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导读: 好媳妇个人事迹篇一 王立梅,开城镇都督村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七年如一日服侍患有心脏病的公公和孝敬尚在人间的婆婆。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六店街道。自与丈夫结婚以来,她和公婆
好媳妇个人事迹篇一
王立梅,开城镇都督村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七年如一日服侍患有心脏病的公公和孝敬尚在人间的婆婆。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六店街道。自与丈夫结婚以来,她和公婆的和谐程度如同自己的亲生父母,公婆一直把她视如己出,从未把她当作儿媳看待,有些话宁愿对她说也不愿意告诉自己的女儿们,立梅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贴心人。
20____年,身患心脏病的公公在南京市鼓楼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在众多的子女中,是和老人关系最融洽的三儿媳妇王立梅主动去医院照料公公,她没有在丈夫的三个姐姐和两个嫂子面前说一句抱怨的话。多年来,身患疾病的公公和年迈体弱的婆婆一直住在立梅家。公公自手术后,老年病缠身不能起床正常活动,连吃饭都要人喂,这些年来吃喝拉撒睡全靠儿媳立梅一人照料。立梅对一双公婆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生活上多方照顾,夏天买回夏装,冬天买回毛衣、羽绒服。婆婆经常腰、腿痛,立梅就给婆婆寻医问药,擦腰洗脚或陪送医院诊治,就像女儿照顾母亲一样。
丈夫徐鲁生因工作需要经常不在家,立梅不仅悉心照料公婆,还特别重视一对儿女的学习,把这个家操持得美满温馨,从不让丈夫多操心,她既是一个孝顺的媳妇,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还是一个善良的母亲。
邻居都羡慕徐家有一个像女儿一样好的儿媳妇。王立梅的事迹不但在六店街道而且在周围村庄也传为佳话,没有谁不夸她的。都说:“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
经典国学《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立梅用自己切实的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在越来越文明的新农村里,这样的好媳妇就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杰出代表!
好媳妇个人事迹篇二唐____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她是一个上孝敬公公婆婆,下相夫教子的好媳妇,多年以来,她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她就是____村大塥组29号的唐人名同志。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 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唐____原1984年8月出生于____乡____村老十五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出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姐姐跟弟弟,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唐____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她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2009年嫁入____村大塥组方国俭为夫妻,夫妻非常恩爱。公公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淳朴热情。在跟公公婆婆相处几个月以后,公公婆婆评价唐____是个聪明智慧的好媳妇。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农村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相处的非常的好,婆媳关系也是非常的融洽。
本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婆婆突感不适,到医院检查发现得了癌症,一家人如遭晴天霹雳。当时的唐____怀有七八个月大的身孕。她没有像一般的孕妇那样在家养胎,而是去照顾重病的婆婆,当时婆婆在市医院就诊。唐____就挺着七八个月大的肚子每天坚持到医院去照顾婆婆。每天大清早的就做好 饭给婆婆送去,喂婆婆喝水吃饭,洗洗涮涮,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孕妇而什么都不做。每天都不停的鼓励婆婆,从没有在婆婆面前抱怨过,在婆婆面前她总是表现得很轻松,没有愁眉苦脸。当时婆婆浑身都很疼,根本睡不着觉,她知道婆婆现在正在跟病魔做斗争,需要充足的体力,她也管不了自己挺着个大肚子的辛苦,每天都帮婆婆揉揉疼的地方,轻轻摸摸,好让婆婆入睡。婆婆睡着之后,她才到病房的外面去,自己躲在那里掉眼泪,哭个不停,有时候丈夫都劝不住。病房的人看到这样的女人都问婆婆是不是自己女儿啊,婆婆说是我媳妇,他人都用不可置信的眼观看着。婆婆当时也很开心,对其他人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____比我闺女还要亲呢。”
