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民间庆寿礼仪:庆寿名目繁多,有三朝酒、满月酒、过周酒和每满十岁的“做生日”(县北逢十做寿,县南逢十一做寿)。庆寿是先贺后请,不贺不请,寿礼有寿饼、寿烛、布料、三牲等。寿筵两餐,头天的“暖寿酒”,正日的“拜寿酒”,富户和权贵者还要举行拜寿礼仪
民间庆寿礼仪:庆寿名目繁多,有三朝酒、满月酒、过周酒和每满十岁的“做生日”(县北逢十做寿,县南逢十一做寿)。庆寿是先贺后请,不贺不请,寿礼有寿饼、寿烛、布料、三牲等。寿筵两餐,头天的“暖寿酒”,正日的“拜寿酒”,富户和权贵者还要举行拜寿礼仪。
民间建房和迁居习俗:建房要请堪舆择“三定”:一是定地基,俗说要选择“风水宝地”;二是定方位,俗说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俗说“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仍要供奉数年。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糍”。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
民间迁居称“过火”。迁居时间须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过火担子。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着的火屎,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着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项用具须贴上红纸。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左邻右舍放鞭炮贺行,叫“送火”。走至新居门口,同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有些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迎新邻。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安放祖宗牌位。迁居时,女儿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进新屋。路途上切忌碰上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婚假习俗:媒人初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开出姑娘的生辰八字给男方,俗说“开小八字”;谈定三茶六礼,由男方选择吉日纳采传庚,俗说“开大八字”,今谓“订婚”;婚期前一天,新郎要理发洗澡,男方要杀猪升号,发轿至女方,贫富人家有棉轿、花轿之别。于归之时,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新娘要剃脸、洗澡、“辞神”。辞神后由侍爷抱进轿里。出门后,一路上不敢回头。到夫家拜堂时由契母牵出桥,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暨长辈亲眷,然后夫妻对拜,饮交杯酒。拜完堂由契爹抱进洞房(也有用新席传递走进新房),晚上亲朋闹房,次晨由家婆带入厨房,名叫“睄灶”。迎娶时,男方要给女方多种财礼,如辞神礼、插花礼、剃脸礼、开剪礼、开勺礼、开门礼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宾客给男方送礼,内亲要加送鸡酒,给女方送礼,多为衣料,长辈要另送“压袋礼”。
丧葬习俗:入殓和安葬要择“吉日”,请道士做“功课”,俗说“招魂”、“做香火”。入殓前要“买水”洗尸。安葬前夕,要举行祭奠仪式,有家祭、路祭。一般由子孙、家庭叔孙、内亲等按辈大小依次烧香磕头。权贵者还要举行路祭点旌,入殓完毕和安葬之前,儿孙辈跪在棺材周围吃一餐饭,俗说“食材(财)饭”。安葬出殡时,儿孙要披麻戴孝,穿草鞋,持孝棍,一路丢纸钱,俗说“丢引路钱”,权贵者抬棺游街,以示派场。抬棺出殡,有四人扛和八人扛之分。安葬后,要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不等,俗说“做归山灯”。办丧事时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后请饭。礼物送烛帛、祭轴、祭礼等。
民间禁忌:孕妇忌摸东西,妇女的短裤忌当众凉晒。凡事讲究“吉利”,凡逢喜庆、年节、每月初一、十五要说吉利话,“无”要说成“冇”。小布、大沽等地“帽子”要说成“有子”,因为“帽”与“冇”谐音。农历每月初五日俗称“月忌日”,诸事不宜。五月十三日俗说朝王杀子日,诸事不宜。正、九(农历正月、九月)忌离居。逢七忌出外,逢八忌回家。数词“四”改说“红”,因为“四”与“死”谐音。年初三,俗称“三重日”,忌出门、煮饭。年初五“月忌日”,又说是米谷神生日,忌煮饭、出门、开张。分龙日忌晒衣服、挑尿桶。年初一和花朝日忌用针,白露时刻忌洗脸,俗说洗了脸,脸上会生白斑点。生了小孩忌屋内打钉,和房前屋后动土。泥水匠、“五子”(戏子、渡子、剃头子、仵作子、吹打子)和戴孝服的人,逢年过节忌进他人屋内。如果小孩被人惊吓,则要那人剪些指甲拌裤带煎水给受惊者喝。如果小孩被家畜家禽惊吓,则要在那个畜禽身上拔点毛塞在小孩身上。一般人突然受惊,则要“呸呸”地吐口水。门前屋后和坟墓最忌随便动土。“后龙山上”忌乱砍树木。一年中只有冬至日、小年日、大年日百无禁忌,诸事皆宜。
