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了,但是爷爷奶奶总在家打麻将,怎么办?

老人 0 21

孩子上小学了,但是爷爷奶奶总在家打麻将,怎么办?,第1张

孩子上小学了,但是爷爷奶奶总在家打麻将,怎么办?
导读:首先,要看爷爷奶奶是什么时候在家打麻将吗?是孩子上学以后,还是孩子放学后还继续打?我有个同事,爷爷奶奶也很喜欢打麻将,而且是把朋友邀请到家里来打,但是牌局都会在放学前收场,因为老人要出门去接小朋友放学的,反正一天也没耽误过。所以,如果是前者

首先,要看爷爷奶奶是什么时候在家打麻将吗?是孩子上学以后,还是孩子放学后还继续打?

我有个同事,爷爷奶奶也很喜欢打麻将,而且是把朋友邀请到家里来打,但是牌局都会在放学前收场,因为老人要出门去接小朋友放学的,反正一天也没耽误过。

所以,如果是前者,我觉得应该理解老人,孩子上学,老人也没什么打发时间的好措施,打打麻将未尝不可。据说,打麻将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呢。

但是,如果在孩子面前也一直打,甚至还拖着孩子一起打,那就有必要跟老人好好谈一谈了。我们也不是不让老人打,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在孩子面前打,让孩子也学会这些消遣的方法。

同时,也要跟孩子沟通好。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没力气学习了,也辛苦了很多年了,所以在家想办法解解闷,但小朋友是怎样怎样的情况。

如果,家长还是担心孩子受到不良影响的话,也可以考虑跟老人分开住,杜绝不好的影响,也不失是一个好办法。

总之,没必要为了这点事情跟家里老人起冲突,理解为主,沟通为先。

专注高等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苏苏快跑,邀你一起关注教育问题。欢迎关注“苏苏快跑”微信公众号。

    奶奶是个苦命的人。她的母亲前后嫁了三次,生了好多孩子,在最后嫁的这一房份,她只生了奶奶这一个孩子。即便是这样,因为生活的困窘,她不得不把八岁的奶奶送到我们家做童养媳。奶奶不知道什么叫童养媳,只知道从此要离开自己的母亲,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里去过活了,所以她特别恐惧,拉着母亲的衣服不肯撒手。他的母亲含着两汪热泪,把奶奶拉到跟前,一遍又一遍近乎在乞求地给我太爷和太奶奶说着,娃还年纪小么,才八岁么,不懂事了,不听话了,要打要骂由你们,只求能给娃一口饱饭吃。

     小时候也缠着奶奶给我讲故事,但奶奶好像没有什么故事可讲,有的只是她记忆中的这些痛苦的经历,她不止一次地给我说过这些,而每当此时,她的眼睛里总会有些忧郁,她好像替她的苦难的母亲有些心酸,但在我,在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触动,因为总感觉这些事都特别遥远,我只是当着故事去听了。直到奶奶去世后多年,我自己也有了一个闺女,我每天拉着她的小手,送她上学,接她回家,给她做饭,冬天我捂热她的小手,夏天我擦去她额上的汗水,总怕她渴了,饿了,担心她被别的小孩欺负,被老师上课责骂,我才真正体味到这位母亲在把自己的孩子送人的当时,她的内心该有多苦痛。她自己养活不了自己的闺女,不到万不得以,她是不会把孩子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的。我想,她滴血的心一定是被自己撕得粉碎了。

     但奶奶又是幸运的,她避免了几乎是所有的童养媳都被婆家卡食勒粮斥骂责打的命运。太爷为人正直威仪八面,自然是掌握了公平和正义,太奶奶虽然不怎么说话,却是一个极为慈祥的老人,他们已经了有四个儿子,就把奶奶当自己的亲闺女养,非常疼爱,没有给她一点点委屈,她和爷爷由兄妹到夫妻,再到经营着一个大家庭,儿女双全,牛羊满圈,我想,那该是怎样幸福的一段日子呢。但就像奶奶给我说的一样,一辈子人啊,要断做几十几截子地往下活,一步有一步的灾难啊。在奶奶看来,她一辈子最大的灾难,不是她苦难的童年,不是她长大后没明没夜没完没了的艰苦劳作,也不是她吃糠咽菜艰难度日,勉强地拉扯几个孩子长大,而是她生了一个比自己还要苦命的闺女。