在这样好的媳妇的悉心照顾之下,婆婆终于战胜了病魔,平安出院了。<莲~山 课件>回到家里媳妇还是一如既往的照顾婆婆,婆婆逢人便说:“ 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每次只要一提到自己的媳妇都是笑的合不拢嘴的。2010年9月25号对于这一大家子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唐____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她的女儿,女儿也很乖巧可爱。虽然婆婆的病住院使得家里更加的困难,但是看到这样乖巧的女儿之后唐____什么也不计较了,穷一点没有关系,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开开心心的就行了。之后一家人生活也是非常幸福的。
幸福的生活是非常短暂的,2010年10月份婆婆的病不幸又复发了,这一次上天没有留住婆婆,在婆婆的丧礼上唐____哭的死去活来,非常的伤心,别人怎么劝都劝不住。婆婆虽然离开了,但是家里还有一个公公,唐____对待公公也是非常孝顺的,跟公公相处的也是非常融洽的。
照顾年幼的女儿跟年迈的公共,唐____没有一句怨言,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因为她知道言传身教,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大家子在这个明事理,聪慧的儿媳的经营下也是生活的非常幸福的。人家说好事多磨,现在的唐____是好人遇事多,2012年又一起不幸得事情发生在这位善良的女人身上,公公出车祸住院了。在市医院就诊,她并没有抱怨为什么自己会遇到这么多不幸的事情,而是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别人她是多么的坚强。像当年照顾婆婆一样,她每天都做好饭跟汤去照顾公公,公公每每说到媳妇的时候都说在这个时代很难找到这样的好媳妇了。在她的悉心照顾之下,公公很快就出院了。
唐____不仅是在亲人生病的时候照顾他们,在平时她也是一样的照顾的老人,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很尊敬她。每次家里来亲戚了她都会主动的去买菜做饭,热情招待,从来不会叫公公说一声,虽然家庭很困难,但是对待他人她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而烧出一份力。在邻组有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家庭丈夫不幸去世了 ,只留下妻子跟孩子,她看见那么可怜的一家,自己虽然也不富裕但还是送上了自己的一份心意,送了200元钱给那家。这就是唐____,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她不仅跟公公婆婆关系相处的很好,跟自己孩子的2个姑姑(丈夫只有2个姐姐)关系也是很好的 ,每次姑姑们来的时候她总是热情招待,从来不去计较什么。有一次,自己的妈妈看女儿每天辛苦就抓了自家的一只鸡跟一只鸭给女儿,让女儿给自己补补,可是女儿就将2只全杀了。别人看到就问,你杀那么多哪吃的完啊,她回答说:“打电话叫了2个姑娘回来吃饭,大家一起吃啊。” 这就是唐____,一个不会自私的农村妇女。
作为一个好媳妇,唐____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震耳发聩的表白,不发豪言壮语,不要宣传报道。她以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心态埋头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情,把“孝”字深深刻在自己的字典里,抒写着“孝”的朴实无华。
好媳妇个人事迹篇三说到婆媳关系大家都认为这是很微妙的,是一对天敌,特别在农村,在同一个屋檐下,或多或少都有些茅盾,有的甚至象仇人,整天吵吵闹闹。但在新里港村有这样一位好媳妇,她和婆婆关系非常好,融洽相处了近四十年,她就是今年66岁的严美珍。
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多年如一日服侍患有严重高血压、并伴随有偏瘫的婆婆,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庄,她就是上虞市道墟镇新里港村的好媳妇严美珍同志。
严美珍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1967年与新里港村村民章福友结为夫妻,公公婆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婆媳关系融洽。婚后尽管家境不富裕,但是家庭关系很和睦。公公去世后,她精心照料年迈的婆婆,多年来如一日体贴入微,从无半句怨言,在当地传为佳话,是左邻右舍公认的好媳妇。
婆婆早年驼背生活基本不能自理,06年开始更是卧睡在床上。多少年来如一日,她精心照顾和伺候婆婆,给婆婆做饭、梳理头发、洗衣、洗澡、倒便盆等等。在家里,她总是一口一声“妈”,亲热地叫着老人。早年条件不好,老人与自己分开过,每每刮风下雨,严美珍心里就放不下老人,风再大,雨再强,老人的吃饭时间不能误,不能让老人饿着,自己顶着风冒着雨把老人安顿好后才回家吃饭。老人心情不好发点小脾气的时候,严美珍就把委屈往自己肚子里面咽,暗暗劝告自己,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
