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汉服时配的簪子,背后还有这么多讲究,你都知道吗?

老婆 0 79

穿汉服时配的簪子,背后还有这么多讲究,你都知道吗?,第1张

穿汉服时配的簪子,背后还有这么多讲究,你都知道吗?
导读:簪子,又称发簪,是一种很讲究的东西,古人认为披头散发那是礼仪不正,所以出门接客必会弄个规规矩矩的发型,而三千烦恼丝全定于一支簪子上,一般是单股。 双股簪子就是“发钗”,一般是妇女用的,顾名思义,形状像叉子,带有装饰作用,这类发钗在现代是各路

簪子,又称发簪,是一种很讲究的东西,古人认为披头散发那是礼仪不正,所以出门接客必会弄个规规矩矩的发型,而三千烦恼丝全定于一支簪子上,一般是单股。

双股簪子就是“发钗”,一般是妇女用的,顾名思义,形状像叉子,带有装饰作用,这类发钗在现代是各路仙女用作装饰的,鬓边缀白梅三两朵,东方神韵即现,顾盼生辉,都市中罕见的一缕沉香,回味悠长。

除了金、玉、竹、陶瓷、骨、牙等等,还有一种“荆枝”也是常见的簪子的材料。用荆枝做的钗喻指妇女朴素的服饰,而与之相反的金钗,则是喻指高贵的妇女。

簪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实用簪,用于固定发型和头型,另一种是作为装饰,会选择昂贵美丽的材料,雕刻成精美的簪头,专门装饰在已经固定完的发型上,显眼的位置。从很多古代仕女图中也可以看到,女子头上的珠宝首饰,发簪是其中的佼佼者。

发簪本身也有很美的寓意,男子送女子簪子,是有将女子娶为正室的意思。托物言情,表达心声。也有许多簪子被做成工艺品,如“童子报平安”簪。

远在皇宫内,妃子戴的簪子是有季节性的,春冬两季带金簪,其他戴玉簪,直到立冬再把金簪换上,清朝晚期有记载。

民间,一般来讲富家用玉制,银质,贫家用骨质,普通人家女孩子家人,一定会有银质簪子,这样带有纪念意义的珍贵物品,女人们都很是珍视,很多一辈子也不会丢,不会毁坏。但明见更多的都是骨质,人们称其的“骨簪”

簪子都是头部比较尖细,尾部雕刻成装饰或者是有个疙瘩,方便固定。还有一种簪子是扁的,两头粗,中间细,大都是银的铜的,就是作为装饰用的,是女孩子修饰头发不可或缺的饰品。

簪子进千年来长盛不衰,直至今日也依然出现在很多女性的身上,正是其实用性、装饰性、寓意性的体现

银簪子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明清时期也很常见。具体来说,簪子的年代可能会因簪子的样式、制作技术和簪子上的铭文等而有所不同。

银簪子是明代女性的发饰,通常由银制成,用于固定发髻、插在头发中作为装饰品。簪子可以由不同形状的银片制成,有时上面会有“公”和“两”字样的刻字。

对于具体的银簪子,可以通过对其材质、制作工艺、样式和铭文的研究来确定其年代。如果需要更精确的年代信息,可能需要专业的考古研究或历史研究。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于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着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着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沉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一支很美丽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里,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里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发簪的主要价值

 例如有一件明代御制犀角发簪,以其精湛工艺而引人注目,也是发簪精湛制作工艺的一个缩影。取犀角做发簪十分罕见,一株上好硕大的犀角用来做如此长度的发簪,限于材料最多只能做两支,十分费料。发簪采用了如意造型、素身,铭文"宫"及"十二"字样。 从一些拍卖资料中看到,一件明代陆子冈制白玉螭龙发簪,成交了4704万元。这件玉簪为白玉蘑菇头式,长度较短,应为明代男子用簪。簪身减地 浮雕 龙纹,篆书铭文:"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文中子赞,陆子冈制。"此件玉簪雕工秀雅,龙纹线条连绵自如,篆文稳健,应接近陆子冈的手制作品。此发簪无论从型制、纹饰、工艺、文字、打磨、包浆等任何方面判断,都是明代玉雕中的典型器。另外一件明代玉雕大师王小溪制作的白玉螭龙发簪,成交价4256万元。

