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后有什么影响?

问答07

胆囊切除后有什么影响?,第1张

胆囊切除后有什么影响?
导读:胆囊能将人体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起来并加以浓缩,进食时胆囊收缩将储存的胆汁释放出来,帮助消化食物。当胆囊产生息肉、结石或其他情况时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胆囊切除后可能对身体有这些影响:1、消化不良: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器官能分泌胆汁,胆汁有促进消化的

胆囊能将人体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起来并加以浓缩,进食时胆囊收缩将储存的胆汁释放出来,帮助消化食物。当胆囊产生息肉、结石或其他情况时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胆囊切除后可能对身体有这些影响:

1、消化不良: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器官能分泌胆汁,胆汁有促进消化的功能,胆囊切除后机体消化功能减弱容易产生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2、胃炎、食道炎:胆囊切除后大量胆汁持续进入肠道,大量胆汁积聚在肠道容易向胃内反流,长期如此会导致pH值上升和细菌繁殖,从而形成反流性胃炎和食道炎;

3、肝胆管结石:胆囊有浓缩胆汁的能力,浓缩的胆汁可以溶解体内胆固醇,胆囊切除以后身体对胆固醇的溶解度降低,容易造成胆固醇聚积,从而形成肝胆管结石;

4、结肠癌:肝脏能分泌初级胆酸,初级胆酸进入肠道和细菌接触转变为次级胆酸,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进入肠道,长期如此会引起次级胆酸浓度升高,增加患结肠癌的概率。

胆囊切除术后要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避免发生感染;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饮食上尽量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

首先要了解胆囊的功能,你知道吗?其实胆囊是不能分泌胆汁的。胆汁由肝脏产生,通过胆管进入胆囊。肝脏每天分泌800至1000毫升胆汁。所以胆囊是存放胆汁的地方,胆囊也可以浓缩胆汁,可以浓缩30倍。如果我们不吃东西,胆汁就不会被释放并储存在胆囊里。当我们进食时,食物进入胃和小肠,可以促进身体分泌一种叫做胆囊收缩素的激素,它可以促进胆囊收缩,释放出大量高浓度的胆汁。胆汁的主要作用是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吸收。

胆囊切除后,肝脏分泌的胆汁会直接进入十二指肠,从而失去分泌的节律。而且分泌的胆汁浓度比较稀,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脂肪的吸收。但是人体有代偿能力,会慢慢适应。所以术后半年左右要注意饮食。

清淡饮食,低脂高蛋白饮食。胆囊切除后,机体释放胆汁24小时,但胆汁变稀。如果短时间内摄入大量脂肪,人体释放的胆汁将不足以吸收全部脂肪,不能吸收的脂肪会导致腹泻,俗称脂泻。道理差不多。一次吃多了会增加身体负担,短时间内也分泌不了那么多胆汁。当你手术后开始恢复时,我们建议你按时吃三餐,每顿饭后吃六七分钟,早晚吃点零食。

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胆囊切除术后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建议适当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首先,酒精对胃和肝脏不好,而且喝酒的时候容易多吃,喝酒会损伤胰腺,导致胰腺炎。胆囊切除术后,更容易诱发这种情况。所以,胆囊切除术后,需要戒酒。

胆囊切除术后,胆汁不断释放到肠道,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腹泻、腹痛等不适。胆囊切除术后,喝点酸奶或者口服点益生菌是非常有益的。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进食后,胆囊发生收缩,使储藏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那么,一旦因胆囊病变而切除其胆囊者,会不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和身体健康呢

其实,这种忧虑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因为胆囊并不是身体中不可缺少的脏器,不少高等动物,如马、鹿、象、鲸等,天生就没有胆囊,他们的生活与一些有胆囊的动物没有很大区别。有少数人,由于胆囊的胚胎发育异常,生下来就没有胆囊,但他们照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做了胆囊切除术,病人原来的症状随即消失,虽然失去了胆囊浓缩和贮存胆汁的功能,但对病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并无较大影响。

