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 成年人用古文怎么说 古代男子20岁成年,称之为“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他们成年后,
1 成年人用古文怎么说
古代男子20岁成年,称之为“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他们成年后,要为他们举行“成人礼”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这一习俗在《说文》里被称为: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因此二十岁左右也可称为“弱冠之年”。
扩展资料:
古时候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即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称为“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成人礼祝福语古文
1、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2、阳光从指缝间偷笑的时候,每一棵青葱的枫树,都伟岸地挺拔,生机勃勃。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4、恭喜你在今天走进了成年人的行列,到了成年人的行列里,不仅仅意味着你的成熟,更意味着你的肩上将要挑起更加重大的责任,朋友,18岁生日快乐。
5、太神奇了,我的仙子啊!你生在何地,来自何方?为何长得这样美丽,这样动人?我相信,就是在天上的瑶池也找不到像你这样的第二个,那里的七仙女,没有你这样举止文雅,丰姿绝伦。至于在神仙洞府里,你的容貌,更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独一无俊俏超群。我知道了:你是从天庭宴会上刚刚归来,你是不是坐在瑶池边上的,那位最美丽最尊贵的上座佳宾。你是仙宫中举世无双的好姑娘,天地间最最美丽的化身。你究竟是谁啊?我的警幻仙子,如此的美丽,你是一位绝无仅有的神仙美人。
6、从你呱呱坠地时,你就为我们这个家庭带来了永远的欢乐,希望在你生日的这天过一个幸福的一天。
7、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8、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9、吹号角(且角且走)
10、部编版:七下历史《名校期中考试测试题》
11、小礼堂 钟塔楼 与苍天白云
12、湖南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欧阳昱北
13、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14、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15、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简答题汇总
16、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17、漂亮的脸孔是给别人看的,而有智慧的头脑才是给自己利用的。
18、成人礼祝福语古文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19、⼗⼋载⾬雪风霜,⼗⼋年寒署更迭。岁⽉风尘,涤荡你幼稚的幻想,磨砺你坚强的意志。
20、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21、这是融化一切的夏天,融不掉的只剩下一麻袋草稿纸、几筐实验报告,其实还有我们的信念。文言文很长,课文很多,数学题很难,物理头疼,五点起十二点睡,还有乱七八糟的人,但还是要拼,这不仅仅是为了考上梦想的大学,更是为了让你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在这个“公平”社会,创造出对自己的特权。
22、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3、用成人的眼光看人生,不可缺少的是美德。袁隆平先生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修身养德,陶冶情操,道德和人格才会得以确立。一个人如果缺少基本道德中所必须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丧失仁爱、不顾廉耻、败坏礼义、混淆是非,在“成人”这个问题上就大大打了折扣。“从善如登”,善德善行,必辅以节制、坚持;“从恶如崩”,恶德恶行,常伴以享乐、放纵。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也就是自我道德完善和自我道德践行的过程,美德既需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
24、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5、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邓林
26、乾坤未定之时,你我皆是黑马。若是乾坤已定,那就扭转乾坤。愿这场高考成为你飞扬青春里最闪亮的荣耀。愿你不负十二年寂寥,万事胜意。高考加油,希望好运都在你身上,将最好的运气、最好的问候、最好的祝福送给你:祝考试顺利!
