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

运势 0 129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1张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盛瑞通讯员陈静


10月8日,杭州博物馆21周年庆暨“百万收藏”计划二期捐赠仪式暨三期推广活动举行。


“百万收藏”项目是杭州博物馆去年面向杭州市民推出的一项收藏活动。计划征集新老杭州人物证、书证100万件,展现1912年以来杭州人生活的痕迹,具有浓厚的杭州文化印记,反映杭州城市的发展建设。


征集活动开展以来,反响热烈。第一次活动期间(2021年10月8日至2022年3月9日),在西藏共收集到365套3752件免费捐赠的物品,涵盖票据、绘画、陶瓷、民俗、丝织、图书、邮票、红色革命文物等多个品类。今天,第二次活动(2022年4月11日至2022年9月30日)也圆满落幕。杭州博物馆收到106条意向捐赠信息。经过初步筛选和专家鉴定,最终在西藏征集到捐赠藏品416套3004件。


我们来看看整点新闻。这些宝藏有什么?


1]自小就住在山脚下,以获取粮食


75岁大叔捐赠数百件藏品


二期收藏的成果是各种船票、老照片,还有民俗、丝织品、金属物品、书籍、革命藏品。


这些老物件的捐赠者很多都是老人。


75岁的蔡一叔叔是捐赠者之一。蔡家住在梁岛脚下的老庄客。“清代是杭州番台衙门所在地,相当于财政局。”


蔡参加了的两次征集活动。“都是我自己收藏的一些旧物,主要是一些门票和古籍。”按件数,蔡已捐了数百件。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其中,他最珍爱的藏品是一本1929年的《杭州西湖游览指南》。“这是我爷爷从温州来杭州后购买的。里面不仅有当时西湖的照片,还有吴等名人的题词,距今已近百年,极具收藏价值。”


从小,蔡就喜欢收集身边的一些旧物件。“我们这一代经历了门票时代。粮票、布票等。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蔡说,当时,一些未使用的门票由他保管。“我把这些旧物品放在专门的箱子里或者隐蔽的隔层里,它们看不到阳光。”


也正是出于更好地保存这些老物件的想法,蔡在去年杭州博物馆成立20周年之际,启动了“百万收藏计划”,向杭州博物馆捐赠了部分家族藏品。


在第三次“万人募捐计划”中,蔡表示自己将继续参与。"我将捐赠一批瓷器和铜币."这是蔡在90年代修建延安路时收藏的。“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家的神器。它们虽然没有很多博物馆里陈列的皇家文物漂亮,但也记录了当时最普通人的生活,是杭州历史中最朴素的一部分。”


目前,蔡捐赠的《杭州西湖游览指南》正在杭州博物馆民国馆展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杭州博物馆找找。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2] 50年前的肥皂在拆除过程中被翻了出来


想起我70岁的叔叔让我哭泣


什么样的藏品最终能入选杭州博物馆?杭州博物馆馆长王说,只要是反映杭州生活发展变化的实物证据,都可以利用。


会场边的一些二期藏品展示柜里,有一些看似普通的老物件。其中包括杭州百年品牌的见证,贺飞品牌的冰瓶和西湖品牌的热水瓶。有记录生活轨迹的成绩单、结婚证,有反映上个世纪杭州人生活的老照片;还有老版的雷峰塔、净慈寺、杭州植物园等杭州景点门票...这些藏品与杭州人息息相关,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潮流,凝聚着我们的记忆。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在藏品的一角,记者看到一个黄色的方形物体,上面印着“东南化工厂”和“东风”字样。如果没有介绍,它就不会是60年代的一块肥皂。


这块肥皂的捐赠者是71岁的潘建国,家住临平星桥。“这是杭州自己的肥皂。我这次捐了两件,另一件是西湖牌的。”