上犹历史悠久,在原社会晚期就有了人类活动。自南唐保大十年改上犹县至今,留下不少历史古迹和古建筑,以及骚人墨客和遗墨。 东山寺:位于县城东山半腰,下临仙人湖,依山傍水。古为上犹“八景”之首,始建于宋代,元代御史哈麻有诗刻于悬崖。明代建书院于此。清代咸丰年间重修至今。现在长年香火不断,每逢初一、十五,游人如织。在寺中有一棵百年之久的黄栀子树,四季花开,花颜各异。 登龙塔:在县城东郊,塔高26米,为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建造,清光绪年重修。 文兴塔:位于县城南山上,塔高26米,为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建造。
客家祖地宁化的酒文化有其独特性,首先表现在饮酒的普遍性。客家人不管男女老幼都会饮酒,一般家庭一年四季都饮米酒。酒是他们平时交际待客的必用品,至于逢年过节、喜庆寿诞,那种捋袖猜拳、推杯换盏的样子更是司空见惯。客家人之所以普遍会饮酒,其中重要因素是饮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宁化是个农业大县,长期以来以种植稻谷为主,而酿制米酒的主要原料就是稻米。客家人饮的是用糯米酿制的水酒,很少人喝“高粱”之类的烈性酒。这种水酒,几乎所有家庭都会酿制,且一般都由女性承担。酿酒技艺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客家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之一。
宁化为什么水酒盛行,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宁化水酒味美香浓为任何红黄类酒所莫及;二是酿造简便,家家户户都可以自酿。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洗净浸透,置饭甑内蒸熟后,倒至簸箕上充分摊冷,然后盛入坛中,将“酒饼”(即曲药)研碎调冷开水淋撒饭上拌匀,中央挖一“酒井”,加盖并保温3天,即见酒井中渗有酒酿,若置阴凉处保存,越存越香,经年不坏。舀酒酿(未兑水的米酒就叫酒酿)于锡制壶中,兑水炖开,俗称“水酒”,其特点是醇厚自然,不加酒精,老少皆宜。享用者都用大碗,无不称快。
其次,宁化酒文化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做酒”的广泛性。宁化客家人几乎所有的喜庆筵席都叫酒席,办筵席请客俗称“做酒”,这是很独特的酒文化现象。古人云:“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可见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各种礼仪交际、聚会合众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干脆把聚宾待宾之宴会叫“做酒”或“请酒”,充分说明酒在各宴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宁化客家祖地的酒宴十分广泛,遍及各种喜庆活动中,这种酒宴一般以酒宴的内容来称为“某某酒”,比如婚嫁中有“暖轿酒”“结婚酒”;小孩出生之日要做“三朝酒”,半月要“吃姜酒”,满月做“满月酒”,周岁要做“过周酒”;老人过生日要做“祝寿酒”。还有“毕业酒”“栽禾酒”“拜师酒”“出师酒”“上梁酒”“圆屋酒”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这种“做酒”活动自然不仅仅是饮酒活动,实际上多是菜肴丰盛的筵席,然而却被冠以“酒”的名称,可见酒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再次,宁化以“酒”为礼盛行。在宁化的乡村,酒不仅用在喜庆筵席之上,而且是非常普遍的礼品。在他们的各种“送礼”贺喜、礼尚往来活动中,酒往往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结婚时男家内亲要送猪肉、鱼、鸡、酒、镜屏等物来祝贺婚事,这些礼物用扁担挑来,俗称“酒担”。酒一般用小酒坛装着,置于“酒担”两头,一般由男方的舅舅挑来,外甥要远远地去接“酒担”,并放鞭炮。结婚之前,男方要向女方送一定数量的肉、鱼、三牲,酒自然更不可少,但有时直接送糯米,由女方自行酿酒。还有如孩子出生,父亲须备阉公鸡一只、酒一壶、鞭炮一挂前往岳父家报喜,俗称“报姜酒”,娘家则反送鸡、蛋、酒等,俗称“送姜酒”。
圆屋酒吉日
15年 12月 18日 / 星期五 / 十一月初八戊辰 / 冲壬戌狗
15年 12月 19日 / 星期六 / 十一月初九己巳 / 冲癸亥猪
