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哪个寺庙最有名气

问答 0 46

吴江哪个寺庙最有名气,第1张

吴江哪个寺庙最有名气
导读:  黑龙江极乐寺  极乐寺座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尽头,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极乐寺是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它既是佛教徒参谒朝拜的北方佛教圣地,也是中外游人观赏

  黑龙江极乐寺

  极乐寺座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尽头,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极乐寺是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它既是佛教徒参谒朝拜的北方佛教圣地,也是中外游人观赏浏览的名胜所在,已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极乐寺是由北方名僧天台宗第四十三代宗传弟子炎虚法师创办的寺庙。整体设计、布局和建筑结构,均保留了我国寺院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寺院座北,面南临街。进入山门,首先见到的是钟楼二楼。庙庭内,横向分主院、东跨院、西跨院三部分。主院建筑1800余平方米,分四重大殿:一为天王殿,正中供弥勒佛,东西有 四大天王;二为大雄宝殿,是全寺最大的殿,供释迦牟尼;三为三圣殿,四为藏经楼。天王殿前方左右为钟鼓楼。院内两侧尚有配殿。该寺为黑龙江最大的近代佛教寺院建筑。东院内建有著名的七级浮屠塔。七级浮屠塔是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9.7米,塔前有三间地藏殿,殿前有三间报厦,左右分设塔式钟鼓二座,塔式布局国内罕见,塔身局部装饰吸收了西方建筑艺术特点,如假砖木结构、贴花、贴龙、拱型窗户,该塔位于哈尔滨市最高点。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庆佛日,极乐寺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今天,北方名刹极乐寺在发展对外交往活动中分外引人注目。

  法海新舟——宝清宝光寺

  宝光寺位于黑龙江宝清县宝清镇解放村以西,元宝山以南。由黑龙江佛教协会副会长安西法师命名。1985年,监院法师在宝清县组织念佛堂,1987年成立宝清县佛教小组。经佛教小组申请,1988年县委统战部同意、1990年县委批准建寺。1990年4月26日举行大雄宝殿奠基仪式,9月29日落成,赵朴初先生题了词。1997年农历七月初三日举行大雄宝殿开光法会。现已建成山门、主殿、东西寮房、地藏殿、五观堂、念佛堂、厨房、仓库、流通处等,寺院落占地面积一万八千多平方米。

  为解决建寺资金不足的问题,住持乘悟法师带领大众开菜园、扣大棚、开被服厂,艰苦奋斗,十年不懈。任香灯的本真法师献出毕生积蓄一万四千元,并亲自去市场卖掉自己多年栽培的鲜花,收入全部捐给宝光寺。张跃芹居士先后捐款五千元,又将家里的松木献给寺里;在建寺过程中,他风里来雨里去,从不叫苦。金时范居士为宝光寺大小法会做饭,兼做杂活,从不计个人得失。他和张跃芹居士均无私援助家乡几十个贫困户。知客果修法师任劳任怨,管理好寺内的一草一木,被誉为勤勤恳恳的看家人。正是由于大家的一片诚心,感动广大信众齐合力,使宝光寺的建设得以顺利完工。

  宝光寺现任住持乘悟法师,黑龙江省宝清县人,64岁,1985年出家,师从慧净法师,兼任黑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宝清县佛教协会会长,县政协常委。

  钱是多少就不知道了!!!!!!!!不好意思哦!!!!!!!1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一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宿舍。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面,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北京潭柘寺此佛左右有幅对联写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概也道破接班人所具备的条件。有人认为,该佛造型取自唐末五代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此人名叫契比,号“长汀子”身体矮胖,肚子奇大,经常用竹杖挑一布袋,满面笑容四处化缘。此人能预知阴晴,言人祸福,十分应验,因而名噪一时。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左右各二。据佛教传说:世上最高山须弥山的山腰有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属分住其上,任务是“各护一天下”,分别掌管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卢四大部洲的山川、河流、森林和地方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执矟拄地,也有手执弓矢的;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穿甲胄,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穿甲胄,左手执矟,右手把赤索也有仅一手持宝剑的;北方多闻天王在四天王中最为突出。他是古代印度教中的天神俱毘罗(Kubera),别名施财天(Dhanada,意思是“财富的赠予者”)他是北方的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相当于中国的财神爷。以上所说,都是这几位天王在中国早期特别是唐代佛教画像中的典型形象。宋元以后,特别在明清两代,中国汉族地区佛教进一步汉化,四大天王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风调雨顺”的化身。其中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广目天王魔礼红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 多闻天王魔礼海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 持国天王魔礼寿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大雄宝殿:寺庙中心主体建筑。“大雄”为佛的德号,称颂佛如同大力士,一切无畏。一般殿堂为三开间,大雄宝殿则为九五开间,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通常是三尊,称“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为现世佛;左边为释迦牟尼的老师燃灯佛,亦称过去佛;右边为弥勒佛,释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有“横三世”与“竖三世”之分。所谓“竖三世”即是上述的三座佛,是按时间先后排列的;所谓“横三世”是按空间、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中间为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供五尊佛的通称东西南北中五方佛,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释迦牟尼之前的六佛。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此外,寺中常供奉的还有菩萨。菩萨中,属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最为著名。中国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则分别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的道场,这也是中国特色!殿堂内的陈设也业已中国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狮、经幢、香炉、宝鼎、云板、台座、石灯、祭台、幡杆(藏传有风马旗)等;殿内的欢门、经幡、长明灯、供养台、供具、钟鼓、木鱼、磬、烛檠、蒲团等。

