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赞美老师的经典对联

老师039

教师节赞美老师的经典对联,第1张

教师节赞美老师的经典对联
导读: 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师节赞美老师的经典对联大全,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教师节赞美老师的经典对联1 1、上联: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下联

老师,人说您在培育祖国的'栋梁,不如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师节赞美老师的经典对联大全,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教师节赞美老师的经典对联1

1、上联: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下联: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2、上联:尺子一把,心中自有曲直;下联:粉笔几支,眼前早有横竖。

3、上联:朝花夕拾,秋月春风莫等闲;下联:古训今闻,宋词元曲要记牢。

4、上联:曹操曹丕曹植,为建安文学增色;下联:苏洵苏轼苏辙,给唐宋诗词添彩。

5、上联:不辞辛苦,如周日运动;下联:无论劳累,似季风吹拂。

6、上联:爱问几何,点线角面关系到底如何;下联:喜看数字,加减乘除换算究竟怎样。

7、上联:小小课堂,尽观古今中外;下联:大大世界,全看成败荣辱。

8、上联:喜谈唯物论,实际客观看事物;下联:善用辨证法,联系发展解问题。

9、上联:喜怒哀乐,舍弃过去时;下联:酸甜苦辣,把握将来态。

10、上联:唯物辨证,探索物质本源;下联:政治经济,解说社会焦点。

11、上联:通晓语法,学博思精造诣深;下联:熟练口语,音准速快翻译棒。

12、上联:谈历代,王侯将相谁主沉浮;下联:看今朝,工农学兵各系盛衰。

13、上联:抬眼望,日月星空,雷雨雪霜;下联:低头看,山川土地,江河湖海。

14、上联:随手轻挥,空间平面尽出;下联:妙语微点,体积面积都解。

15、上联:手执粉笔,解世事代数;下联:胸怀壮志,问人生几何。

16、上联:实验室中,植物动物样样标本俱全;下联:讲课台上,易题难题种种类型都有。

17、上联:诗词歌赋尽显雅士风度;下联:语段篇章全显中华文明。

18、上联:上通天文,好与日月星辰为伴;下联:下知地理,喜与江河湖海作友。

19、上联:上通天文,斗转星移尽胸中;下联:下晓地理,风起云涌皆意间。

20、上联:日月星辰尽藏胸中,能上九天;下联:鱼鳖虫兽全收眼底,可下四洋。

21、上联:人生几何,点线面体共绘而成;下联:世事方程,加减乘除同算方行。

22、上联:人生轨迹,尽在曲线弧度中;下联:岁月印痕,都含加减乘除里。

23、上联:评渔场,寒流暖流交汇处;下联:看气候,旱季雨季轮换时。

24、上联:代数几何,方程空间无限暇思;下联:直线平面,函数极限不尽畅想。

25、上联:品明月,叙情怀,吟诗作赋;下联:沐清风,讲人生,谈古论今。

26、上联:氕氘氚,弘天地正气;下联:钾钙镁,铸英雄本色。

27、上联:论学问,四书五经样样通晓;下联:讲口才,三言两语句句精妙。

28、上联:寥寥线条,勾勒智慧人生;下联:小小平面,铺就美好前程。

29、上联:两指灵动,勾勒线条美感;下联:双手轻盈,探索数字奥秘。

30、上联:览世事沧桑,洞晓社会变化规律;下联:看国家兴衰,窥破未来发展先机。

31、上联:扣蓝板,伸手赶超火箭队;下联:踢足球,迈脚夺取世界杯。

32、上联:口说进行时,不定式并非定语从句;下联:牢记构词法,完成时不是被动语态。

33、上联:看秦汉,知中国千年文明;下联:观隋唐,晓华夏百世辉煌。

34、上联:看风水,乐道山川湖海玄机;下联:察日月,巧解雪雨冰霜奥秘。

35、上联:静默如树,沉思折思思万物本源;下联:镇定似塔,家治国治治千秋功业。

36、上联:经纬间穿梭,国家事域外事事事皆知;下联:天地内畅想,自然理人文理理理都通。

37、上联:讲史家故事,论成败得失;下联:述名人轶闻,评功过是非。

38、上联:讲关系,伯仲叔季样样通;下联:说人物,旦末净丑个个明。

39、上联:画线条,明目评判曲直;下联:讲几何,盛气指点方圆。

40、上联:汉语兴衰存乎汝心;下联:民族荣辱永在尔怀。

41、上联:春夏秋冬,笑看史上风风雨雨;下联:东南西北,畅谈人间分分合合。

42、上联:观古今,秦皇汉武创伟业;下联:通兴衰,中山润之济苍生。

43、上联:俯仰刹那,巧点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万事莫测;下联:谈吐瞬间,乐道经济领域盛衰更替百章可循。

