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在《App命名这件小事(一):命名方法》中,我们类比人们以“姓+名”命名,将App的命名规则概括为“品牌+品类”。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App命名的特殊性,总结出四种App命名方式,并详细分析了每种方式的优缺点。
在《App命名这件小事(二):命名技巧》中,我们讨论了App命名的技巧,详细讨论了四种命名技巧。但技巧毕竟属于“艺术”的层面,我们永远无法一一列举。因此,我们将尝试从“道”的层面进一步探讨命名。这就是本文的主题:命名之道。
1. 命名之道1.1 记得住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App命名这件小事(二):命名技巧”的内容,想给自己的App起个好名字,可以用哪些技巧。
以上列举了四种具体的命名技术,都是技术层面的。其中的道是什么?
从“艺术”中抽象出“道”,不妨回到行为的出发点。在命名中使用很多技巧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煞费苦心地用各种手法给App命名,就是为了让App的名字更容易被用户理解、记忆和记住。你可能注意到了,这些技巧都与人类的记忆特征密切相关。使用这些记忆快捷键来使应用程序名称更容易记忆。
简单的一句话:好名字要记住!
人们如何能记住它?如果符合人脑的记忆特点,就容易被记住。所以让我们回头看看。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列举的技能与人类的哪些记忆特征有关?
使用重叠:重复。
我们熟悉“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句话。为什么要说三遍?因为重复可以让人记住一件事,而这句话本身就让我们对重复印象如此深刻。用重叠法重复名字加深了人的记忆,所以名字更容易记住。
应用结构:熟悉。
就像记单词一样。比如你遇到一个新词chili,你可能一下子记不住。如果你说一个熟悉的单词child后面的D换成I,是不是一下子全记住了,而且永远也忘不了?
这就是熟悉的魔力。它可以减轻我们的记忆负担,你只要通过与已经熟悉的事物建立联系,增加一点记忆,就可以记住一个新的事物。原来的五个字母的生词,只要记住一个字母就可以了。
使用数字或英语:特殊。
你注意到这个b621了吗?是的,我相信你一定注意到了这种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因为在一堆汉字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数字,这是比较特殊的,而人的记忆恰恰有这个特点。同样的东西容易被忽略,特别的东西容易引起人的特别注意,也能让人印象更深刻。
巧妙接触产品:联想。
如果我说相对论,你会想到谁?不用说,是爱因斯坦,这是联想。人在大脑中把很多东西相互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物理的,是在不同的大脑神经元之间建立起来的。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当我们接触到其中一个东西时,大脑会自动联想到相应的另一个东西。将一件事与另一件事联系起来是人脑的重要特征,建立巧妙的联系可以帮助大脑记忆。
好的名字,是从它的目的出发,让人“记住”,所以它能根据人的记忆特点“对症下药”,这就是“道”。所以,起名字的技巧绝不仅仅是本文列举的几种。通过挖掘人类记忆的特点,可以延伸出更多更好的技能。
至于选择哪种技能命名,那是艺术的具体应用,因地制宜创造一个合适的名字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技能使用灵活。不是每个名字都对应一个技能。如果能结合多种技能,是最好的选择。比如QQ,同时结合了重叠和英文的使用,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名字。
1.2 分得清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App命名这件小事(一):命名方法。我们将app的命名规则概括为“品牌+品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APP命名的特殊性,总结出四种APP命名方式。同时,我们详细比较了不同命名方法的优缺点。
在比较不同命名方式的优缺点时,我们侧重于品牌熟悉度和品类属性。比如我们在讨论“顾名思义”命名的时候,就谈到了被模仿的问题。比如今日头条App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从名字本身来看,很简单,易懂,接地气。名称包含标题,有很强的品类属性,让用户清楚了解产品的功能。
但从品牌的角度来看,今日头条的品牌属性还不够强,并成功带动了各种头条app的出现。搜狗还拥有一个叫“今日热点头条”的app,真的是把模仿和演绎做到了极致。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对品牌的定义。简单理解,品牌就是差异化的程度。是人们记住品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差异化程度,可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这就是品牌的价值。那么怎么才能区分呢?这要求名称是唯一的。
简单来说,一个好的名字既要“出名”,也要“记住”!
在某种程度上,“记”和“讲”是互斥的。让人记住的方法是利用记忆的一些捷径,而这恰恰是记忆模糊的根源。名为“无中生有”的品牌属性之所以这么强,是因为它不走任何“捷径”,而是让人强行记住,而且一旦记住,其区分度就很高。
例如,JD.COM如此成功,但迄今为止市场上没有模仿或“热点”品牌名称,因为它没有什么可模仿的。如果非要造一个“京西”,那就太假了。
让我们看一个“联合品牌”命名的例子。腾讯全民k歌App借用了“全民”二字。名字读起来顺口,体现了一种大众参与感,但不能构成品牌的独特性。百度最近推出了一款名为“全民视频”的App,也可以借用“全民视频”这个词。
不深入调查的话,我觉得这两款app出自一家公司。如果你用“所有人”,我也可以用“所有人”。毕竟“全民”这个词是属于全体人民的。
1.3 和而不同
综上所述,一方面,在命名的过程中,要把握人的记忆特点,运用命名技巧来命名,使人记住。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持名字的唯一性,这样才能保证名字的品牌价值不会被别人盗用,让人能说清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
借用孔子的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应用到命名上:好的命名应该是和而不同。首先,名字要“和”。“和”就是“和谐”,让App名称贴合人脑的记忆特性,让它深深地留在用户的脑海里,成为一个。
在“和”的前提下,命名要“与众不同”,使自己的名字具有独特性和鲜明性,与同类产品相区别,让用户获得清晰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品牌价值。
总之,命名的方式就是要“和而不同”!