    我唯一的姑姑,出嫁以后,一年一个,先后生了十四个孩子,全都是生下来就夭亡。看着自己好不容易拉扯大的闺女,正经历着这人世间绝无仅有的灾难,变成一个可怜的女人,奶奶的心像是被揪了出来。她经常半夜惊醒,捂着心口流汗。我想,她的心脏病就是那时候得下的吧,因为姑父家每年会传来一个噩耗,让人心惊肉跳。奶奶也想了好多办法,比如求神问佛到处祈祷,比如一生下来就扎烂小孩的手指头,或者在小孩脸上抹上锅底灰,她想这样大概阎王就不会把小孩收走了吧。但是直到姑姑的身体垮了,姑父的头上一簇一簇往外冒白发,这一切还都是无济于事。记得小时候,我和奶奶睡一炕,我半夜起来点灯尿尿,经常见奶奶抹眼泪,或者是忽然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我就知道,她又为姑姑操心了。

     奶奶的心脏最终还是没有熬过那年的正月。记得正月初八那天,当时好像是我们刚刚分家不久,奶奶还拄着拐杖来我们家。因为在过大年,奶奶换上了她那套没有补丁的衣服,戴着一顶黑平绒的套帽,打了新的裹脚,穿着姑姑给她做的鞋,进门后把拐杖立在炕头边上,用笤帚扫了她鞋底的灰土,就上炕曲腿坐下了。奶奶终于肯坐下来暖一回热炕了,我们都很欣慰。奶奶一生劳碌,好像从来没有闲下过。在我的记忆中,即便是在寒风凛凛呵气成冰的大冬天,大伙都闲下来早上暖被窝下午晒太阳享受这少有的清闲时光时,奶奶也闲不住,都要天不亮地背着背篓出发,要么去山梁子上铲毛衣,要么去沟壑里拾狗粪,要么去涝坝里柳树下扫树叶,而我和三叔四叔懒在热炕上怎么也不肯起来。记得奶奶每背回一趟东西,就赶到门口喊三叔四叔起床:“岁有啊!有钱哎!这时候了,赶紧起啊!”然后又忙着去背下一趟。大概奶奶这样叫上三四次,我们才肯起床。现在奶奶终于肯坐在炕上歇一会儿了,妈妈特别高兴,把存放在后灶头的一搪瓷盆骨头肉拿过来撕着让她吃,她那天吃了不少肉,而且一直不停地说话。妈妈那天也很吃惊,因为一进正月,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怎么忽然变得这样精神,是不是病要好了。记得那天是我送奶奶出去的,奶奶一个手拉着我,一个手拄着拐杖,走得很有力,拐杖捣在冻结的路面上当当地响,走了一路说了一路。但在正月初十的晚上,家里的气氛就显得特别紧张了,奶奶一会儿要大家扶她起来,一会儿又要躺下,面色腊黄,身体极为虚弱。可能已经知道这是奶奶要走的先兆吧,大伯给奶奶穿上了以前备好的新衣服,父亲迅速地画好了一匹黑驴放在奶奶的枕头跟前,等着在她咽气的瞬间烧掉,以便在跨过阴阳两界时真正地带走。虽然是黑夜,我庙坪上的那些叔伯兄长们都连夜赶过来,挤了满满一屋子人。年幼的弟弟见来了这么多人,显得特别兴奋,跑出跑进,玩个不停,而那天晚上,好多人脸上都挂着泪痕。

     在正月的锣鼓鞭炮声中,奶奶终于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像是一声微弱的叹息,我也是第一次见爷爷会哭成那样,因为只有他知道,奶奶一辈子经历了多少磨难。是啊,里里外外,忙前忙后,干了一辈子的活,操了一辈子的心,受了一辈子的苦,她真的累了,终于撑不下去了,她决计要走了。但她又是多么的不忍离去啊,老实本分的三叔还没有成家,苦命的姑姑还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年幼的四叔从此要成为没娘的孩子,她怎么能放得下心呢。

