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来自奥菲神庙的杨静·肖骁
量子比特报道|微信官方账号QbitAI
这是一个迟来的送礼策略。
也是一本正经的论文解读。
中科大博士 20万字,136页论文教你如何送女朋友礼物。
这项研究是从1012对未婚夫妇中进行的,并且只在情人节进行。结果得到了一篇136页近20万字的送礼策略博士论文。
对此,网友表示:这种研究真的很深入。
首先我们要解决题目中无法理解的词——礼物图像一致性。
百度的“礼物”定义为:
中文翻译:送礼人的爱、期待、暗示都在这份礼物里,但受礼人可能感觉不到(有点刺痛)。
那么,如何送礼物(东西)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呢?
“礼物图像一致性”的定义:
中文翻译:送礼物,你得给对方想要的东西;但你也要把心思留在自己身上,让对方看到这份礼物是自己送的。
那么,“礼物图像一致性”有什么用呢?
中文翻译:越是想表达自己,越是在送礼中起主导作用;你越是考虑对方想要什么,ta的喜好就越会被考虑进去。
“礼物形象一致性”说白了就是研究送礼人的心思:你考虑自己多还是考虑别人多?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做了三个研究实验。
1012对情侣,三个实验
为了保持研究的严谨性,笔者选择了1012对未婚情侣,只研究了情人节的送礼情况,以解决这三个问题:
捐赠者依赖对礼物形象一致性的影响:
礼物形象一致性对接受者感恩的影响;
礼物形象冲突对送礼者感知亲密度的影响。
不仅有行为实验,还有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流程非常严谨,保证了给出的建议切实有效。
送啥,要看亲密关系
先说“因果”。
任何关系都会影响到日常的送礼行为,情侣也不例外。
你和女朋友的依赖程度自然会影响你的送礼决定。
影响如何?影响有多大?
本研究采用了两种方法:行为实验和问卷调查。
实验,顾名思义,就是虚拟一个女朋友出来【见】,然后诱导你选择一个你不喜欢但女朋友喜欢的礼物。
在整个实验中,有89名学生*(47%为男性,平均年龄21.5岁)参与。
首先,从下面的文字描述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
A是田园;B是都市风。
从0到9中选一个数字,表示你有多喜欢这两部作品。
1表示肯定是“软园”,9表示肯定是“光影城”。
然后进入伴侣的想象阶段。
根据依赖程度,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高依赖组”(45名参与者)和低依赖组。
以高依赖组为例。
你的女朋友会一直为你着想,不管要求多难,她都愿意满足你。
你遇见她后,你觉得她就是你的真命天女。所以你也愿意为这段感情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精力。
低依赖组则相反。
最后,他们会选择前面两部作品中的一部作为情人节礼物,但却被告知,他们的另一半与他们喜欢的人是相反的。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结果显示,对伴侣的依赖程度会显著影响送礼行为。
依赖程度高的伴侣在面临偏好冲突时,更愿意送伴侣喜欢的礼物。
实验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实际操作了。
2016年2月情人节后两周,笔者向450对未婚情侣发放问卷,经过筛选和提议,留下320套。
有两个针对接受者和给予者的问卷。
收件人的问卷很简单。
除了基本信息和礼物描述,只是一个“依赖”的调查。例如:
1.她/他非常接近我的理想伴侣
2。我觉得和她/他交往很幸运。当我们不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离不开她/他。和她/他交往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我会花
参与者从1到7中选择一个数字,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
结果显示,送礼者越依赖,就越倾向于“送自己喜欢的”——送对方喜欢的礼物。
关系权利越高,送礼者越倾向于“表达自己”。
说实话,送礼物的时候,我还是期待对方幸福的。
你有多幸福?这可以用“礼物鉴赏”来衡量。
那么,在选择礼物的时候,是应该“展示自己”(送一张自己画的图)还是“照顾对方的喜好”(送一个她想了很久的包包)?