当家里的条件改善了,有了空置的房间,严美珍为了方便照料婆婆,把婆婆接到了家里。婆婆缝人就夸自己的媳妇好,说自己是新里港村最幸福的老人。确实如此,亲戚邻居都说这样的好媳妇在哪也找不到,村里的其他老人都向严美珍的婆婆投来羡慕的目光,说老人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因为婆婆患有高血压,在饮食上就特别挑剔,有很多禁忌。严美珍从来不嫌麻烦,专门做既有营养又适合高血压患者的饭菜,婆婆的口味在家里排在第一位,这甚至引起了孩子们的不满,但是经过严美珍的教导,孩子们都懂事的接受了专门为奶奶定制的饭菜。婆婆心情不好就陪婆婆聊聊天,疏导老人。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基本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严美珍自己也有头疼病,还要带小孙子,但她硬是撑了下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严美珍的婆婆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既要服侍婆婆,又要带小孙子上学,严美珍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床前,服侍婆婆吃好早饭后再送小孙子上学,晚上接好小孙子伺候老人睡下后还要收拾家务到半夜才能入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走进老人的房间,屋子被收拾的干干净净,老人身上穿得整整齐齐。夏天,严美珍不顾自己的头疼病,每天给老人洗澡,洗衣服;冬天给老人床上铺得厚厚实实的,睡觉前给老人被窝里放上热水捂。她从不怕老人脏,不闲老人烦,耐心细致地照料着老人。有一次老人不小心把便盆扣翻在地上,严美珍没有半点怨言把它收拾干净,反过来还安慰老人,心疼婆婆,老人有时候粪便不畅,她强忍着脏臭帮老人用手扣,经常反胃连饭都吃不下。她用博大的胸怀包容婆婆的失误,用心照料婆婆,让婆婆安享晚年。
孝在传射中放射光芒。在严美珍的悉心照料下,她的婆婆谢阿芬活得有滋有味,虽然已经101岁的高龄,卧在床上,但仍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左邻右舍都说如果没有严美珍的孝敬之心,谢阿芬活不到今天,这个家也就不像个家。要尽孝心并不难,难的是数年如一日的孝敬。严美珍的儿女在她的感染下,也十分的孝顺,尊长爱幼,他们都说要以妈妈为榜样,让自己的家庭生活越来越和睦。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
孝在坚持中凸显厚重。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严美珍用近四十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的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一个人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而是被迫跟着时代的车轮缓缓移动。有太多的身不由已,让人不得不承认个人力量的渺小。
在欲火奋战的战争年代,多少英雄儿女致力革命事业,把亲人、事业、爱情放在一边,只为能够一心保家卫国、驱逐外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像一道光照亮了民族前进的道路。
也正是因为如此,多少有情人被迫分离,多少父母目送亲儿远去,分别可能就是永别。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被“命运之手”狠狠捉弄,令人唏嘘不已。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的命运正是如此,她的婚姻、爱情都不由自己掌握,处处透露着悲壮,令人又心疼又惋惜。
1988年9月,晚秋的北京已是凉风习习,一位74岁的农妇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首都北京。一落地,有关部门的同志就把二人接到北京医院,他们此行要见的人是全国人民共同敬仰的妇女运动的领袖,蔡畅。
此时的蔡畅已经88岁,缠绵病榻,说话都不方便,很少安排会客。但当秘书说“赖明月”三个字时,她的眼睛不自觉的睁大,表示: “要见!要见!”
没过一会,两位老人终于相见了,距离她们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54年。两个人都说不出话,只是任由泪水滚落,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医护人员。
这位赖明月不是别人,正是陈毅元帅的第二任妻子,蔡畅曾是二人的“媒人”。
1934年,赖明月与陈毅失散,从此杳无音讯。直到50多年后,世人才知道陈毅元帅的前妻还活在人间,而她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赖月明是红军慰问团中的一员,负责歌舞类节目表演。1932年,陈毅担任江西司令员,指挥完南雄水口战役后,他率领部队到江西省兴国县休 养生 息。也正是在这里,赖月明和陈毅走进彼此的生命中。
当晚,慰问团举办水口大捷晚会,赖月明一副清澈嘹亮的嗓音惊艳众人,战士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
她的精彩表现,也吸引了台下就坐的陈毅的目光。那段悦耳美妙的歌声,把这位经历世事沧桑的首长从悲伤解脱出来,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
原来,早在一年前,陈毅的第一任妻子萧菊英不幸去世。自那以后,他一直深陷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只是默默支撑着,谁都看不穿他心中的苦楚。
这一刻,看到眼前活泼灵动的赖月明,陈毅不知什么原因,尘封已久的心牵动了一下,好似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心变得越来越亮堂。
就在赖月明准备谢幕时,他情不自禁的站起身来,用大嗓门喊了一句:“再来一个。”这句话点燃了战士们的热情,现场的气氛到达高潮。
看到大家这么捧场,赖月明欣然应允,大大方方地表演了第二个节目。看着台上这名女子翩翩起舞的身影,陈毅恍惚了,他好像一下子放下了妻子离世的包袱,准备收拾心情,重新开始
那一天后,陈毅的眼前时常闪现赖月明的身影。两天后,他在乒乓球室再次见到赖月明。此时,赖月明正在挥舞着球拍,在乒乓球桌边挥汗如雨。
陈毅踌躇了一会儿,鼓起勇气,走到赖月明身边,主动打趣说:“你这个江西的田螺妹子,还是有那么两下子嘛,要不改天咱俩来……”
赖明月看到首长也丝毫不怯场,不服气地说道:“你说谁是田螺妹子呢!四川佬,你什么意思啊!”