     如果奶奶在能坚持几年,翻过年它就能看到三叔成家并生了一对双胞胎,特别是姑姑,打听着从后山要了一个孩子回来,也算是一个完整的家了。当时好像是爷爷从哪里问了神巫,说如果能要个孩子回来,姑姑或许在以后能生成孩子。因为记不大清楚,我在这里只能说个大概了。也不知道是谁给的消息,说后山有户人家已经生了五个女孩了,一直没有生下儿子,到第六个的时候,眼巴巴的望着是个男孩,结果还是女孩,全家人都陷入近乎绝望而沮丧的气氛中了,就放出话来,打算把这个孩子送人,然后再去生儿子。姑父说那天晚上天很黑,他们是后半夜去的,一路上只是悉悉索索地走,没人说话。摸到那家门口,早有人在里面吱呀一声打开门,他们就到了屋里,而那个孩子就平躺在后炕角,没怎么包裹,脸上红通通的。当他小心的抱起来时,孩子哭了,他进而吃惊地发现孩子的一侧屁股已经被热炕严重烤伤。孩子的爷爷说老辈人有讲究,送人的孩子不能从大门里出去,要从墙上接过去。姑父说咱们是缺了男女的人,听了人家说这话,他就比较生气,就告诉他们,大小是个人,你们生下来不好好照顾,孩子伤成这样,还要从墙上接过去,像话吗。又是个苦命的女孩,就这样到了我们家。姑姑给孩子清理伤口,在小屁股蛋上清理出了一个大坑,发现已经基本伤到骨头了。当时大家都以为这孩子活不了了,但姑姑双手抱着不放手,说她擦洗上药时孩子哭都不哭一声,眼睛巴巴地望着自己。几个月以来,姑姑白天黑夜地抱着孩子,即便是晚上睡下了,也让孩子趴在自己身上,还省吃俭用,给她买当时最为珍贵的麦乳精。就这样,那个伤口越缩越小,孩子也变得越来越胖实了。她特别爱笑,只要有人逗她,她就咧着嘴笑。大家都特别高兴,爸爸还给她起了个名字,就叫苗苗。那时候我和爷爷经常去姑姑家,晚上都睡大通炕,苗苗格格笑着能闹到半夜。姑姑还把她按住,让我摸她的屁股蛋,而她一侧的屁股上,有一条结得很紧实的肉棱子。苗苗的到来给这个破碎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姑姑后来又生了两个健健康康的孩子,而那神巫的话果然应验了。

     但是奶奶始终没等到这一切,不然她该有多高兴呢,她的病说不定也会好了呢。但是奶奶还是走了,看着一屋子人忽然失声痛哭,我也跟着哭了起来,弟弟也变得特别紧张,左右张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那年,我家的老坟不空,大伯他们就把奶奶寄在老坟旁边一个向阳的山坡上,等待以后有了机会迁进老坟。烧纸那天,我家四山的亲房亲戚和全村人都来了,跪了满满一坡上,在腾起的纸灰中,哭声四起。而我庙坪上的几个隔山的堂爸,满脸涕唾,哭倒在地,怎么也拉不起来,他们高一声低一声地哭喊着“四妈四妈”,惹得大家又哭起来。

       我这几个堂爸,基本都是奶奶看看长大的,分家后他们都住在庙坪上,离我们家比较远,但他们经常过来,特别是一到过年,就来住好些天。我有一个大爸还给我说,你奶奶待我们几个就跟亲儿子一样,我们如果出去玩,去打牌,她就一直在锅里留着饭等着,不让我们饿下。特别是在那些困难的日子,她宁可自己不吃,也总要给我们留下吃的。

     奶奶已经去世好多年了,但我还是经常想起她。去年过年,我在我们家的一本老相册的里芯,看到了一张隐藏在别的照片背后的老照片,是奶奶,她像是刚干完活,身上脏兮兮的,坐在凳子上小憩。