 除了白玉、犀角材质的发簪之外,贵金属材质的也非常罕见。一件辽代的银鎏金凤簪,就非常吸引投资者的眼球,特别是上面凤凰的精湛工艺,更是让人叫绝,成交价66万元,这在十多年前已经是非常高的价格了。还有一对明代宣德年间金发簪,成交价1792万元,这种金簪的簪首为伞形旋转花卉,款为"随驾银作局宣德叁年拾贰月内造玖成金捌钱",显示其为宣德三年银作局制,是典型明早期官造金器,传世极为罕见。

发簪与发钗的区别

 发钗古代妇女的头饰之中,还有一种名叫"发钗"的饰物。发钗和发簪都用于插发,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簪通常做成一股,而发钗则做成双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发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中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直至今天,发钗在妇女的梳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

 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晋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龙钗,梁冀妇所制"的记载;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汉族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

 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如果在发钗上装缀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饰物,这就成了另一种首饰,名为"步摇",因为插着这种首饰,走起路来,随着步履的颤动,钗上的珠玉会自然的摇曳。《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发簪的含义

 金钗指金制的发钗,喻高贵的妇女。荆钗指以荆枝为发钗,喻妇女朴素的服饰(土钗为扒刈和扠草用的铁叉,不是发饰)。由于钗有两股(一般意义上的发簪是一股),分钗便被借用来指夫妻分离,如“破镜分钗”、“分钗断带”。

现代发簪的介绍

 近现代,随着人们的发式的改变,发簪在汉族中已失去了许多固有的意义,而逐渐衰亡。但在少数民族中仍然流行,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盛装时,仍保留着发簪满头的习尚。如满族妇女盛装时常插的"大扁方"银簪,形状为扁长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纹图案,已婚妇女穿插髻间,既固发又起美饰作用。苗族女子将长发挽髻于顶,发间插饰7、8根尖头银簪。黎族新娘头上,排列插饰10几根银发簪,显得古朴典雅,美观大方。从今天各民族的发簪质料、形制、款式、工艺特点等,不难看出,中国少数民族的发簪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各民族发簪的风格,融入了浓郁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许多民族插饰发簪除了固发和美饰外,还把它当作男女成年的标志,有的民族还把发簪当做护身符插于发间,以祈愿得到神灵的佑护。发簪还是如今一些地区少数民族男女青年首选的定情信物。广西东兰一带的壮族、瑶族有 春节 击铜鼓祈年的习俗,每年春节,未婚女子常用银簪连同自己的发辫一起敲击铜鼓,并将银簪作为定情物赠送给在场的意中人收留。这是男女之间最珍贵的礼物,婚后,丈夫要将银簪奉还妻子,插回妻子的头上,以祈愿生活幸福,白头偕老。

1 酵母的使用方法

2 发簪的用法

3 古典发簪的用法

4 谷歌浏览器的用法

因为苗族对于银饰来说是有一个非常崇拜的这一个一苗族的盛装,特别是女孩子嗯,都是在过年过节举行活动的时候,穿上自自己的勋章,很多时候都是很多的银饰去参加活动,而且有些地方的这个银饰非常的多,成了一种象征

  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 苗族银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具体如下:

  头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 苗族银饰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1·银角

  银角分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厘米。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恃色。其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瓢逸之美。西江型银角造型简朴, 线条明快,最具古风。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各型银角中,施洞型银角造型最繁绸奢华,制作亦最为精细。佩戴者行走时,银角上龙凤颤动,跃然譬项。同为银扇形的舟溪苗族银角,两角间数根扇片,无装饰,薄而轻。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针,而是靠银片紧裹头帕起到固定作用。其二,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造型主题的含混冲突,是根植于造型者宗教观念中万物有灵多元表现意识的物化。经实地考察,排调亦为巫术发达地区,当地敬奉的神邸共148种。

  2·银帽

  银帽分为三种类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 苗族银饰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和银键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重安江型银帽为半珠形,全封顶,分内外两层。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外层分三段,上段为帽顶,通冠由成百上干的银花组成,簇簇拥拥,十分繁密。帽顶正中,银扇高耸。银扇四周,有数只凤鸟、蝴蝶、螳螂高处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态逼真。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两侧有孩童嬉戏形象。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冠后拖三组银羽,共十二根,羽长及腰。重安江型银帽的造型及结构设计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摇”之长。步摇出现于战国时期,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玉的《风赋》。其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释名·释百饰》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步摇具有两个特征,一为垂珠,二为颤枝。重安江型银帽凡银花、银凤、银虫均用簧形银丝与帽体相连,并作颤枝处埋。额前流苏低垂,戴帽人举手投足,则银花晃动,流苏轻摇,整个银帽顿时被注入生命活力。雷山型银帽上大下小,无顶,通高约30厘米。其恃点是注重突出帽围的平面装饰,帽围约10厘米高的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帽围前叠饰蝶、鸟等单体银片,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帽顶为颤枝银花,银光闪烁,花姿绰约。银帽下部为齐眉流苏,密匀整齐。革东型银帽,半封顶,是银围帕和银替的组合体,较为简单。

