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在哪里?.jpg)
导读:吴氏祠堂(岳飞将军庙)的地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具体在031乡道附近。这座庙宇不仅是吴姓家族的祠堂,更因其与南宋名将岳飞将军的深厚渊源而闻名。据传,岳飞在抗金战争中曾路过此地,受到吴氏家族的盛情款待。为感念这份情谊,岳飞将军在此地留下了
吴氏祠堂(岳飞将军庙)的地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具体在031乡道附近。
这座庙宇不仅是吴姓家族的祠堂,更因其与南宋名将岳飞将军的深厚渊源而闻名。据传,岳飞在抗金战争中曾路过此地,受到吴氏家族的盛情款待。为感念这份情谊,岳飞将军在此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和故事。后来,吴氏家族为了纪念岳飞将军的恩德,在此地修建了这座岳飞将军庙,同时也是吴氏祠堂。
庙宇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庙内供奉着岳飞将军的塑像,以及吴氏家族的历代祖先。庙内还保存着一些历史文物和岳飞将军的诗词墨宝,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信众前来吴氏祠堂(岳飞将军庙)参观和祈福。这里不仅是吴氏家族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了当地乃至福建省的一个重要文化景点。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缅怀岳飞将军的英勇事迹,也可以感受到吴氏家族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总之,吴氏祠堂(岳飞将军庙)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地方,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化的游客前来探访和体验。
在铅山县稼轩乡横畈村瓜山下有吴氏宗祠,是当年的“稼轩府堂”旧基,“稼轩府堂”是辛弃疾会客处。稼轩曾进宝谟阁、龙图阁待制,当地人至今仍称稼轩为辛阁老。吴氏宗祠楹联为:“立祠由古址脉接花园问此地名称阁老,发迹自建阳支分江右看他年派衍横林(即今横畈)。”祠堂门前的稻田原为池塘,传为辛弃疾放养青蛙之所,称养生塘,当地群众称为蛤蟆丘。辛词《南歌子·新开池,戏作》:“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即指此塘。吴氏宗祠的右侧直至瓢泉,皆为稼轩府堂花园,花园遗址后部的山垅,现仍叫花园垅。越过花园垅口的山岗上,当年建有停云堂,又名接云亭,惜早已毁坏,仅留残砖断瓦。该山岗现名接云岗。紧邻瓢泉左边的山脚下,为秋水观,是辛弃疾瓢泉卜筑的重要建筑之一。当年紫溪河从此流过,秋水观有部分建在河面上,河道仍依稀可辨。由辛词《六州歌头》(晨来问疾)“秋水堂前,曲沼明于镜,可烛眉须。被山头急雨,耕垄灌泥涂。谁使吾庐,映污渠”及《鹧鸪天·吴子似过秋水》“秋水长廊水石间,有谁来共听潺潺。”可知秋水观大致轮廓。在瓢泉南面半里许,隔河相望,石塘河与紫溪河汇合处,有一大型建筑群遗址,当地村民称为“稼轩公馆”,系当年辛弃疾起居处。这里现名五堡洲。稼轩公馆原为三进九厅,今仅有一房的三根粗大木柱及木门为当年遗物。此外,在五堡洲村还散存了大量稼轩公馆的石墩、石板、青砖、木柱等建筑遗物。瓢泉如今秀色依旧,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稼轩乡:铅山县辖乡。1956年为八都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名稼轩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铅山河中游,距县城28公里。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18万。乡政府驻詹家,横(峰)南(平)铁路、上(饶)分(水关)公路穿越西境。辖八都、雄田、湖村畈、岩前、山头、马鞍山、西洋、轸源、孟家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盛产茶油。有石灰石资源。有砖瓦、水泥制品、
吴伯雄客家乡亲介绍吴氏家庙