15年 12月 22日 / 星期二 / 十一月十二壬申 / 冲丙寅虎
15年 12月 27日 / 星期日 / 十一月十七丁丑 / 冲辛未羊
15年 12月 30日 / 星期三 / 十一月二十庚辰 / 冲甲戌狗
蒲
蒲
pú
名
(形声。从水丱,浦声。本义:植物名。香蒲)
同本义〖cattail〗
蒲,水草也。可以作席。——《说文》
有蒲与荷。——《诗·陈风·泽陂》
共其苇蒲之事。——《周礼·泽虞》。注:“以为席。”
男执蒲璧。——《周礼·大宗伯》。注:“蒲为席,所以安人。”
又如:蒲甸儿(亦作“蒲垫”。用蒲草编的坐垫);蒲柳(比喻身微低贱);蒲草毛窝(一种用蒲草编成的深帮圆底鞋子,里面杂有鸡毛、芦花等物);蒲鞭示辱(以薄为鞭,薄罚示耻);蒲帆(用蒲叶编成的船帆)
菖蒲〖calamus〗。如:蒲节(端午节);蒲人(以菖蒲扎成的人像);蒲酒(菖蒲酒);蒲练(用蒲之纤维织成的布);蒲艾(菖蒲与艾草)
即今人所称“水杨”。也称“蒲杨”、“蒲柳”〖bigcatkinwillow〗
不流束蒲。——《诗·王风·扬之水》
又如:蒲柳(植物名,即水杨。质性柔弱且又树叶早落,所以用来比喻衰弱的体质);蒲姿(蒲柳之姿);蒲杨(蒲柳)
用草盖的圆顶屋〖coveringofthatchedcottage〗。如:蒲屋(茅屋);蒲室(茅屋);蒲庵(草庵)
樗蒲〖dice〗。古代一种游戏,像后代的掷色子。如:蒲戏(樗蒲之戏);蒲弈(樗蒲之戏)
同今“葡萄”〖grape〗。如:蒲萄;蒲陶;蒲桃
古邑名〖Puprefecture〗
春秋卫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省长垣县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隰县西北
姓。如:汉有蒲昌、蒲遵
蒲
pú
动
伏地而行〖crawl〗
奉壶饮冰以蒲伏焉。——《左传·昭公十三年》
又如:蒲伏(匍匐。伏地而行);蒲服(蒲伏,伏地膝行);蒲望(蒲伏)
蒲棒,蒲棒儿
púbàng,púbàngr
〖cattail’sspike〗〖口〗∶香蒲的花穗,形状像棒子
蒲包
púbāo
〖cattailbag〗用香蒲叶编成的装东西的用具
蒲草
púcǎo
〖thestemorleafofcattail〗香蒲的茎叶,可供编织用
蒲墩儿
púdūnr
〖cattailmat〗用香蒲叶、麦秸等编成的厚而圆的垫子,农村中用作坐具
蒲服
púfú
〖sitontheground〗以跪姿坐于地上
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吕淑湘《语言的演变》
蒲公英
púgōngyīng
〖dandelion〗多年生草本植物(Taraxacummongolicum),全株含白浆,叶丛生,花**,果实褐色,上带白色软毛,可顺风飘散,全草供药用,能清热、解毒
蒲剑
pújiàn
〖sword-shapedbagofaromaticherbshungoverdoorstepontheDragonBoatFestival〗指菖蒲叶,形似宝剑而得名
蒲节
Pújié
〖DragonBoatFestivalonthefifthdayofthefifthlunarmoon〗端午节,因旧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
蒲剧
pújù
〖PuzhouoperaofShanxiProvince〗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西省南部地区
蒲葵
púkuí
〖Chinesefanpalm〗一种常绿乔木,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叶子可以做扇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明·魏学洢《核舟记》
蒲柳
púliǔ
〖bigcatkinwillow〗落叶灌木(Salixgracilistyla),秋天早凋,也叫水杨,用来比喻或自谦身体衰弱
蒲柳常质,望秋先零。——《晋书·顾悦之传》
蒲扇
púshàn
〖palm-leaffan〗用香蒲叶做成的扇子
蒲式耳
púshì’ěr
〖bushel〗英美制计量单位,计量干散颗粒物的体积时用,一蒲式耳合8加仑
蒲松龄
PúSōnglíng
〖PuSongling〗(1640—1715)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家境贫寒,熟悉民间疾苦,留意采集民间传说异闻,呕心沥血数十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通过谈狐说鬼等形式,批判社会、政治
蒲团
pútuán
〖rushcushion;cattailhassock〗一种圆垫子,用香蒲草、麦秸等编成
蒲苇
púwěi
〖cattailandreed〗香蒲和芦苇
蒲苇纫如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
妾当作蒲苇。
蒲线
púxiàn
〖whitevilligrownonthefemaleflowerfringeofcattail〗香蒲的雌花穗上长的白绒毛,可用来填枕头芯
