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生活习性最简单的内容有哪1

问答 0 21

白族的生活习性最简单的内容有哪1,第1张

白族的生活习性最简单的内容有哪1
导读:1、婚姻与家庭白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除同姓同宗不得结婚外,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都可通婚。怒江白族无赘婿习俗,独女也要出嫁,且无权继承家庭财产。2、板凳戏 每逢结婚、建屋时都要邀集村里的人唱板凳戏。3、 珍贵的嫁妆——雕

1、婚姻与家庭

白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除同姓同宗不得结婚外,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都可通婚。怒江白族无赘婿习俗,独女也要出嫁,且无权继承家庭财产。

2、板凳戏

每逢结婚、建屋时都要邀集村里的人唱板凳戏。

3、 珍贵的嫁妆——雕梅

雕梅,是云南白族姑娘珍贵的嫁妆之一。

4、救命房

在白族居住的高寒山区,因气候变化无常,经常是:“山下太阳山上雨,送去尘土走泥泞。春夏秋冬一日现,脱下棉袄又穿裙。”为了使进行野外活动的人们在遇到天气聚变,气温下降时能经险为夷,白族人民在高山无人的交通要塞上,修建起一座座“救命房”。在房中备有柴禾、干粮、饮水等物,以备路人应急。这些应急措施,是白族同胞集资兴办的,这充分体现了白族同胞的传统美德。

5、给新郎新娘出难题

当新郎和新娘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走进家门,客人也一一坐定以后,新郎和新娘要首先走进厨房和茶房,给厨师和茶倌传烟施礼以示感谢。而且凡在场者,无论端茶的,上菜的,还是抹桌子洗碗筷的,一律同等对待。如果忽视了这一礼节,本该上八碗,却只上六碗,留下一对空碗,扣着一张红纸条,有的一面定一副上联,要新郎对下联:有的则写一条谜语让新郎猜。新郎猜中其意,再到厨房传一巡烟,饭菜便会很快就上齐了。

6、白族“三道茶”

白族的“三道茶”,主要用于款待客人。俗称“头道苦、二道甜、三回味”。主人先将特制的小砂制烤茶罐放在火上干烤。待烤茶罐烤热后,才放入本地产的绿茶焙烤,边烤边摇动手中的烤茶罐。等罐内的茶叶烤黄,散发出香味,再将煮沸的泉水沏入罐内,稍煨一会儿,就把茶倒入小茶盅里,双手递给客人。这是第一道茶。因为茶味略苦,所以称为“苦茶” 。

第一道茶斟完后,主人延用剩余的茶叶,在烤茶罐里再加入煮沸的泉水,稍煨待用。另在小茶碗里放入适量的红糖和核桃仁片,然后沏入茶水,即做成第二道茶,称为“甜茶”。第二道茶斟完后,主人将从牛奶里提炼熬制出的乳扇片放在文火上烘黄,然后用手将乳扇片撇成小块儿放入小茶碗,再加入红糖,沏上茶水,即做成第三道茶,称为“香茶” 。

白族的三道茶,主要是敬给来访的客人。当每道茶制成后,主人要双手举杯齐眉,敬献给客人。客人接过茶后,不可接过来就喝,而要转敬给主人家中最年长者,等到在座的人都轮敬一遍后,才可品尝。有的客人不知这一习俗,接过茶便一口而尽,这是不礼貌的。白族的三道茶“头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让人们永远记住白族人民深厚美好的情义。

“独席”

独席是白族人婚嫁时为新郎和新娘单独准备的一种独特的宴席。白族人办婚礼时,新郎带着迎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这时新娘家的亲朋好友正在开怀畅饮,新郎还不可以马上把新娘带走。要等新娘家的人吃饱喝足,新郎和迎亲的队伍才可以吃饭。新郎吃的是特意为他安排的一桌酒席,因此叫“独席”。

吃独席是很有讲究的。白族人有“东床快婿”之说。新郎入席时不可坐错了位置,一般先按东、南、西、北共设八个座位。如果堂屋坐西朝东,新郎就只能坐东面左手边的座位。如果坐错了位置,就表明新郎不懂礼节,会被亲朋好友取笑。新郎吃完了独席,方可以把新娘娶回家。新娘到了婆家也要吃独席。不过新娘的独席可以随意一些,新郎可以在旁作陪。

