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收到百余患者“问候”,孙苏光:精雕细刻将手术做成“艺术品”)

老人 0 66

(每天收到百余患者“问候”,孙苏光:精雕细刻将手术做成“艺术品”),第1张

长江日报武汉客户端7月26日电(记者刘璇通讯员陆玉婷)“脖子长了个大包怎么办?”7月18日晚上10点10分,孙素光做完最新的科普视频直播,刚把内容放到微信朋友圈,就收到了患者的留言咨询。他马上回答:“可以治疗。具体方法要看肿块的位置和大小。”



(每天收到百余患者“问候”,孙苏光:精雕细刻将手术做成“艺术品”),第2张

小孩换了药没哭,孙素光竖起大拇指鼓励。通讯员罗瑶


42岁的孙素光是武汉市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他是去年2月医院引进的人才。像这个科普视频,孙素光每个月至少要录一期。截至目前,已播出21期,涵盖耳鼻咽喉头颈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希望你面对疾病的时候不要害怕,能早发现早治疗。”


在武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孙素光收获了一大批患者粉丝。微信好友中,患者只有500多人。每天都有上百人询问他的病情,表示感谢,介绍他看病。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温柔小白”。


通过精雕细刻,让手术成为“艺术品”


89岁的何爷爷和31岁的王女士脖子上都长了硬块,不疼不痒。慢慢的,肿块越来越大,有鸡蛋大小。当他们去医院给他们做切除手术时,却屡遭拒绝。给出的理由是何爷爷年纪太大,手术风险太高;但王女士年轻未婚,这么大的肿块切除后,脖子上几乎不可能留下疤痕。今年3月,他们两人找到孙素光拜访。


沿着何爷爷解剖面神经、颈动脉和肿瘤之间的缝隙,就像雕刻一样,把肿瘤从粘连的重要组织上一个个剥离下来。相比之下,王女士的操作难度更大。他不仅要考虑肿瘤的完全切除,还要考虑美观。苏光沿着皮肤线在她右颌下仅6厘米处做了一个切口。在神经监测仪的帮助下,用了3个多小时才“挖”出一个鸭蛋大小的肿瘤。一周后,切口处的美容缝线被吸收,外观上没有任何手术痕迹。


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去年11月,喉咙痛了多年的小学老师李莉,在刷手机的时候看到了孙素光关于喉镜的科普视频。她专程去找他,被诊断为声带小结。现在她已经在手术后回到了讲台上。“住院期间享受了VIP待遇。”李说,从术前评估到手术,再到术后换药,全部由孙主任在医生的配合下亲自完成。“刚做完手术,不能说话。孙导演用笔写字,一字一句地和我交流。”


在很多人看来,投资一个普通的小手术是相当“不划算”的,但孙苏光愿意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正是这些暖心的细节,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信任。“我们做其他医院不想做的手术,我们接受不想接受的病人,我们开展不想开展的业务。”苏光透露,在他们科室,8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30%以上。他们患有耳聋、眩晕和肿瘤,但由于手术风险高、治疗周期长而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苏光先后为重度耳聋老人推出听力康复、眩晕手术、头颈部肿瘤修复等相关服务,提升老人生活质量。


用心陪伴患者,赢得患者的良好口碑


去年夏天,童童,一个9岁的男孩,接受了孙苏光的扁桃体切除手术。那时候,恰逢童童的生日。孙素光和科里的医生护士为他订了蛋糕,买了礼物,给他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出院时,童童亲手折了心形和小星星送给孙叔叔。


对于孙素光来说,陪在病人身边的时间比自己的家庭长得多。从早上7:30到晚上9:00,十几个小时的病房、手术室、门诊的连续轮换一直是常态工作,一台又一台手术为科室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快速的发展。


在医院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孙素光的带领下,武汉市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已经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疾病的诊疗,开展了各种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其中三四级手术占了近80%。


[编辑:于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