科学实验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与正常人相比,差别不大。胆固醇结石的病人在切除胆囊后,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会慢慢增加,这样就能使手术前的过饱和胆汁逐步变成正常胆汁。因此,只要在切除胆囊时已将胆管结石完全取出,胆固醇结石就不会再复发。所以,胆囊切除后,对身体健康和消化吸收不会带来不利影响,没有必要担心顾虑。

再者,胆囊切除后,胆管壁会增厚,胆管的粘液腺会增多,胆管经常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补偿因失去胆囊储存浓缩胆汁功能,同时也不致于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手术后不必忌食荤油。如果人体摄入脂肪过少,对身体并无益处,反而对人体健康不利。当然,手术后身体的恢复及补偿功能的建立要有一个过程,动物脂肪和鸡蛋的摄入量不宜太多,食物中脂肪含量也应逐渐增加,使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外科技术,并以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为特点,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1)适应证

①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②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

③直径> 3cm 的胆囊结石。

④充满型胆囊结石。

⑤有症状的和有手术指征的胆囊隆起性病变。

⑥急性胆囊炎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有手术指征者。

⑦估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良好者。

(2)相对禁忌证

①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

②慢性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

③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④有上腹部手术史。

⑤体态肥胖。

⑥腹外疝。

(3)绝对禁忌证

①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急性胆囊炎,如胆囊积脓、坏疽、穿孔等。

②胆石性急性胰腺炎。

③伴有急性胆管炎。

④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

⑤梗阻性黄疸。

⑥胆囊癌。

⑦胆囊隆起性病变疑为癌变。

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⑨中、后期妊娠。

⑩腹腔感染、腹膜炎。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小于45cm×15cm,壁厚> 05cm(超声测量)。

伴有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

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难以耐受手术、麻醉,以及安放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电凝、电切)。

全身情况差不宜手术或患者已高龄,无胆囊切除的强有力指征,膈疝。

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范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某些原来是手术相对禁忌证的疾病也不断被尝试用腹腔镜来完成。如继发胆总管结石已部分能用腹腔镜手术来解决。在取得必要的经验之后,将有更多的疾病可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4)手术步骤

①制造气腹。沿脐窝下缘做弧形切口,约10mm 长,若下腹有过手术,可在脐上缘以避开原手术瘢痕,切开皮肤。

术者与第一助手各持布巾钳从脐窝两侧把腹壁提起。术者以右手拇指、食指挟持气腹针(Veress 针),腕部用力,垂直或略斜向盆腔刺入腹腔。

在穿刺过程中针头突破筋膜和腹膜时有两次突破感;判别针尖是否已进入腹腔。可接上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当针尖在腹腔内时呈负压。接上气腹机,若充气压力显示不超过173kPa,表明气腹针在腹腔内。开始充气时不应过快,采用低流量充气,每分钟1 ~ 2L。

同时观察气腹机上的腹腔内压力,充气时压力应不超过173kPa,过高说明气腹针的位置不正确或麻醉过浅及肌肉不够松弛,要做适当调整。当腹部开始隆起和肝浊音界消失时,可改为高流量自动充气,直至达到预定值(173 ~ 200kPa),此时充气3 ~ 4L,患者腹部完全隆起,可以开始手术操作。

在脐部气腹针处用巾钳将腹壁提起,用10mm 套管针穿刺,第1次穿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是腹腔镜中较危险的一个步骤,要格外小心。将套管针缓慢地转动,用力均匀地进针,进入腹腔时有一个突然阻力消失的感觉,打开封闭的气阀有气体逸出,此即穿刺成功。连接气腹机保持腹腔内恒定压力。然后将腹腔镜放入,在腹腔镜的监视下进行各点的穿刺。

一般在剑突下2cm 穿刺,放入10mm 套管以备放电凝钩、施夹器等器械;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cm 或腹直肌外缘和腋前线肋缘下2cm,各用5mm 的套管针穿刺,以放入冲洗器和胆囊固定抓钳。这时人工气腹和准备工作已完成。

由于制造气腹和第1 次套管针穿刺可误伤腹腔内的大血管和肠管,且术中不易发现。近来不少人改为在脐部开一小口,找到腹膜,直接把套管针放入腹腔充气。气腹制造成功后,开始手术操作。

