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好看的烟花有:麻雷子、旗火、炮打灯儿、花盒、架子烟花、礼花弹。1、麻雷子。一般长2寸,直径4、5分粗的大炮仗,用草纸裹成,每层草纸之间均加缠麻皮,并将顶端扎紧外面包上红纸。点着之后,爆声如雷。2、旗火。也写作起火起花。常见的有大、小两种,大
好看的烟花有:麻雷子、旗火、炮打灯儿、花盒、架子烟花、礼花弹。
1、麻雷子。
一般长2寸,直径4、5分粗的大炮仗,用草纸裹成,每层草纸之间均加缠麻皮,并将顶端扎紧外面包上红纸。点着之后,爆声如雷。
2、旗火。
也写作起火起花。常见的有大、小两种,大旗火状如大炮仗,本身长3、4寸,直径5分,绑在一根4、5尺长的苇杆上,点着后,能猛蹿上天空,在天空中崩出光芒。小旗火本身状如小炮仗,绑在一根秫秸皮上,点着后,蹿之丈余。
3、炮打灯儿。
一般为圆筒形,高约3寸,直径5分,外皮裹上红绿纸及木刻版门票,点着后的声音像炮。跟着动态崩出一个光球儿,谓之炮打单灯。崩出两个光球儿,谓之炮打双灯。太平花,大的高半尺,直径约碗口粗,燃点后,喷出火花,一般均为火树形。
4、花盒。
归于高档烟火,状如扁平大圆盒,以彩纸糊成外壳,小的周园直径一尺有余,大的五尺以上,有3层至15层不等,点着大花盒要先搭好架子。将盒子悬挂其上,点着时,逐层下落献彩。
5、架子烟花。
架子烟花,是指借助架子造型燃放的产品。它是焰火晚会三大组成部分之一,通常以字画、瀑布、火轮、喷泉、花树、水上图案等为主,并由此产生出其它的特种效果。
6、礼花弹。
礼花弹属于烟花的一种,外表接近球形,有专门的发射炮筒,发射到空中后,爆发出各种光色、花型图案或其他效果的产品。大型演出一般都是使用礼花弹和一些地面礼花以及小烟花,但是最主要的渲染场景的是礼花弹。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为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产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 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19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 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①〔老年〕过去,以前。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盒。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慰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的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
好看的烟花有:麻雷子、旗火、炮打灯儿、花盒、架子烟花、礼花弹。
1、麻雷子。
一般长2寸,直径4、5分粗的大炮仗,用草纸裹成,每层草纸之间均加缠麻皮,并将顶端扎紧外面包上红纸。点着之后,爆声如雷。
2、旗火。
也写作起火起花。常见的有大、小两种,大旗火状如大炮仗,本身长3、4寸,直径5分,绑在一根4、5尺长的苇杆上,点着后,能猛蹿上天空,在天空中崩出光芒。小旗火本身状如小炮仗,绑在一根秫秸皮上,点着后,蹿之丈余。
3、炮打灯儿。
一般为圆筒形,高约3寸,直径5分,外皮裹上红绿纸及木刻版门票,点着后的声音像炮。跟着动态崩出一个光球儿,谓之炮打单灯。崩出两个光球儿,谓之炮打双灯。太平花,大的高半尺,直径约碗口粗,燃点后,喷出火花,一般均为火树形。
4、花盒。
归于高档烟火,状如扁平大圆盒,以彩纸糊成外壳,小的周园直径一尺有余,大的五尺以上,有3层至15层不等,点着大花盒要先搭好架子。将盒子悬挂其上,点着时,逐层下落献彩。
5、架子烟花。
架子烟花,是指借助架子造型燃放的产品。它是焰火晚会三大组成部分之一,通常以字画、瀑布、火轮、喷泉、花树、水上图案等为主,并由此产生出其它的特种效果。
6、礼花弹。
礼花弹属于烟花的一种,外表接近球形,有专门的发射炮筒,发射到空中后,爆发出各种光色、花型图案或其他效果的产品。大型演出一般都是使用礼花弹和一些地面礼花以及小烟花,但是最主要的渲染场景的是礼花弹。
