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子结婚老公不让我去,因为他给小姑子陪嫁十万,我送她个花圈过分吗?

老婆 0 90

小姑子结婚老公不让我去,因为他给小姑子陪嫁十万,我送她个花圈过分吗?,第1张

小姑子结婚老公不让我去,因为他给小姑子陪嫁十万,我送她个花圈过分吗?
导读:我叫孟巡,今年28岁了,在外打工4年,家里催婚也比较急,索性就回家相亲结婚。跟老公相识是相亲认识的,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家庭,老公是邻镇上的。第一眼看老公是个很随和的邻家哥哥的感觉,见第一面后,当晚我们就出去约会了,从小学聊到外出打工所见

我叫孟巡,今年28岁了,在外打工4年,家里催婚也比较急,索性就回家相亲结婚。跟老公相识是相亲认识的,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家庭,老公是邻镇上的。

第一眼看老公是个很随和的邻家哥哥的感觉,见第一面后,当晚我们就出去约会了,从小学聊到外出打工所见所闻,整整一个通宵。老公把我送回家后我就认定了,这个男人可以真心交往,是自己结婚的对象,我们两人也就正式相处了。

相处三个月我们就结婚了,当时我婆婆给了我6万的彩礼钱,我娘家陪嫁了6万。当时我跟老公的想法是在县城买个房子,婚后我们去县城打工,这样住处什么的都有着落,以后孩子就可以在县城读书了。但是12万不足以付首付,我当时找公公婆婆借钱买房子的事情,婆婆死活不同意,说结婚了以后就是你们两口子的事情了,彩礼6万也给了,你们买不买房子需要你们自己解决。我当时就比较反感婆婆说这话,婆婆就老公一个儿子,还有个女儿,将来小姑子嫁人了还不是我跟我老公来赡养。

这个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我们在县城找了工作,然后也租房子了。老公当时单位要认筹股份,我根据我的经验及问了些朋友是可以做的事情,我就把12万给了我老公,不过这个事情也没认筹成。12万块一直放在老公那。

就在这个月月底,我娘家的爷爷去世了,而小姑子刚好也是这个月底嫁人,我当时跟老公商量我抽点时间过去,老公说我没必要过去,家里有丧事去参加喜宴也不好,我也就没去。婚礼当天,我收到我闺蜜(是小姑子新郎的同学,小姑子的婚事是我牵红线)给我发来的信息,说我小姑子娘家真好,给小姑子陪嫁一辆20几万的车。

我当时就想这个事情不对,哪里来的20几万,我打电话给老公,说娘家现在需要10万现金周转,等葬礼结束后就还给我,让他把钱给我打过来下。我老公告诉我钱给小姑子做陪嫁了。我当场听完就挂电话了,我气的整个头都要炸了,我从葬礼上直接拿了个花圈,送过去了。我老公看到我来了,还拿了花圈,当场就打了我一耳光,让我滚。

遇到这样的老公,这样的婆家,我该怎么办,离婚吗,如今我已经有了身孕,我肚子里的孩子我该怎么办?

不给,小姑子结婚,婆婆有钱就自己给,凭什么让你老公出。不是有彩礼吗,可以从彩礼钱里面抽出来一些当陪嫁,要嘛就彩礼少收点,不陪嫁,这些都是可以的。不能你婆婆喜欢打肿脸充胖子,就让你们吃亏。

一、让你老公出面拒绝,婆婆想陪嫁10万自己想办法。

哥哥没义务拿10万给妹妹陪嫁,婆婆连10万块都没有,说明家境也不是特别的好,婆婆这么要求就是强人所难。把钱都给小姑子了,你们要不要生活呢,怎么婆婆一点都不为你们考虑呢。说服老公跟自己同一阵线,要明白以后过日子的是老婆,不是小姑子。

二、婆婆开口要求你们给陪嫁,说明一点界限感都没有。

儿子都成家了,自己也要养小家,她为了自己女儿能体面出嫁就让儿子当冤大头,没有这种道理。这婆婆也把自己当回事了,大家都成年了,应该首先顾及自己的小家才是。妹妹如果因为没有这10万块钱,她老公为难她,说明她嫁的人也不怎么样。

三、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你婆婆偏很偏心。

小姑子要陪嫁,可以从男方给的彩礼钱里出,你婆婆这是把彩礼钱都给小姑子顺便再让你们出这10万块钱,好让你们小姑子风光大嫁,想的倒是挺好的,那儿子呢,儿子就不是亲生的吗?或者说看你们会赚钱,就让你们大方些,这也太偏心了吧。

 你老公的钱就是夫妻的共同财产,你也有权利说话的。要跟你老公说清楚坚决不能给,如果真的要给,也要提前跟你商量。如果暗地里偷偷的给,那请他以后就跟婆婆过吧,要把自己的底线告诉老公,免得别人不把你当一回事。让老公跟你同一阵营很重要。