这番话毫不客气,换做旁人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赖月明男孩子般的性格颇受陈毅欣赏,他笃定自己没看错人。
期间,陈毅还邀请赖月明切磋一局,两个人你一来我一往,谁都不肯认输。在接触中,赖月明意识到陈毅是一个幽默风趣、谦虚有礼的绅士,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这场“友谊赛”结束后,陈毅倾慕赖月明的心越来越明了,却始终不敢挑明。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蔡畅是陈毅的老朋友,一直十分关心他的个人问题,希望他早日组建家庭,走出第一段婚姻的阴影。
得知陈毅对赖月明有意,蔡畅主动找赖月明谈心,询问她对陈毅的看法。谁知道这件事传到陈毅的耳朵里,他大发脾气,说道:“你们真是乱弹琴,我说了不再结婚,你瞎操啥子心。”
赖月明目睹了这一幕,心想:“陈毅肯定是看不起我这个小娃子。”便开始赌气。其实,陈毅想娶赖月明,只是一时心急,口不择言,事后后悔不已。
万分不得已之下,他再次找到蔡畅,请她帮忙说媒。蔡畅受人之托,重新找到赖月明。在交谈中,赖月明委婉表示,介意陈毅司令员的身份,害怕自己才疏学浅,配不上首长。
陈毅听说后,决定主动出击,追求赖月明。几次相处后,赖月明的心渐渐被打动,却还是没有松口。陈毅的心一直七上八下,摸不着头脑。
直到有一天,一次会议结束后,陈毅迫不及待的找到赖月明,对她说:“你不要老是躲着我嘛!我又不是老虎,难道会吃你不成?”
赖月明听完,脸上泛起红光。她有些害羞,一句话都说不出口。过了一会儿,陈毅豁出去了,说道:“我想娶你。”
听到这一番表白,赖月明的心房被彻底攻破。她发自肺腑地说了一番话,将自己的自卑和顾虑和盘托出。
陈毅沉默了片刻后,向赖月明郑重承诺:“婚后,我会尊重你,保护你,鼓励你学习。”赖月明被陈毅的真诚、绅士打动,再也说不出拒绝的理由,两颗心终于靠近。
1932年重阳节,赖明月和陈毅结婚。日子是蔡畅亲自选定的,寓意白头偕老,天长地久。结婚前几天,陈毅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捆布,说是给新婚添嫁衣。赖月明用它做了夏装和冬装各两套,这在当时已是够“奢侈”了。
陈毅看后,又吩咐师傅缝制了两顶帽子,送给赖月明。在物资匮乏的战争时期,每一件衣服都代表着浓浓的情意。
结婚前一天,蔡畅把一块绸缎料子送给赖月明,还半开玩笑地说:“姑娘们结婚总要提几个条件,月明,你也提几条,这是最后的机会哟!”
赖月明马上接过话: “我有六条:第一,要办酒席;第二,给我买一件羊毛衫;第三,买一块手表;第四,帮我提高文化水平;第五,培养入党;第六,陈毅不能”
话说了一半,她停顿了下来,不好意思说下去。蔡畅知道她的心思,笑着说:“两人不分离,是吧!”
