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王葬礼,三位太太的挽联各自有什么深意?

老婆0118

赌王葬礼,三位太太的挽联各自有什么深意?,第1张

赌王葬礼,三位太太的挽联各自有什么深意?
导读:赌王辞世,三位太太的挽联也更有深意,二太太以夫妻相称表明了自己的妻子的地位;三太太的“痛断琴弦”寓意着与赌王有着琴瑟和鸣之交;四太太的“情义难忘”更多表达了对赌王的感恩之情。大太太在2004年早逝与他,因此她也无缘出现在赌王的葬礼之上了。大

赌王辞世,三位太太的挽联也更有深意,二太太以夫妻相称表明了自己的妻子的地位;三太太的“痛断琴弦”寓意着与赌王有着琴瑟和鸣之交;四太太的“情义难忘”更多表达了对赌王的感恩之情。

大太太在2004年早逝与他,因此她也无缘出现在赌王的葬礼之上了。大太太一生多病,尽管赌王拥有万贯家财,想必对于大太太来说也是无缘享受了。二太太的挽联“白头永诀”,强烈地向外界宣誓了自己与赌王之间才是正式的夫妻,携手同行白头偕老。

而三太太和四太太的挽联,就有些耐人寻味了。四位太太中,如果说有人被“打入后宫”,被冷落过的话,那应该就是三太太陈婉珍了,她与赌王刚刚结婚一年后,赌王就有了新舞伴梁安琪,这对陈婉珍来说还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她的挽联“通断琴弦”,也恰如其分地表出她与赌王之间的这种偶遇知音之情吧。

四太太年轻漂亮,对于时年已近70岁的何鸿燊来说,娶到这样一位大美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依托了。而四太太写的是“情义难忘”,为失去爱人之意,四太梁安琪和赌王相差几十岁,更多的是对赌王的感激之情吧。

赌王堪称传奇的一生,给人留下了太多的“不可思议”的事,就拿太太来说吧,在他98个春秋中一共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黎婉华是葡萄牙人,也是何鸿燊的第一大贵人,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黎婉华妇女当时的资助,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赌王。应该说何鸿燊的传奇一生是从娶了第一位太太黎婉华开始的。

可命运多舛,黎婉华年轻时患病,也让自己逐渐“失宠”,这种情况下,赌王以“家大业大需要女人打理”为由娶了二房太太蓝琼缨。蓝琼缨也没有辜负何鸿燊的希望,为何氏家族上下打理一切,陪伴赌王出席各种活动,如果说与赌王有着真正感情、或者说赌王真正感情付出过的太太中也许只有这位二太太蓝琼缨了。

二太太陪伴赌王28年后,何鸿燊的情感世界里再次泛起波澜,先后娶了三太太陈婉珍和四太太梁安琪。四位太太中,给赌王最大支持的是大太太,在关键时期帮助赌王打理事务最多的要数二太太,而与赌王邂逅与琴瑟的应该是三太太陈婉珍了。至于四太太,小了赌王39岁,与其说是太太,还不如说是赌王晚年的精神寄托,尽管四太太为赌王生了三男两女五个孩子。

赌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出生开始就不一般,他有着多国的血统,也许这正是他不同凡响的人生根本所在吧。无论是事业上还是人生的情感上,他都达到了顶峰,虽然前有来人,但应该是后无来者了。

其实并不是小妾守在旁边的,而是那些陪嫁的丫鬟要守在旁边的。

在古代小妾是不用在老爷与主母同房时守在床边伺候的,而是那些陪同主母一起嫁过来的丫鬟需要在床边伺候着。

而这些陪嫁过来的丫鬟其实并非是普通的丫鬟,而是通房丫鬟,而这些丫鬟是当家主母为了拉拢老爷的人。

主母也会有身体不适的时候,比如生病,比如月事,再比如怀孕月子,而这些时候,老爷肯定也是会有生理需求的,这时候的女主人是不能同房的,也不适合同房,她们害怕老爷被那些娇媚的小妾勾走了魂,所以就用自己身边的丫鬟来拉拢老爷。

这些丫鬟没有自己的单独院落,即使是侍寝了老爷以后,还是一个丫鬟,还是一样要做事,只不过不需要再做杂事,只需要伺候主母就好。

而主母与老爷同房时,此时可能也是需要外人伺候的,而其他的小姑娘肯定是不合适的,于是就把责任落在了这些通房的丫鬟身上。

比如可能需要在事儿给老爷主母清洗身子,帮忙换干净的衣服,清理床铺,这些都是需要她们来做的。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的陈轸去楚之秦:“……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翻译: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老的妻子,年长的就骂起来明确拒绝;勾引年轻的妻子时,她就欣然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勾引者回答说:‘我娶年长的!’客人问:‘年长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服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喜欢年长的呢?’勾引者说:‘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反之,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就希望她们为我骂别人。

不是,被贬时遣散的是家里养的歌姬并非小妾。

宋朝的制度是厚待文官,所以大部分官员家里都会蓄养歌姬(并非小妾),以助饮酒、宴游、唱和之兴,苏轼曾官至翰林,自然也不例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为人坦诚直率,一心为民,所以经常触怒当权者;又因才华太显,锋芒毕露而遭人嫌忌,哲宗亲政后被贬谪岭南,除次子苏迈之外,家人皆未随行。歌姬也都遣散,只朝云一人对他不离不弃,随至岭南蛮荒之地,后朝云不幸染病,卒于岭南。

对于苏轼而言,朝云既是亲人,更是知己、朋友。苏轼娶过两任妻子,都是贤妻,“十年生死两茫茫……”即是悼念第一任妻子所作,其感情之深,令人唏嘘扼腕。但苏轼对朝云的感情却有所不同,朝云更似一位朋友,与他一起参禅论道,读书耕田,所以朝云去世后,苏轼大多是写佛经偈语来悼念这位“超尘脱俗”的知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 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九百多年来,在不同的朝代都一直被广为传诵着,也是文学史上众多悼亡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那种情感、那种沉痛、那种深切,足以让后人也一样“泪千行”了!

2、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3、苏轼的侍妾叫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无女维摩”。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为苏东坡妾王朝云之墓。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而东坡亦是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 子嗣  1059年,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1070、1072年,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1083年,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