27、18岁了!虽然这是不一样的日子你已经走入了成人行列……请容许带上我的祝福陪伴你,成人生日快乐。
28、BESTWHISHES
29、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0、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1、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背诵模板(A)
32、要再次祝贺一百多位少年现在变成了青年,成人了。接下来是羡慕,其实今天也是我18岁成人的30周年特殊时刻。30年前的1986年,我大学一年级,当时我18岁。当时我不觉得有什么样特殊的经历,很多年后一回头才发现18岁是我一个全新的起跑线。18岁遇到了影响我一生的三件事,我去买了崔健音乐会的门票,接触了摇滚音乐;我去王府井书店买了一本朦胧诗选,我开始接触到了诗;我翻开了第一本古龙的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让我不光是走进了武侠的世界,还走进了爱恨情仇复杂的人性的世界,深入探究的过程之中。因此我现在的语言和文字都受到了音乐、诗歌和武侠小说的深深的影响,尽管当时你不觉得有什么影响。
33、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34、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5、开笔礼仪式结束,就标志着儿童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就要安心读书求学。
36、愿今天的你永远快乐! ▲ 一句问候,一声祝福,一切如愿,一生幸福,一世平安。
37、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38、名校直通车:历史78上9下(微课+思维导图+真题)
39、直应头似雪,始得见成人。
40、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41、对于“成人”,或许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甚至也不排除会有人这样认为:成人只不过就是时间上的自然延续,无需赋予额外的意义。而我的认识是:“成人”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有了观照人生的另一种眼光。
42、移榻树阴下,竟日何所为。
43、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44、尽、到(南极潇湘)
45、求学之路,稍有坎坷,于乡县之庠序入衡一之天地,此中艰辛,已得报矣。朝六晚孜孜为学,勤问慎思,以求无愧于心。忆初至之时,犹有稚气,而今已二年矣,吾之所学,一曰德,二曰孝。德者,立人之本也,重道尊师为重焉,吾师循循以导,谆谆而教,恩德未可胜计,无论尽报。广结挚友而为伴,亦人生一幸事。虽筵席将散,吾辈情意必长存。惟愿互不相忘而已。
46、很荣幸能够在李中这个大家庭中成长、蜕变,如今毕业回首,不论是共度疫情难关,还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创下2020届高考辉煌,母校为我提供的帮助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我想表达一下我的感恩之情。
47、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全)(视频版)
48、有这样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除了选择做一个有思想和灵魂有趣的人,也希望你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做一个行动上坚定、美好的人。人生从来不是虚度,每一步都得算数,你选择“会当凌绝顶”时,就要接受高山仰止、壁立千仞,在即将面临的无数选择中,希望大家能走好选择的路,而不是选择好走的路。
49、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0、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51、提起18岁成年礼简短寄语,大家都知道,有人问18岁礼生日祝福。另外,还有人想问十八岁成年礼寄语,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18岁礼家长寄语简短三篇,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成年礼的祝福语简短十八岁祝福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8岁成年礼简短寄语成年礼的祝福语,简短的18岁祝福语,一般的话18岁的话可以说已经成年了,如果是将来的话,希望加了一个前程似锦,前途,学业有成,这些都是可以说的。18岁生日赠言八个字。
52、成人礼祝福语古文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5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54、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55、衷心祝愿全体同学,但看青枫染红、学业有成的时候,可言无悔。
56、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她那回首顾盼留下迷人的光彩,吹口哨时流出的气息仿佛兰花的芳香。赶路的人停下车驾不肯走开,休息的人们傻看时忘记了用餐。有人打听这个姑娘家住哪里,她的家就住在城的正南门。青漆的楼阁紧临大路,高大的宅门用的是两道门栓。
57、挥一挥手、送你先走、你的潇洒微笑、但愿你永远记住、高考如期而至、希望你和理想大学如约相遇。
58、千呼万唤无法阻挡离别脚步,千叮万嘱无法表达牵挂深情。相见时难别亦难!毕业了,大家回母校时间少了,彼此见面机会少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在人生漫漫征途上走累了、疲惫了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能回母校歇歇脚、喘喘气,加加油、添添水,整好行装再启程。请同学们相信,无论你走多远,母校永远是你梦想起航的地方,是你魂牵梦萦的家园;无论你走到哪,母校永远会站在岳麓山头、湘江西岸深情眺望,默默祝福。
59、有志者,事竟成,意气风发,金榜题名终有时;苦心人,天不负,寒窗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高考将至,愿你拿出最好的状态,答出属于自己人生的那份满意答卷,一帆风顺。
60、⼗⼋载春华秋实,⼗⼋年含⾟茹苦。草长莺飞,变化的是你的成长与进步,不变的是我们浓的化不开的爱。
61、开笔礼·成人礼·成婚礼·葬礼
62、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63、人无向上志,念念入涂泥。从善天所命,尔毋迷途歧。
64、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65、丈夫(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66、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7、忽喜身与心,泰然两无苦。
68、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七十年的风雨中老人家寒心茹苦地将六子二女扶养成人。七十年风风雨雨,七十载生活苍桑。
69、老人的辛苦并没有白费,在他的教育下,子女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为老人赢得了无尚的荣光。现如今老寿星一家是五世同堂,正可为儿子孝,儿媳能,女儿贤,女婿强。
70、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代孟郊的《劝学》
71、长的爸爸妈妈为你成⼈感到由衷的欣慰,并真⼼地祝你:⽣⽇快乐!