1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2 同样源于蒲草。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
3 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蒲」是一个动词,原本应作「浮」,有游荡的意思。
在香港,很多时下的年青男女都喜欢过夜生活,的士高啦、酒吧啦、派对啦,各式其色,各自各精彩。
「蒲」就是用作形容年青人晚上到此等场地留连消遣。 「出口黎蒲」或「去蒲」亦有同样意思。
另外,「蒲头」就是指「出现」的意思。若某人经常不出现,像失了踪似的,你就可以用「成日(经常)唔(不)蒲头」来形容他。
4、蒲叶可以编织,可以编织成凉席,蒲包(抗洪抢险中用来装泥沙也不错),蒲鞋等;
蒲根可以食用,又名蒲儿菜,是淮扬菜系中的一道美食,可以在江苏淮安等地吃到;
蒲的花形似一根海绵棍子,俗称蒲棒棒,过去没有蚊香的时候通常用点燃晒干的蒲棒棒来驱蚊,效果不错
申集上艸字部 康熙笔划:16 部外笔划:10
唐韵薄胡切。水草,可以为席。礼·玉藻连用汤履蒲席。释名蒲,草也。周礼·天官·醢人深蒲。诗·大雅维笋及蒲。后汉·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 又诗·王风扬之水,不流束蒲。陆玑疏蒲柳有两种,皮正靑者曰小杨,其一种皮红者曰大杨。 又周礼·春官男执蒲璧。注或以蒲为瑑饰。 又礼·明堂位周以蒲勺。注蒲谓合蒲,当刻勺为蒲头,其口微开如蒲草。 又释名草圆屋曰蒲。蒲,敷也。 又人名。华阳国志望帝更名蒲。高士传蒲衣,舜时贤人。淮南子·人闲训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又地名。春秋·桓三年齐侯、衞侯胥命于蒲。 又水名。水经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又山名。史记·封禅书有蒲山。 又台名。述异记东海上有蒲台,秦王至此萦蒲系马。 又姓。十六国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长,时人异之,谓之蒲家。 又韵会通蒱。马融·樗蒲赋道德旣备,好此樗蒲。 又通匍。左传·昭十三年怀锦、奉壶、飮冰,以蒲伏焉。 又类篇傍各切。与薄通,蒲姑,地名。竹书纪年太戊城蒲姑。 又去声,蒲萄,果名。芥隐笔记乐天诗: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 又叶颇五切,音浦。韵补《周礼·职方氏》其泽薮曰弦蒲,郑氏读上声,《诗》不流束蒲,叶下戍许。
1建房习俗
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
民间迁居称“过火”。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3“崇九”风俗
因“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在婚姻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1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9人,凡礼品都要9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饼要做81或360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偕九)肉,韭菜豆腐等。
在建新房子时,通常要挑选初九、十八日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上学启蒙都要食韭菜。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长长久久。连客家山歌也用“韭”喻“九”,如:“燕子衔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
4出嫁带伞
客家人流传有一种习俗:女儿出嫁必备两把纸伞作为嫁妆,因繁体的伞字为伞,字中有多个人字组成,以伞送女出嫁,取其“多子多孙”的吉意。儿子16岁成年之际,父母也会送给他一对纸伞,因“纸”与“子”同音,且张开后呈圆形,以示他已成年,要开始自己的事业,预示其日后事事如意圆满。
5送灯打甑盖
"送灯打甑盖"是赣南客家人富有特色的一项喜庆活动。它既是春节期间舞花灯、闹元宵的内容之一,又是客家婚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当年娶媳妇的人家,翌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九到十五),新媳妇娘家及族亲好友,都必须向新婚夫妇敬送一盏"麒麟送子灯",祝愿新媳妇早生贵子。而婆家除隆重接待宴请来宾贵客之外,当晚还必须举行赞唱玩闹"打甑盖"的活动。
参考资料
闽南网-客家人建房和迁居习俗的今昔之变
闽南网-客家人的“崇九”风俗
闽南网-客家女人出嫁带伞的习俗
闽南网-有趣的赣南客家婚俗:送灯打甑盖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