2. 命名之本
说完了命名,再来说一些命名应该注意的问题,也就是命名的基础。如果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出了问题,你用再多的技巧也没用。我们宁愿没有好名声,但也绝不能接受坏名声。
2.1 尽量简单
人的大脑一定更喜欢简单的东西而不是复杂的。所以,一个好名字,一开始就要简单。选个好名字很难,选个坏名字很容易。只是把名字复杂化了。
简单,首先字数少。一般来说,一个好名字不应该有太多的字。在中文环境下,名字一般在2到4个字之间,2个字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简单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名字的长度,或者单词的数量。更准确地说,简单意味着更少的元素。比如“应用宝”虽然是三个字,但是“应用”这个字是一个词组,所以名字其实是“应用+宝”,所以是由两个元素组成的。
再看一个例子。有个App叫“凯立德导航”,“凯立德”完全独立三个字。所以这个App名字由Kai+Li+De+导航四个元素组成,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这是典型的恶名。
相比之下,有一个名为“百思杰布”的应用程序。虽然名字包含五个汉字,但它应用了一个固定的结构,即习语的“白斯杰布”,所以它可以被视为只有两个元素,即白斯杰布。
所以一个名字包含三个元素是极限,两个元素为宜。
那么有没有一个元素呢?
当然也有,比如:饿了,get。这些名称本身就是单词,也就是说,它们只包含一个元素。但是,这些话虽然简单,但也有弊端。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讨论它们。更巧妙的方法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使用重叠。重叠虽然是两个字,但实际上是重复的,也就是只有一个成分。这是重叠式命名的另一大优势。
2.2 注意口语
在命名人名时,我们往往关注其书面表达的优势,而忽略其在口语使用场景中的劣势。
考虑口头表达,首先要注意名字是否易读。
它是简单性和可读性的基础,不够简单的名字一定很难读。如果你能记住饿了么APP的公司名称,我就服从你。我至少看过三遍,现在还记不住。即使我知道,我也会忘记是哪个词。可以试试:ladas(全称“ladas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ladas是梵语,意为激情和信仰)。搞什么鬼!“拉达”这个名字很难读,更不用说记住了。
一方面是App命名时用了“接地气到下水道”的名字,另一方面是公司命名时“ladas”的名字太别扭叫不出来。风格真的不一样。好在只是一个饿了么的公司名称,无意成为曝光品牌,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二、注意同音字的混淆。
还是说上面提到的“凯里”这个难听的名字,不仅不方便记忆,而且即使记住了发音,下次你要从几十个同音字中挑出正确的一组也不容易。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刚刚偷偷把这个名字换成了谐音?但是在很多命名技巧中,都是用谐音来代替,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想不到姐姐”。但是因为同音字容易混淆,所以我们在总结命名技巧的时候特意放弃了这个技巧。
比如墨迹天气,墨迹的组合虽然取了常用口语词“莫吉”的谐音,但也有很多谐音组合,要准确拼写这两个词并不容易。同样有罗辑思维的罗胖,每次推广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都会加一句:罗辑思维,姓罗。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语音交互的场景会越来越多。喜欢现在火热的智能音响系统,在使用的时候经常被同音字困扰。比如36Kr的“8: 1氪”经常被搜出来。
最后,一些过于口语化的名字容易造成歧义,或者增加口语中不必要的交流障碍。以罗胖为例。他在罗辑思维节目上推广自己的“得到App”时,还得加上一句:“得到一个好东西”。罗辑的思维是利用同音字,利用已有的中文单词来获取App。作为营销专家,罗胖自然看到了这种命名方式的好处。
不过个人不建议太口语化的命名。正如我们前面总结的那样,好名字不仅要被记住,还要被区分。从品牌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便宜货”名字真的不是好名字。比如,饿了么现在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外卖品牌,但是如果你饿了,想打车,App名称可以是“饿了么打车”吗?相比较而言,“美团打车”并没有太多的违和感。
2.3 契合用户
最后,也许是最关键的一点,app的名称必须与产品的目标用户一致。比如用英文命名的本地App,或者国外的App。之前我们在讨论英文名命名的时候提到过ofo和QQ的例子,已经涵盖了这个话题。
Ofo的目标用户是一致的,大学生,但是一旦社会化,就会和目标人群脱节。腾讯的产品QQ可谓是国民产品,但与腾讯的另一张王牌微信的覆盖面相比,也是天壤之别。有什么区别?
自然是三四线以下甚至农村的用户,中老年用户。他们是一群跨越了互联网,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化程度低或者至少英语水平不高。QQ,一个外来的名字,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今天,我遇到了我的父母,他们在读“QQ”或“秋秋”时被嘲笑(他们看不懂QQ)。我想他们不会对QQ这个名字有太多好感。所以微信超越QQ的诸多因素中,至少有一个是名字。
当然,如果目标群体恰恰是高学历甚至有点文艺的用户群体,或者产品的定位是营造高调氛围,那么使用英文名就是加分项,比如“keep”和“soul”。
作为一款陌生人的社交App,soul的用户随机匹配,经常会匹配到名校生、留学生、大城市白领等。有人奇怪为什么soul的用户质量比较高?也许应用名称本身就是答案。
此外,像“剷剷剷剷剷剷剷剷剷剷剷剷剷剷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