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对读书的热爱,在国内基本无人不知,书伴随了他一生。从家乡的私塾,到长沙师范大学的阅览室,到长征,到延安窑洞,最后到中南海的聚祥书店,都留下了毛泽东读书的痕迹。
此外,毛泽东阅读了广泛的书籍。他阅读历史书籍、哲学和科学。很多人说毛泽东古代很富有,一点也不夸张。与人交谈时,毛泽东不仅能和老乡、战士说一些当地方言,还能和名人引经据典。而且他幽默生动的文字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读书,痴迷读书
十几岁时,毛泽东就已经是一个书迷了。当时他还在老家湘潭韶山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私立学校主要教授“四书五经”,但毛泽东对它们不感兴趣。他被《三国演义》中生动的人物吸引住了。
有一天,曾广贤先生在讲台上演讲,毛泽东把曾广贤放在桌子上当封面,实际上是在读《三国演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伟人的少年时代和所有其他人的故事一样。不同的是,伟人偷偷看三国演义,我们偷偷看小说。
毛泽东可能已经看到了一些精彩的部分,但他没有注意到王先生已经来到他身边。在毛泽东私塾的那位先生是他的叔叔毛玉菊。毛玉菊对此感到失望。他认为他的侄子不怎么读课本,而是读一些轻松的书。
薛先生不想让毛泽东读闲书,但他的同学都很喜欢毛泽东,他们都恳求毛泽东给他们讲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毛泽东可能擅长演讲,那是他接受训练的时候。
在学校学习是天经地义的。毛泽东从长沙师范大学毕业走上革命道路后,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仍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有一次毛泽东带着一支小部队行军,行军速度并不快。毛泽东拿出一本书,边走边读。(与现在我们边走边玩手机的画面高度重合)
南方的天气一天之内变化无常,尤其是晴天突然下起小雨的时候。毛泽东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没有把眼睛从书上移开,而是举起没有拿书的右手,盖在头上。
旁边的士兵见状,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跟前说:“快去报告毛委员,下雨了。为什么不戴帽子?”
毛泽东听到身边小战士的话,心思还沉浸在书本里,下意识地说:“请到人民家给我买一本。”
士兵只好提醒毛泽东:“毛委员,你背上不是有顶帽子吗?”
毛泽东这才放下书,笑着回应小战士:“我忘了。”
毛泽东读书很有思想,他的专注程度令人惊叹。
1947年3月,毛泽东的中央机构安全转移,国民党的先头部队离他的住处只有10英里。毛泽东艰难地看着包装好的两箱书。每次搬家,他都要把书带走。但是这两箱书重量很大,在这个关键时刻真的是个负担。
毛泽东想了一下,叫来一名警卫说:“你是本地人,我想请你做件事。”
卫兵赶紧说:“主席,你只管吩咐!”
“我有几箱书。我能把它们放在你家吗?”
卫兵简单地回答:“是的!没问题。”
毛泽东有点担心,然后问,“这不会妨碍家庭吧?如果发生意外,会不会受到牵连?”
门卫说:“主席,请放心。我家离马路很远,就算有机会,家人也不怕。”
直到那时,毛泽东才说:“请去旅行吧。”
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主席爱书,长征时都舍不得扔书,要么藏起来,要么带在身边。因此,每个人对毛泽东的书也非常珍贵,所以他们会尽力保护自然。
建国后,毛泽东的日常事务越来越忙,不得不带上空去学习,比如上厕所,火车上,飞机上。甚至在睡觉和吃饭之前,只要有一点点空空闲,毛泽东就会看书。
1952年,毛泽东乘专列访问山东,在那里他读了书。大概是他手里的书太精彩了,毛泽东一直看到凌晨1点。我在边上遇到了警卫,去火车上的小餐馆给毛泽东带了一碗面条,放在毛泽东面前。
毛泽东痴迷于阅读,她顾不上面前的面条。看到嘉德主席对面条视而不见,他只好把碗往前推了一点,把筷子放到毛泽东的右手里。毛泽东拿了筷子,但他没有用面条吃饭。他仍然专注地看着手里的书。
毛泽东正在翻书的时候,警卫又提醒他:“主席,吃完再看!面都凉了。”
毛泽东看书看得太入神了,以至于他直接忽略了警卫的话,没有出声。过了一会儿,热腾腾的面条刚出锅就凉了。门卫一边伸手拿碗,一边说:“主席,要不我给你热一下?”