当然也要考虑两个人的亲密度和依赖度。
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2016年8月的七夕完成的,实验中使用了两份调查问卷,调查送礼和收礼的感受,以及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和依赖程度。
实验表明,如果多照顾对方,效果会更好。但如果两个人足够亲近,“照顾对方喜好”的影响力就会降低。
也就是说,在一起久了,送礼的时候“秀一下自己”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恋爱初期,要照顾对方的喜好。
附上一个狗粮,测试你和伴侣的依赖程度(所有打1的朋友,反思):
虽然研究表明送礼物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女朋友想要北京二环以内的房子,你真的会给房子。这种“为别人牺牲自己”难道不会成为一种痛苦吗?
当然,这也取决于你愿意为你的另一半做出多大的牺牲、妥协和服从【见】。
这种愿意牺牲的状态在学术上被称为“共享力量”。实力越高,越愿意为对方牺牲。
那么,这种“共享强度”对送礼和收礼的感受有多大影响呢?
这是本文的第三个实验。
(以下实验内容是为篮球迷设计的,如果对篮球没什么感觉可以跳过不看。)
喜欢NBA的朋友对库里和詹姆斯并不陌生。
调查发现,勇士球星库里的女球迷更多,而骑士球星詹姆斯更受男球迷欢迎,但两人球迷水火不容。
现在,受访者需要选择勇士队获胜海报或骑士队获胜海报作为送给对象的礼物。
如果被采访者没有对象,那就虚拟一个。而且,这个虚拟的男/女朋友肯定是反阵营的。
也就是说,你支持骑士,你女朋友就一定支持勇士……真是生死拼图。
除了行为实验,还有问卷。
这份问卷选在2017年2月的情人节。除了图像一致性、感知亲密度和积极情绪的统计数据外,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共享强度统计数据。
那么,我们来看看实验结果。
研究证明,无论你的伴侣是不是虚拟的,送礼时“送你喜欢的”都是一件开心的事。
但在“自我牺牲”的情况下,如果双方的“相互力量”较低,即不愿意为对方牺牲,那么这份礼物带来的快乐就会大打折扣。
另外,这个结果也说明,如果你“为别人牺牲自己”太多,对关系的增进是不利的。
附上一份狗粮,看看你们两个有什么样的“共同力量”:
简单总结一下作者说的话。
第一,你越依赖你的伴侣,那么送礼倾向于“做你喜欢的”,相反,倾向于“自我表现”。
这不就是交往几个月和交往几年的区别吗?[看]
但是对于接收者来说可能是不同的。
其次,越是亲密的情侣,你的女朋友可能越不感恩。
同时,接受者关注的焦点从自己转移到了他人身上,“给他喜欢的东西”的好处减弱了,“自我表现”的好处增加了。
所以,越是亲密的情侣,你女朋友越不在乎你送她喜欢的东西。
良好的...送不送是关键[/s2/]。
第三,最后,也就是说,给你喜欢的东西让你不舒服,也许你女朋友也会不高兴。不过没关系,你可以带动自己的“积极情绪”。[看]
说实话,我还不知道怎么送礼物,直到看完。
然而,这不是第一篇也不是唯一一篇研究情侣间礼物的论文。
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情侣间送礼越来越普遍。
不仅是这篇论文,2018年还有中科大的硕士学位论文,也是研究情侣的题目。
而且,这篇论文也是出自同一位导师。
另外,研究情侣送礼现象也很普遍,写情侣间相关送礼的论文也不在少数:
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称这样的论文根本过不了盲审。
不仅如此,还有网友认为这样的研究一文不值。
而这篇论文的摘要表明,它弥补了该领域的三个空白点:
第一,发现给予者和接受者的依赖关系能够反映相应的关系权力;
其次,探讨了“礼物形象一致性”对感恩的影响;
第三,本文是“唯一一篇研究送礼者形象冲突对亲密关系负面影响的论文”。
此外,也有网友表示,礼物本身是人类学、社会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有实用价值。
你说什么?
论文地址:
http://gb.oversea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filename = 1018096897 . NH & db code = CDFD & dbname = CDFDREF
—结束—
量子qbitai头条号签约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悉前沿科技动态。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