  3·银围帕

  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贵州都匀坝固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罗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头帕上,横排五个圆锥形银饰,纹样皆为铜鼓纹,并以两根银链相连。每个圆锥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雷山苗族把二十个涡纹银帽饰分上下两排对称地钉在15厘米高的红布上,排间缀长方形银花片,红白相衬,色彩对比鲜明。整体为银制的以施洞苗族银马围帕最为精致。其分三层,上层为二十九个芒纹圆形银花;申层正中镶嵌圆形镜片,镜片两侧各有十四位骑马将士;下层为垂穗。银马围帕以骑马将士为主纹。兵士们披盔戴甲,队列整齐;骏马蹄踏银铃,威武雄壮。贵州凯里舟溪苗族的银帕中间宽,两端窄,系于额际,颇类古代首饰中的抹额。

  4·银发簪

  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风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雷山西江苗族银发簪数十朵连枝银花呈扇形展开,绿、黄、红、白四色料珠装饰花蕊。扇心有五只银凤昂首欲鸣。其排列疏密有致。发簪平伸譬后,如雀尾般散开,很是美丽。凯里苗族的银蝶发簪三支为一套,五花银簪插在头顶,双花银簪分插左有。施洞苗族银凤发簪造型生动,风头冠雄嗓秀,凤颈用银丝编织,质感极强。王司苗族银凤簪的造型则手法夸张。银凤背上满布银花,翅腹密垂灯笼穗、叶片穗。整簪以鸟身为中心,辅饰的银片、垂穗呈辐射状向四周伸展,恰似一团锦绣花簇。苗族银饰所显示出的不同风格及特征,极大程度上同当地服装绣染纹饰紧密相关。如与壬司苗族属同一文化地域的丹寨苗族,其蜡染纹饰中也常见鸟背生蔓、蔓头长鱼、鱼口吐枝、枝头绽花的形象,表达了当地苗族笃信生命不灭、循环无穷的观念。

  5·银插针

  银插针同属银发簪类,但通常造型简单,因此单独列类介绍。

  插针的类型很多,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数不胜数。

  苗族插针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龙里苗族银插针为三个银泡,每个银泡上吊三个银铃,插于髻后。施洞苗族龙首插针大小不等,大的用于节日,小的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为横向贯穿顶髻,留出一截簪杆斜出髻顶,格外惹眼夺目。黎平苗族宽花插针柄部为双层桃形,中间厚,四周薄,上部饰有单层花瓣,造型与众不同。从江苗族的斗签插针簪独具特色,一式数支,团团围住发髻,虽不能遮风避雨,却艳艳生辉,别有一番情趣。贵阳苗族银牛角簪造型如银筷,十支一套。每支根部皆垂有吊穗,佩戴时自左向右插入发髻,横成一排,远观犹如排炮。

  6·银网链饰

  银网链饰属发簪类,都柳江流域较多见。典型的有坠鱼五股网链饰,由插针穿环固定,五股银链如网张开,罩在簪后。清水江流域流行的毛虫形银围带也属银网链饰。其为八棱空心圆条,以银丝编织而成,用来装饰脑后发髻。

  7·银花梳

  银花梳既可梳发、压发,又是装饰品,通常内为木质,外包银皮,仅露梳齿,梳背上银制各类形象以为装饰。其造型有繁有简。雷山西江苗族银花梳梳背满饰花、鸟、龙、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都柳江流域的银花梳,往往在梳背上装饰十数位菩萨形象或尖角状物,并附有长长的银链。戴上花梳后,银链分五层或六层呈梯形自然垂下。而凯里炉山银花梳只是在木梳外包上一层压花银片,制作较为简单。

