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什么时候回来

老人0221

灶王爷什么时候回来,第1张

灶王爷什么时候回来
导读:接灶神可以在腊月三十吃完饭,把灶收拾干净后就可以接灶神了。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

接灶神可以在腊月三十吃完饭,把灶收拾干净后就可以接灶神了。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接灶神可以在腊月三十吃完饭,把灶收拾干净后就可以接灶神了。

基本仪式是:把新买的灶神像帖在神龛里,没有神龛的就帖在灶台后面的墙上。两面帖上对子,对子的内容一般就是“奏去人间事,带来天上春”“一家司命主,万载降福神”一类的。然后上供,烧香,焚表,叩头,同时嘴里应该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表示欢迎灶神回来,当然也送去了玉帝。五更以后,才可以燃鞭点炮庆祝新春来临。这样新任灶神就开始了新的一年任期。

大年初四也是接灶神的日子。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这一天,全家还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有些地方也有自己的迎灶神日子,比如江浙,大年初三迎灶神,初三需要进行“开井”仪式。初一初二的时候,让劳累一年的井绳休息,就用红纸条把井口封住,大家不能取井水。初三这一天要举行一个很特殊的仪式,把封条揭去。

在陕西省宝鸡的凤翔县,大年初三这天是不能出门的,因为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非常隆重的五色剪纸迎灶神的仪式。在大年初一初二人们走亲串友,可到了大年初三,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干同一件事情,就是剪纸。剪纸是为了迎灶神,所以大家在剪纸的时候要把剪纸染成五种颜色,就是五色剪纸了。剪纸剪好之后接下来就要贴窗花了,贴窗花可是有讲究的,就是要贴在六六三十六格的窗户上,象征着六六大顺。但是窗户的四个角上要贴上红色的,象征一年四季红红火火。

1、新的灶神是在除夕的时候贴,代表着灶王从天上回来了,需要进行接灶神之礼。

2、祭灶神是我们庆祝春节中非常重要的年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祭灶的礼仪各地略有不同,但大致相同。

3、一般来说在小年前后辞灶,也就是送灶王爷上天述职,多是在农历的二十三和二十四这两天辞灶,有着“官三民四”的说法。

俗话说“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小年这天小朋友都是等着吃灶糖,然后由大人带着去沐浴理发。那么要给灶神准备些什么吃食呢,大家一定会感到十分好奇。下面和大伙儿一同来盘点一下,顺便讲讲拜灶王有哪些方面值得注意的。

小年 (1)

  祭祀灶神的食物是什么

  1年糖年饼:象征生活甜甜蜜蜜;

  2年糕:象征年年高;

  3荸荠:也叫马蹄,象征有钱;

  4甘蔗:象征日子节节高;

  5菠菜:要有根的,红色的根须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6大蒜苗:象征过日子很会算。

  还有因为灶王是管理炊事方面的神,是要去玉帝那里汇报的,人们会在小年日买糖瓜、汤圆、麦芽糖等食物,据说供奉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就是要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到天上时多说些好话,再讲不出坏话。

  祭灶有哪些讲究

  首先我们要注意祭灶的时间,一般农历二十三全天都可以,这一日可以准备酒。若是腊月二十四晚上请在六点前进行,同时不能供酒了,因为灶神怕汇报时满口酒气。食物方面,腊月二十三日可以以腥的为主,二十四供的以素的为主。有人反映祭祀的东西买不到,那就有几样是几样,其他的可以自己添加。祭灶之时你可以在心中默念,请灶神上去为你家多说好话等等。

  小年可以换灶王爷的画像吗

  因为北方地区习惯在腊月二十三过节,有些人就会当天顺手把旧的灶神像撕下来,请不要这么做,需要等二十四或春节前后再撕下来,才能换上新的灶神像。这是什么原因呢?按照民间传说,灶神是要到二十四晚上六点左右才离开你家,骑马上天,去天庭汇报。你如果23日就拿掉旧灶神的画像,灶神就没地方呆了,所以最好要继续保留一天。