规模较大的佛寺在大雄宝殿两旁还有东西配殿。东为伽蓝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给孤独长者(右),两侧常供十八伽蓝神守护寺院;西为祖师殿,专祀该宗奠基与功绩卓著的祖师。 四堂: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一些大型丛林都会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法堂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如《华严经》卷五云:“世尊凝睟处法堂,炳然照曜宫殿中。”说明佛陀在世时,为了给众生演说佛法,建立法堂,专门用以传播佛教。法堂中央为法座,供高僧讲经说法。此处也是众僧坐禅之所。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

照堂在法堂之后,两堂实际上为一座建筑物的前后两个部分,前者为法堂,后者为照堂。《百丈清规》云:“若住持事繁,不遑上堂,则立僧首座令挂牌,代住持入室普说,皆于是处,故堂内架法座矣。此屋连僧堂邃闇,故高其制,而取敝明,因名照堂”。意思是说:寺庙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级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说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进行,因此设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这里也是寺庙管理人员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

讲堂、经堂亦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讲堂也是讲说佛经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么讲堂就置于法堂两侧的厢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间两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

经堂为藏经之堂和僧众念经之所。它与藏经楼不同。藏经楼是寺院图书馆,用以储藏寺院内一切图书。藏经楼则专门储藏佛教经典,《华严经》曰:“自归于法,愿与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汉式“经堂”与藏式的“大经堂”也有所不同。喇嘛庙里大经堂类似汉式的“法堂”,是高僧说法之所。置于寺内主要位置,开间九到十间,高敞,宏大,可容纳2000多人听讲。

四台:指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为高台。四台名称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会建其中一种,而兼其它几种功能。

戒台:一般称戒坛,古印度叫“曼陀罗”,中文译为“坛”。坛建在寺院内地势较高处,台子也较高,为僧众受戒之所。《资持记》云:“法毁尊持。常地莫行。如持秘咒,必结坛场”。古印度的坛场,常在寺院外面东南方建坛场,袛园精舍就是这样布局的。汉式寺院的坛场则建在寺院内空旷之处。南朝齐永明年间,三吴初作戒坛,这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戒坛之始。唐朝道宣和尚作《戒坛图经》一卷,这是关于戒坛建筑与功能的最早记录。凡是禅宗律宗寺院,皆在戒台前立一石碑,上书“禁荤酒入山门”,称“戒坛石”。

乐台与拜台:乐台俗称“月台”,有的送佛教派又称“拜台”,是寺中在佛前举行宗教仪式时,用来演奏佛教音乐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宝殿之前,其高度与大雄宝殿的须弥座相平。开间一般是三到五间,形状为方形。正面设一台阶。古刹的东西两侧还有两部台阶。

高台:在寺院独立处建台,该一般在丈二。台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组殿宇,是寺内极其尊贵处。主要用来供奉寺内主要佛像,如银川海宝寺,洛阳白马寺。唐玄奘曾在白马寺高台内翻译由印度带来的佛经。 罗汉堂:罗汉是释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罗汉,意译为“杀贼”、“不生”等,为明智应礼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设有罗汉堂,有的还单独建有罗汉院。

寺院供奉的罗汉有多种:最常见的有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该寺最有华彩之处,如苏州的西园寺,北京西山的碧云寺,四川成都的宝光寺,上海的龙华寺,武汉的归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

禅房:又称禅屋、禅居、禅堂。禅宗寺院以“禅那”为宗旨。“禅那”意谓“思维”或“静思”,也就是需要安静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静居之处,这就产生了禅房。禅房一般在寺院的后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禅人居住之所。 监院、方丈院:监院是寺院的总管,地位仅次于方丈。早期的寺院两者的区别在于:方丈是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僧人,该寺院的精神领袖;监院是该寺院的最高行政长官,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唐代以后,对监院的选拔往往既强调有学问、懂佛法,又能认真办事的僧人来充当,监院与方丈的职责开始混同。

