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同志,你能不处理他们吗?”80多岁的陈(化名)面对民警,竟然向骗子求情,让民警暗暗吃惊。
“他比我儿子还关心我,我把他当‘养子’。”
此时的陈并不知道。他认出了这个“干儿子”。陈在手机上的备注是“仆人4”。除了“仆人4”,“龙芯”还和更多的“仆人”联系在一起。不是通过装聋作哑,哄骗欺骗,把所谓的“珍贵补药”高价卖给老年人。
让很多老年人感到彻底悲哀的是,他们用养老金买的滋补品,被鉴定为只含有西地那非、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非法添加剂的东西,一点危害都没有。
近日,杭州市钱塘区公安分局侦破一起向老年人非法销售保健品案。经初步调查,该案团伙非法获利近400万元,受害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是80岁以上的老人。
此案的棘手之处在于,像陈这样的老人不止一个,有的人甚至放弃报案。民警胡立东有些尴尬:“这些‘保健品’跟保健没关系,还伤身体。我也是老人的孩子,实在不忍心最后直接告诉老人,只能让他们家人做工作。还有一些老人根本拒绝提供证据或报案,怕家人知道这件事,怕家人骂,大大增加了侦查难度。”
爸爸花了几万元买“养子”
我儿子终于发现不对劲了。
去年年底,钱塘区公安分局环境医学大队接到陈先生(化名)的求助。
“我爸最近买了很多保健品,牌子我没见过。老人承认他花了很多钱。能不能帮我看看是不是不规则?”
民警很快找到了陈。面对民警,陈没有像和儿子交流一样支支吾吾,把大致情况说清楚了。
87岁的陈在三年前的夏天认识了自称是某老年协会工作人员的刘。刘当时主动打来电话。刘先介绍了一下老年协会的养老政策,然后试着询问了一下他的身体状况。当听说陈的血压和血糖都比较高时,刘开始和家人一起推销。
“我先试着买了一些‘降糖胶囊’,吃了之后感觉真的很有效。再加上他的售后服务很好。他每天都给我打电话,问我身体好不好。”
独居老人陈被刘的热情感动了。陈心里也清楚,刘卖的保健品价格是逐步上涨的,从50到2000,最后几万。保健品买的越多,卖的越贵。
陈从心底里把刘视为自己的“干儿子”。直到我自己的儿子发现不对劲。
“我去看父亲的时候,在他房间里又发现了一些‘保健品’。他说吃的有用,我想想也没当回事。后来家里像进货一样堆着,这些牌子都没听过。”
儿子的劝说收效甚微。陈还是有点生气,给儿子看了对方送的礼物。“床单、餐具、古币等。,这些是什么东西!老人还告诉我,他们的微信一直在联系,不像骗子。我不想和我爸吵架,只有警察。”
之后,钱塘区公安分局会同区市场监管局到陈家中提取“保健品”样品。经检测,陈购买的“保健品”中含有西地那非、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等非法添加物。
进价2000元换5元。
里面有有害成分。
警方发现,这些‘保健品’的进价是5元。一旦被犯罪嫌疑人包装,最高可卖到2000元。
但这还不是嫌犯最糟糕的地方。为了让老人“感觉”到“保健品”有疗效,添加了很多对人体特别是老年人有害的成分,让老人深信不疑。
正如警方所说,“这些嫌疑人谈论他们的担忧,但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担心。”
根据陈老伯买的药分析,添加剂西地那非、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是什么?
西地那非,俗称“伟哥”!如果长期服用,会对老年人的心脏产生不良影响。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虽能治疗糖尿病,但副作用明显,尤其是格列本脲,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引起低血糖、肾病甚至死亡...