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从生活经验来说,节日是会带给大家一些影响的,了解节日的重要性是必须的,因为文化的传播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灶王节有团团圆圆的意思,在中国,很多的节日都会像过春节那样重视灶王节,了解灶王节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是很重要的。

灶王爷接送时间分析

灶王爷接送时间通常都是,每年腊月廿三送灶王爷,除夕接回来。但是,有一些地方是正月初四迎灶神,迎接灶神回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迎接灶神回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寓意祈福祛邪避灾

灶神又称灶王爷,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中国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祭灶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祭灶节饮食风俗盘点

祭灶节的时候,人们一定会去吃饺子,意思是指饺子迎风面,还有一些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中国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1、每年腊月廿三是送灶王爷回天禀报的时间,到了除夕那天再接回来。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是正月初四迎灶神。迎接灶神回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2、祭灶神的活动可谓由来已久,要在夏朝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出现了,到了秦代祭灶王被官方正式承认,被列入正典“七祀”,到了汉代甚至升级为“五祀”,祭祀灶王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每年腊月廿三是送灶王爷回天禀报的时间,到了除夕那天再接回来。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是正月初四迎灶神。迎接灶神回来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3、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4、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祭灶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1、准备方桌:将平日里吃饭用的方桌搬到堂屋门口东侧的神龛前,那神龛只是在墙上砌挖的一个很小的洞口,里面并无神像,只有一个灰色的香炉,看来是供奉诸神通用,香炉里插着刚刚点燃的香,此刻正香烟袅袅。

2、方桌放好:将事先准备好的炸丸子、烀松肉、点心、果品等四只瓷碗一一摆放整齐,每只碗上再放一双筷子,还要摆上三个斟满酒的小酒盅。

3、跪拜灶神:跪在供桌前,然后把一大卷烧纸点着,一边用木棍拨动烧纸,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到一年到头了,一家老的少的都挺好的,请灶王爷到天爷爷那里给说得好着点,保佑一家老小新的一年都平平安安。

4、磕头:待那烧纸彻底化为灰烬,母亲便对着神龛郑重地磕三个头,这才起身拍拍膝盖上的尘土,再将方桌连供品一并搬回屋里去。

各地风俗不同,但是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神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神关系到一家人的饮食,所以送灶神仪式不敢耽搁,旧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设置灶神的神龛,但是现在我们注重家居环境的美观,很少有人在家中设置灶王爷神龛,而送灶神这些民俗也被人们慢慢遗忘了。

各地民间辞灶习俗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是燃香、供果菜、酒食,还有纸钱或元宝等,首先把供果和酒菜摆在桌子上,在灶神上天之前要请他吃上一顿,供奉好以后,把香点上再把灶君的画像从墙上请下来,与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一起,拿到院外烧了,同时燃放鞭炮。意思是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快快走,再等他回宫降吉祥。

至于供香的方式,一般都是在灶神像前香炉里点三支香,快烧完时再接着点上第二组,一般是烧三组香,有的人家也可只烧一组。蜡可有也可无,没有特别要求,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东北地区是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意思是粘住他的嘴,以免在玉皇大帝前说这家人的坏话。

祭灶神仪式你别以为送上去就完事了,你还的把灶神给请下来,所以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的时候你还要迎接灶王爷下从天上归来。传说除夕夜灶神要引领诸神来人间过年,所以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接完灶神以后,才轮到祭拜列祖列宗,然后才开始吃年夜饭,举家团聚过大年了。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面蕴含了思想、文化、习俗、情感、神祉、祈望等很多内容。过年过程中有一系列活动,过小年送灶神便是其中的一项。送灶神的仪式里虽说也有一些不现实的成分,比如试图用糖来粘住灶神的嘴,让他上天只报喜不报忧等,但毕竟那都是千古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

送灶神仪式其实是人们对新年生活的一些寄托与期望,找到了寄托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些活动的本身都融会了各地民间的一些风情习俗的,但却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形成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加以继承和保护,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绵延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