1 一个小男孩和老爷爷下棋看图写话

你可知道我暑假中最快乐的一件事是什么吗?那就是和爷爷下象棋。

暑假的一天早晨,奶奶打电话邀我们戒一家去她那里聚一聚。到了奶奶家,我一眼瞧见桌子上的象棋,竟连爷爷奶奶也顾不上喊,就迫不急待地对爷爷说:“爷爷,我们来杀两盘。”爷爷见我这兴奋劲儿。便答应了。

一场大肆厮杀的战争序幕拉开了。我先单枪匹马地向爷爷发起进攻,没想到未至汉河,就马失前蹄。我又迅速将双炮推进河沿,顿时炮火升天,王中楚马四分五裂。我乘胜追击,谁知刚进楚地,还没来得及扎营,就中了楚方的埋伏。

接着又来了第二局,这次真是偷鸡不成,倒失一把米,楚军给了我一个闭门打狗,我军损失惨重。此时,我是前无先锋,后无防守,我军心灰意冷。在混战中,楚军直逼汉王,轻松地结束了战斗。

“吃饭了!”我不耐烦地吼道:“等一下。”这可是最后一盘了,这次我小心瑾慎坚持攘外先安内的原则,侦察敌人的每一个举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此时的楚王爷爷也是寸步难进,急得挠头搓须,历经了持久冷战,楚王终于崩溃,我胜利了!

2 看图写话小明和奶奶

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奶奶在自己家美丽的花园里看报纸。

刚好,奶奶的孙子小明今天也正好放假,他来奶奶的家里陪奶奶。奶奶知道今天小明要来她家,就特意买了几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小明看见又大又红的苹果,小明舍不得吃。小明挑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然后洗了又洗那个苹果,又用刀削了皮,递给奶妈吃。

奶奶放下报纸说:“小明,你先吃吧!”,小明说:“不行,我挑了这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专门拿给您吃的”。奶奶说:“小明真乖呀!”旁边的小猫咪也羡慕极了,也在喵喵叫,好像在说:“我也要吃,我也要吃。”

奶奶夸奖小明说:“小明真是个孝敬老人的好孩子,奶奶今天真开心啊!”

奶奶笑了,小明也笑了。

3 山区贫困儿童吃饭看图作文

晚上,小明全家人吃完晚饭以后,妈妈在洗碗,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晚报,爷爷在抽烟,奶奶在看电视,小明在写作业。

妈妈叫小明倒茶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喝,小明赶紧倒茶给奶奶她们喝,爷爷和奶奶夸小明是个好孩子!小明又马上回书桌坐好,认真地写作业。 (吴奕妍)

晚上,小明一家吃完了饭已经八点了。妈妈到厨房认认真真地洗碗,爸爸沏茶端给爷爷奶奶,然后爸爸坐在沙发上仔细地看起报纸。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看电视,电视节目一定很精彩,爷爷奶奶看得笑眯眯地,小明很自觉地认真地写作业。

我觉得这个家很和睦。

4 看图写话在爷爷家玩

放暑假了,妈妈带着我来到火车上,火车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到站了,我离开了火车站,飞快地向爷爷家跑,跑啊跑啊,就发出了“啪啪啪”的声音,就像一匹骏马在奔驰一样。到了爷爷家,天已经黑了,突然一阵打雷声,发出了“轰隆隆”的声音,就像我们把鼓重重的敲了起来,我赶紧捂住了耳朵,躺在床上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两只喜鹊在电线上一边跳一边“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在叫我起床呢!我打开窗户一看,爷爷养的大公鸡在“喔喔喔”的叫,就像爸爸平常在唱歌一样。

上午,我到爷爷的农场里,爷爷的农场养了许多小鸡,小鸡“叽叽叽”的叫着,好像在说:“我们一起玩这个好玩的东西吧!”爷爷的农场里还养着青蛙呢!突然飞来了一只蚊子,青蛙看见了,“嗖”的一声,用舌头紧紧的卷住了蚊子,青蛙还在“呱呱呱”的叫着,像在发出胜利的笑声。