独席有八碗一大盘和十碗一大盘之分。碗装热菜,盘盛凉菜拼盘,花色品种多样。不论是新郎的独席还是新娘的独席,吃独席时每一种菜都要吃一点,不可挑食,更不可拿筷子随意在碗盘中乱翻。独席是白族婚礼上一项十分独特的礼仪,一直延续至今。

白族香荷包

白族人把白族的香荷包视为吉祥物。香荷包分为四类:“常用、祝福、喜庆、表心。”各式各样的香荷包,根据不同的情况又有各自的用途。祝老人长寿,则用配以祥花瑞草、系有长缨珞的长寿福禄荷包。婴儿满月,多用十二生肖为造型的祝福荷包。荷包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先用硬布剪出荷包的形状,再用彩色花布剪出荷包的外套。荷包大多制作为石榴、葡萄、莲花、金鱼、葫芦、寿桃、蝙蝠、柑桔、金猴、骏马等各种形状。有的香荷包里面装有稻、麦、包谷、蚕豆、高粱,称为五谷丰登荷包。有的内装具有驱蚊、杀菌功效的中草药和香料,称为吉祥荷包。荷包用彩色线缝合而成,上面绣上所需图案,系上线并缝缀各式缨珞,精美、漂亮的香荷包就做成了。琳琅满目的香荷包反映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吉祥如意的希冀和企盼。

“银三须”

银三须因形状似三条龙须而得名,是挂在白族妇女胸前的一种银制链类饰物。白族以白为喜,白族妇女的服饰多以白色绣花为主,所以银白色的银三须深受白族妇女的喜爱,更得到中外旅游者的喜爱和好评。作银三须是一件既复杂又精细的活。一个银三须一般约需要用细银丝十五米,由999个扣链,108个细件组合而成。制作时先把白银抽成细丝,再绞成各种形状的小扣,扣锁相连制成银链。然后用三个用银链做成的链花,把三条银链并排固定,即为“三须”。在三须顶端,再加上由四条银丝缠绕的圆圈扣锁,作为扣系的环扣。这就是银三须的基本制作。

银三须品种花样繁多。有由三个白鹤、六个太阳、九朵祥云组成的三角形银丝编织图案的银三须,称为“领结链花”,寄喻“鹤鸣九天、四海吉祥”之美好愿望。领结链花下端是三条并列的十二个莲花造型的银链,意为一年十二个月“祥和 (荷)连(莲)年”。也有象征兴旺发达、万事如意的“如意链花”。如意链花中心是瓜果造型,下端由一如意造型的链花固定,四周则由大小不一的九个如意盘绕。如意链花下缀三条银链,链扣为二十四朵不同的造型的花朵组成,代表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寓意生活繁花似锦。如意链花四周还有六个蜜蜂造型陪衬,有由二十四朵花扣组成的六个链扣,寓意岁月如蜜,六六大顺。还有一种“葫芦链花”,正中是一个葫芦图案,下系以三条由九十九扣如意形环扣组成的银链,链端分别系缀上针线包、小剪刀、小圆镜、小梳子等等。还有许许多多做工讲究、美观大方的银三须,在此不作赘述,还是留待各位将来到大理旅游时,慢慢去欣赏吧。

礼仪及禁忌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白族喜欢敬茶待客,同样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生小孩时除接生婆外,一律不准入内,孩子的生辰八字与父母相克的要由别人取名。

婚忌 举行结婚仪式的各种忌讳。云南各民族因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不同,因此除婚姻制度及择偶有各自的规定和要求外,还有许多禁忌。白族婚日迎新娘,要看卜书当天忌什么,如忌路则要在迎亲的路上沿途敲锣,忌地则要在屋内地上铺席。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丧葬 在丧葬方面,明代以前因受佛教影响,盛行火葬;经过长期演变,解放前已改用棺木士葬。男子死后一般即行装殆,妇女必须等候娘家人看后才能人棺。以后出滨送祖坟安埋。一般人家的坟墓为"一层桥"或"两道花门",穷苦者仅垒土为坟,而达富贵人则竖"三碑四技",建有"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等守卫坟墓。碧江白族停尸在正房中,晚闯围绕尸体跳舞、唱挽歌。出摈后垒土坟,并在死者头部方位竖一根长粟木,挂有土锅、麻布裳等祭物。将死者生前用物一并殉葬,以示悼念。解放后,革除了丧葬中许多繁文缛节,大大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对生产、生活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白族葬礼,重接气",放含口时举行送魂归祖地仪式。然后向亲邻报丧,由孝子净尸,停放尸体并杀猪祭灵。入棺仪式要请村中老人主持。木匠师傅点血开棺,主持人以言语安魂,之后设灵堂亲友前来祭拜,夜晚以歌舞送灵。丧葬形式为土葬。

