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十年答卷]
光明日报记者陈文光明日报通讯员张伟
最近中国航天很吃香。
通过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我们在月球上发现了一种新的矿物“嫦娥石”。在“田文一号”和“朱荣”探测器的帮助下,我们发现火星上确实有水。随着中国空站的建立,我国航天员不仅完成了多次出舱活动,还在大台空进行了“种菜”等科学实验...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对航天梦的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一批重大航天工程举世瞩目,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9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顺利完成了第二次出舱活动的全部预定任务。新华社
1。自力更生,深入空探索和进一步发展
“嫦娥”探月,“祝融”探火,“xi和”逐日,“北斗”组网,“天河”漫游星空...浩瀚星空空,我们越走越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航天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不断为我国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树立新高度。
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田文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了一次“绕、落、巡”的目标,成功实现了中国地月系深空空探测向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xi河”正式进入中国“探日”时代,其探测成果在短短一年内创下五项国际“第一”;
“吴空”、“颜回”等科学卫星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黑洞、天文观测等领域取得重要科学发现;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如期建成,形成了高时间分辨率、高空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全球观测能力;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服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十年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创新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创新热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天自强自立、高水平自主创新的决心。
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亮灯空。新华社
2。载人航天,“泰空家”成为现实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记载的一天。
2022年6月5日,随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刘洋、、蔡进入天河核心舱,中国空站任务全面转入建造阶段。建造中国人自己的“泰空家园”的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载人航天是世界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太空家”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6月,航天员聂海胜、张、王亚平乘坐神舟十号飞船进入Tai 空,先后完成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手动对接,并在Tai 空进行授课,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2016年11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陈东完成了在太空为期33天的驻留,为后续中国空站的建设和运行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进入L 空,与在轨天宫二号空实验室完成首次“Tai 空加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
2020年以来,我国成功进行了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首飞,中国空站、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建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唐洪波进入天河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站;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广福完成在轨停留半年的“Tai 空”任务。
建设中国空站和国家空间站空实验室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航天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春表示,载人航天工程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投资少、发展快、成果多的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未来中国载人航天将从近地空到地月间空,再到深空空。
3。服务民生,航天技术深入寻常百姓家
无论你在哪里,“北斗”帮你导航定位;足不出户,“风云”为你预测天象;地处偏远地区,通信卫星可以帮你无忧联网……十年来,中国航天空应用全面发展,推动牵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全面服务国计民生。
国家航天局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共执行发射任务283次,将625个航天器送入大台空。目前中国在轨航天器约600个,居世界第二。它们在国土、测绘、环保、通信、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看一组数据:
卫星通信已为中国偏远地区1.4亿家庭提供了卫星电视直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在多次灾害救援中提供了高效的应急通信服务;
北斗导航为700多万辆道路作业车辆提供安保服务,为4万多艘海洋渔船提供定位、短报和通信服务,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精准定位导航服务;
卫星遥感为中国数万用户和全球100多个国家提供服务,累计分发数据超过1亿场景,有效保障了国内外严重自然灾害的应急监测;
2000多项航天科技成果移植深耕,助力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机器人等智慧产业加速发展,也催生了Tai 空制药、Tai 空养殖、Tai 空农业等新业态;
…………
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航天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人民福祉。”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说。
4。和平利用,与全世界共享太空发展的成果
走出地球,一起拥抱Tai 空。
根据国家航天局的说法,基于和平利用的原则,中国与全世界分享空间发展的成果。无论是即将建成的中国空站,还是人类首次登月的嫦娥四号探测器,还是田文一号的火星探测任务,以及风云、、北斗等一批航天基础设施,这些航天科技成果不仅服务于中国,也为全世界提供全天候服务。
十年来,中国与34个国家航天局和4个国际组织签署了84个空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与9个国家航天局签署了空间合作计划,深入参与了联合国空委员会等18个国际组织的工作。围绕嫦娥四号和田文一号开展深度合作,与国际科学家共同分析研究月球和火星的探测数据。中国空站向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来自17个国家和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站科学实验的首批入选项目。开放共享全球高分卫星16米遥感数据,提供空沿线与全球150多个国家之间的高分数据产品和信息支持。启动“一带一路”空信息走廊、亚太空合作组织多任务小卫星、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等多边合作项目,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资源卫星,与俄罗斯联合研制国际月球研究站...
“外层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探索、开发与和平利用外层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将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对外空领域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提高人类对宇宙的科学认知,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0日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