说起肥皂,潘很尴尬。“那时候,买肥皂需要票。最困难的时候,一个人一个月的配额是四分之一块肥皂。”这意味着你每次使用soap,你都需要保存,保存,再保存。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潘说,刚带进来的香皂很滑,但是用的时候很容易控制用量。“所以每次买回来都需要先在太阳下风干,等变得有点干了再用。”衣服脏了就多涂点。看起来更干净的衣服可能不需要肥皂。"一个五口之家只能有更多的肥皂,勉强够用一个月。"


20世纪80年代,像透明皂这样的新肥皂进入市场,旧肥皂被潘的家人留在角落里,逐渐被人遗忘。


几年前拆房子整理的时候,翻出来一箱旧肥皂。“我当时试过,现在还能用。”


潘看到杭州博物馆的“百万收藏计划”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这不仅仅是肥皂,还有它背后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变化。”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3]欢迎更多人参与


一起保持杭州老底子的温度


据了解,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百万收藏”计划的系列成果,杭州博物馆在杭博的基础展中,线下展示了第一期活动中收集的部分老物件,并将不定期更换展览,共同保持老基础的温度。同时,“百万收藏@航博”小程序也将实时更新,将千份温暖上传至云端,实现“百万收藏”计划系列成果永久在线。


为感谢热心市民对文化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杭州博物馆于2022年10月8日举行了“百万收藏”计划二期捐赠仪式,并向捐赠代表颁发了捐赠证书,并表示将继续履行与杭州市民的十年合同。


此外,杭州博物馆“百万收藏”计划三期将聚焦社区,通过藏品征集、志愿者招募、历史文化推广、党建等活动与社区对接,在社区中挖掘杭州城市、个人、家庭、社区的故事,在社区中收集整理杭州城市建设、工业文化发展、生活方式变迁的历史物证,扩大杭州博物馆的服务半径,让更多杭州市民了解杭州。


部分产品展示:


1。民国毛源昌眼镜(周先生捐赠)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这副眼镜完整的保留了眼镜盒和眼镜布,是周先生家的祖传财产。毛源昌眼镜号的店名和电话可以在眼镜布上清晰的看到。经过鉴定,镜片都是原装的,要完整保存也不容易。毛源昌眼镜是杭州的百年老店。它的创建日期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在杭州太平坊(中山中路),店前店后。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人捐赠者从幼儿园到初中生活状况的报告和成绩单(宋大伟先生捐赠)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1954年1月:杭州私立新中小学幼儿园班级生活状况报告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1960年杭州夏星钟祥小学学生手册(第六册B)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杭州第八中学(初三)1964-1965学年第一学期成绩单


宋大伟先生捐赠了一批自己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学习手册和成绩单,反映了当时学习手册和成绩单的模式,包括班级、学生姓名、老师姓名、各科成绩和评语,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学习信息。宋先生说,这些藏品都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虽然一文不值,但却记录了他们童年的成长轨迹。多年后,它们一直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捐赠给博物馆永久保存更有意义。


3。1992年杭州市居民购粮证明(蔡一满先生捐赠)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1992年杭州市居民食品购买证


4。美国人在1918年给祖父母和孙子孙女拍照,在1943年拍婚纱照,在40年代和50年代拍小孩照等等。(吉梁耀先生捐赠)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1918年祖孙合影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1943年的结婚照(捐赠者的父亲纪和母亲)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儿童集体照


季先生曾两次向博物馆捐款。第一次捐赠杭州市六七十年代人民交通图,1952年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业余培训学校学习证书等。听说杭州博物馆也在收藏老照片,他回家找出父母留下的民国老照片,再次来到博物馆。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人们典型的发型和服装特征。


5。一组20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周女士捐赠)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50年代中山公园的老照片


6。50年代带弓小提琴和70年代西湖牌PT1相机(高继生先生捐赠)[/S2/]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20世纪50年代,小提琴附弓。



(68年前的成绩单、100多年前的祖孙合照,这些凝聚杭州人回忆的老宝贝有了新家),第2张

70年代的西湖相机


高继生是杭州高适相机博物馆的馆长。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照相机博物馆。捐赠者一生收藏各种相机,这个相机也是他个人收藏。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抄、改写及在网上传播所有作品,否则,本报将通过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