下午很热,我找了几个伙伴去游泳,有两个小朋友在打水仗,他把手伸进水里,把水泼出来,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就像下雨了一样。

今天真开心啊!下次我还要来爷爷家。

5 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看图写话

晚饭后,我、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一家人在看电视,我们很开心的聚在一起看电视,就在这时,爷爷奶奶要看京剧,爸爸妈妈要看新闻,你要看动画片,而刚好遥控器在你手上,我想应该给爷爷奶奶看京剧,而这样爸爸妈妈就不高兴了,我也有点难过,因为我最爱的动画片,即将结局了,错过了精彩,下次就没有了

再想想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知道还可以看多少时间的京剧,也不知道老人家咋就喜欢看京剧啊!动画片多好看啊!“我心想于是我就把遥控器递给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看见了我把遥控器递给了他们,感觉我长大了!

因为爷爷奶奶的年纪比较大了,所以你想要打牌输给他们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只要他们出牌的时候,你尽量的不要去拿自己的牌去管他们就行了,然后这样将你的牌就是胡乱的出,能连在一起的都把它拆开。

hi,大家好,我是优米MaMa~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小学霸萌萌语文启蒙方法的文章。谁能想到,这事竟然还能有续集?

那篇文章中,我介绍了萌萌妈受到老教授启发,带着萌萌用成语卡牌完成识字启蒙的经历,结果 没多久就收到一位奶奶的私信

老人家在私信中说,她用我介绍的方法, 每天带着一年级的小孙子玩半个小时的“卡牌”,仅仅15天,就让孩子的识字量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 。不仅 认识了162个成语,还学会了每个词语的含义 !现在和孩子聊天还偶尔会蹦出来几个成语, 孩子特有成就感!

最关键的是, 老师也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家长会不仅点名表扬,还让奶奶上台分享了孩子的学习方法。 老师的这次肯定,不仅让奶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还让儿子、儿媳对她刮目相看。字里行间都能看到老人的欢喜,真的很替孩子高兴,也替老人自豪。

现在不少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在带,年轻父母提起“老人带娃”第一反应就是“溺爱”。不少家长都不相信老人有能力带好孩子,但这位奶奶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只要方法对了,老人带的娃同样会优秀到让人无法忽视!

7岁前,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绝对是带娃大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现实中,不少家庭的情况是:

数据显示, 人的大脑发育在7岁前就已经完成了95%,这个阶段若能接受丰富刺激,脑重将比其他人多20% 。但很遗憾,7岁前大部分孩子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相处的时间更多,而 大多数老人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老人带孩子要么单纯地玩,要么找个动画片,只要孩子不磕着、碰着就万事大吉。也有一部分有教育意识的老人,会带着孩子认认字、学学数字,但很少考虑他的教育方式孩子是否感兴趣。

这也是不少家庭矛盾的症结所在,年轻人觉得老人带娃无所事事、不得其法,老人觉得我帮你看着娃,不磕不碰就行了,要啥自行车?

但不管怎么说, 大脑快速发育的时间就短短几年,如果不帮孩子抓住,真的会有些遗憾。

若能找到一套简单、有效,操作门槛低的带娃方法,老人带娃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情况呢。所以当那位奶奶私信过来时,真的非常高兴,也许这无意的一次分享,真会让“打牌”带娃成为一种新的启蒙方式呢。

现在孩子识字、学词要么买本书,对照着从前往后学;要么买个学习APP的会员,跟着各式各样的动画学。但这两个方法我都试过,对优米来说效果都不太好。

前者坚持了1个星期,太枯燥了,熊孩子放弃了;后者好点,跟着某识字软件学了两个月,字也认了一些,但熊娃开始频繁眨眼睛,最终还是医生出面,禁止了她看手机。

4岁左右是孩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娃的识字敏感期。 这段时间孩子对文字特别敏感,如果能有大量的文字刺激,孩子的识字量就能快速增加。错过了以后认字慢不说,效果也会得大打折扣。