爆竹的来源,各说不同,大约不外驱除鬼魅一个目的。城市的爆竹烟花,无非争奇炫异。在前清时,“吉庆堂史家”曾承应内廷花炮,慈禧太后恩赐“官花炮作”,并准由硝磺库拨用硝磺。每当官运硝磺之时,大车上高插大黄旗,上写“恩准官花炮作吉庆堂史”。是时为姻丈史公惠林掌作(联芳家兄外舅),其后姻兄史永安君继续承应制做,现史兄已年将八十。吉庆堂花炮作在十年前曾再度失慎,炸伤工人多名,以致一蹶不振了。
北京花炮有“本地做”和“外来货”两种,近来外来货中又有“洋庄货”,更是花样翻新。花炮大体可分为三种:
(一)带响的叫“爆竹”。最初只有单响的“麻雷子”,声音宏大,可以算作爆竹的原始物,但一响便绝,毫无蕴蓄。其次继而兴起的为“二梯子”,俗称“二踢脚”,又名“双响”。第一响将药筒打入高空后,然后爆发第二响,满天轰雷,最有趣味。由麻雷子衍化成的是“鞭”,鞭是连结许多单响爆竹,燃着以后连串作响,声如机关枪。凡人家喜事,商店开张,新房驱煞,都要放鞭,所以鞭不止放于过年,平日也大有用处。
鞭以每个大小分有“寸鞭”和“小鞭”。以每挂多少分有“五百头鞭”、“一千头鞭”、“五千头鞭”、“一万头鞭”。以构造分有“洋鞭”、“机器鞭”、“鞭里加炮”。鞭里加炮是每十个或二十个鞭中间,加一个大响爆竹。鞭炮的分别,自然是声音大小之别。由二梯子衍成的有“炮打灯”、“炮打双灯”、“飞天十响”等,不只双响,且能在空中放出红绿色的灯光。袁项城(世凯)和徐东海(世昌)做大总统的时代,总统府燃放花炮,由庶务司陆蘅浦二兄向各庄订购。有一种特别炮打灯,第一响打入天空后,现出一寿星造像,须眉皆见,寿星下落,离地丈许,由寿星头上再发一响,打入天空,再现出一跏座老僧,徐徐下落,发第三响,出现时装美人,手撑洋伞,如仙女凌云,冉冉没于南海水上,真奇妙不可思议。
还有“起花”,北京俗呼“齐货”。爆竹上缚苇杆,放时尾向天,因药力打出极远。大起花能远射数十丈,如天空流星斜渡,并且极快,所以北京人喻人行路太快为“坐起花来的”。起花虽无响声,也是二梯子衍成的,以上都算是带响的爆竹之类。
(二)不带响的叫“花”。花的基本形式是本色白纸爆竹形,变态又作粗圆桶形。像上糊平纸而无信捻的“太平花”,以后的“盆花”,形似瓜果的花,都由此演变。讲究的将炮打灯和花混合组成大型花炮烟火,有“炮打襄阳城”,形如冥物中的金银山。还有“八角”、“花盆”、“葡萄架”等,放时花、炮、灯一齐飞起,最为美观,但价钱颇为昂贵。由花衍成的“滴滴金”、“耗子屎”,以及“黄烟”、“黄烟带炮”,都是小孩的玩物。二三十年前的小孩,每到冬季,大半喜用小刀到老灰墙上刮取灰硝,和以炭末,燃着与放花相同。
(三)花盒。花盒以层数多、制作巧为精。近年各公园以及各商店,每届元宵节,在花炮以后,多半放一两个花盒点,缀点缀。据史兄所谈清宫所放烟火花盒,精巧令人咋舌。当吉庆堂花炮史家承应内廷花炮时,以做“烟火城”曾惊动慈禧太后亲观制做,并赏史公惠林六品顶戴内廷供奉。朝鲜国王并在吉庆堂定制大批花炮烟火,派史兄永安带匠押运赴韩, 监视装制燃放,可以说是花炮作一时之荣了。烟火城是一小型城池,也有城楼四门,雉堞、刁斗、旗竿及桥梁等物,城楼上并有守城兵丁,和有名无实的炮打襄阳城绝不相同。点着火线以后,城墙上“秀灯子”一齐大放光明,烟花灯火一律发作。等到城楼灯子一明,桥梁立即落下,现出满桥莲花,宛如孤城夜火,传拆戒兵一般。实兼“花”、“炮”、“花盒”三种做法而成的。
史公又曾制做一座“八角美人亭”,火线燃着,亭角珠灯齐明,亭中美人动作如真人。慈禧太后因制做精巧,命内监剪下美人。起初史公以为将获罪谴,后奉到供奉的懿旨,方知上邀宸赏了。
又曾制一大型“花牌楼”,额嵌“万寿无疆”四字,牌楼下排列狮象虎豹,呈百兽庆寿的样子。燃着火线,牌楼子一明,象身宝瓶花筒随着放出烟火,高及四五丈,以后百兽有的吐火焰,有的射花筒,兽眼皆放射莲花。至烟火放尽,百兽跪伏地上,一时灯暗烟消,牌楼依然存在,能历时数十分钟。
还特制三丈五丈九层大花盒,有的每层装制一个吉祥故事,有的每层装制一出戏。有一次史公惠林用半年时间,研究出一个特别方法来,把一个九层花盒共制成一出戏,每一层一个场面,盒子连续落下,场面连续演出,太后十分欢喜,赏赐很多。史兄永安说:“领内廷官款,做一个花盒,还得了许多赏赐,足够二年用度,现在没这时光了。”吉庆堂的花炮烟火,以花炮原理加以机关方法,所以特具奇妙。近来洋庄花炮盛行,也因销路关系,只贩运价格低的小型花炮,特别引人入胜的,也不能多得啊!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