路葬 旧时白族葬俗。在白族地区,自杀死者和其他非正常死亡者,被认为其灵魂不能进入天堂或地狱,更难于投胎转世,这类亡灵缺乏衣禄就偷偷投胎,待骗得衣禄又死去。因此,死去的婴儿被认为是偷生鬼,要将尸体葬于大路正中,上压石板,意为让千人踩、万人踏,使其永远不得偷生。

做寿鞋 在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习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大理三月好风光

在白族人民的心目中,阳春三月是最美好的时节。 雪峰掩翠的点苍山,碧波荡漾的洱海湖,竞相怒放的山茶花……,交织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然而,白 族人民讴歌“大理三月”,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原因: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盛会,是那样地使人留连忘返!

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 二十在点苍山麓举行,其宗旨是祈盼五谷丰登。三月街过去叫做“观音节”。还有一种“月亮会”的传说:大 理国的三公主爱上了一个渔民小伙子,两人在三月十五 这天去月亮上赶会,没买到农具,也没买到渔网,便回到家乡。众乡亲把月亮上的街子移到地上,于是大理便出现了赶街的盛会。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三月街做为 规模宏大的物质交流会出来已久。清代大理学者师荔扉写的《三月词》中写道:“结队相携赶月街”。至今, 大理人仍习惯称三月街为“月街”。每到会期,货棚栉 比,游人如潮。争相选购自己所需的物品。三月街也是白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会街期,歌舞不绝 ,戏曲连台,传统的赛马、赛龙船,敲金钱鼓,耍霸王 鞭,白族古调,精雕细刻,民族风味吸引着白、回、汉、藏、彝、纳西、傣等民族前来赴会,每天达10 万人次以上。每年都有英、美、德、意、日、港澳同胞等数 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游历观光。

三月街还是白族青年男女结识相会、谈情说爱的佳期。在大理,情人相恋的美好去处,莫过于蝴蝶泉。一对青年男女为坚贞不渝的爱情而跳潭化蝶的传说,使蝴 蝶泉成为大理地区最富浪漫色彩的胜景。“大理三月好 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动人心弦的歌曲,带着三月盛会的祝福,飞 出大理,飞遍祖国四面八方。

1、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

传统节日: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

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

2、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总人口数为147828人 。

传统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祭祀天神“木代”的传统祭典活动。“木代”是景颇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能够给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拥有祭祀权力的神。祭祀“木代”的目脑是山官显示威望和权势的象征,举行次数越多、规模越大,山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就愈高。

过去,目脑主要为祭祀、庆祝丰收、庆祝战争或拉事的胜利而举行。举行目脑时,山官统辖之下的村寨须筹集猪、牛等祭品进行供奉,牺牲和耗费十分巨大,因此祭祀“木代”的目脑并不普遍,一个山官辖区一般数年或数十年才举行一次。

目脑以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形式呈现,内含祈求木代及其他诸神保佑辖区居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意蕴。因此,山官举行目脑之际,百姓均踊跃参与。

3、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数为39555人。

传统节日: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

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

4、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中国一侧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总人口数为20556人。

传统节日:

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泼水节(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一共有三天。仪式开始这天,德昂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己准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

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致罢祝词,男青年们敲响了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

5、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6、纳西族(Naxi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传统节日: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棒棒会,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

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白族的春节不以“腊八”节为起点,而是以立春为起点。“立春”,白族俗称“代处”[dain cvnl],意为“打春”,也是夏历岁时第一个节气。白族视立春为上年四时之终,下年四时之始。民间有“迎春”和“打春牛”之俗。

旧时立春这天,县官率僚属耆绅着礼服至郊野的社稷坛,以五辛盘(俗称春盘)和春酒迎祭春帝与芒神,称为“迎春”。祭祀毕,象征性地鞭打,俗称“打春”,衙役把泥塑春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块,放入处家田中,以祈庄稼避虫害,得丰收。“打春”完毕,白乡人回到家中焚香静守,不出远门,以永一年四季平安,春节就这样开始了。