关键期啥都不做,就这么错过,老母亲真的有些不死心。

于是和前文的那位奶奶一样,我也给优米买了一套《识字成语卡牌》,到现在已经玩了差不多快20天了,很明显感觉优米的用词表达能力更加准确了,字、词能力也开始爆发。

平时听到、碰到成语都会去她的卡牌里翻一翻,找找类似的。也就差不多20天已经掌握了160个成语,不仅接受程度良好,还玩得不亦乐乎。

这套 《识字成语卡牌》总共168张卡片,包括162张成语卡牌,外加6张功能卡。 每一张牌面都是一个成语,不仅包含了汉字,还有 拼音注解、成语解释

但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学习是在“打牌”时进行的, “玩”与“学”融合在了一起。 都知道小孩最佳的学习方式就是“玩中学”,这套卡片正是利用这一点。设计了单人、多人 游戏 ,让孩子玩的同时学会新知。比如:

单人 游戏 :孩子们可以在卡牌中任意抽取一张,大声读出成语,了解大意后,再寻找下一张卡牌,进行接龙 游戏 。

双人玩法 : 游戏 双方每人抽20张牌,甲出牌后,乙根据手里的牌进行成语接龙。若接不上,则甲继续出牌。依次循环,谁先出完谁胜~

三人玩法 :每人抽10张牌,按一定的顺序,甲先出牌,乙根据手里的牌进行接龙,若接不上,再取两张卡牌,丙进行接龙;若丙也接不上,他也再取2张卡牌;甲继续出牌,依次循环,谁先出完谁胜

当然,玩接龙时能大声念出来。比如,孩子出了“拔苗助长”,你就大声念出你的“长命百岁”。

对年级小一点的孩子,刚开始可能还不太会玩,但要相信孩子们接龙的能力。玩几次,孩子就知道去找跟你最后一个字相同的成语了,这其实也是帮助“图像智能”发育。

玩卡牌的好处在于,孩子们完全是在玩 游戏 ,玩 游戏 自然有输有赢,这种 不确定性会激发孩子的好胜心

为了赢,孩子们就会变得高度专注,在一次次出牌的过程,他们会 观察、记忆自己和对手的牌面,并想尽办法打出最有利的牌

这种挑战下,慢慢地孩子的 记忆力、分析能力、手眼协调 等能力都将 得到一个质的飞越 ,孩子的学习力也会极大提高。

记得优米刚玩1星期左右,就能毫无障碍地念出30张卡牌内容了。

真心推荐这种能边玩边学的教辅工具,而且它的 操作门槛很低 。平时父母上班,让老人带着孩子玩一玩,就能掌握不少成语、字词,还能增加亲子趣味,真的挺划算的。

关键这种 游戏 方式,也 不会浪费孩子的识字敏感期 。如果你家有3-8岁左右的孩子,真心建议入手一套。送啥都不如送娃知识,你说呢?

老人都爱打牌,老年人打打牌也挺好的,只要不是赌博性质的,这样的爱好还有利于活络脑子。你可以让老人养花鸟转移她的注意力。

可以用告诉她安排的坏处、让小孙子跟她玩、不让她有时间等等阻止她打牌。

1、打麻将的害处

每天白天上“全班”,晚上还要“加班”,入迷得昏天倒地,身体比以前差了许多,经常腰酸腿痛、头昏眼花。我不知劝说过多少次,她就是不听,有时病情“严重”一点,不得已才会歇上一、二天。就这一、二天里,做梦还说“输赢”的梦话呢。病情稍微好一些,立马重新“上阵”。我用了很多方法治她这种“病”,都没有什么效果。

2、让孙子和一起

老伴最疼爱小孙子,也最听他的话。在全国奥运火炬传递的日子里,孙子的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迎接奥运,孙子也都积极参加。机会来了,我决定利用孙子来“整治”老伴,看她听不听。小学要举行比赛,孙子很兴奋,并扬言非要拿个冠军什么的。