赖月明羞涩的点点头,最后的这一条要求,寄托着她对婚姻长长久久的期盼。这六条是很难办到的,可是陈毅却把它们当了真。
婚礼在城北一家饭馆举行,省委、省苏、省军区和附近县委的同志纷纷前来祝贺。办了九台酒席,钱是赖月明的公债券和陈毅平时积攒的伙食尾子凑起来的。
两个人的新房是大路口祠堂的一间小房子,房内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盏高足油灯。婚礼当天,赖月明和陈毅坐在床前,陈毅先开口: “月明,我的是单名,你也取个单的,就叫‘赖明’吧。”
从此,赖月明有了一个只有她和陈毅才知道的名字。
婚后,赖明月一直从事妇女解放工作。陈毅履行了当时的承诺,经常鼓励她到党校学习,不断进步。
可是,两个人仍然聚少离多,陈毅常常外出打仗,空留赖明月一个人在家里,相处的时间屈指可数。
1934年,陈毅在一场战斗中负伤,赖明月得知消息后,马不停蹄赶到医院照顾。在这段时间里,夫妻二人获得了短暂亲密相处的机会。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一段亲密无间的相守却成为赖明月心中仅存的美好回忆。
10月底,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战争局势越来越严峻,敌人像潮水一般涌来,反革命风暴即将来临。中央分局和中央办事处从瑞金梅坑迁至于都宽田,中央分局驻龙泉村,陈毅和中央办事处驻石唅村谢家祠堂,红军家属随军到达。
当天晚上,陈毅在一棵大榕树下沉默,眉目紧锁。过了好一阵子,他终于开口,缓缓地说:“赖明,我们队伍中有好多妇女、老人和小孩,还有一万多伤员,行动慢、目标大,万一被敌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应该将他们尽早疏散。”
陈毅说这些话时,语调中明显流露出离别的伤感。话音刚落,赖月明扑通跪倒在地,抱着陈毅的双脚,说: “我们夫妻好不容易在一起,现在你要我走,我就是不走。你一定要我走,就枪毙我好了。”
陈毅蹲下身,替赖月明轻轻擦掉眼泪,说:“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存更多的革命利益,也为了游击队的机动灵活,家属、伤员一定要疏散,现在大家一时感情上接受不了,作为党员、干部就应该带个头,以实际行动说服其他同志。”
这一席话说服了赖明月,作为陈毅的妻子,她必须顾全大局,不能意气用事。
赖明月走的那一天,陈毅把她送到村外,亲手交给她四个大洋,嘱咐说:“回到家乡后,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员。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斗争。记住,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我总有一天会来接你的。”
这样一别,没想到就是永别。赖明月后来回忆道: “今生今世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这一天是1934年11月2日。”
回到家乡江西省兴国县白石村,赖明月,被安排到兴胜县委任妇女部部长。当时,由于国民党、“还乡团”、“靖卫团”等各种势力的反攻倒算,有些不坚定的人脱离了革命队伍,有些甚至成为叛徒。
这些人对革命威胁最大,县委决定,所有同志分赴各地,组织打击叛徒。赖月明分到了比较偏僻的汾坑、邹坑和潭石三角地带。
1935年2月3日除夕夜,赖月明从三角地带回到白石村,准备和家人一起过团圆年。当她穿过一片丛林,远处响亮的马蹄声传来。是党校同学黄石志带着七八人的队伍骑着队伍前来,他们是去吉安执行一项特别任务,正好路过与赖明月巧遇。
黄石志看到赖明月,翻身下马,告诉她一个好消息:“陈毅现在于都黄龙井塘村,伤已经好了,他很想你。”
原本赖明月告诉自己,不能儿女情长,一切以大局为重。可是这一刻,她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对丈夫的思念战胜了一切理智。
过年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赖明月决定去找陈毅,立即踏上了去井塘的路。一路上,她总是遇上国民党士兵,只能躲躲藏藏,走走停停。
等到第四天下午赶到井塘时,却没有见到红军一个人影。陈毅的部队已于两天前转移,赖明月的心跌入冰窖。
由于革命形势日益恶劣,赖明月的父亲担心她的安慰,劝说她留在家里,并四处散播消息: 女儿投井自杀了。
整整两年的时间,赖明月足不出户。父亲染上烟瘾,无力养活她,将她许配给一个鞋匠。赖明月被逼无奈和鞋匠成亲,组建家庭。
1937年,国共正式合作,战争局势和缓,陈毅立马派人到江西寻找赖明月,可是收到的却是一份噩耗:赖明月已经投井自杀。
得知消息后,陈毅无比懊悔、悲愤,心中的内疚难以纾解。分别三年,他日夜都期盼着重逢的那一刻,却没想到上天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斯人已逝,物是人非,陈毅将满腔的痛苦写成一首诗《兴国旅舍》: “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傀负故人情。”
“月明”就是“赖月明”,他不断呼唤着赖月明的名字:“月明,你在哪里?”