腊月三十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白语称“阳汪机”[yanp nga jix]或“斗己佳”[dop jit jia],即汉族的除夕节。白族人视这一天为春节的重大节日,为了过好这个节日,以讲清洁卫生著称的白族人于腊月二十四日起就要拆洗铺盖、衣物,并要把家中里里外外扫除干净,谓之“凑巩”[co gonp],即除尘,寓意把一年苦愁扫除干净。

就在这天,白家人还要进行“送灶”[sonx zop],用饴糖祭灶君老爷,寓意封嘴,从此忌讲脏话、气话和不吉利的话,也有封住灶君老爷的嘴、不让他上天到玉帝那儿说坏话的说法。年三十晚饭后必须洗脚,民间有“年三十洗脚,吃喝都赶着”的惬民谚,寓意年三十洗脚后,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比别人赶先。

除夕这一天,白族人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以自撰自写者为上,内容丰富,词藻高雅贴切,以显示门第、家风和情操。凡家中当年无逝者均贴红联,若家中有丧事未满三年,则张贴绿色或**春联,以示春节对死者的追思和哀悼。春节贴楹联在白乡非常普遍,水平很高,素有“家家楹联、户户种花”的说法,历来有“楹联之乡”的美誉,其书法造诣和楹联寓意被作家白桦、李准、彭荆风称赞为“全国第一”。

除夕这一天,白族人还有“植天神树”的习俗,居民一般都要在大年三十这天在天井植一棵幼松或柏树,也有种栗树的,以作“天神”之位;这一习俗后来慢慢失去了“天神之位”的作用,多数白家人把树苗村到房前屋后或别的什么地方,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种树的做法却一直保存下来。

燃放鞭炮是除夕夜白族人的一项特别重要活动,以表示送旧迎新。同时,除夕夜还要进行年祭,年祭的牺礼主要有猪头(要割去猪舌头,以示不惹是生非)、猪尾巴、公鸡、生鱼,配以豆腐、僧饭、素酒、清茶,先祭天神,再祭家坛、祖宗、门神、井神、畜神。年祭毕,白族人还有封门、封井的习俗,封门以后,各家各户间当晚就不再串客。

祭年结束后,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吃除夕年饭,除夕晚餐的菜肴不仅丰富,而且还有一定寓意,如猪头肉一定要配有猪尾巴,寓意“有头有尾”;蒜苗炒魔芋,寓意“顺顺利利”;烩茈菇,寓意“圆圆满满”;烩莲藕,寓意“通通泰泰”;烩鱼,寓意“吉庆有余(鱼)等等。

年饭吃了,晚辈要向祖宗及长辈磕头,称为辞年。然后在灯火下饮茶吃瓜果看电视守夜,称为守岁。至此,除夕节才算结束。

白族从大年初一到十五的春节活动主要有:开大门、烧头香、抢头水、初一素祭、出行、赏春联、上坟祭祖、拜年、打秋千、请春客、赶娃娃街、祭青姑娘、祭天神、闹龙灯、耍牛舞、过元宵节等。

大年初一凌晨,由男子燃放鞭炮,启开大门,边开门边高声唱颂“开门大吉,在吉大利,新年新岁,顺顺利利”,叫开大门。由白族家中主要当家人等携带鞭炮、香蜡及供品赶往城隍庙、本主庙等寺庙,争取第一家烧香,叫烧头香;能争得第一柱“头香”者,预示一年四季大发大旺。由青年男子带上纸香鞭炮,到溪潭边或山泉旁燃放,提汲清水回家饮用,叫抢头水;谁抢了头水,这寓意万事开头顺利。

就在这一天,白族人还以油煎糯米粉团、彩色米干片、干香椿嫩芽等素品及僧饭、素茶、素酒,对天神、灶神、家坛神、本门历代宗亲、井神、门神逐一进行祭祀,然后到本主庙、观音庙祭祀本主和观音,叫素祭。这一天,除家庭主妇外,大家外出出游;出门时要选择有利方向,贴上一张竖纸条,上写“出门大吉”四个字,以求一年平安。

从大年初二起,各家各户就可以上坟扫墓,祭祀祖宗;还可以打牙祭,敬财神,向财神供奉,以示“抓”财;还可以请春客,宴请新婚夫妇、至亲密友和各地新朋故旧吃宴席;还可以唱社戏、演吹吹腔、耍牛舞、赏春联等,进行各种竞技娱乐活动;最热闹的当然还是拜正月,即拜年。首先要进行家拜,即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尔后给五服之内近亲长辈拜年,最后给五服之外的姻亲长辈和亲朋好友长辈拜年。