“比如说。他们卖的东西有一个叫‘海马一身王’。包装上说含有鹿茸、鹿鞭、人参灵芝提取物,都是高档昂贵的滋补品吧?然而,犯罪嫌疑人承认他们的购买成本不到5元。这些珍贵的药材怎么可能有?”胡立东说,“另外,药品包装上印的每一个厂家,网上都找不到。”
许多来到警察局并得知这一切都是骗局的老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警察给记者看了一份骗子记录表。信息显示,嫌疑人会按照老人购买的价格“回馈”一点礼物,让老人开心。
比如我买了几百块,送台历;买了几千块,送了个马甲。像陈这样的“仆人”会送些驼裤、老酒之类的。在暴利面前,这些礼物根本不花多少钱。
但正是这些礼物,让老人们更加相信作弊者,觉得作弊者真的很在乎自己,把自己当亲人。
爱做“养子”嫌疑人。
生于医疗保健行业,得到了很多关于老年人的信息。
经过一系列调查,警方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余某某。余某某强烈的反侦查意识,让警方的侦查非常困难。
2018年,他和朋友吴某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主要目的是向老年人销售保健品。他们从上级王那里进货。"有8种,如虫草、美国黑金、鹿鞭王、降糖胶囊等."
这家公司一般选择在高档写字楼里租办公室,会定期搬家。“保健品”没有放在公司,而是放在离公司5公里的宿舍隔间里。
平时余某某负责亲自收货发货,而负责管理仓库,包装产品。他们还招聘了两名客服人员负责电话销售。
整个公司,只有四个人在操作。他们如何找到销售目标?
于某某,1986年出生,之前在一家健康管理公司工作。干这行久了,他明白一个道理:老人渴望长寿,渴望关爱,渴望沟通。这也是他能屡屡出轨成功的最大原因。
之后,他偷偷复制了原公司的客户名单,并在网上花钱非法获取大量老人信息。
随后,余某某团伙编造各种老年协会、退伍军人保障协会等名称,逐一电话联系名单上的老人。
余某某的骗术有两大特点,值得大家警惕。他从不在公司或仓库所在的小区发邮件,而是拿着别人的身份证去附近几个小区送货,几乎都是选择付款的方式收钱。警察很难追查到它。
记者从钱塘公安获悉,警方对余某某、、张某等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在其职工宿舍内查获八种有毒有害保健品1100余箱。为了完成证据链,今年6月,钱塘警方赶赴河南,将余某某的最后一家人王某某抓获。
王某某不是生产厂家,而是二方经销商,可见“保健品”成本之低。
目前,本案犯罪嫌疑人因涉嫌妨害药品管理罪、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已被移送起诉,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哪些老人容易上当受骗?
最重要的是孩子在乎。
采访中,警察和记者提到了两件事,让他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这个骗局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老年人保健品骗局。以前很多骗子会组织老年人到网点“上课”,通过不断给老年人洗脑,让他们相信保健品的作用,从而下单购买。
记者家的一位老人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白天家里人都上班不在一起住的时候,老人每三天就和朋友去一次家附近的培训点,买很多羊奶粉回家。与此同时,
老人还得到了“培训老师”的礼物,说有什么需要,直接打电话就行。
后来家里堆了很多才被家人发现。不管你怎么问,老人都不会告诉你花了多少钱。一是怕被孩子骂,二是不确定对方是不是骗子。
直到记者陪着老人到培训点退货,退了一万多元,才知道这些“羊奶粉”居然这么贵。
但这篇报道中的骗局,公司不开培训点,也不需要很多“老师”上课。全公司只有四个人。
他们不需要和老人见面。他们通过固定电话联系微信(微信只会加“大客户”,给老人做“仆人”做笔记),成功诈骗上百万利润。
二、哪些老人容易上当受骗?民警梳理发现,这些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居、学历不低、年龄较大、身体不健康。
也正是这些缺乏关爱、需要关爱的独居老人,将骗子视为“教子”。
正是这些高学历、有经验的老人,才会掌握“快递到付”,懂得“微信联系”,愿意花钱买“高端药材”。
正是这些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的老人,相信了明显的“药效”,甚至越买越多,希望最终得到健康。
所以警察感叹,老年人的恶作剧,最重要的是子女的关心。孩子的事,老人不会去外地找护理,买了很多假货也不会被查出来,也不会靠“保健品”治病。
儿童保健是老年人最好的保健品。
记者李伟通讯员董朝军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