虽然已经被迫成为别人的妻子,赖月明却一直没有忘记陈毅,四处打探他的下落,却得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陈毅被反动派挖了心肝,逝世了。
一对相爱的有情人因一次次的消息误传,阴差阳错地迈向不同的人生轨迹,再也没有交集,不得不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
1940年,陈毅与张茜结婚。
1949年9月,赖月明的家乡解放,她终于盼到这一天,满怀信心的向党组织说明自己的身份,希望恢复组织关系。
有人建议她拿出证明材料,这时候,赖月明想起来,早在多年前,为了将党证保存完好,她把党证放在九山破庙的门缝中。
于是,赖月明跑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来到山上。看到那座庙仍在,她的心里欣喜万分,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赖月明开始找党证,用手抠,没有;用树枝够,还是没有,她的内心慢慢开始不安,从附近借来锄头,挖掉了两边的土墙,还是没见到党证。
这一刻,赖月明感到深深的绝望,趴在土砖上,久久哭不出声来。虽然没有机会恢复身份,赖月明一直照交党费,每月拿出一部分钱锁紧自己的铁盒里。
1959年,赖月明到江西省于都县的一家杂货店买生活用品。这时候,柜台上割着一张皱巴巴的报纸,一张照片印入她的眼帘,那是陈毅接见外宾的照片。
赖月明被这张照片深深震撼,不禁大声自言自语: “他没死,他没死!他还健在!” 这一刻,赖月明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回到家,赖月明向丈夫坦白自己和陈毅的婚姻。丈夫听说后大吃一惊,眼神中充满怀疑,他知道妻子***员,却不敢想她曾和陈毅一段有过的姻缘。
他断定,也许是妻子想党想的神经出了问题。赖月明看到丈夫一脸难以置信,只好将和陈毅之间桩桩件件的事情告诉丈夫,他才深信不疑。
随后,赖月明表示想要上京寻找陈毅,哪怕只是草草见一面也好。二十几年前她以为对方已经去世,如果有机会再见面,她想问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想和他好好告别。
孩子们一听这番话,立刻痛哭流涕,拉着她的衣衫叫喊:“妈妈,妈妈,你不能走”。丈夫连连叹气:“陈毅是你以前的丈夫,你为什么不早说。现在我们有了儿女,你一走,我这个家就散了,你不能走。”
赖月明无法割舍子女,只能把这一桩心事默默藏在心里。她的人生一直身不由己,不能再随心所欲。也许,遗憾这就是她生命的底色。
1972年,陈毅逝世。赖月明在报纸上看到这一条消息,内心的悲伤化成汹涌的泪水,甚至一病不起。没能再见陈毅一面,是她终生的遗憾。
她把丈夫叫到床前,嘱咐道: “老方,你去厅堂立块灵牌,替我烧几柱香,算是我对陈毅最后的一点心意。” 夫妻三十多年,丈夫慢慢理解她,转身去照办了。
1985年,这一年,赖月明71岁。人一上了年纪,就会想起往事,赖月明常常回想起那些共同患难的友人,如果能有机会和她们叙叙旧,该多么美好。
抱着这个念想,她尝试着写了一封寄给蔡畅,却不知对方能不能收到。信中,她讲述了这些年的种种遭遇。也许是年纪大了,文字中少了一些不平,多了一份平静。
幸运的是,蔡畅成功收到信件,她看完后,流着泪自言自语:“月明妹妹,你受苦了。”随后,她向秘书授意了意见: 解放后,我没有向中央提一个要求或解决私人问题。但这件事,希望中央给予尽快解决。
意见和信转到中共中央办公厅,4个月后,中央办公厅下达一封文件给于都县委。两天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党史办主任、民政局长一行人带着慰问品到达赖明月的家中。县民政局决定定期给她发放补助,每月30元。
一切都清楚了,赖明月喜上眉梢。
1988年5月,赖月明收到一封信,是她曾经的战友危秀英寄来的,信中写道:“蔡畅大姐病重,你们宁都一别就是54年,还是去北京见见大姐吧,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了。”
收到这封信的当天晚上,赖月明陷入沉思,16年前,她没能见陈毅最后一面。这一次,无论如何都要见一见蔡大姐。
1988年9月,赖月明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北京,见到了54年未曾谋面的大姐蔡畅,不禁潸然泪下,好像要把命运的无奈都说尽。
相聚总是短暂的,考虑到蔡大姐身体不适,赖月明不敢待太久。在走之前,秘书拿起相机,给两位老人照了一张相。赖月明控制不住的流泪,蔡大姐握着她的手,一直不停的安慰她。
两年后,蔡畅离世,赖月明以农村祭奠逝者特有的方式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
回看赖月明的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命运给予她爱情,又残酷地剥夺了她的爱情。如果没有那些阴差阳错,也许她的人生会是另外一幅局面,可是一切都不可能重来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