72、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73、再过五天,你们就要走进高考考场了。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希望大家把它当作人生的一次不可或缺的经历,因为人生处处都在赶考;也希望大家把它当作平时的一次周考、一次月考、一次期中期末考试,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你就一定会获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慰与成功!
74、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75、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76、智者乐水,仁者见山。岳麓入眼,满目青枫,而日子早已将山梁耕耘式地耙过,不曾休歇。
77、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78、乘风破浪的李中双胞胎兄弟:
79、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80、⼗⼋岁,是鲜花吐蕊的年龄,让我的⽣⽇贺卡,参加祝福的⾏列,贺卡上的每朵⼩花,都象征你闪耀的光华。
81、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82、(请放鞭炮) 下面举行拜寿仪式。 首先请老寿星的儿子辈代表献祝寿词。
83、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
84、散开(曰出而林霏开)
85、但我知道自己过得并不好,上大学以后频繁的失眠,断断续续的生病,情绪很容易陷入低谷,被整体氛围压抑到极点跑到走廊里哭,周末的夜晚在学校戴着耳机一个人乱走。
86、珍惜时间,这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财富。
87、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88、▲ 天天都在你身边,不用苦苦地想你,也不必酸酸地恋你,只需甜甜地爱着你!我的宝贝,生日快乐! ▲ 托白云送去我绵绵不尽的思念,托清风送去我轻轻的祝福。
89、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提纲
90、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91、译文:形容女子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扩展资料:
92、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
93、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葛老师利用一切机会,树立班级的“勤奋”标杆,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榜样的力量。
94、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95、子何恃而往《为学》)
96、祝您生日快乐! ▲ 一句问候,一声祝福,一切如愿,一生幸福,一世平安。
97、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98、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99、往下走(下见小潭)
10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不就是这样一条河流,我们伫立在一旁,河水从身边流过。在岁月长河的洗礼下,我们不断接受他人的给予,获得勇气和力量,树立精神独立之人格,从而饱含信念和希冀,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古人给儿女的成人礼的勉语,作参考:
《示儿长语》[清]潘德舆
○作人诗七章
作人先立志,志立乃根基。人无向上志,念念入涂泥。从善天所命,尔毋迷途歧。
念念循善念,大端为顺亲。何不从亲训,而乃从他人?悖德者自思,何以有此身?
顺亲非面貌,反身诚为主。外顺内悖之,禽兽衣冠伍。魂梦内省来,欺诈速宜去。
诚心顺亲者,作事必识羞。惟恐辱吾亲,戏荡是吾仇。匪人引货色,断不与交游。
识羞知正路,步步学谨慎。守身如执玉,保德保性命。一言不敢妄,矧敢有恶行?
