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送女儿上幼儿园哭成泪人,你们的感情有多深?

爸爸 0 23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送女儿上幼儿园哭成泪人,你们的感情有多深?,第1张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送女儿上幼儿园哭成泪人,你们的感情有多深?
导读: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孩子走到哪里,父母都会时时刻刻牵挂着,从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开始,孩子就成为父母终身的寄托,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对父母来说都弥足珍贵,对孩子来说,从第一次去学校的时候开始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的父母,学着去独立。天津的一位爸爸,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孩子走到哪里,父母都会时时刻刻牵挂着,从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开始,孩子就成为父母终身的寄托,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对父母来说都弥足珍贵,对孩子来说,从第一次去学校的时候开始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的父母,学着去独立。

天津的一位爸爸,第一天送女儿上幼儿园,回来的过程当中就忍不住自己哭成了泪人,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人为父女之间的感情深深感动。搞笑的背后是父亲深沉的爱,都说父爱如山,父女之间的感情更是非常深厚。

还记得我的宝宝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也和这位父亲有着同样的遭遇,家里一下少了一个蹦蹦跳跳的小调皮,少了很多的欢声笑语,总是感觉生活当中缺了点什么一样,在家等待孩子放学的过程当中,更是坐立难安,既怕孩子在幼儿园得不到老师贴心的照顾,又怕孩子被其他的小朋友欺负,更害怕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刚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自己脑补了一出大戏,觉得自己的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这么小就要背着书包,一个人去幼儿园,心疼的早已经泪流满面。 

搞笑的是等我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终于可以把自己宝宝接回家的时候,我看到宝宝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宝宝抱起来,亲了友情,而宝宝缺默默说了一句,上学真是太好玩了,顿时让我感觉自己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也更加理解了那句并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我们离不开孩子。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孩子走到哪里,做父母的总是会在家里格外的惦念,为人父母之后更是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未到幼儿园开学时。

近日,冲上热搜的一个视频,是吉林松原,一位高大威猛的爸爸送3岁女孩上幼儿园,舍不得离开,在学校门前转圈圈一整天,还跟妈妈哭诉:她是不是不需要我了?

铁汉柔情,看得人又想笑,又觉得心酸。

孩子终究会长大,终究会高飞,请珍惜孩子最依恋的父母的童年。

春节假期结束时,一个孩子揪着妈妈头发,哭喊着不让妈妈走的视频,看哭了多少人,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喊,死死揪着妈妈头发不撒手,,在孩子心里,妈妈走了,就带走了孩子的全世界。会拼尽全力抓住,不松手。

两个视频,都让人泪目,父母离不开孩子,孩子更离不开父母。

人在一生中,最依恋父母的时期,就是童年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自立,对父母的依恋也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童年时期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有多重要。

一、最好的依恋关系—安全依恋 

心理学家Ainsworth,研究跟踪考察了二十六个家庭里的婴儿在出生一年内的情况。

她派出观察人员四次登门拜访婴儿的家庭,每次观察几个小时,并有大量的会谈。

在孩子一周岁生日后的第一个星期内进行了陌生情境测试。

Ainsworth观察到,母子间的依恋关系有三种:

1、安全依恋

2、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3、不安全-矛盾型依恋

这三种依恋关系对应的是母亲的三种陪伴方式。

1、安全依恋,母亲的陪伴方式:

母亲清晰地针对孩子的需要信号,提供身体照料、 情感 交流、以及关爱。

在孩子 游戏 、爬行、或从事自己的其它事情时,这类母亲也能给予孩子 “自主空间”。

母亲能觉知到孩子的需要和要求,并对相应信息做出反应。

2、不安全-回避型依恋,母亲的陪伴方式:

母亲会从事许多护理、抱持、或 游戏 ,但这只是针对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针对孩子的需要。

3、不安全-矛盾型依恋,母亲的陪伴方式:

母亲对孩子的陪伴是漫不经心,母亲在陪伴孩子时的心思根本没在孩子身上,或者母亲很少陪伴孩子。

二、儿童安全依恋的作用  

在孩子生命最初三年中,安全依恋于至少一位双亲为人性发展提供了巨大好处。

可以这样说:这种早年的依恋关系驱动着个人成长。

1、提供充满爱心的、敏感的细心照顾

父母要善于识别婴儿发出的各种需求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身心需要。

拥抱宝宝,与宝宝谈话,逗宝宝笑,让宝宝有真实的被爱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经验。