  8·银耳环

  银耳环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仅贵州博物馆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种。耳环分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以悬吊型、环状型较多。其多样的款式,一是得益于仿生设计的大量运用。苗族耳环造型除了常见的花、鸟、蝶、龙等题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现。湘西苗族的茄子形耳环,从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细节的处理,都忠于原型,力求逼真。流行于贵州都匀的蒜蔓耳环,将蒜蔓杆设计为环,一笔略过,着力喧染作为坠饰的蔓尖部分。整个耳环造型简约,风格独特。松塔形耳环以剥离后的松球为原型,自下而上,层层收敛,韵律感极强。塔尖处理成铜鼓纹圆顶,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类似的设计还有牛角形耳环、钉螺坠耳环、催米虫耳环、隋蜒耳环等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银匠师承自然、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二是得益于相同题材不同的处理手法。如造型并不复杂的牛角形耳环,即有四棱柱、刻花挖槽四棱柱、刻花扁平形、丝编圆柱形之分。题材相同的坠朵花耳环,不同造型的更是不下数十种。另外,苗族银匠还善于从生产、生活中捕捉灵感。都柳江流域水源充足,池塘、稻田养鱼十分普及,流行黎平迫东一带的坠鱼罩箩耳环便是当地捕捞方式在银饰上的反映。罩箩当地叫圆箩,无底,捕鱼时先将鱼罩在箩内,然后抓获。坠鱼罩箩耳环上段为箩,以银丝编就,沿箩口为鱼坠,鱼头朝箩,仿佛成群结队的鱼儿游迸罩箩,寓意芋收。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作为银饰,也离不开其独特的地域性,并直接受到它的影响。苗族耳环的款式如此丰富多样,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苗族分支众多。同一分支内,往往男女耳环不同,婚前婚后有异,而且与其他大件银饰相比,耳环较少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所有苗族银饰中以耳环分布最广,款式最多。

  9·银童帽饰

  由于苗族视银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给儿童饰银的习俗。 银饰通常钉在童帽上。传统的童帽饰造型多见狮、鱼、蝶等形象,还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福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及“六宝”等,构思巧妙,造型别致。贵州施洞有一种专为婴儿特制的银菩萨帽饰,一套九枚,件小,片薄,份量轻,适于不堪重负的婴幼儿佩戴。

  苗族银头饰还包括银护头花、银顶花、银瓢头排等。

  苗族银质头饰的贴力在于其特殊的组合、特殊的佩戴方式以及同头帕相得益彰的搭配。这种组合方式非常传统,银簪的位置、银梳的方向、银帕的围法以及所有散件的佩戴,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心所欲。往往是由母亲亲手为尚不精通的女儿逐一插戴。头饰的偏重位置亦因地而异,或髻顶,或额前,或髻侧,或脑后。有些地方并不把头饰直接插于髻顶发间,而是以"青布蒙头",把饰件固定在头布上,展现出独特的装饰风格。

  胸颈饰

  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1·银项圈

  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属于链型的有“8”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四方形项链、响铃项链等。属于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 篓花项圈、藤形项圈、银龙项圈、方柱扭索项圈。链圈合一的有百家保锁带链项圈。串戒指项圈很奇特,是以篓花银片为内圈,用十四枚戒指串成的。为避免戒指重叠,以银丝将戒指等距固定,戒面以蝶及瓜米为垂穗。绞丝项圈呈绞花状,系用两根银条互相穿合,连续编圈制成,两端用细银丝扭索缠成圆柱形。其造型华丽。银龙项圈为双层,以银片拼合,里层扁平,表层呈半圆弧状。其上为凸纹二龙戏珠图,项圈下缘垂十一串银吊,吊分四级,为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形象。其造型饱满,工艺复杂,是苗族银项圈中的精品。藤形项圈制作工艺较简单,但古枝扎藤的造型却令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气息。

  2·银压领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长命锁的前身为"长命缕",始于汉代,是人们为避不祥,端午节时悬挂于门帽的五色丝线。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长命锁。长命锁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区,还保持原始的长方形,锁上镂有"长命富贵"等宇样,往往同项圈连体或配套使用。银压领脱离原型较远,为半圆形或腰子形,体积增大数倍,纹样丰富,制作工艺复杂。 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复,工艺精美。压领主纹为两只圆雕银天麟,可活动的镂空银球居中,其上银龙腾跃,其下银花簇簇。

  3·银胸牌

  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有的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的银胸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4·银胸吊饰

  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最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该地的鸟形吊造型原始粗扩、朴拙可爱,堪称一绝。大部分地区的胸吊饰以精美取胜,玲拢剔透。其多以“五兵”为坠。以兵器为饰的"五兵佩", 流行于汉代,是当时的避邪之物。苗族银腑吊饰中常见的兵器有刀、枪、盾、餐、棍,以及苗乡不见使用的剑、哉、涧、矛、铲 等。苗族银饰一方面保留了“五兵佩”的形制,另一方面又对 其进行改造,加入牙签、挖耳勺、大铲、镊子等坠饰,所以,"五兵佩"在苗乡被称为“牙签吊”。其他银饰,如压领、腰吊饰也 多有以五兵为坠的。