谨慎自勤业,读书真读书。熟读复细思,无处肯模糊。将求古人心,立品与之俱。
凡吾之所言,经传咸已具。古训谁不闻?嗜欲绊乃误。斩欲始作人,失足悔迟暮。
右诗七章,章章相衔接而下,以首章为提纲,以末章为归宿。中五章□顺亲,仁也;诚身,信也;识羞,义也;谨慎,礼也;读书,智也。五常具备,万事万物之理,不出乎此矣。所以不言五常之名目,不依其自然之次序者,以言其理,则名目可不言也。且五常之理,甚大而精,姑言浅近急切之端,以自成其次序耳。
顺亲、诚身,虽非浅近,而小子肯听父母教训,亦为顺亲;肯踏实作事,绝不说谎欺人,亦为诚身,此皆最急之事。识羞、谨慎,皆踏实做工夫处,故即次之。读书,在作人为余事,乃智之一端,故置之后;然非此不能明理以诚其身,故足与上四者相配而立也。总之,先非立志,则善无原;终非斩欲,则恶不净。故首、末二章,尤吃紧也。能率首、末二章之意,而中五章,乃一线穿成矣。
以“作人”二字命题,明从此,则为人;不从此,则为禽兽也。欲为人乎?欲为禽兽乎?如之何勿思?孟子曰:“我固有之也,弗思尔矣。”“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故“思”字最要。思之熟乃能立志耳。程子亦曰: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一心为善,非立志而何。
知羞能吃苦,踏实自生明(肯吃苦而不寻乐,必是个出色男子)。理义为真我,《诗》、《书》是后天。
聪明而浮游,非有成之材也。鲁钝之质而又有浮游之心,吾不知之矣。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尔辈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视若束缚人之物而苦之也。知其所以当然之故,则不苦之矣。此非思不可也。口讲耳闻,皆当然者也;学也,学而不思则罔,罔则苦也。
讲日记故事,孝子悌弟,便有思齐之心,方是有才情后生。
肯读书者,远到不信道,为下愚。
只要一个真心,“真心”者,耻也。
先求专诚不欺,再讲余事。
天下无一事能假,天下无一人可欺。不能假而假之,其徒假也──可笑。不能欺而欺之,其自欺也──可哀。
浑朴如孺子,微细如鸟雀,而不能欺之言色间,况进于此者乎?
孝弟者,人之元气;廉耻者,人之骨干;忠信者,人之心肝,试思此,有一时可无者乎?
经、史,饮食也,所谓“后天”也,亦不可废也。
1 成年人用古文怎么说
古代男子20岁成年,称之为“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他们成年后,要为他们举行“成人礼”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这一习俗在《说文》里被称为: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因此二十岁左右也可称为“弱冠之年”。
扩展资料:
古时候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即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称为“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 弱冠
2 古人成年寄语文言文古代文言文励志经典语录集锦
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3)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5)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6)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7)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9)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1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18)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1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0)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 少年、中年和成年在古文中用什么词来表示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4 各年龄段时古文说法襁褓:婴幼儿时期孩提:小孩会笑要人提抱的年龄阶段,后指2-3岁儿童龆龀:小孩换乳牙,后指7-8岁的孩子垂髫:儿童头发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后指儿童。又称髫岁,髫年,髫龄,髫发。
总角:儿童把头发收束起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代指幼年。
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
1 各年龄段时古文说法
襁褓:婴幼儿时期孩提:小孩会笑要人提抱的年龄阶段,后指2-3岁儿童龆龀:小孩换乳牙,后指7-8岁的孩子垂髫:儿童头发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后指儿童。又称髫岁,髫年,髫龄,髫发。
总角:儿童把头发收束起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代指幼年。
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十三:为13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
2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
《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 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
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
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
《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
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
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宋代17 华诞 生日。华,光辉,光彩。