②解剖Calot 三角区。用抓钳抓住胆囊颈部或Hartmann 囊,向右上方牵引。最好将胆囊管牵引与胆总管垂直,以便明显区分两者,但注意不能把胆总管牵引成角。用电凝钩把胆囊管上的浆膜切开,钝性分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分清胆总管和肝总管。因该处离胆总管较近,尽量少用电凝,以免误伤胆总管。用电凝钩上下游离胆囊管,并看清胆囊管和胆总管的关系。在尽量靠近胆囊颈的地方上钛夹,两个钛夹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钛夹距离胆总管至少应有05cm。在两钛夹之间用剪刀剪开,不能用电切或电凝以防热传导而损伤胆总管。而后在其后方找到胆囊动脉,并置钛夹剪断。切断胆囊动脉后不能用力牵拉,以免拉断胆囊动脉,并注意胆囊的后支血管。仔细剥离胆囊,电凝或上钛夹止血。

③切除胆囊。夹住胆囊颈向上牵引,沿着胆囊壁小心剥离,助手应协助牵拉使胆囊和肝床有一定的张力。将胆囊完整地剥下,放在肝右上方。肝床用电凝止血,用生理盐水仔细冲洗,检查有无出血和胆漏(在肝门处置一纱布块,取出后检查有无胆汁染色)。吸尽腹腔内积水后将腹腔镜转换到剑突下套管中,让出脐部切口,以便下一步从结构比较松弛、容易扩张的脐部切口取出大于1cm 的含结石的胆囊,如果结石较小也可以从剑突下的戳孔取出。

④取出胆囊。从脐部的套管中将有齿爪钳送入腹腔,在监视下抓住胆囊管的残端,将胆囊慢慢地拖入套管鞘内,连同套管鞘一起拔出。在抓胆囊时要注意将胆囊放在肝上,以避免锋利的钳齿误伤肠管。如果结石较大或胆囊张力高,切不可用力拔出,以免胆囊破裂,结石和胆汁漏入腹腔。这时可用血管钳将切口撑大后取出,也可用扩张器把该切口扩张至20cm,如果结石太大可将该切口延长。如有胆汁漏至腹腔,应用湿纱布从脐部切口进入将胆汁吸净。

结石太大不能从切口中取出时也可以先把胆囊打开,用吸引器吸干胆囊内的胆汁,钳碎结石后一一取出,如果发现有结石落入腹腔中要予取尽。检查腹腔内无积血和液体后拔出腹腔镜,打开套管的阀门排出腹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然后拔出套管。在放置10mm套管的切口用细线做筋膜层缝合1 ~ 2 针,将各切口用无菌胶膜闭合。

(5)主要并发症

①胆管损伤。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胆管损伤和胆汁漏发生率约10%。应引起足够重视。主要因Calot 三角解剖不清而误伤,特别是对常见的胆总管或胆囊管的变异缺乏警惕。在分离胆囊管时不慎将胆管热损伤,术中没有胆汁外漏,术后热损伤区域组织坏死脱落亦可引起胆汁漏。另外,胆囊床往往有较大的迷走胆管,术中电凝不能完全凝固,亦可形成胆漏。胆管损伤的主要表现为剧烈的上腹疼痛、高热和黄疸。有典型表现者一般在术后得到及时处理;但少数患者仅表现为腹胀、食欲缺乏和低热并进行性加重,对这种患者要密切观察,有在术后数月发现腹腔内胆汁存积的报道。判断有无胆汁外漏主要靠超声或CT 检查,然后在超声或CT 引导下细针穿刺或用放射性核素肝胆造影加以证实。

②血管损伤。一类为制造气腹和放套管针时,针尖损伤腹主动脉、髂动脉或肠系膜血管引起的大出血,屡有因套管针穿刺引起死亡的报道。因此在气腹成功后,腹腔镜应将全腹窥视一遍以防遗漏血管损伤。

