!所有,钱学森严谨的学习态度、爱国的思想、克服困难的信心、高尚的品质是留给我们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

  钱学森身上有这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求实的科学精神:一生都注意收集和积累资料。2、谦虚谨慎、不断攀登、刻苦攻关的品质给每一位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3、不贪名、不图利,默默奉献,尽职、尽心,他将毕生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和钟情的科研事业,从未向祖国和人民索取任何回报。钱学森出生于中国上海,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1989年6月29日 在美国纽约召开的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我国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婿。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工程控制论”创始人。

我想对钱学森说的是,在经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早就已经不存在了,并且在未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会一直不断的上上的。

相信大家对于钱学森的故事都是比较了解的,在当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进行科研的攻关。美国人认为钱学森的价值5个师,而且在当时极力阻挠钱学森回国,正是因为我们国家对于钱学森的帮助,才会让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获得提升的。

钱学森不求功利。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品质,要知道我们国家在刚开始改革开放发展的时候,没有任何的资接,其他的国家都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而我们国家的物质资源并不怎么丰富,而且工艺还没有任何的起色,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钱学森也回到了国家,足以证明不求功利。

钱学森为我们国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钱学森为我们国家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才会不断的上升的,而且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国家的科研团队一直在不断的取得突破。

钱学森依然会活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的。

虽然钱学森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国家每年在钱学森的诞辰这一天,都会自发地进行纪念地正式因为他所做出来的贡献,才会让我们国家的普通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才会让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获得提升的。

正所谓科技兴国,我们国家在未来发展必须要把科学技术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而且必须要给科学家更高的待遇,才能够让他们放心大胆的去科研,现如今的娱乐圈的发展已经过快了,必须要及时的进行调整。

一、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无比热爱,是钱学森爱国主义情怀的核心要素和突出写照。钱学森一生始终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相结合,将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将个人追求与时代主流相契合。学生时代,他勤学精进,志在报国,树立了航空救国理想;留美期间,他潜心研攻,志在兴国,下决心学成返国服务;回国以后,他献身国防,志在强国,成就了“两弹一星”伟业。

钱学森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赤胆忠心,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心智。他以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以实实在在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向祖国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完美的人生答卷。

二、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是贯穿钱学森一生的品质风范,是他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动力之源。钱学森以国忧为己忧,以国富为己任,以国强为己荣,他对祖国科技事业的投入,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他毅然舍弃专业研究,投身祖国国防科技事业;他淡然面对荣誉地位,科学大师风范可见一斑;他始终关心科教事业,倾心谋划国家长远发展。

钱学森数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奉献给了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举世瞩目、石破天惊的中国航天事业,捍卫了国家的安全,推动了民族的振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并从整体上大幅推进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爱戴,不愧为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三、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严谨求实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客观要求。钱学森自学生时代起就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业。无论是留学阶段还是学成回国后,钱学森一直提倡学术民主,反对学术专权,敢于挑战权威。他一直坚持学术标准和科学规范,对待科学问题一向严谨、严肃、严格,并将这种优良作风与优秀品质传授给年轻科技工作者和学术新秀,保持着一位杰出科学家崇高的学术操守和价值判断。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钱学森始终坚持科学标准,对待学术实事求是;一直紧跟科技前沿,科学追求永无止境;致力培养科技帅才,惟愿事业后继有人。

四、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钱学森勇于探索,开创科学技术新的领域。他总结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由此提炼概括出技术科学思想与方法。他将技术科学思想方法推广到其他工程领域,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新的技术科学。

钱学森善于攻关,不断攻克国防科研难关。在主持中国航天技术研发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技术科学思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确立结合航天和国防建设需要开展科研的指导原则,突破了大量的关键技术,为许多重大航天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钱学森敢于突破,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晚年,钱学森运用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提出综合集成方法,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为祖国科技事业呕心沥血。

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是钱学森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广大科教工作者和全体中国人民永远学习并不断发扬光大。今年是钱学森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回顾他光辉灿烂的科学人生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揭示钱学森精神的深刻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恒久的时代价值。

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

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wwwlz13cn)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知识的广度来自知识的深度。

你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渴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手里没剑与手里有剑不用,这是有区别的。

生命的经历太多,但年纪太短,装不进去,因此每有人问道到详细时间和地点时,总是含糊以对,和所有彼时在场的人全不巧擦身而过。

钱学森的精神品质有以下:

1、勇攀事业顶峰的精神。

2、心系祖国和草根人民的精神。

3、淡泊名利的精神。

4、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5、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精神。

6、认真踏实严谨治学的精神。

7、自信达观的人生境界。

他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情怀和忠诚担当,诠释着一位爱国科学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境界,是科学家精神的自觉践行者。钱学森同志的一生是重才育才、行为世范的一生,他热心培养和提携青年人才,为我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

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钱学森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后到美国留学,研究空气动力学,与老师一起提出了“卡门-钱公式”,并创立了工程控制论。

之后,他积极要求回国参与建设,受到许多阻挠和迫害,5年后终于回到祖国。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技术领导职务,参加近程、中程、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领导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曾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两弹一星”奖章,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