华诞即对人生日的美称。18 悬弧之辰 男子生日。
古代诞生礼俗,生了男孩便在门的左侧挂一张弓——弧。后因称生男为悬弧,男子生日即称为悬弧之辰。
19弄璋 男孩诞生。璋,一种玉器,为古代王侯所佩用。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司,载寝之裳,载弄之璋。”意谓希望所生的男子将来也能佩带玉饰,成为王侯。
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20弄瓦 女孩诞生。
瓦,一种纺锤,妇女纺织的工具。《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衣之褐,载弄之瓦。”
意谓希望所生的女子将来能胜任女红。后因称生女为“弄瓦”。
3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4 求五十大寿祝寿语五十岁: 庭帏长驻三春景 海屋平分百岁筹 元龙早日推湖海 安石中年有竹丝 半百光阴人未老 一世风霜志更坚 年齐大衍经纶富 学到知非德器纯 五十华诞开北海 三千朱履庆南山 海屋筹添春半百 琼池桃熟岁三千 读书砥行堪知命 安富尊茶且慕亲 大衍宏开光禹范 知非伊始学蘧年 花甲正圆十年再造 林壬入颂百岁半临 学到知非宏开寿域 年齐大衍共晋霞觞 人方中午五十日艾 天予上寿八千为春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 百年上寿如日方中 吾辈当惜分阴万八千日莫虚掷 劝君更尽杯酒四十九年应知非 数百岁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 不福星真福星即此一言可为君寿 已五十再五十请至百岁再征余文。
1 18岁用文言文怎么说
18岁是没有具体的说法的,男子15岁到20都可以称为称束发,女子还没出嫁,就可以称为待年或待字。
舞象之年—— 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束发——男子十五。
及笄——女子十五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弱冠、初冠——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扩展资料 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穿了,就是改变发式。
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
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 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
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 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
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女娃”。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
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
宾取之字与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 -年龄。
2 今年十八岁怎样用古文说吾已一十有八,当为实事。
古代年龄的说法:
0岁:襁褓,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会。
2岁:孩提,两三岁的儿童。
3、4岁:垂髫。
8岁:总角总角:八九。
9岁:黄口 。
10岁:幼学。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十三、舞夕之年。
15岁:及笄、志学之年、束发、舞象之年、成童。
16岁:二八。
20岁:加冠、结发、弱冠。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
40岁:不惑之年。
50岁:艾、知命之年。
54岁:六九年。
60岁:耳顺之年、花甲、耆 。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耋。
77岁:喜寿;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
88岁:米寿 。
90岁:鲐背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上寿。
108岁:茶寿。
140岁:双稀、双庆。
3 18岁的女生用古文怎么说18岁的女生用古文叫“待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
女子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闺中”。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意思是女子到了婚嫁年龄,盘发结笄,表示成人。 女子的成年礼比男子要早好几岁,十五岁的时候就要举行成年礼,称作“及笄”,“笄(jī)”是簪子,盘发结笄,表示成人了。
这时要取一个“字”。举行完笄礼,女子就可以出嫁了。
但是在笄礼之后、出嫁之前的这一段时间,这位成年女子的状态就称作“待字”或者“待字闺中”。女子尚未婚配,就好像在等待那个成人时方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56663才可以取的“字”一样,故称“待字”,这当然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字”的引申义就是“女子许嫁”的“许嫁”二字。
字,孕也。生子、出嫁之意。
古文字形象而是上面一个房子,下面一个婴儿。
扩展资料:
2、初度:周岁。 3、生小:幼年。
4、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5、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
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教数:9岁。
8、外傅:10岁,出外就学。 9、束发:束,捆,结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古代年岁的别称。
10、舞勺:13岁。 11、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13、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4、弱冠:指男子20岁。