拜年所带的礼物一般为饵块、红糖、烟、茶四色礼之类;新婚夫妇则必须带糍粑喜果。凡来拜年,除待以甜茶、苦茶、瓜果、爆米花、米花糖、八大碗筵席之外,长辈要给童辈“压岁钱”。其间,初一到初四早餐的吃食都有一定之规:初一吃糯米红糖薄煎饼,初二吃饵丝,初三吃圆宵,初四吃“牛打滚”(糯米饼在水中煮熟捞出,沾上炒燕麦面及红糖、层层相叠的一种特殊食品),初四以后可以随便吃。初一到初四的吃食,五服之内要乘热互送给本家户族,以示亲情。

在剑川白族过大年,最与众不同、最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是赶“娃娃街”、“青姑娘节”和“雪梨花会”

一、服饰

白族服饰清爽大方。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妇女服饰各有千秋,从服饰可看出年龄大小、成婚与否以及地区差异。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二、饮食

白族以稻米和小麦作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食。喜食酸辣,洱海的鲤鱼、弓鱼、鲫鱼是人们喜食的菜肴,“砂锅鱼”是大理著名佳肴。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油鸡、螺蛳酱等。

三、建筑

白族的建筑艺术独具一格。高寒山区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坝区则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是白族民居的精萃所在。一座端庄的白族民居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扩展资料

白族的节日:

1、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它的起源与观音伏罗刹的传说有密切联系,所以又叫观音市。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至十天。

节日期间,举办传统的赛马、赛龙舟、射弩、打秋千等民间体育比赛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经古乐、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热闹非凡。

2、火把节是白族另一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古称“星回节”,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节日期间最为壮观的是每个白族村寨都要在村子中央的场地上竖起一柱或数柱三四丈高的大火把,树杆作心,外面捆扎竹片、树枝和松明,用彩线系上火把梨、乳扇、鞭炮,插上书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的“升斗”,当夜幕降临,大小火把齐明,红光满天,响声震耳。

中国政府网-白族

白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浓郁的民族风韵,一直以来,白族人民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创造了灿烂的风俗文化。

作为夏历新年的春节,在很早之前就已传入白族地区,至今已成为白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白族也将自己一些独具特色的风俗融入到春节中,在传承与发展中,白族春节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采。

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一天,彼时,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看烟花,以庆祝新年的到来。但在白族地区,大年三十可谓一年中“最忙”的一天,因为白族的大年三十有着众多的新春风俗。

腊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白语称作“阳汪机”

或“斗己佳”

,即汉族的除夕节,白族人视这一天为春节的重大节日。白族人素来以讲清洁卫生著称,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大年三十这天要拆洗铺盖、衣物,并要把家中里里外外扫除干净,白族人民谓之为“凑巩”

,即除尘,寓意把一年苦愁扫除干净。

除夕这一天,白族人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一般是以自撰自写者为上,春联内容丰富,词藻高雅贴切,以此显示门第、家风和情操。白族家中这一年没有逝者的均贴红联,若家中有丧事未满三年,则张贴绿色或**春联,以示春节对死者的追思和哀悼。此外,春节贴楹联在白族地区非常普遍,“家家楹联、户户种花”描述的就是春节的白乡。

“植天神树”也是白族的除夕习俗,这一天,白族人民会在天井种一棵幼松或柏树,也有种栗树的,以作“天神”之位。这天,白家人还要进行“送灶”,即用饴糖祭灶君老爷,寓意封嘴,从此忌讲脏话、气话和不吉利的话,也有封住灶君老爷的嘴,不让他上天到玉帝那儿说坏话的说法。

燃放鞭炮是除夕夜白族人的一项特别重要的活动,以表示辞旧迎新。同时,除夕夜还要进行年祭,年祭的牺礼主要有猪头(要割去猪舌头,以示不惹是生非)、猪尾巴、公鸡、生鱼,配以豆腐、僧饭、素酒、清茶,先祭天神,再祭家坛、祖宗、门神、井神、畜神。年祭完后,白族人还有封门、封井的习俗,封门以后,各家各户当晚都不能再串客。