44、上联:读教科书,乘季风,激起心中暖流;下联:转地动仪,看世界,了解异域风情。

45、上联:东经西经,包宇之无穷;下联:南纬北纬,容宙中有限。

46、上联:调配色彩,展现亮丽图景;下联:勾勒线条,描绘精彩场面。

47、上联:点线面,横横纵纵演绎万象;下联:甲已丙,指指代代细说百因。

48、上联:地壳在运动,季风吻过富士山;下联:板块正漂移,梅雨爱上洞庭湖。

教师节赞美老师的经典对联2

1、上联:新诗万首园丁颂、下联:明月一轮灯火勤。

2、上联:举国尊师兴伟业、下联:全民重教育英才。

3、上联:园丁辛勤一堂秀、下联:桃李成萌四海春。

4、上联:披星戴月一支粉笔谱春秋名扬华夏、下联:呕心沥血三尺讲台铸师魂桃李芬芳。

5、上联:评得失,四大名著显精妙、下联:论善恶,八方美文蕴雄奇。

6、上联:学富五车,通晓诗书礼易、下联:才高八斗,熟习琴棋书画。

7、上联:育才兴邦,百年大计、下联:尊师重教,一代新风。

8、上联:槐市只文章,荣辱不因贫丧志、下联:杏坛难富贵,行藏尤以道持身。

9、上联:把握现在时,将来怎会虚拟语气、下联:追求最高级,理想常融情态动词。

10、上联:说乾坤,拉扯经纬网、下联:传知识,诉说天地源。

11、上联:了解法国,梦品白兰地、下联:熟悉蒙古,夜观北斗星。

12、上联:抓管理促发展政教工作多看点、下联:正学风讲规范犬年德育谱新篇。

13、上联:立足本职,献身教育、下联:为人师表,无尚光荣。

14、上联:思如泉涌,诗文交融培奇葩、下联:笔私蛇走,字句连接谋新篇。

15、上联:以人为本和谐创新谋发展、下联:与时俱进勤奋务实谱新篇。

16、上联:毕生心血哺新秀、下联:一代桃李谱华章。

17、上联:一身许国传科技、下联:两袖清风作人师。

18、上联:又红又专、下联:为国为民。

19、上联:百年树人成大计、下联:一心跟党献红心。

20、上联:巧设计,细绘人生图象、下联:精计算,巧解生活方程。

21、上联:诲人不倦教书育人擎起民族希冀、下联:读书正酣矢志成才承担中华崛起。

22、上联:叹兴衰,三国两晋成烟云、下联:论成败,七雄五霸斗锋芒。

23、上联:三尺讲台几度春秋染芳华、下联:一枝粉笔多少英才遍天下。

24、上联:汉语兴衰存乎汝心、下联:中华沧桑有然尔梦。

25、上联:心比天高,教两国语言培桃李、下联:志同海大,育一代栋梁兴中华。

26、上联:职业高尚、下联:教师光荣。

27、上联:心血育桃李、下联:辛勤扶栋梁。

28、上联:横览隋唐元明清,叹朝代兴衰、下联:纵观辽宋夏金元,通古今变换。

29、上联:预知天气变化,把握正确航向、下联:探索自然奥秘,规划完美人生。

30、上联:讲马哲,唯物辨证皆论、下联:看世界,政治经济全学。

面对贴对联的地方,自己的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

上联:顺利迎进吉祥财

下联:好运接来平安福

对联的张贴撰写要求是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因为古代人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这个方法现在在观看对联时候很难区分了,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随意贴出来的。所以容易辨别错误。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贴对联的讲究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对联很是熟悉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所见过的对联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贴对联的讲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横批

 横批,(或称横额,横档、横幅、横披等),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批即如文章的标题,它能标示出一副对联的主题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之笔。一般说来,横批对于联文有着概括、揭示、补充、说明等作用。

 上下联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也有说法是看横批第一个字是从哪边开始,哪边就贴上联。)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一般为汉字三声和四声),下联为平声(一般为汉字一声和二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1、按字调平仄分。

 对联比较讲究平仄,这是对联的特点。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否则读起来常常感到别扭。比如“旧岁又添几个喜(“喜”是仄声),新年更上一层楼(“楼”是平声)”。

