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日,一只雄性小江豚在中国科学院水文研究所白海豚博物馆出生。研究人员给它起了个代号YYc。幼豚两岁前,是脆弱的生存关键期。现在幼江豚“YYc”已经两岁四个月了。
武汉白海豚保护基金会、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联合发起“YYc”寻名活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爱心组织、爱心团体、爱心人士,为小江豚取名“YYc”。
点击上方链接或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给小江豚取名“YYc”。图片:武汉白海豚保护基金会
江豚宝宝健康成长
“YYc”有一个胖乎乎的身体和一张微笑的嘴。它每天吃4公斤小鱼,被大家称为“小胖子”。它的母亲是2009年从江西鄱阳湖迁入中科院水文研究所白海豚博物馆的江豚“杨洋”;爸爸2005年出生于中国科学院水文研究所白海豚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只在人工环境下成功繁殖的长江江豚。“YYc”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二代”。
“两岁前,是幼豚生存的脆弱关键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告诉新京报记者,幼海豚出生后,要经历水呼吸、母子关系建立、哺乳等关键环节。
为此,专门饲养“YYc”的饲养员邓也格外关心和细心。他告诉记者,他亲眼目睹了小江豚与母亲成功建立母子关系。杨洋有充足的奶水,为幼江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现在“YYc”两岁零四个月了。它爱玩,爱闹,爱撒娇,爱粘人。根据今年年初的测量,小江豚“YYc”体长1.3米,体重140斤,是白海豚馆里最胖的江豚。
白海豚博物馆里的小江豚YYc。图片:武汉白海豚保护基金会
“江豚的成功繁殖和存活,标志着长江江豚人工繁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告诉记者,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淡水鲸目动物。2017年的科考结果显示,其种群数量约为1012只,情况极度濒危。研究人员通过26年的人工繁殖研究,摸清了江豚的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理和规律。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精子生物学、排卵监测、人工授精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更全面、系统地掌握江豚的繁殖和生存机制,为就地和迁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是江豚的名字
“YYc”是小江豚出生后研究人员给它起的代号。可以说一直都是没有名字的婴儿。因此,武汉白海豚保护基金会和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联合发起了“YYc”寻名活动。
具体报名方式,可进入网站https://intel-weibo.vims01.com/,或前往微信官方账号、微博中的“武汉白海豚保护基金会”官方微信账号进行命名。据了解,凡参与小江豚团名发布会者,均有机会获得英特尔Evo和BMW i支持的“YYc”专属数字征集等奖品(数字征集仅限新浪微博平台用户)。
报名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18日。经过公众投票、专家评选等多轮筛选,最终确定了“YYc”的名称,并于2022年10月24日国际淡水海豚日/江豚保护日正式公布。
武汉白海豚保护基金会、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社会更加关注江豚保护,基金会携手热爱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机构、团体和个人,共同支持江豚保护事业。
新京报记者吴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