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西北的提拔

领导 0 56

位西北的提拔,第1张

位西北的提拔
导读:“2013年6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份副厅级干部的任前公示,让31岁的共青团银川市委书记位西北骤然成为舆论焦点。公众质疑:这位1982年出生、18岁中专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青年干部,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特殊才能、什么样的深厚背景以及什么样的传

“2013年6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份副厅级干部的任前公示,让31岁的共青团银川市委书记位西北骤然成为舆论焦点。公众质疑:这位1982年出生、18岁中专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青年干部,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特殊才能、什么样的深厚背景以及什么样的传奇境遇,让他在如此风华正茂的年岁,就要走上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岗位?

31岁的位西北,就要成为副厅级干部了,但网上关于他的质疑铺天盖地,他一下子成了名人。”

2013年5月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召开2013年宁夏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决定,为储备优秀年轻干部,决定拿出14个副厅级职位面向自治区公开选拔。全自治区有近600名干部报名。当时,任职共青团银川市委员会书记的位西北便是其中的一位。

笔试第五 面试第一

2013年5月31日上午,“公选”笔试在银川举行,598名考生参加笔试。6月4日,笔试结果公布,自治区政法部门政治部主任一职的5人面试名单分别是金荣、王福生、袁宝、魏卓、位西北。

以笔试成绩论,位西北的笔试资历得分12,与王福生、袁宝并列第三。他的得分总和982,是5名参加面试干部的最后一名。

2013年6月8日至9日,面试进行,成绩各占总分的50%。据知情人士介绍,位西北面试表现优异,思路清晰,表达清楚到位,明显比其他人高出一截。

2013年6月9日,面试成绩公布。5名报考自治区政法部门政治部主任的干部中,位西北成绩第一。

2013年6月13日,自治区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小组在宁夏党建网上发布《2013年宁夏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考察对象名单公告》,14个职位,每个职位3名考察对象,其中自治区政法部门政治部主任职位的3名考察对象中,位西北名列第一,总成绩8625分。

2013年6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了14名干部的任前公示,位西北的年龄、学历在其中就显得比较特殊:1982年1月出生的他,在职大学学历。历任银川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共青团银川市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务。现任共青团银川市委员会书记,拟任自治区政法部门政治部主任(副厅级)。

14名干部中,除了位西北,最年轻的也40岁了,比位西北大了9岁。

年轻得“过分”引质疑

这份任前公示,让位西北成了舆论焦点。

首先是他那年轻得“过分”的年龄,加上有点笼统的简历刺激了大家的神经。

网友发问:在职大学学历,就是说参加工作时是专科生或高中生?为什么不说清楚任职时间?年纪轻轻就要踏上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岗位,他是不是有什么后台,或者是“官二代”、“富二代”?

据了解,2010年1月,时任银川市政府办公厅主任科员的位西北升任银川市委办公厅副主任。从正科升到了副处。当时的任前公示这样介绍:

近年来,积极配合参与调研工作,起草了多份有较强指导性的调研报告,参与起草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等大型会议文稿材料和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等重要汇报材料。他还曾被评为自治区50年大庆工作先进个人。

2012年3月,位西北被任命为共青团银川市委书记。任前公示显示其主要实绩是组织起草了市委全委会、科技人才会等会议材料和参与起草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他还曾建立了“一个平台、四个机制”的银川市志愿服务体系,开展了100场志愿服务活动等。

3年多时间,从正科到副厅,这样的速度,放诸整个中国官场,也算个不小的奇迹。

为他“辩护”的声音很微弱

前不久,有媒体盘点发现,近年来,经网友曝光并引发质疑的年轻官员有18人,有5人被免职或自动辞职。这些“火箭提拔”的官员中,有11人,其父母或其他亲属有官职。

网上也有替位西北“辩护”的声音。网友“漂澪的雨”说:“什么背景都没有,他老子就只是个副镇长,退二线才正科,镇人大主任。他给银川市委书记当过秘书。”也有人说,他曾找银川市委书记反映问题,秘书位西北接待,当天就把领导批阅的信件转办情况给了回复电话,“在当今官员中属罕见。”

但这些声音完全淹没在网络讨伐中,显得微弱而稀少。

记者联系到位西北的一位同学,她说:“我只说一句,位西北没有后台和背景。”