早上天没亮就起床了,非要我陪他跑步。我假借说单位要写几个材料,可能得半个多月熬夜,于是便唆使孙子叫奶奶陪同。

3、让老人没时间打牌

因为老伴常常打牌到三更半夜,有时早上9点钟都起不了床,所以她很不高兴。但也没有办法,怕孙子哭闹,只得“屈服”,晚上打牌也不那么晚回来了。经过一个多月的陪跑锻炼,老伴睡懒觉的习惯改了,身体也好多了。

后来,孙子在学校“奥运”短跑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奶奶高兴,全家都高兴!之后,学校要搞画画和作文比赛,内容都要与奥运有关。我虽作文有特长,但画画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而老伴过去当过美术老师,任务就自然而然落到她的头上了。

她想叫我辅导作文,我说辅导孙子只有在晚上做完作业后进行,不能分几摊子,你一个人就行了。

必须带吗?儿女不孝可以不带。老人身体不好也可以不带,老人居住条件不好更可以不带,等等。带孙辈不是法定的义务,完全可以不带。

跳舞打牌玩手机快乐啊!

带孙子快乐吗?有的快乐,有的不快乐。

到儿媳妇家,做饭洗衣做带孩子,遇上个不懂事的儿媳,还得看儿媳的脸色,生点闲气,当然就不乐意带孙辈了,就这么简单。

跳舞心情愉快,能把身体锻炼好,不生气也不生病,现在都是独生子女,都很自私的,都不会关系老人,很多老人,对孩子是很失望的,好多都打算到老了,住养老院呢。

打牌也快乐,可以锻炼脑子,不痴呆。痴呆了指望孩子照顾,恐怕也是枉然。

玩手机也快乐啊!知天下事。也防老年痴呆。

带孩子本来就是儿媳们自己的事,有的儿媳,不上班,还让老人带,自己玩,老人当然不乐意了。

你自己的孩子,可以请保姆啊,老人给带孩子,基本上是带工资的保姆,搞不好,还生气,当然老人就不乐意带孙辈了。

因为跳舞打牌属消闲放松身体方面的 娱乐 活动,所以有些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喜好,会常出现在舞场和牌场。这在不同的人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发出不同的声音。理解的人会说,跳舞打牌好,放松一下。不理解的人呢,则会在背后用手指点着,说,

"真是吃饱了,撑的!"

至于看孩子带小孩的事情呢,则是一项繁重的耗时的体力劳动。对于老年人来说,多是年龄和体能方面的因素,使得他们没有比较旺盛和充沛的力量去代看孩子了。即使有,他们也大都是强提精神,多加努力地去照看。因为,他们的儿子儿媳很忙,因为孩子是他们的亲孙辈。

但即使是老年人付出了努力,有时呢也落不成好。

人哪,还是知足为好。对那些常给自己照看孩子的公婆,作为媳妇呢,还是应该给点笑脸,给点鼓励为好!

跳舞打牌玩手机和带孙辈并不矛盾呀,老李倒不会跳舞,不喜打牌(除非老伴硬拉着陪小孙子打几圈),但每天玩手机,但并没耽误看孙子,从半岁到今年12岁了。

跳舞不是一天跳到晚吧?一般是早晨天刚明跳一会儿,晚上跳一会儿,也就是说趁年轻的爸妈在家,出来放松会儿,难道不行吗?非得当24小时保姆你们才满意吗?

至于打牌,我接送孙子上学倒也常见,一般都是7080岁的老人居多,他们的孙辈多已长大,重孙辈既使有也看不动了。可以说这是老年人的一种交友 娱乐 方式,我虽不参加但同情体谅。

至于玩手机,你们年轻人在外咋玩我不知,但知道进家后一屁股坐沙发上,眼皮不带抬的,吃饭要三请安。难道光许你们玩,我们不该玩?光有干活的命?

不否认也有些老人是宁愿出钱、也不愿带孩子的,这是他们的自由。法律并没规定爷爷奶奶必须看孙辈,我们当年孩子出生56天就上班,都是自已带孩子,上班就送托儿所,不是一样长大了吗?