2000年11月21日,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偕夫人戴美玉来到吴山脚下,平生第一次站在吴氏宗祠的列祖列宗神位前祭拜时,不禁心潮起伏。他的父亲吴鸿麟,直到九十七岁高龄仙逝时内心最大的遗憾:就是终生没能回到过自己的祖籍省亲祭祖。所以,当吴伯雄完成了一系列拜祖仪式后,他眼含着热泪激动地说:“五年前,先父临终前叮嘱我一定要返乡谒祖,此事萦绕心头已久,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思贤村乡亲盼远方贵客
从福州驱车近8个小时,沿着闽西弯弯曲曲的山道,记者来到了吴伯雄的老家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这里民风淳朴,家家户户敞开大门,记者问路村民总是热情详细解答,甚至冒昧到一户人家借用洗手间,村民都热情邀请记者留下吃晚饭。
据了解,思贤村地处闽粤交界处,自吴氏始祖吴纲公五百年前于此开基以来,今已有吴、张、罗、郑等姓一千五百多人聚居,许多乡亲旅居海外。吴伯雄的曾祖父胜昌公就在1851年5月携妻儿自汕头去台,传至吴伯雄已是第四代。
闽台两地虽仅隔一道海峡,百余年间吴伯雄祖上却与家乡多是音信全无。直至一九九五年吴伯雄兄长吴运雄低调返乡祭祖,五年之后吴伯雄也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才又重新牵起了思贤村与台湾的情缘。
沿着欢快歌唱的小溪蜿蜒向前,直通向思贤村的吴氏宗庙——崇德堂。一路上,彩旗飘扬、彩球高挂,红色的拱门,红色的条幅,粉刷一新的校园,这一切都昭示着家乡宗亲的热情。
据介绍,崇德堂始建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1989年拆旧重建,1994年竣工。据永定吴氏族谱记载,吴伯雄祖上于北宋天圣年间由入闽始祖承顺公开基,而思贤村的开基始祖则是念纲公。吴伯雄曾祖父吴胜昌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迁台。
吴族崇德堂前绿草如茵,草地上有一个红色地毯铺就的台子,吴伯雄应邀题赠“敬宗绍德”四字烫金匾额高挂在吴族崇德堂里,格外引人注目。
今天吴伯雄将偕夫人在吴族崇德堂祭祖,吴伯雄和夫人戴美玉是主祭,吴伯雄的宗亲吴东生则是四位陪祭之一。祭品有水果、发粄(客家的一种糕点)等。祭祖之后,吴伯雄将在草地上发表简短讲话。
在思贤村,记者看到焕然一新的吴族崇德堂和思贤小学,“这是我们刚刚粉刷修葺的,墙壁粉刷了三遍,中国自古有用粉刷墙壁欢迎客人的传统,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我们家乡人对吴伯雄的欢迎。”吴东生说。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吴祠堂的地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城关北后街76号。以下是对该景点的介绍:
吴氏世大夫祠,又称吴祠堂,是河南省固始县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它坐落在固始县城的北后街,具体位置为东经115°,北纬32°。这座祠堂是吴其濬的祖父吴延瑞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创建的,次年竣工。吴氏世大夫祠是吴氏家族祭拜祖先的地方,其中存放着吴氏祖先的牌位和画像。
吴氏世大夫祠的建筑风格独特,前后五层,包括正殿、后殿、香火殿等,并有旁宅院落为祠堂服务。现存的正殿五间,建筑为青砖灰瓦,木框架结构,前廊为方石立柱。殿高45米,长20米,深8米,面积160平方米。
此外,吴氏世大夫祠还有严格的祠规,规定只有生前拥有大夫职衔的吴氏后裔才能入祠。这种规定体现了吴氏家族对大夫职衔的尊重和对其家族成员社会地位的重视。
总的来说,吴氏世大夫祠是固始县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它不仅是吴氏家族的重要象征,也是固始县乃至河南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观吴氏世大夫祠,人们可以了解吴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领略到固始县深厚的历史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