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幼儿园或小学里经常使用的词有子、瑞、好、轩、汉、越、好、博、于、好、斯、通、齐、于、可。紫轩、子琪、子涵、辛宇、宇通、浩然、紫轩、子豪这些名字显然已经成为了爆炸性。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
有人说问题出在专业的命名公司,也有人说是父母的网络命名软件造成的。其实以上两种方法都来自同一个词根,就是现在流行的五格剖面命名。
中国孩子的命名陷入了某种程式化。其实跟一个叫隈崎健文的日本人有关。他在公元1929年收集出版了一本名为名字的奥秘的书,70年代从台湾省省传入,90年代传入大陆。它真的在广告中流行起来了。大概Kenyon Kumazaki都没有想到,自己发明的这套五格廓形理论会在几十年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在说五字解剖之前,先说一下它的重要基础参数,也就是81字吉凶数学表。也就是根据一个字的笔画数来决定一个字的好坏,然后把名字分成五个部分,叫做五方。五格计算的数字在表中查找,越吉祥的数字名字得分越高。
注:计算汉字笔画时,以康熙字典为准,如草书开头六笔,楷书旁边五笔。所以,当一个外行人用软件算出某个字和你的认知之间的笔画数时,不要觉得有错。它是这样设定的。
纪的笔画:1,3,5,7,8,11,13,15,16,18,21,23,24,25,31,32,33,35,37,39,41,45,47,48,52,.
中等冲程:6,17,26,27,29,30,38,49,51,55,58,71,73,75
猛划:2,4,9,10,12,14,19,20,22,28,34,36,40,42,43,44,46,50,53,54,56,59,60,62,64。
这种提法很武断。比如,是什么让你觉得12画凶,35画吉?有什么依据吗?有人把这种东西和中国传统的周易联系在一起。不好意思,周易不背这个锅,不要掺和。另外,这个系统还有一个三天赋,更是毫无根据。
什么是五格剖象法?
简单来说,五格法就是把一个人的名字按照笔画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田歌、地格、个性、外格、宗格,统称为五格。然后根据吉凶81定律,给名字分等级。
这种简单的五格划分法不需要用文字描述,可以直接用图形表示出来。我想任何一个上过学的人都能理解它的划分方法。
上图是五字画像法。左边的数字11、11、12是名字的原笔画,上面的1是用来加少于四个字的名字的数字。经过几次相加,得出五个数,也就是五个平方。外部案例是总案例减去人格加一。我不知道熊崎是怎么想出这种数字游戏的,但我知道的是,他是根据日本的文字制作了这套东西。我们移植过来的,很多地方可能不是他的本意。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选择田歌是姓氏笔画加一。根据81的吉凶表,12是大凶手的笔画,那么也就是说,如果姓张,姓徐,姓黄,姓曹,姓梁,这个名字一定是12,也就是大凶手。用什么?这些有姓的人是不是在抢你们的祖坟?而且,按照这种五格轮廓理论,只要笔画合格,就可以得到高分的名字。即使你的名字是一只猫一只狗,你也可以在数学上获得好运。当然这是做不到的,所以如果你想在数学和词义上运气好,命名的范围就会缩小。
可能有人会觉得命名公司喜欢这种理论,但其实命名公司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五维方法。有很多专业的起名机构,本来给客户起的名字就很好听。这个人回家对着电脑,用五切图像的评分软件测试了一下,只有六十分。他立刻不高兴,一再要求改,于是出现了一批重复率很高的爆款名字。
【/s2/】那些爆款的名字不一定不好,但是一起出现,导致一个幼儿园同名同姓的现象太多,有点太混乱了。
中国人取名原则与特点的变迁
说真的,中国人的姓名文化源远流长。这个名字是基于音、形、意三者和谐吉祥的原则。各个朝代,各代人也有各种特点。秦汉时期常用单字名,魏晋时期道士喜欢在名字前加一个汉字,如王羲之、王献之、刘牢之等。唐代以后开始流行命理学。起名字的时候,你要考虑金木的火、水、土五行缺什么。在五行缺金,一个带金色字符的单词被用来命名,一个带木质字符的单词被用来表示缺乏木质,等等。
转眼到了新世纪,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开放,有些家长在起名字时也不出惊人之举。基本上,它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模仿香港台湾惯用名字,如佳宜、佩珊。使用生僻汉字来取名字,如张燚、李垚。父母姓氏组合成四字名,如周方子函。单姓氏随机取出四字名,如高天流云。
以上命名方式中,除了第一种属于个人喜好,使用生僻字会带来很大的不便。比如一些生僻字在字库里不规范,导致户口录入困难。而且因为生僻字的结构往往比例不佳,打印出来后特别不好看。更糟糕的是,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他们,这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
很多家长选择四字名是为了避免重名,他们认为四字名很有创意。但其实除非你姓上官,欧阳,这些传统的复姓,四字名在中国是非常不合适的。刚开始很新鲜,时间长了会越来越别扭。起名专业公司的人曾经反映,一开始取四字名的孩子,后来大多改回了三字名。如:高山族的著名珍珠,吕宋岛的阳阳,刘水的春情。这些单姓的四字名,开始觉得挺新鲜的,时间久了就会觉得格格不入。
生活中遇到的真正好听的名字,有时候也是从孩子的名字中表现出家长的文化素养,也就是有些孩子的名字第一眼看上去并不好听。细想一下,可以品味一下文化底蕴,比文化格局里堆砌的名字略胜一筹。
2013年以后,用电脑打分的爆款名字越来越多。在一些班级里,有多达四五个名叫浩然、博翰和紫轩的小男孩,也经常有几个名叫子琪、紫萱和辛雨的女孩,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姓氏。其实名字里常用的汉字只有一万个,无所谓哪个字老哪个字新,只是搭配而已。例如,你的名字是张桂英和李桂英,这让你感觉像是20世纪60年代,但如果你的名字是穆·桂英,这种势头就会立即不同。
传统的善的标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音、形、意和谐吉祥,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有一些文化寓意或典故,会更加完美。在幼儿园,也发现很多家长给孩子起的名字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好名字标准,比如:
赵志伟,出《韩非子》:“圣人见小知其敬,见终知其终”。
钟繇,引《李周》:《黄录》。
王希言,说出《道德经》:“愿言自然”。
周嘉慧,说出文言文:“衡哲,贾志辉也”。
李正印,读《淮南子》:“比音,则和”。
许干,许衡,[/s2/]双胞胎兄妹,在《周易》中,第一经是干的,第二经是咸的。男孩取上经的第一个奇数,女孩取下经的第一个偶数。
这些名字看起来并不令人惊讶,但一旦探究,就能找到根源。再加上音、形、意的和谐吉祥,也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名字了。文字在命名上确实能看出文化技巧。能拼凑出花里胡哨名字的人,不一定能拿出看起来很平和但实际上有很大含义的名字,因为这可能需要读很多书,还要兼顾音、形、意。不是在网上下载一本叫《大全》的诗经和一本叫《大全》的楚辞就能解决的。
取名是人生大事,也是父母获得的最值得骄傲的权力。每个人的想法和喜好不同,取出来的名字自然也不同。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用同一个标准。有条件的话,谨慎一点就好。今天的紫轩、紫萱、紫轩都成了爆炸性的,这和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的建国、保卫、建国没有本质区别。喜欢就好,而且不要沉迷于电脑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