弱,弱小。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5、而立:指30岁。 16、不惑:指40岁。
17、强壮:指四十。 18、艾:指50岁。
19、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0、古稀:指70岁。 2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2、耄耋:指八九十岁 23、黄发:指长寿老人。 24、鲐背:指长寿老人。
1 女子及笄赠言 或用于祝福刚成年女子的古文
笄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为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
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
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女子年十五岁,则称为“及笄”。
《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
十有五年而笄。”
一、行礼年龄《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二、行礼日期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
三、注意问题1)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2)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
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四、笄礼的简明操作仪程准备活动1 筮日:即确定日期。
2 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参礼人员:笄者;主人——一般为笄者的双亲;正宾——有德才的女性长辈;有司1人——为笄者托盘的人;赞者1人——协助正宾行礼,一般为笄者的好友、姊妹;观礼者若干。3 器物陈设:场地、服制、礼器、音乐等。
场地:古时笄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服制1)采衣:采衣即未行礼之前穿的童子服。
根据冠礼的资料:样式是短褂裤,缁(黑)布为衣,朱红色的锦边。 2)初加:发笄和罗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
衣缘没有文饰,腰带用普通的细布带。 3)再加:发簪、曲裾深衣。
4)三加:钗冠。正式的大袖长裙礼服,上衣下裳制。
佩绶等饰物。衣服的摆放:按顺序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要加的发饰,由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发笄、发簪、钗笄。
说明: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尤其是曲裾的),是公认的最能体现汉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饰,象征着花季少女的明丽;最后隆重的大袖礼衣则反映了汉族女子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礼器①醴酒1杯②饭1份③小几一个④席子3张:1张置于场地东侧,用来放置要穿的三套服装。
另2张并列置于场地中央偏西侧,放座垫(是用来跪坐的)。⑤盥1个⑥香炉,香⑦挂图1张⑧观礼者座垫若干。
音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华夏的礼乐文明是一个整体,礼乐不可分。
笄礼仪程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2)就位:有严格的顺序。
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4)笄者就位: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
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5)宾盥:就是正宾洗手做准备。
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
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6)初加: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
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幅尽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一拜: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
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
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9)二拜: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
这是第二次拜。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10)三加: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
2 关于“女子及笄”的诗句有哪些《迷仙引·才过笄年》 宋代:柳永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宋代:柳永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蓦山溪》 宋代:周紫芝 月眉星眼,阆苑真仙侣。娇小正笄年,每当筵、愁歌怕舞。
水亭烟树,春去已无踪,桃源路。知何处。
往事如风絮。 如今闻道,误剪香云缕,闲系小乌纱,更无心、浅匀深注。
三山路杳,终不是人间,知谁与。吹箫女。
共驾青鸾去。《看新婚》 唐代:郑世翼 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摽梅。
疑逐朝云去,翻随暮雨来。 杂佩含风响,丛花隔扇开。
姮娥对此夕,何用久裴回。