这种互动能使宝宝顺利有效地与外界沟通互动,产生对母亲角色的信任与依赖感,并将这种信任感推及到其他人。

2、固定的依恋对象和充满爱的家。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固定的依恋对象,最好是母亲,或者能充当母亲角色的人。

温馨充满爱的家庭也是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重要条件。

二者兼顾才能让孩子内心产生不为人知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可以陪伴孩子一生。

3、父爱如山,让爸爸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父爱对儿童建立起安全的依恋感也尤为重要。

父亲作为男人,在家庭中角色就是就支柱靠山,能顶门立户,撑起一片天。

父亲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如山般的父爱,孩子的内心是踏实的、阳光的,孩子的表现是自信的。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母亲给不了孩子的。

在父爱缺失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是不完整的。

由此可见,送女儿去幼儿园自己哭成泪人的爸爸,是个好爸爸,没有缺失在女儿的童年里。

相反,因为融入得太深,自己反倒离不开女儿了。这一切都源于父爱如山。

我们在含着泪微笑时,请思考自己在孩子的童年里,做得怎么样?

是否给了孩子最坚实的安全依恋。

送孩子去幼儿园有很多想法的,首先是担心,可能我们会担心孩子去了会不会受欺负,会不会不会听话,会不会哭,会不会饿,会不会冷,会不会不爱学习,不听老师的话。担心肯定有的,只要有平常心就对了。孩子第一次去学习,充满了好奇,也不懂什么礼貌和相处方式,需要老师引导。这时候家长特别担心,有些直接在教室外面看一天,两天三天,如果有时间估计会呆到读一年级的。对于孩子吃东西特别不房子,还怕孩子没吃好,吃的不健康,不营养等,每天担心的就是打架没,被老师骂没,同学欺负没,吃东西吃好没。

关于孩子几岁去幼儿园,这个问题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觉得孩子3岁去幼儿园比较合适,也有些人觉得男孩子可以晚一年。

但是如果是把一岁多的孩子送去幼儿园,很多人都会表示很难理解。因为3岁之前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阶段,哪怕是适应性很好的孩子也起码要等到两岁多。

一岁多的孩子还啥都不知道,即使是表面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内心的安全感也会受到破坏。

事实上,在国外有很多家庭,由于父母都需要工作且不能依靠长辈带娃,所以都会选择产假结束后把孩子送去幼儿园有些甚至只有几个月大,孩子们天天在一起也都玩得很开心。

现如今国内有很多早教、日托班、幼儿园都可以接受小龄幼儿,也是为了满足更多家庭的需要。

乐乐已经一岁半了,自打他出生以后就是由爸爸、妈妈两个人带大。可随着他的成长,活动需求和范围也不断增大,加上没有爷爷奶奶的帮助,使得一边在家工作一边看娃的妈妈有些力不从心了。

妈妈担心自己在专注工作的时候会忽略孩子的一些安全问题,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安全隐患”,比如:乐乐突然站在桌子上就想往下跳、趁家人不注意玩马桶里的水(相信很多人家的孩子都玩儿过)等。

为此妈妈请了一位保姆专门保护乐乐的安全,可是没过多久妈妈就发现,乐乐有非常强烈的社交需求。

比如:在小区溜达的时候,乐乐会主动搭讪小朋友,可以看出他很想要有适龄的小伙伴。因此,经过多方的考量,妈妈最终决定送乐乐去幼儿园的早托班。

事实证明,在幼儿园里乐乐并没有不适应,相反还很开心,这让妈妈不禁松了一口气。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孩子这么小就送去幼儿园,妈妈太狠心了。

其实在孩子三岁前,家庭环境是很重要的,但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更适合他发展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所有家庭都可以依靠长辈在家带娃,也不是所有父母都有能力请保姆,这时候就会遇到三个现实问题:

一是提供不了全职在家的陪伴,二是提供不了利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群体环境,三是无法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

所以不如送孩子去幼儿园,皆大欢喜。

有些家长会担心这么小的孩子送去幼儿园会不会容易生病?

事实上,小孩子去幼儿园容易生病无关他的年龄,只要孩子开始接触外界就是在接触各种“病毒”,但是他们的免疫力也会随之提升。

再加上现在幼儿园的管理都很到位,每天都会给园区消毒还会给每个孩子建立健康卡,把他们身体状况记录在册。

当孩子真正加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后,所发生的变化是家长肉眼可见的,比如:会说的词汇变多了、可以自己吃东西了、看完的书会放回原处等。

当然,并不是一定要过早地送孩子去幼儿园,而是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环境,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