 2、按左右方位分。

 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3、按时序先后分。

 就是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则为下联;或者说先办的事情为上首,后办的事情就为下首。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祥”;“小院栽花香四季,大门结彩乐全家”。

 4、按语言习惯分。

 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杏桃万户红”。人们常说“福寿双全”“风雨同舟”,从来没有“寿福双全”“雨风同舟”的说法。

 5、按因果关系分。

 就是“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6、按场面范围分。

 在时间、空间和具体事物上一般是从大到小,比如“年年过年年年好,月月赏月月月圆”“一城花雨山河壮,满院春风日月辉”。从时间看,“年”比“月”长;按空间论,“城”比“院”大。

;

贴对联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特别是在春节时期。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一般上联写在门框的右边,下联写在门框的左边。以下是一些贴对联的讲究:

1 对联的内容要寓意吉祥、繁荣、安康、团圆等美好的祝愿。

2 对联的字句要平仄相对、韵律协调。

3 对联的长度要相等,一般为七个字、八个字或者十个字。

4 对联在贴的时候,要注意字体大小一致,书写端正工整,否则可能会影响对联的美感和祝福的效果。

5 对联的悬挂位置,一般在门框上方,贴挂方向要正、直。

总的来说,贴对联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特别是春节期间的习俗,能够增添喜庆的氛围,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 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对联了。 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 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骈文中衍变尔来的,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对联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比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张贴才可称为对联。 (二)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二、句式一致 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 学问藏今古 文明播东西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三、词性相当 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 ,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四、平仄相对 在座的同学有帮家里贴过对联吗?你们知道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吗?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上声)或第四声(去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平声。按习惯,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五、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题。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语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徵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有句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请问。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三)对联的作用及故事 由于对联有这么多要求,做起来不容易,同时对联又短小精悍很适合在各种场合运用,所以,古代的文人经常把对联当作一种斗才能、斗学问的娱乐工具。例如我们熟悉的苏轼,民间流传了许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对联的。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泛舟长江。佛印是一个和尚。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这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然后两人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对对联不仅需要才学,还需要一些机智。像有的人出的对联非常巧妙,专门为难人。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自愧不如,再不敢出联来对了。 对联和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可以用来寄寓个人的感情。同学们请看这副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看来这个人以前家里很穷,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就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人穷没人理倒也算了,有的人还用对联去欺负别人。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同学们,如果你们生活在古代,还像现在这样不懂对联的话,小心被别人奚落。别说人被欺负,我们国家也曾被外国人用对联欺负呢!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 眼花。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最后送一副对联给在座的同学。这对联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自勉联。蒲松龄年轻时屡试不第,于是写了这副对联激励自己发愤写作。希望你们能吸取里面的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

1、贴对联时应看横批的书写顺序,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

2、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现代汉语的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现代汉语的一声、二声)结尾。

3、一般情况下,贴春联最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4、大门的“福”字必须正着贴,寓意开门迎福、吉祥临门。如把大门的“福”字倒着贴的话,就把福气倒到门外,跑到别人家里去了。

扩展资料

严格来说,不拘平仄的对联是不存在的,有些对联看起来不合律,其实是走平仄自然化的路线。下面谈的是诗钟,折枝诗一类对联的写作要求。因为诗种,折枝诗 和对联区别不大,所以以下亦称对联。

五要

1、一要有针对性。

比方说,眼前是一座楼阁,你就得从楼阁方面去考虑,并对它的历史情况、地理环境及其突出的、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一翻了解。

2、二要立意新颖。

也就是说,要不落俗套。人家讲过千百遍的东西,用得旧了的话语,你再去重复,毫无自己的创见,就叫落俗套。

3、三要反映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指的是一个时代的思想面貌。不同时代,其思想面貌各不相同。封建社会的儒、释、道,反帝反封建时期的民主思想,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精神和道德风尚,对生活在这些时代的作者都不能不发生影响,而在他们所写的对联中,也不能不反映出来

4、四要情词贴切。

贴切,就是恰到好处。马子华先生在《对联漫谈》一文中说:歌颂英雄的要“沉雄”,品评人事的要“端庄”,室内悬挂的要“清雅”,赠送友人的要“精巧”,表示意见的要“婉曲”,追念死者的要“悱恻”,描景状物的要“藻丽”。

5、五要符合对联的体式。

对联的写作,还要符合对联的体式。这些年来的情况是,对表现时代精神一般都比较注意,而对联体式特点,却比较普遍地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