父母眼中的儿子:话少、不活泼,但稳当可靠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院子里种着苦菜、葱、南瓜,5间平房有近十年历史。60岁的魏山退休在家。听完记者来意,魏山大笑:“说我儿子有背景?他有什么背景?我就是个乡镇干部而已。他妈是个农村妇女,一直在种地。”

魏山介绍,过去,家里负担太重,负担不起了,魏山让位西北读中专。2000年,位西北从银川师范学校毕业,在银川市金凤区逸夫小学当了一年教师。当时金凤区共青团缺干部,位西北被借调到金凤区团委干了一年,写文章是一把好手,后来组织上把他的关系调到了团委。再后来,金凤区政府缺秘书,位西北考试获得了这个职位,走上仕途。

魏山认为,位西北聪明,话少、不活泼,但稳当可靠。

“魏”姓笔画太多 上学时就用“位”代替了

魏山认为,“不管做多大的官,关键是要成事。给你个位子,你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干不好,可就丢八辈子人了。”

对于自己的姓氏,魏山说:“我们是姓魏的,但这个字笔画太多,孩子上学时就写‘位’来代替,就这样一直延续,后来,户口、学籍上也成了位西北,改起来麻烦,干脆不改了。”

近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是一个局势多变的时代;是一个混乱无序的时代。近代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省军阀四起,相互征战,整个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己的土地被他人掠夺,那些军阀更是想尽名目地对当地百姓横征暴敛。百姓们不堪其扰,但也无能为力,即使离开家乡,也免不了被压榨的命运。

这些军阀,除了大肆征收赋税以外,还想尽办法的欺辱百姓,无数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被军阀带到了战场,无数年轻貌美的大姑娘,惨遭军阀霸凌。可以说,这些军阀在自己统管的地区过的完全是一种“土皇帝”的生活。

在那样一个,没有天理的时代,想要活下去可以说是十分困难。但好在这个时代还是过去了,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节节败退,不得不逃往台湾,那些军阀也因此失去了保护伞,纷纷四处逃窜。但令人心痛的是,这些军阀在逃走的同时也带走了很多我们老祖宗的宝贝,宁夏军阀马鸿逵便是如此,他在逃跑时足足走了75吨黄金,按照现在的汇率来看折合人民币4亿多。

胡作非为

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军阀家庭,自小便做着子承父业的打算,他的父亲马福祥因为镇压河湟起义有功,顺利进入官场。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带着一众皇室逃往西北,因为护驾有功,马福祥顺利得到了太后的赏识,后来又结识了袁世凯。

在袁世凯成功当上大总统之后,准备将马福祥任命为青海办事长官,但却被他拒绝了,在他看来青海和宁夏相比,无论是当地的财力、物力都远远不如,于是他便买通政府官员,顺利当上了宁夏总兵,在宁夏他不断敛财壮大自己的势力。

马鸿逵在18岁的时候进入甘肃陆军学堂,在这里他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成功加入同盟会。之后,他被自己的父亲送到了袁世凯的身边担任副官。父亲的这一做法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长见识增长人脉,另一方面其实也有让他当人质消除袁世凯忌惮的嫌疑,不过他的确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马鸿逵立即投奔于他,随后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第四军的军长。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带领讨蒋联军攻打蒋介石,就在他以为成功在即的时候,马鸿逵突然倒戈,他的倒戈大大削弱了联军的势力。

张学良在选择支持蒋介石后,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为了取得蒋介石的信任,马鸿逵特地为蒋介石修建了图书馆等多座建筑。很快蒋介石对他颇为信任,有了蒋介石的保护,他私自发行了340万的法币,他的这一行为致使新币迅速贬值,物价飞涨。

1932年蒋介石任命马鸿逵为宁夏主席,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的实力,他在当地迅速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领导团队,南京中央政府在当地任命的官员都被他裁撤一空,很快他就大权独揽。除此以外,他还担任宁夏银行的董事长,借助银行他强行收购当地人民的土特产。对当地存款、款等业务进行垄断。

他在当地可以算得上是无恶不作,因为多加赋税,百姓们苦不堪言,不得不四处流浪。为了更好的敛财,他想到让百姓们“捐款”抗战。如果有百姓拒绝的话,他就说对方是“叛国贼”,随后就把整个家底都给抄了,如果家中正好有年轻貌美的女孩子,那么就把这个女孩子卖到外地换钱,因为暴政宁夏百姓们对他十分痛恨。