闽侯县南屿地方最有趣的婚嫁习俗之一是“引路鸡”和“带尾蔗”。寄寓人们对新婚夫妇生活幸福美满的祝福。

“引路鸡”并非能引路,而是一种寓意,把新婚夫妇引向幸福生活的意思。

“引路鸡”要成双成对,一只公鸡一只母鸡,而且必须是健健康康的,由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组成。母鸡是当日就会下蛋的,公鸡是刚会啼叫的。

“带路鸡”由女方母亲亲自准备:用一条长9尺的红带子绑住鸡脚,两端个系一只鸡。其9尺长之红带子,“九”与“久”谐音,有“常常久久”之寓意;红带子,“红红火火”之意。这是父母希望女儿嫁出去后,能和女婿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不仅长相厮守,白头偕老,而且还能“好命”。

“带路鸡”一般由新婚夫妇在“头返客”(新婚第四天,新娘的弟弟要请姐姐回娘家做客)时带回婆家。也有在结婚当日由随迎亲礼的女傧相用花篮提到男家中,并放入洞房床下。人们驻足门口,观看是公鸡还是母鸡先走出床底,以此预兆新娘是生男还是生女。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当瞧见母鸡先探出头时,人们便高声吆喝,连连嘘嘘,吓得母鸡赶紧往回走,直到公鸡先走出为止,人们才皆大欢喜……

当然,“带路鸡”是不能宰杀的,要留下生蛋。因“蛋”与“代”谐音,故取其“代代(蛋蛋)相传”之寓意。即使这两只鸡老死了,也不能烹食,而要加以“厚葬”哦。

“带尾蔗”出现于新婚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回娘家“做客”,这天不能留在娘家过夜,黄昏前要返回新郎家。这时,老丈人就让女婿带上两根有头有尾的甘蔗。

甘蔗也是用9尺长的红头绳绑住,蔗尾要拖地走,叫“拖青”,一只拖到新郎家后放在婚床上。甘蔗有节,寓意新娘贞洁;甘蔗甜蜜,寓意新郎新娘幸福美满。

男方下聘,是三代人去:男方父母爷爷(爷爷那辈分的人)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现在可以约在酒店内订婚大家一起吃顿便饭) 女方家来的也要是三代人。

男方要送:聘金3万3 5万3 6万3 7万3 或10万3(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地区的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

还要给女方母亲3000或者3000以上不等的肚子疼的钱,原因是女方母亲生出女方来不容易 其次,是男方买给女方钱买结婚的衣服里外各三套,(包括内衣、内裤、秋衣、秋裤以及外面的套装),皮箱、皮包等,因为女方母亲生了女方长那么大了,也要给点费用给女方父母吧黄金若干(注意:不一定要订婚时送黄金何时送双方可以协商)

以上这些东西都要用红纸外包装或者在送的东西上放上四方的小红纸

女方回礼:可备一只母鸡以便与男方订婚送来的母鸡交换下让男方带回一对鸡(包括对方原来送来的那只公鸡也返还回去)有的女方家里不事先备母鸡只是把男方送来的母鸡留下让男方只带回公鸡去须回送:新郎内衣一套新郎西装一套新郎衬衫一件新郎男袜一双(不能是白色的袜子)金戒指一个其中(袜金裤)寓意新郎以后发展为(活金库) 至于女方要回送多少礼金给男方可以在订婚仪式时当场返送也可以在结婚时当嫁妆给新娘 。

我跟老公都是农村出身,我读的大专,他读的职业学校。

其实我们初中时候就是同学,但一直都没有认识。

我毕业之后,在城里找了一份文员的工作。

在入职之前,几乎人人都跟我说,文员是最轻松的工作,公司里永远都最早下班的。

可当我真正工作之后,我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不仅工资少,连假期都很少。

所以我果断辞职,在加上父母让我回家工作。

在家呆了一年之后,家里开始给我相亲。

我不是很愿意,原因之一就是年纪很小,不想太早结婚、

可是家人告诉我,农村不比城市,这里的年轻人结婚都很早,你要是在等几年,那些有前途的家庭条件好的都被人抢走了,剩下的人你肯定看不上,到时候恶性循环。

我想了想,我自己并不是不婚主义者,而现实情况还真是这样的,如果不早早行动,农村这地方好人家早就轮不到自己了。

从二十二岁开始相亲,一年足足见了十几个。

但都不怎么成功,有几个还有联系过一段时间,可慢慢的都不在说话。

说实在的,农村这个地方的男孩,不少人是真的有很多恶习,比如抽烟喝酒之类的。

其次,我毕竟在城市里见过大世面,不是七大姑八大姨忽悠几句就上钩的,那些人跟我说男方多好多好,我一下子就能识破,最后自然不了了之。

但是我也在农村有了个坏名,说我很挑,没人愿意给我介绍。

一开始我还挺高兴的,觉得终于没人烦自己了。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家人就又给我找了个相亲对象。