祭年结束后,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吃除夕年夜饭,白族的除夕晚餐的菜肴不仅丰富,而且还有一定寓意,如猪头肉一定要配有猪尾巴,寓意“有头有尾”;蒜苗炒魔芋,寓意“顺顺利利”;烩莲藕,寓意“通通泰泰”;烩鱼,寓意“吉庆有余(鱼)”等等。

吃完年夜饭后,晚辈要向祖宗及长辈磕头,称为辞年。然后一家人在灯火下饮茶,聊天,看电视守夜,称为守岁。至此,白族的除夕夜才算结束。

白族的除夕夜,紧凑却又美好,家人团聚,祈愿祝福,诉说心肠,寄托着他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一年一度的年夜饭,是全家动员的大餐,吃的是喜悦,品的是亲情,缕缕香味中都是家的味道。那一道诺邓火腿,更是承载着白乡人民的记忆的味道。

诺邓火腿出自勤劳的白族人民之手,他们精选自然放养于云龙县诺邓村的诺邓黑猪,以云龙包谷酒和诺邓盐为配料,借助传统工艺,经屠宰、腌制、堆码翻压、洗晒整形、上挂风干、发酵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诺邓火腿呈自然的褐红色,拆除包装之后,浓郁的香气溢到空气中,钻入鼻孔,虽然尚未入口,但味蕾也感觉到了来自诺邓山野的气息。诺邓火腿醇香的味道里有时间的痕迹,咸淡相宜,恰到好处的咸味并未破坏火腿本身的味道,细细咀嚼,那种香而回甜的感觉始终不散,待整片火腿下肚,香甜之韵还萦绕于唇齿间。

最重要的是,诺邓火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适量的脂肋。由于经过了发酵,各种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吸收,经常食用,有助于虚弱的胃和脾恢复活力。

  背景资料之一:(历史渊源)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南昭时期(649-902)即作为款侍各国使臣的一种礼遇,明代崇祯十年(1637),我国著名的大施行家徐霞客游大理后,对三道茶曾有文字记栽。他写道“注水为玩,初清茶、中益茶、次蜜茶”因三道茶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所以一千多年以来,始终广泛流传于大理白族民众之中。每当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宾客临门,白族同胞都要以原汁原味的传统饮茶方式款待宾朋,让客人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事活动中,品饮茶点、享受茶礼、观赏茶艺、感悟人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习俗与时尚生活必然发生碰撞,古老的民间“三道茶”也必然与现代都市茗饮方式产生摩擦。任何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意,使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民众,都势必走入死胡同,失去生存空间。基于这种认识,云南大理苍山感通索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吉小冬先生与茶友们“临古而不泥古”,对传统的“三选茶”表演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们打破了旧的表演模式,简化了歌舞表演,突出茶艺表演。并且把“三过茶”的人生哲理和表现艺术浓缩提炼为“烤、调、烹”三个字。即烤出生活的芳香;调出事业的主旋律;烹出历史的积淀。改编后的白族三道茶,在幽婉古雅的南诏洞经音乐的旋律中,把白族人民拜天、拜地、拜本主以及崇尚大自然的人文情结融汇于艺术,让客人听其音、观其艺、闻其香、品其味,在浓郁的白族传统文化氛围中,受到艺术玄陶,得到美的享受。

  背景资料:(基本程序及操作)

  第一道“苦茶”

  在火盆上支三角架,用铜壶煨开水,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待发白时投下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罐中发出劈啪声。稍后再冲进开水,煮沸一会儿即斟到预备好的牛眼盅内,至半盅,按辈分先后,长者第一,依次一一敬献。按主不喝客不饮的规矩,主人双手举杯齐眉道声“请”, 并先一口饮尽后,客人方可品茗,道谢意。头道茶经烘烤冲泡,汤色如琥珀、香气浓郁,但入口很苦,寓意要想立业,先学做人。要想做人,必先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第二道“甜茶”

  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白族特制的一种奶制品)、核桃仁、芝麻、红糖等配制调和后斟入小碗或大茶杯内,八成为宜。二道茶香甜可口,浓淡适中,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苦尽甜来。

  第三道“回味茶”

  就是在茶杯中先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然后用沸水冲至半杯为宜。客人接过茶时旋转晃动,使茶水与作料均匀混合,趁热品茶。第三道茶其味甘甜中透出肉桂、花椒的清芬与香郁。寓愈着人生苦短、岁月漫长、酸甜苦辣、冷暖自知、回味无穷。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