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扫除道》的作者键山秀三郎,在小的时候跟随父母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那时他们失去了所有的财产,生活难以为继,但即使这样,父母也从未抱怨过,而是一直保持着一种生活的仪式。 他们要求鞋必须摆放整齐、榻榻米的门槛不能踏、拉门必须抓着把手进行开关
《扫除道》的作者键山秀三郎,在小的时候跟随父母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那时他们失去了所有的财产,生活难以为继,但即使这样,父母也从未抱怨过,而是一直保持着一种生活的仪式。
他们要求鞋必须摆放整齐、榻榻米的门槛不能踏、拉门必须抓着把手进行开关,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能发出声响,不能影响别人。
父母每天打扫四五次屋子,以保持家里的干净整洁;父亲干农活,一定先把周围的杂草剔除干净才开始耕种。
键山秀三郎一开始建公司的时候,公司里有很多问题,他不会讲大道理,也不知道从哪里插手解决,他想起父母的生活方式:虽然很少给他讲大道理,但他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学到了 不能影响别人、要保持整洁。
他开始自己默默打扫卫生,一开始员工不理解他,还笑他,甚至在他工作的时候从他手上迈过去。他不在意,一直在打扫,历经十年,才开始有人慢慢加入到这个扫除的队伍里,而且人越来越多,公司文化渐渐形成,员工的状态也越来越好。后来,还有人专门来公司学习打扫的方法。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还出版了《凡事彻底》《键山秀三郎语录》《从扫除中学到的人生法则》等。
他的父母主要就是做事情,不断地做,才将影响内刻在他心里,使他不由自主就成为父母那样的人。
知心姐姐卢勤讲到妈妈对她小时候的影响,说到两件事。
一件事是她把哥哥心爱之物跟别人交换了,哥哥要用的时候找不到,后来才知道是她给了别人,妈妈知道后并没有责怪她,而是对她说:去换回来!
第二件事是她学习朝鲜人将盘子顶在头顶,结果热菜撒了一头一脸,她又疼又怕,结果妈妈先不慌不忙的用凉水冲了烫着的地方,然后去医院进行了检查处理,随后问她为什么将盘子顶在头顶?她说是学习朝鲜人。妈妈就带她去看了有关朝鲜人生活的**,她才知道朝鲜人在顶东西的时候头顶还垫了一个草编的圆圈。
她之所以有着良好的性格及很大的成就,不得不说她受了母亲良好的影响: 母亲不心慌,孩子就不慌张 。
小宝每天起床的时候,我都会开心的对她说:早上好!
说得次数多了,她出门无论见到谁,都会扬起小手说:好!弄得别人都不好意思又很开心的和她说话。
曾经,老公递给孩子馒头或者苹果时,总是下意识的咬一口,一开始我没在意。后来发现让小宝递给别人吃的东西的时候,她总是先咬上一口,我才知道爸爸的行为影响了她。后来我先让爸爸改掉毛病,她也才渐渐改变了这个行为。
小宝原来都很晚才睡觉,我一直认为是小宝的问题,后来才知道是我睡得晚,小宝才没有睡意。自从我规定家中最晚10点熄灯,不困也要躺在床上以后,小宝跟着我开始早睡早起。
老公感叹道: 原来孩子的问题都能从家长身上找到原因 !
教育孩子明明是双赢的事,既能成就自己也能引领孩子,偏偏有人把育儿弄成了两败俱伤。
所以,从现在做起,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用刻意去教孩子怎么做, 你只管做好自己,自有影响在身后 。
看了刘珅宏导师分享的文章《这个学校,扫除和整理成了日课》感慨良多。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章结尾那句话——用“扫除道”的精神做教育,教育也必将被清扫成一片“坦途”!
这不由得回想起我小学和初中接受到的教育,70年代中期我上小学,80年代初我上初中,用两个词语可以概括我那时受到的教育感悟,那就是:“简单而快乐”。那时候虽然物质匮乏,生活比较贫穷,却过得非常充实又快乐,因为劳动无处不在。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中又是老大,家务劳动、田间劳动都少不了,特别是家务劳动,大部分都是我承包了,弟弟妹妹年龄比我少很多,等他们稍微长大一点点,我就分任务给他们,带着他们一起干家务了。我爷爷是生产队长,又是中共党员,每天起得最早的就是他,起床后,他拿着哨子挨家挨户大声地吹,催促队员们起床干农活;然后就拿起扫把,从村头扫到村尾,把村道扫得干干净净。爷爷经常跟我们兄弟姐妹叨叨:要爱惜粮食,要热爱劳动,不要睡懒觉!受爷爷影响,我从小就比较爱干净,家里人的衣服又多又脏,每天起床后,我就用两个水桶挑着衣服到小河边洗衣服,晚上就分门别类将洗干净晒干了的衣服叠放整齐,家里厨房和每个房间也都打扫干净,将杂物另外一个地方摆放整齐。农闲时段,我家是非常热闹的,很多村里人都喜欢到我家串门、聊天。我家有这样的磁场,应该与家人每天不知不觉执行“扫除道”精神有关吧。我勤勉学习,责任担当的良好品行就是在践行“扫除道”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文章说“扫除道不仅是劳动,更是身心的教育,是从根本上构建我们人格与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扫除道是最好的修身方式之一。”我是非常认同这些观点的,因为从自己身上得到了印证。
那时在学校设有很多的劳动课,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打扫班级课室和保洁区卫生,在学校分给班级的菜地上种菜、施肥、浇菜,上山砍柴给学校厨房用,挑沙、挑石搞勤工俭学,带着食材、铁锅、盘子等到野外进行野炊……我对这些劳动是乐此不彼,至今记忆犹新。快乐的童年、惬意的少年就是在那种“学习与劳动相结合”中度过的。
现在,经常可以听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声音:“你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想想现在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啥家务活也不用干,在家有父母和保姆代劳,在学校有清洁工代劳。这到底是福还是祸?很多父母可能都会说:孩子你好好读书,考出好成绩比什么都强!又会听到有很多父母叹息的声音:现在的孩子,房间乱得像猪窝狗窝,都不会自己去整理。父母是因,孩子是果;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家庭是因,社会是果。现在的教育问题多多,我们有没有从因上去作反思呢?
‘’扫除道”精神的丢失让现在的很多孩子变得邋遢懒散,不懂感恩,责任感缺失,让很多年轻人变得好吃懒做,甘心做“啃老族”。刘珅宏导师不厌其烦地向我们推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在这部论著中,作者有好多篇章都是论述劳动教育的好处,比如:重要的是要在每一颗心里点燃起热爱劳动的火花,这就是说要帮助学生动手去做某一件事,并且使双手成为他智慧的老师。培育学生的心灵,这就意味着使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智慧、意志、发明创造精神投入到劳动的物质成果中去,从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所创造的东西中看到自己。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十三岁,还没有体验过这种自己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我们就为他的命运感到坐立不安,自己从事劳动的满足感是一个人的自尊感的根源,同时也是一个人严格要求自己的源泉,只有体验取得成功欢乐的人,她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这个学校,扫除和整理成了日课》说到:“清扫活动就是改变环境、改变人心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键山先生说:“扫除中蕴藏着神奇的力量。”文章呼吁:事实证明,扫除道如果能够进入学校,一定可以让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也让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明慧书院将“扫除道”精神贯彻得如此彻底,这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让我们都努力用”扫除道‘’精神去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