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证券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近20个资格证书,是河北大四毕业生小荣(化名)的考证“成绩单”。据红星新闻报道,大学四年,她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考证上,还带领身边的同学参与考证。对她来说,考证不仅是为了不浪费大学时光,更是希望这些证书能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增加砝码。
学生在考证过程中刷的各种试题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考证成为很多年轻人对抗焦虑、获得“就业安全感”的重要途径。考证辛苦的背后是“多多益善”、“技巧越多压力越小”的普遍心态。
但这种“居安思危”的考证思路是否对以后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是否是大学生活的理想“打开方式”,值得商榷。
对于大学生来说,考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服务的手段。如果以后想从事教育行业,尝试备考教师资格证是很自然的选择;如果你的职业志向是金融领域,提前准备证券从业资格证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然而,沉迷于研究为各种职业铺路,甚至把业余时间都花在研究上的做法,反映出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是很多学生缺乏对实际专业情况的了解,误以为各种证书可以为求职增加重要砝码;第二,经过各种考证,留下的“后路”很多,但是大学生对于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想踏入什么领域,非常迷茫。
在不同的领域,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往往不同:有的更看重行业证书,有的只把行业证书视为“锦上添花”的政绩。而且对于很多行业来说,这些证书多是能力的加成和门槛证明。用人单位招聘的时候,更多的是看综合实力,很少会“一证最好”。
所以,如果盲目跟风,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考证上,导致实习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足,求职时会很被动。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毕业时才发现,因为花太多时间考证,错过了大学里的很多活动和实习,错过了很多与人接触的机会,留下了很多遗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缓解学生对考证的过度焦虑,高校不妨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搭建学生与企业交流平台等方面进一步努力。比如,除了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实习渠道,在校园内定期开展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活动,探索建立行业导师制度,可以让学生对行业发展现状、用人单位需求、职业核心能力等有更全面、真实的了解。,盲目考证的神话自然被打破。
本来大学就是学生自由吸收知识,探索自我的黄金期。日复一日的在各种备考中度过,不仅会让宝贵的大学时光变得枯燥单调,还会耽误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探索:我是谁?我的兴趣和特长在哪里?我真正的激情领域是什么?
如果说盲目考证是对“职业备选方案”的被动准备,那么这种对关键问题的探索,则是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轻重缓急”更负责、更认真的主动选择。“不浪费每一分钟”的精神,更应该用在“轻重缓急”的确定和努力上。因为一旦确定了方向,自己的投入就会更坚定更持久,所有的奋斗也会更有针对性。而且所谓流行的“必考证”也总是在变。如果你像“集邮”一样,坚持把所有的“必考证”都收集起来,只会分散你的精力,无法用心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少有人能成为跨越人生多条“跑道”的“时间管理大师”。大学生与其随波逐流,准备考证,不如先仰望前路,扪心自问,理性务实地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这样才能真正不浪费大学时光。
编辑: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