  手饰

  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1银手镯

  手镯亦称手圈,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样。多数苗族分支的手镯款式统一,妇孺老少皆然。苗族手镯有空心筒状型、绞丝型、编丝型、浮雕型、镂空型、篓花型、焊花型等等。不同类型及风格的手镯 反映出苗族不同分支的审美差异。风格粗扩的手镯光面无纹,硕大沉重;风格细腻的手镯用极细的银丝编织或焊成空花,工艺精致。浮雕型手镯以连续花枝纹或龙纹居多。龙纹手镯双龙盘旋,龙眼凸出,生动夸张。焊花型手镯以网状银丝为面,以梅花或乳钉为纹,极富民族色彩。雷山独南苗族的乳钉纹筒状手镯造型最为特殊。其镯面颇宽,类似同古代盔甲配套的护腕。

  苗族手镯的佩戴方式也极具特色。贵州施洞苗族饰镯不以一对为限,实际佩戴多达四五对。从江苗族则以五对为套镯,排列于腕肘之间。唐代盛行用金银条盘制的状如弹簧的"臂圳",又叫“跳脱”,是从北方传来的少数民族妇女饰物。

  2·银戒指

  苗族戒指的戒面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戒面为浮雕花鸟或镂空花朵及绞藤等。对于佩戴位置没有明确规定。贵阳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须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一枚。 同其他银饰相比,传统的银戒指样式最少,流行面最窄。

  衣饰

  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1·银衣片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穿着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银衣片分主片和配片。主片压花,纹饰精美,用来装饰衣摆、衣背等主要部位。配片稍小而简单,用来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或者缝饰在主片排列的间隙中,起喧染及衬托作用。施洞苗族银衣片主片有44件,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种,表面浮雕狮、虎、魔麟、凤凰、锦鸡、龙、仙鹤、蝴蝶、花卉、罗汉、仙童等形象,三排为一组,上圆中长方下正方。帽式银衣泡595个,同主片配套,为辅饰。蝴蝶铃铛吊60件,用于衣摆、袖口等部位,形成银衣声源。西江苗族银衣主片24件,皆有垂吊。其中衣摆片11件,装饰腰腹部位;衣背片13片,分五排布局,上下两排各两片,中间三层各为三片。中心片最大,内圈为雀鸟花枝图,第二圈为乳钉纹,第三圈为连续花草纹。配片为5件蛹纹三角形银衣片,专为装饰衣摆角而特制。蛹形银铃吊皿件,装饰在腰带上。 银衣片用法在同一地区基本相似,件数因家境不同可多可少,纹饰则各有不同,题材多样,保守估计也有数百种之多。

  2·银围腰链

  多数苗族地区盛行以围腰作为主要衣饰,其中部分地区俗以银链为围腰带。银围腰链多以梅花为链环造型,有单层、双层两种,两端同围腰的连接部为蝶、钱、球等形象的银饰。

  3·银扣

  银扣主要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地区,男女皆用,分为带链银扣及银扣两种。带链银扣用于右大襟衣的前脚处,装饰性较强;银扣则多用于对襟衣,扣形花样较多,有梅花扣、 金瓜扣、铃挡扣、双球扣等,亦有以铜扣、锡扣代替者。

  背饰

  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1·银背吊

  银背吊分为实用性及装饰性两种。实用性银背吊又称背扣,流行于贵州都柳江下游的苗侗地区。当地姑娘喜穿胸围兜,银背吊连接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兼作领口的脚围口的高度,又可作为装饰品。这种银背吊或用筷子粗细的银条盘成螺旋纹,或为方形,重者可达三百余克。装饰性的银背吊流行面较厂,尤以黔中一带苗族为多,常见的有蝶形吊和葫芦吊,大多用来装饰妇女背小孩的背扇。

  2·银背牌

  装饰风格和效果颇类银衣。不过,银背牌是将组合银片缝在长方形背布上,而非直接钉于衣背,穿卸比银衣更为方便,却缺少了几分银衣的雍容华贵。

  腰坠饰

  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1·银腰带

  银腰带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当地叫银菩萨腰带,即把数十或上百个银菩萨分两排或三排缝缀在布腰带上。贵州省博物馆藏银腰带一件,其上105个银菩萨造型独特,姿态各异,显示出苗族银匠高超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2·银腰吊饰

  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以右侧居多。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饰比腑吊饰要小,但是却更精致,造型亦更加丰富。

  脚饰

  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