毛泽东终于听到了,回应道:“好吧,不要。”他一边说,一边开始慢慢吃面,吃了一大口面到嘴里,眼睛却一直盯着书。有警卫好奇:什么书主席这么入迷?于是我去看书名,发现是一本叫《暴风雨》的书。
不过,警卫们都没听说过这本书,更别说是什么了。
也许是因为用了太多的眼睛,毛泽东的视力在晚年迅速恶化,他不得不用放大镜阅读。1975年,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视力变差,只好请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朗读。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保持了每天让人读一会儿书的习惯。
反复读书,读好书
现在我们看书的时候,经常会略读,甚至很多书看完就忘了。追求读书的乐趣,很难真正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毛泽东的情况并非如此。他不仅阅读广泛的书籍,其中许多是重复的,而且还写了许多笔记。
毛泽东一生中读过一百遍书。你猜不出是哪一个。这是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喜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但是因为都是译本,译本很多,所以读起来不那么通顺。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毛泽东,毛泽东曾说,“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使我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跟随他的秘书林克学习英语之后,研究了《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本。
除了《共产党宣言》、关于俄国革命和哲学的系列书籍之外,毛泽东还读过许多书,如《左倾小儿病》、《两种策略》、《哲学笔记》、《国家与革命》等。前任主席特别喜欢这两本书。他们不仅看了一遍又一遍,还喜欢推荐给别人。
毛泽东自己的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十大关系论》和《新民主主义论》,都是在阅读俄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然,在人民中间,毛泽东的诗要比这些书有名得多。毛泽东深厚的诗歌造诣不仅奠定了他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基础,还有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四大经典小说的心是好的。《三国演义》上面已经说过了。先说水浒,看看主席是怎么评价梁山好汉的。
宋武打虎是《水浒传》中流传最广的故事,毛泽东也曾对这个故事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评价。他不仅赞赏宋武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而且将这种英雄主义进一步扩展为敢于斗争的精神,以鼓励中国共产党人民和士兵勇敢前进。
林冲棒打洪是《水浒传》第九回。洪是武术老师。表面上看武力值和经验值都比林冲高,但林冲能赢大赛。但是,毛泽东从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斗争中,要讲究策略,学会以弱胜强。
毛泽东自己读过一些书,这些书在生活中总是很有用的。他引经据典,耐人寻味。
1945年2月,为了丰富战士们的精神世界,中共中央安排了一些文艺演出,其中演出了水浒的《家三拍子》。毛泽东也去看了这部戏。他看了之后说:“三振家族的村庄,为什么要三振?我认为宋江是一个明智而谨慎的人。前两次是试探,最后一次是真打。我们干革命,一定要学宋江,要谨慎。”
毛泽东非常喜欢这出戏,回来后给剧院写信说:我看了你的戏,觉得很好,很有教育意义。
在《水浒传》中,李悝jy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有闪光点,孝顺母亲,赤胆忠心。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他滥杀无辜的瞬间。抢劫过程中,抡起斧头乱砍,竟然砍死了多名看客。
毛泽东提出了一种“李悝jy式军官”的观点,他用这种观点来形容红军中“无知”的干部,并机智地批评了这些人过于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说:共产党人应该有头脑,冷静地分析形势,不能强行闯入和冲撞。做事无知,只能伤害同志,抛弃政策原则,不利于革命。
可见,毛泽东的阅读从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通过多次阅读,从书中学到了道理,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好书好,他会反复读,会批注。如果他读了一本他不认同的书,他会只看一遍或者半途而废。
最后,《红楼梦》是毛泽东一直推荐的一本书。他曾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既然有阅读能力,就要读《红楼梦》。不读,就无法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一次也看不下去。至少可以看三遍。不读三遍,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读过至少10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对它有着深刻的理解。普通人读《红楼梦》,更多关注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命运,而毛泽东的视角不同。