这户人家在县城做点小生意,在我们当地算是比较有钱的。

所有亲戚都劝我,说机会难得,过了这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而且,他们家能一次性拿出来二十万彩礼,而且还不欠债,我嫁过去肯定能过好日子。

我接触了一段时间,发现对方性格还行,长相身高都一般,不过我自己也不是什么大美女,配我绰绰有余。

接下来一年里,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结婚了。

谁知道,结婚之后,对方突然换了个人。

老公天天吐槽我父母贪婪,不知好歹。

原因很简单,我家收了二十万彩礼,结果只回了不到五万回来。

而且给我的彩礼只有五万,全在我卡上。

我有时候觉得很憋屈,可是父母告诉我,农村都是这样的, 是规矩。

过了一段时间,老公要做生意,第一件事就是让我把嫁妆拿出来给他,而且保证会赚钱。

我很犹豫,因为我并不知道他到底做什么,决定做什么,他不肯告诉我,也不愿意我去了解。

终于有一天,我无意中从他朋友那里得知,这是他朋友给他出的主意,目的就是让我把嫁妆吐出来。

得知这个消息,我很失望。

我觉得他根本就不爱我,完全就是为了钱。

而且结完婚之后,满脑子里也都是钱。

我回去直接跟他提出离婚,我愿意退还彩礼。

大喜之日

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

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结婚当天

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

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

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

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

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

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

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

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

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

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闹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从故纸堆中读出文化味,这具体到阿强收藏的500多张结婚证最贴切不过了。

阿强收藏最早的“结婚证”是清朝宣统元年的 “童养婚帖”。该“婚帖”是一张红色的,字迹由毛笔书写。整个婚帖没有任何图案修饰。

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

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

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从收集地来看,这张结婚证应该是当时佛山地区的。

是否相配全凭

媒人一张利嘴

据了解,童养媳在民间多出身于贫寒之家,女方为了免除抚养负担,便把女儿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长为免去儿子成年后花聘金,也找童养媳。

年龄上,童养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们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概括传统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来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的权力。

在古人认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礼,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竟成一时之风

“姐弟恋”

竟成一时之风

阿强的前辈曾经告诉他,古人很讲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则天地结合,阴阳相配。

男方出白银两百二十两的高额聘礼说明男方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从该“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养媳当时只有12岁,其“丈夫”应该在12岁以下。

买来的童养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读书等,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长到15岁左右,两人才正式完婚。

这种风俗当时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本世纪初:

旧习消逝 文明结婚时兴

一张建国前的结婚证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在阿强的收藏中,几张建国前的结婚证就反映出当时的结婚方式,其中一张是日期为193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

记者发现,这对广东新人结婚证书字体开始使用“变体”,书写顺序也由从右至左变成从上到下。该证书的图案和花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证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面带微笑的小天使,手里牵着一条红色的丝带,带有明显的西洋色彩;而在结婚证的底边有两个重合的心,由丝带串在一起,寓意天赐良缘、永结同心。

但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该婚书上依然注明了男女传统的生辰八字。收藏这个结婚证的阿强告诉记者,这时的“文明结婚”已经不是婚礼的形式了,而是带有自由恋爱和自愿结婚的意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不重要了。但由于“大媒做见证人”的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这时的婚礼虽然具备了西方的婚俗,但在形式上却摆脱不了传统的旧俗,是一个过渡时期。

据悉,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建国前中国结婚方式发生一些转变,青年男女开始了一种新的结婚方式,即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经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选择在教堂结婚。这种结婚方式比传统的婚姻相对简单,称之为 “文明结婚”。

辛亥革命前,“文明婚礼”已经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少数人中出现。辛亥革命后,对婚姻方面有过某些改革。而自由恋爱者多实行新潮的“文明结婚”。

结婚证开始

加盖政府公章

“文明结婚”把旧式的从“请庚”到“收奁”的礼节,往往简略为订婚、行聘礼,或者这两项也没有。“结婚之日,当由男方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枚,礼服一袭”。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

阿强介绍,能够接受新式婚姻主要有两种人,其一是相对比较富有的人,并接受过西方教育,第二种是基督教徒。而他收藏的这张则属于当时佛山“名门望族”的结婚证书,此时的 “结婚证书”已将过去的“媒人”称为“介绍人”,称谓进步了许多。证婚人主要请的是社会上比较有威望和地位的老人或政府官员。

该“结婚证书”上还出现了政府的公章。阿强说,建国前,法律规定男女双方结婚必须先订婚,然后才能结婚。出现公章也说明男女结婚不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纳入了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