方丈院是监院或方丈的正寝之所。一般在寺院的后部单独建一处房屋或院落,作为寺院住持的住所。古代维摩居士之石室为方形,长宽皆一丈,故曰“方丈”。后来的方丈室虽为寺院住持的住所,但并不奢华,面积也不大,据王简栖《头陀寺碑记》,南朝宋孝武帝时建的方丈室,上面盖的是茅草。后来的监院或方丈常在寺院旧房屋中处理公务,一些小型寺院,也不设方丈院,而将寺院内的旁院、跨院作为监院、方丈止息之所。 大斋堂: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体就餐,决不能分散就食,所以众僧人就食处称之为“大斋堂”。大的寺院的灶房大锅一次都可煮饭一石以上,烧菜百斤以上。山西永济县孙常村宋代的的大锅寺甚至还因大锅得名。今河南少林寺、青海塔尔寺等大型寺庙至今还保存有当年的大锅。即使有如此大锅,对于一个有上千僧人的大型寺院,再加上四方慕名而来的云游僧人,即使有几口大锅也不能满足千名以上僧人在一起同时用饭,因此就产生两种用餐办法:一是分成几批用餐,以保证都在一个大斋堂用餐;另一种是分成几个大斋堂,以保证能同时用餐,基本上没有破坏集体用餐的古训。台湾的佛光山和中台禅寺等大型寺院皆采取此法。

藏经楼: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佛经之用。在藏经阁的两侧,设有配楼或配阁。这种做法后来传到日本。不过名称稍有不同,如日本法隆寺、唐招提寺的藏经阁叫经藏,法华寺则叫经库。经藏或经库内俱供奉付大士像,即我国六朝时梁代善慧大夫付翁之像。因为他发明了轮藏方式,曾建立大层龛等藏经方法。另外,阁内还设释迦摩尼像,胁持二菩萨像。有的还供奉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法师像。

碑楼和碑亭

碑楼、碑亭、亭台:碑楼是寺院用来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筑的楼阁,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晒雨淋而风化破损。造型多为方形,四面开门,中间端放大碑。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式,与钟鼓楼楼顶样式相似。碑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前面院子的两侧,数量有一对、两对、三对。有的寺院为了不妨碍大雄宝殿的庄严气象,不在前面建碑楼而在前面两侧建碑廊。作用与碑楼相同。

石碑的碑记基本为三类:一是介绍该寺历史,包括初建、重建时间,高僧、官员和文士在此修持、游览及其歌赋;二是刊刻公示该院制度;三是公布四方信士在寺院兴建或重建中布施者姓名及金钱数目。有的寺庙还有图碑,刻录该寺的平面图。如山西平遥的慈相寺,通过其图碑,我们可知宋代该寺的规模和建制。有的千年古刹还把历代石碑包括已废毁的寺庙内石碑集中在一起,形成碑林。凡是大寺、名寺,常请名家、大书法家来撰写碑文。其碑文也就成了文学和书法名篇,如唐贞观二年颜师古撰写的等慈寺碑;唐贞观四年褚遂良撰写的化度寺碑;永徽四年褚遂良撰写的雁塔圣教序,天宝二年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会昌元年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

有的寺院不建碑楼、碑廊而建碑亭,作用与碑楼、碑廊相同。造型亦多为方形,建在台基上,四面为四根立柱,无门,中间端放大碑。碑亭一般建在寺庙前院或后院两侧,左右各一。也有建在寺庙四角,共四个。碑亭整体一般涂成红色,顶部要用琉璃瓦。如皇帝赐的御碑,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放在中轴线上,皇权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

亭台是供香客和游人休息形状不只是方形,也有六角、八角形 。一般建在前院或后院的两侧。 廊院与群房

廊院:是用回廊组成组成的院落,最早用于民宅和宫殿,后来以用于寺院建筑之中。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周廊式,四面都有廊,主体建筑物围在其中,前后或左右排列为一组建筑,这种形式最为常见,尤以唐代的寺庙为多;第二是断廊式。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四面房屋拐角处用用廊衔接,北京和东北的民居四合院多用此种方式;第三游廊式。与断廊的建筑方式相近。区别是断廊的两边有墙隔断,外面看不见廊内。游廊两边没有墙,香客、游人、僧人在廊内可见廊外风景。游廊在寺院内作为常见。第四种是两座殿之间用廊衔接。这种殿又称工字殿。

群房:寺院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物皆建在中轴线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则建在院子四周,或单座,或成排,这类房屋称之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来接待来访者。此外也做办公之用,充当会议厅之类。有的寺院还把群房作为法堂、念佛堂,寺院历史文物陈列室。小型寺院还用来充当斋堂、僧舍等。 斜廊和飞廊:一般来说,寺院的主体建筑都很壮观,配殿则比较低矮、廊子就更低。这在建筑上突出了主殿。但为了形成一个整体或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又常常将主殿与配殿、廊子连结起来。两者由于高低不同,所以就构成斜廊。另外,楼与楼之间,阁与阁之间要连接,也必须架廊,架廊离开地面,在空中行走,这就是飞廊。斜廊和飞廊不仅使人们出入更为方便,而且使寺内一组殿宇显得更加气派庄严。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独创手法在寺庙建筑上的运用。