主席认为把红楼梦当故事读只是浅层次,深层次,要当历史读。《红楼梦》深刻地体现了一种历史内涵,而它的精妙之处则描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除了四大名著,毛泽东还特别喜欢《鲁迅全集》,这是他的枕边书。他总是在睡觉前看几页。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晚上读鲁迅的书,常常读到很晚,甚至忘记睡觉。
由于毛泽东在哲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过于耀眼,很多人忽略了毛泽东也喜欢科学作品。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读大学时,重点学习了德国保尔森的《伦理学原理》,并在书页上留下了12000字的注释。
1964年8月,毛泽东正在北戴河休养。他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的文章《基本粒子新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幸运的是,这个月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国际科学研讨会,坂田昌也参加了会议,他们谈到了基本粒子的一些内容。
毛泽东于1976年去世。1977年,美国物理学家谢尔登·格拉肖(Sheldon Glashow)在第七届粒子物理学研讨会上提出,物质的所有假设成分都应该被命名为“长毛粒子”,以纪念毛泽东,并向毛泽东在哲学和学科上的思想致敬。
阅读习惯:靠在床栏上画圈阅读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毛泽东养成了自己独特的习惯,他周围的大多数员工都知道这一点。趴在床栏杆上看书是延安时期养成的习惯。延安属于陕北。冬天,天气很冷。你可以在山洞里烧个土炕,炕上暖和一点,所以毛泽东经常躺在床上学习。
以前的床大多是木床,床头有床栏,但也有一些人直接靠在上面。毛泽东会把枕头放在床栏上,然后在上面盖一条毯子,这样会舒服得多。看久了,后脑勺会被压出很深的印子,要过很久才会消失。
因为这个习惯,我从延安搬到西柏坡,再从西柏坡搬到北平香山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从延安到西柏坡还好,属于太行山区。和延安比,条件好不了多少,生活环境也差不多。
从西柏坡到北平的香山别墅,环境变化很大。工作人员想得真周到,在总统的卧室里装了一张弹簧床,比农村睡觉用的木床舒服多了。但是毛泽东不喜欢,所以他叫员工来批评。
毛泽东说得很热情,因为他不满意这张床,所以他说得有点快:“你为什么给我买这样的床?这张床比木床贵多少钱?我睡在木床上没问题。我不喜欢这张床。”
毛泽东说完,立刻让工作人员换了床,弄了一张木头床。一群员工有点进退两难。主席之前的木床没有动过。暂时去哪里弄个木床?
经过一番讨论,选出一个代表去说服主席,让他凑合一晚,第二天再换床。谁知毛泽东执意要换床,还说:“弄个木床我就睡!”
他们一听,就明白了,主席换床是没得商量的,必须马上想办法。于是请来了最近的木匠,连夜做了一张木床,解决了毛泽东睡觉的问题。
事实上,有两个主要因素,毛泽东不得不改变木床。第一,他勤俭节约。他是人民主席,应该身先士卒,不能因为条件好就奢侈。第二,他习惯靠在床上看书,木床更方便。
后来这张木床被搬进了中南海的聚祥书店,进行了一次改造。先把床加宽,再把床板前端抬高,后端放低。床被加宽以将书放在床的半侧,而倾斜的状态是为了让毛泽东倚靠。
后来,宋庆龄听说了毛泽东的这一习惯,特意送给他一个又长又大的枕头,不是棉的就是鸭绒的。不幸的是,毛泽东习惯了荞麦枕头,收到礼物,并把它们送到仓库。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来到毛泽东的书店,他感到惊讶。他惊叹这里更像是一个学者的静修处,而不是大国领导人的接待室。实际上,尼克松也有丰富的藏书,但与毛泽东的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毛泽东去世后,人们对他在中南海的书房——聚祥书屋进行了整理,最终整理出92000多册图书。除了常见的哲学、文学、科学作品外,还有一些线装古籍和艺术作品(字画、印章等。).
为了编制这些书籍的目录,中央成立了工作组,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目录。
此外,当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的书籍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毛泽东书房的一些封面上画着圆圈。每本书封面上的圆圈数量各不相同,没有排列顺序。有十几个圈,少的有四五个圈。
负责整理书籍的工作人员很困惑,后来他们告诉熟悉毛泽东的朋友,大家都知道这些圆圈的意义。原来,毛泽东不仅有评论文章的习惯,还有记录阅读次数的习惯。每读一本书,就在封面上画一个圈。
工作人员又整理了一遍,数了一下,有圈有注解的书有1300多本,可见毛泽东读书很多。为了更好地在毛泽东保存这些图书,中央政府决定将大部分图书移至中央档案馆收藏,并专门设立了毛泽东图书馆,按照图书在聚祥书店的位置进行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