另一类是肝门解剖不清或因胆囊动脉出血误钳夹右肝动脉或肝固有动脉,也有在解剖时将门静脉损伤的报道。曾有误夹肝动脉而引起右肝坏死的报道。

③肠损伤。肠损伤多为电凝的误伤,主要是电凝钩没有置于电视监视画面而不被发现,术后出现腹痛、腹胀、发热,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其病死率较高。

④术后腹腔内出血。术后腹腔内出血也是腹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损伤的部位主要是胆囊附近的血管,如肝动脉、门静脉等及脐周穿刺时损伤腹主动脉或腔静脉。表现为失血性休克,腹部隆起,周围循环衰竭。应立即开腹手术止血。

⑤皮下气肿。皮下气肿的原因,一是在制造气腹时,气腹针没有穿透腹壁,高压的二氧化碳进入皮下;二是因皮肤切口小,套管针嵌得很紧而腹膜的戳孔较松弛,手术中二氧化碳气体漏进腹壁皮下层。术后检查可以发现腹部皮下捻发音,一般不用特殊处理。

⑥其他。如切口疝、切口感染以及腹腔脓肿等。

传统的开腹手术分顺行性切除和逆行性切除两种。如遇胆囊三角解剖异常或炎症、水肿、严重粘连不易分离时,亦可采用顺逆结合的方法切除胆囊。

(1)顺行性胆囊切除

①显露和处理胆囊管。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外缘剪开胆囊颈部左侧的腹膜,仔细分离出胆囊管,距胆总管05cm 处钳夹切断胆囊管结扎。

②处理胆囊动脉。解剖胆囊三角,找到胆囊动脉,注意其与肝右动脉的关系,证实其分布至胆囊后,在靠近胆囊一侧钳夹、切断并结扎,近端双重结扎。如能清楚辨认局部解剖关系,可先于胆囊三角区将胆囊动脉结扎切断后,再处理胆囊管。

这样手术视野干净、出血少,可放心牵拉胆囊管,使扭曲盘旋状的胆囊管伸直,容易认清和胆总管的关系。如胆囊动脉没有被切断、结扎,在牵拉胆囊时,很可能撕破或拉断胆囊动脉,引起大出血。

③剥除胆囊。在胆囊两侧与肝面交界的浆膜下,距离肝脏边缘1 ~ 15cm 处,切开胆囊浆膜,如近期有过急性炎症,即可用手指或纱布球沿切开的浆膜下疏松间隙进行分离。

如胆囊壁增厚、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剥离时,可在胆囊浆膜下注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或025% 普鲁卡因,再进行分离。分离胆囊时,可从胆囊底部和胆囊颈部两端向中间会合,切除胆囊。如果胆囊和肝脏间有交通血管和迷走小胆管时,应予结扎、切断,以免术后出血或形成胆瘘。

④处理肝脏。剥除胆囊后,胆囊窝的少量渗血可用热盐水纱布垫压迫3 ~ 5 分钟止血。活动性出血点应结扎或缝扎止血。止血后,将胆囊窝两侧浆膜用丝线做间断缝合,以防渗血或粘连。但若胆囊窝较宽、浆膜较少时,也不一定做缝合。

(2)逆行胆囊切除术

①切开胆囊底部浆膜。用卵圆钳夹住胆囊底部做牵引,在胆囊周边距肝界1cm 处的浆膜下注入少量生理盐水,使浆膜水肿浮起,在该处切开浆膜。

②分离胆囊。由胆囊底部开始,在胆囊的浆膜下间隙分离胆囊至体部。分离时的结扎、切断都必须紧靠胆囊壁进行。遇粘连紧密、分离困难,可切开胆囊底,用左手食指伸入胆囊内做引导,在胆囊壁外周进行锐性分离。

③显露、结扎胆囊动脉。当分离达胆囊颈部时,在其内上方找到胆囊动脉,在贴近胆囊壁处将动脉钳夹、切断、结扎,近端双重结扎。

④分离、结扎胆囊管。将胆囊颈部夹住向外牵引,分离覆盖的浆膜,找到胆囊管,分离追踪到与胆总管的交界处。看清二者的关系,在距胆总管05cm 处钳夹、切断后,切除胆囊。胆囊管残端用中号丝线结扎后加缝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