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解好教育“必答题”)

运势 0 88

(倾力解好教育“必答题”),第1张

崔:我希望尽快提高教龄津贴的标准。


本报记者唐琦


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崔的最后一年,她有一件心事:多年来她一直呼吁提高工龄津贴标准。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付诸实施。今年要不要第四次提?


2月8日,春节刚过,“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崔在手机上仔细浏览。看到《加强工资福利保障,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这篇文章,她兴奋地转发到朋友圈,并评论道:“终于看到了,希望能实现。”


如果你知道崔为此所做的努力,就不难理解她的兴奋。


崔是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她知道老师们在呼吁提高教龄津贴。


教师教龄津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为鼓励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而发放的岗位津贴。1985年《关于教师工龄津贴的若干规定》明确,从1986年7月1日起实行工龄津贴制度。教龄5至20年以上的教师,每月可领取3元至10元不等的津贴。


崔告诉记者,这个标准占80年代教师总工资的1/10左右,力度不小。但30多年后的今天,各种津贴都增加了,但“10元封顶”的教龄津贴却没有调整。


崔认为,教龄津贴从3元到10元,既不能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也不能显示尊师重教的意义,更不能显示教师的职业号召力。在这方面,崔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提交提案,呼吁提高教龄津贴。她认为教龄津贴应该随着其他津贴和补贴的增加而增加。一年教龄,10元,以后逐年计算,没有上限。


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基层代表的建议。2018年,崔梅剑收到教育部书面回复;2019年收到了人社部的书面回复。回复称:“考虑到工龄津贴和薪级表在职能上存在重叠,我们将与相关部门统筹研究是否保留工龄津贴。”


崔多次与基层教师交流调研。教师普遍认为,薪级是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拥有的工资部分,反映的是工龄长短;教龄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不等于工龄。工龄津贴和薪级在功能上重叠,但意义完全不同。


因此,崔在2020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三次提交了议案。这一次,她收到了人社部和财政部的联合回复。“人社部也从北京派人来蚌埠,当面听取我的意见和建议。”她所在的人社部来访专员建议,即使目前国家财力达不到,也要有计划,有步骤。至少,要优化教师工资结构,鼓励教师终身从教。


崔并不是唯一一个呼吁提高教师津贴标准的人,许多全国和地方的代表和委员也为此做出了努力。2016年,政协委员马秀珍建议教龄津贴提高到200元至300元;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刘发英建议,提高中小学教师工龄津贴标准,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全国人大代表翁,全国政协委员等代表也对此提出了要求。


对此,崔表示,她和学校的老师都很开心,期待早日实现!


韩鲁佳委员:让职业教育成为人才成长的“第二轨道”。


新华社记者丁静


随着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建立,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起来,“一人受职业教育、一人就业、一家脱贫”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


进入新时代,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和充分就业,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重大改革方向,让人们对改变职业教育现状、发展成为人才成长“第二轨道”的未来充满期待。


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总体来看,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远低于普通教育,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韩鲁佳说。


2021年,韩绿佳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向政协提交了《关于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改善职业教育条件的提案》。她建议从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扩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覆盖面、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科学把握财政资金分配方向等几个方面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这个提案获得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021好提案奖。


“不同类型同等重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反映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韩鲁佳说,这个提案获奖,主要是因为其内容“踩”到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点”上。从10多年前接触职业教育开始,她就一直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在她担任政协委员的近10年时间里,她的许多提案都涉及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


韩鲁佳认为,如果说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短板”,那么农业职业教育就是“短板”中的“短板”。在《关于加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中,她呼吁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法》的立法。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作业人员技能培训的建议》中,她指出,农机作业人员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群体。应划拨专项资金实施技能培训,提高免费和补贴政策对这部分人群的覆盖面。


在《关于优化国有留学资源配置,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持力度的提案》中,她呼吁设立“国有公办学校农业人才培养专项”,打破以个人需求为主的选拔模式,实行自主、连贯、大规模的组织体系定向选拔派遣,精准聚焦和服务乡村振兴人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韩鲁佳表示,要协调各方力量,进一步聚焦教育投入、管理体制、教学质量、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难点和阻滞点,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取消对技能型人才的歧视政策,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我国人才成长的“第二轨道”。


(据新华社)


刘茹委员:为学前全纳教育发展积蓄力量


本报记者唐琦


“一踏入2022年,我就看到了这个特殊教育行动计划,说是特殊儿童的福祉。我觉得是教育的福祉,甚至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福祉。”1月底,《发展和促进特殊教育“十四五”行动计划》启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北海幼儿园园长刘茹倍感振奋。


刘茹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通过调研,她了解到中国有近一半的特殊儿童就读于普通学校。如果相关机制不完善,教师专业培训不及时,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在现实中就会变成“坐班”。


2021年两会期间,刘茹提交了《关于加强学前全纳教育发展,提高全纳教育质量的提案》。2021年10月,刘茹收到了教育部关于融合教育提案的书面答复。教育部在回复中梳理了近年来促进学前全纳教育发展的措施,表示将吸收采纳相关建议,结合实际积极谋划发展学前全纳教育。


收到回信后,刘茹感到“既光荣又激动”。“更加充分真实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的关怀,支持特殊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重视特殊教育。我也感受到了教育部发展学前全纳教育的信心和决心,总体规划和部署非常明确。”


一年来,刘如新高兴地了解到,许多地区正在积极尝试探索学前全纳教育的新模式,如借助互联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丰富多彩的在线课程包,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部分地区采取协作联动机制,实行特殊教育区域责任制,选派特殊教育机构优秀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校(幼儿园)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发展需求。此外,在疫情背景下,学前全纳教育教师培训的网络课程不断丰富...


“事实上,我担心一些地区和学校独立进行的微妙探索,”刘茹说。“但也正是这些小小的尝试和突破,更能体现行业的真实发展,让我感受到整个社会都在联动起来,为学前全纳教育的发展积蓄力量。”


现在,“推广行动计划”已经正式启动。“在政策的支持下,教育工作者积极肩负起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期待更多的幼儿园、学校、社区、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前全纳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刘茹说。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4日第3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