所以我认为题主的这个“为什么”问得有点过,有点不尊重父母辈的老人,也还有点强加于人。

我认为还是你们尽管去玩,但挤点时间看看自已孩子,让我们去玩一会儿为好。(笑)

穷尽一生,负责养好了生我的父母和我生的孩子后,请让我在屈指可数的余生好好体验什么是生活,而不只是活着!

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我觉着看孙子孙女是老人必做的,除非儿女不用,看孩子一是享天伦之乐,隔辈亲是普遍现象,与孩子多接触,多加深感情,老人从中找到乐趣,为孩子变样做饭,接送奔忙,看他跳舞,听他唱歌,为他买玩贝,确实起到做爷爷奶奶作用,儿媳相处合睦,一家人其乐融融,好不幸福美满。反之,有时间跳舞打牌 旅游 ,不去尽到老人的义务,心是否安宁,是否对得起子孙。这只是我个看法,有不当请评论。

先说说提问中的问题,相信老人家有充分的理由才不愿意。

老人带小孩的话题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有人讨论,现实中除了身体原因之外不愿带小孩的肯定有不和谐的原因,要么儿子媳妇把老人带小孩当成了理所当然。而自己不太懂事或不理解父母的爱心和辛苦。

特别是有些作媳妇的更是不太尊重父母,帮忙带孩子还得看脸色。

大部分温馨的家庭,对老人家帮忙带小孩觉得是一种乐趣。

人到了有孙辈的年纪谁不想看到他们的后代 健康 快乐的成长,那怕是辛苦也是感到幸福,这正是人之常情。所以老人不愿意帮忙带小孩的家庭晚辈应该找找自己身上的原因

中国宪法上哪一条哪一款写着,老人必须要给儿子或女儿带孩子。老人,就应该给儿女当免费的保姆,廉价的饮事员,又出钱又出力的采买员吗?带孩子,说的轻松。喂奶哄睡觉、换尿布洗屎布、晒阳逗玩、教识数,教识图、教唱歌、最弹琴、教跳舞。家家户户有个爹,早上送去晚上接。小学接送六年,中学接送三年,高中接受三年,大学不用接送,时不时还得给钱。把老人的血汗炸干,这就是儿女的盘算。在这十几年间,同时还要儿女做饭,含辛茹苦的老人,终生以伺候儿孙为业,太不合理了。老人们跳跳舞、打打牌,玩玩手机有什么不行?要老人做一辈子带工资的保姆,做儿女的你们于心何忍!

跳舞打牌玩手机,为什么不帮助儿女带孙子呢?

老人跳舞打牌玩手机,那是退休后,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体现,也是空闲时间的一种乐趣,没有什么对与错之分。

老人没有义务帮子女带孩子,但如果子女上班太忙,可以帮子女带孩子,但多数子女不记老人的付出,而把老人当成免费的佣人,自己进门后,不帮老人,而是饭来伸手,嫌这嫌那,老人洗衣做饭看孩子,忙的死去活来,而他们还嫌老人把孩子没带好。

老人含辛茹苦的把子女养大成人,为他们费尽心血,为他们结婚生子,以付出了自己的心血。而子女能懂得孝敬老人吗?他们只知道活在自己的二人世界中,那管老人苦与寒。

诚然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即要工作,又要养育子女,是挺艰难的。但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能用则用,不能用就从此不过问老人的生活,甚至同老人如仇人,这样,老人会去帮子女照看孩子吗?

如今的 社会 ,基本上都是小家庭,大部分老人同子女都是单独生活着,在帮子女带孩子的问题上,能帮就帮带一下,不能帮也无可厚非,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老人也没有义务帮你们带孩子。多一些包容和理解,让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开心过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人老了,不劳动了,该休息了,该享受生活、享受快乐了,这都是劳累了大半生的人们美好的愿望。

老了,退休了,没事干就要寻找自己的乐趣来度过余生。什么是自己的乐趣我认为,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大的乐趣,这其中我认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帮着子女带孩子是最大的乐趣,而且还是享受着最大的天伦之乐,网上有一句话说得好:“伺候孙子总比让孙子伺候好”。当然在这里说,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没有帮着子女带孩子的就不好。各个家庭和各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尽量不要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