3 讲女子及笄的诗句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 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 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 澄妆影于歌扇,散衣香于舞风,拭珠沥于罗袂,传金翠杯于素手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花钿委地无人收,方是真饰缘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 经珠不动凝两眉,铅华销尽见天真 楼中少女弄瑶瑟,一曲未终坐长叹 美人才调信纵横,非将此骨眉公卿 美人在时花满堂,至今三载闻余香 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美人在时花满堂,至今三载留余香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4 像花甲,古稀等的这些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哪些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语襁褓(qiǎng 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期(jī)颐:一百岁详细: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鑞]: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范看¡罚骸捌渥铀锼湓邝伥常薪苑夂睿ْ鼐 !?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九龄:为9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5岁为“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二八:为16岁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肺؟罚院蟠?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花甲之年:指60岁还历之年:指60岁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耄耋:耄[m鄌],《盐铁论沸⒀分行吹溃骸捌呤浑!薄独窦欠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闭,《尔雅肥脱浴纷ⅲ骸鞍耸ˆ蟆!卑焉厦婕钢炙捣ê掀鹄矗颐强梢钥吹剑半q蟆笔侵溉说母呤伲笤际恰捌呃习耸绷恕km鄌]耋[di闭: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
5 语文文言文中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6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刘昉,博陵望都人也(1)C “岂”,表反问,位于句首,其前断句,排除A、B;“王”为名词,作“归”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静帝是小孩子,不懂事,怎能干大事!现在,先皇帝刚刚去世,群臣尚在担忧大王您暂回王府去,等事情安宁之后,您再入宫当天子,这是万全之计呀!(2)D 满15岁的女子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为“及笄”(3)A 宣帝和静帝都是周朝皇帝,不是隋朝皇帝根据原文“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可知进位柱国不能看作是受到重用(4)①悆:舒适;俱:都;属:通“嘱”,嘱咐;属以后事: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翻译为:到宣帝不行时,宣帝召刘昉和颜之仪都到卧室里去,把后事嘱托给他们②衔:记恨;为:做;益:更加;见:表被动;疏忌:疏远猜忌句子翻译为:高祖很记恨他,让高颎代他做司马此后刘昉渐渐地被疏远猜忌答案:(1)C(2)D(3)A(4)①到宣帝不行时,宣帝召刘昉和颜之仪都到卧室里去,把后事嘱托给他们②高祖很记恨他,让高颎代他做司马此后刘昉渐渐地被疏远猜忌参考译文: 刘昉,博陵望都人刘昉生性狡猾,有奸术北周武帝时,因他是功臣之子,而入朝侍奉皇太子到北周宣帝继位后,他凭着技艺和奸佞而被宣帝亲近,出入宫廷,宠幸冠绝一时他被授为大都督,迁为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都被亲近信任到宣帝不行时,宣帝召刘昉和颜之仪都到卧室里去,把后事嘱托给他们宣帝嗓子哑了,不能再讲话刘昉看静帝太小,不堪国家的负担刘昉向来就深知隋高祖,又因他是皇后的父亲的缘故,有大名于天下,于是与郑译谋划,让高祖辅佐朝政高祖为北周丞相后,任命刘昉做司马当时宣帝的弟弟汉王宇文赞住在皇宫里,每每与高祖同帐而坐刘昉把些美妓献给宇文赞,宇文赞很高兴刘昉趁机劝说宇文赞:“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众望所归静帝是小孩子,不懂事,怎能干大事!现在,先皇帝刚刚去世,群臣尚在担忧大王您暂回王府去,等事情安宁之后,您再入宫当天子,这是万全之计呀!”宇文赞当时还未成人,见识平庸低下,听了刘昉这番话,以为是真的,于是听了他的话高祖因刘昉有定策之功,授他上大将军,封他为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都是心腹刘昉自恃其功,颇有骄傲之色但他生性粗疏,特贪财利,富商大贾从早到晚都有很多在他家里那时尉迟迥起兵反叛,高祖令韦孝宽讨伐他官军到了武陟,诸将行动不一高祖想派刘昉或郑译去监军,因此对他们说:“要派心腹去统领大军,你们这两个人,谁去啊?”刘昉说未曾为将,郑译又以母亲年老为托辞,高祖不高兴高颎请求让他去,于是派他去监军从此高祖对他们的恩宠和礼遇渐渐差了另外,王谦和司马消难相继谋反,高祖很担忧,废寝忘食刘昉游玩纵酒,不以职责为念,相府的事情,多被遗忘丢下高祖很记恨他,让高颎代他做司马此后刘昉一天天被疏远猜忌高祖受禅后,他升任柱国,改封为舒国公,闲居无事,高祖不再用他刘昉自认为是佐命元勋,中途被疏远,心里很不安后遇京城闹饥荒,皇上下令禁酒,刘昉却派妾租房子,当垆卖酒治书侍御史梁毗上奏高祖,弹劾刘昉,有诏不处理他当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都失职怨愤,刘昉与他们交往,多次来往于是谋划造反,答应推举梁士彦为皇帝后来事情泄露,皇上追究不放刘昉自知躲不脱,默然无语于是被杀,全部家产被没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