斜廊和飞廊建筑始于唐代,延续到明清。四川乐山无由寺后部石窟过道中即建有斜廊和飞廊,上面还有两三处浮雕,代表着唐代木构建筑斜廊画面最高水平;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佛殿图上,左右两廊与大殿连接,其曲线十分美观;北京雍和宫大佛殿也建有飞廊。 供养塔:佛殿的佛像前设有供桌,桌上放着香花、时令瓜果、布施箱、佛灯等供物。据《法华经》佛前有十种供养:花、香、璎珞、秣香、涂香、烧香、幢幡、袈裟、技乐、合掌。供养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银铜铁锡制成,高约03米——06米不等,内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国清寺皆有供养塔。五台山南禅寺内为唐代供养塔。

放生池:建在寺院山门前,池的大小视寺的规模而定。如福州涌泉寺山门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围筑上矮墙,防止游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由香客将购来的鱼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诏令天下寺院皆设放生池。放生池还能起到贮水作用,可用来救火。设计放生池时就要考虑与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则将是死水一潭。福建仙游的三会寺,其放生池为全国最大。 经幢:寺院建筑中一种石质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下面为基座,基座上面为幢身,最上部为出檐。檐子顶端为幢尖(幢刹)。如果幢身为二层、三层,则在每一层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级宝塔一样。幢身上刻有经文,所以叫经幢。经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没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属材料的。多为六角形,六面雕刻经文。也有八面的。所刻经文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刻《般若心经》、《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也有的经幢上不刻经文,甚至连佛像、图案也没有,这种经幢叫“无字幢”,只起奉献供养品作用,并没有宣经作用。

寺院经幢建筑规模,要视该寺规模、知名度和经济状况而定。大都寺院只有一两座经幢,有的甚至没有,山西洪洞县西山严泉寺经幢多达十六座。经幢一般建在寺院的殿后、殿之旁侧或山路回环处,游客容易忽略。

以下文字来自,虽然词条名为“大雄宝殿”,但实际说的正是你要问的金山寺的大雄宝殿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雄宝殿里,一般供奉释迦牟尼,而释迦牟尼的德号叫“大雄”,所以叫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为佛的德号,为什么叫大雄?是因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其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其二,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其三,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其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萨或护法像。 大雄宝殿又称佛宝殿、正殿、大殿,是全寺主体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之处。大雄,以佛具智德,能破微细深悲称大雄,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宝者,乃三宝也,皆归此殿传持正法,我佛威力,雄镇大千也。此殿屡建屡毁,唐代中叶毁于兵灾;南宋时遭受火灾;宋真宗时又毁于火灾;宋徽宗时废于兵灾;明正统间毁于火灾;清咸丰太平天国间殿随寺毁,10余年未能修复,直至清光绪年间,僧隐儒募金4600余两,重建大殿,1948年4月5日,寺内大火烧毁梵宇300余间,大殿同付一炬,断墙败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重加整饰,辟为通廊及广场,大殿旧址一度改为溜冰场。文革间寺院再遭毁坏僧众被迫离开,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金山于1982年开放,修建工作得以开展,1984年成立重建大雄宝殿筹委会,1985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大雄宝殿奠基,1986年4月开工,1987年10月大殿上梁,1988年底大殿外貌基本建成,殿内装饰油漆及三尊大佛十八罗汉、海岛观音等正式塑造,1990年10月举行落成典礼。 此次修建耗资360余万元,殿高25米,深广246米见方,较旧大殿增高约2-3米并向后约8米,使殿前丹墀较为开阔,气象恢宏,亦便于瞻仰,殿中三尊大佛每尊高一丈六尺,十八罗汉每座高九尺,大佛莲花座前并有二十四诸天雕像,大殿四周斗拱内安放五十六尊罗汉,约1米高,二张古色古香装金供桌分别供放在大佛和海岛前,台湾制造的千佛灯安放在供桌两旁,大钟由香港旭林法师发心铸造,磬、鱼、鼓等法器做工精细,式样别致。殿内高大的抱柱对分别由赵朴初、许图南、黄后庵题写“大江浪,应梵钟,诸天听法苍茫际,千里云,开宝殿,万佛垂光紫翠间;菩萨现金身,宝殿庄严观自在,梵主说妙法,诸天激荡海潮音;宝殿此重修,梵宇宏开诸方礼赞,金容今再现,佛光普照万福来朝”。此殿由住持僧慈舟发起重建,为金山历代所建大殿最高最大之宝殿。大殿书额赵朴初,重建大雄宝殿碑记梦初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