趁机逃跑

1949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国民党势力节节败退,蒋介石等人逃往台湾。此时的蒋介石早已无暇顾及远在西北一带的马鸿逵了。兰州会战时马步芳曾请求马鸿逵支援,但是马鸿逵拒绝了,马步芳逃往台湾之后,将一切责任都推到了马鸿逵的身上。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曙光照亮了中国大地,马鸿逵深知自己早就没有了容身之地,于是便携带亲人老小,逃到了台湾。但是他在台湾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刚到台湾就因为马步芳对他的控诉就被革了职,想到在台湾的日子或许也很难,于是他便想要再次逃走。

可是台湾当局不可能轻易的放走他,于是他便让自己的妻子装病,借此他向台湾当局请了一个月的假,飞到了香港。在香港他办好了护照,乔装打扮顺利登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据说他走之前,就已经把这些年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钱全都运走了,除了财富以外,他还不忘带走自己的姨太太。

客死他乡

到了美国之后,日子也不像他想的那样快活,此时他已经60多岁了,身体早已大不如前,在之前他手下还有很多士兵,他稍不高兴就可以让士兵替他杀人,但是此时他身边只有三个姨太太,一开始这三个姨太太对他还算得上是顺从,可是因为语言不通,这三个姨太太只能在家里面呆着,随着时间的增长,彼此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整天吵架,这让马鸿逵极其心烦。但此时的他即使想管也没有那个心力了。

1960年马鸿逵的儿子和孙子因为财产问题把他告到了法院,这让他极其难过,纵观自己的一生,他也算得上是辉煌过,可最终却落得被自己亲儿子告到法院的结果。或许是因为对身边亲人的寒心,他渐渐的开始思念远在天边的故乡。可他自己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中国百姓是不会原谅的。

晚年的时候,他在美国遇到了一个宁夏人,他特地问“百姓还恨我吗?”1970年,马鸿逵因病去世,死在了医院里,他最终还是没能重回故乡,这或许是对他曾经所作所为的惩罚吧。

人物经历:

1983年至1996年先后在青铜峡百货公司、糖酒公司、酒类专卖局工作,历任主管会计、副经理、经理、局长、书记等职;

1996年创立宁夏香山酒业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董事长;

2000年收购中宁枸杞制品厂,创立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裁;

个人荣誉

1999年5月,荣获“宁夏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

1999年9月,荣获“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管理工作者”。

2001年,荣获“宁夏经济年度人物”。

2002年,张金山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3年8月,荣获“中国酒业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4月,被授予中国光彩事业奖章。

2005年9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6年3月,被选为“宁夏十大新闻人物”。

2008年,荣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品牌“优秀人物奖”。

2009年,荣获2009“中国十大创业领袖”荣誉称号。

2009年,荣获“宁夏十大慈善人物”称号。

2011年,荣获“2011中国酒业杰出贡献人物”。

2012年,董事长获得自治区首批“塞上英才”荣誉称号。

2013年,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宁夏十大民营企业家”。

2014年,荣获“全国扶贫先进个人”

张金山先后被授予自治区 “优秀企业家”、“宁夏经济年度人物”、“西部大开发杰出贡献奖”、“中国行业品牌十大创新人物”、“行业品牌建设杰出企业家”、“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先锋人物”和“中国小康建设十佳人物”、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酒界****”等荣誉称号

创业历程:

1963年,张金山出生在中卫县宣和一个农民家庭,1983年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原青铜峡糖酒公司工作,并以突出的业务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被提拔为公司副经理、经理,并兼任青铜峡酒类专卖局局长。

1996年,不安于现状的张金山主动丢掉了金饭碗,放弃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和待遇,没有给自己留丝毫的缓冲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原中卫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1999年以“中国的香山,天下的美酒”大气魄打造成的“香山春”,唱响了宁夏山川,占领了宁夏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香山系列白酒成长为一个具有强劲冲击力的区域性品牌。

1999年10月28日,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中宁县时,品尝了枸杞酒,认为枸杞酒很好,于是询问枸杞酒的生产情况,枸杞酒厂的情况,枸杞产业的发展情况,当得枸杞酒厂已经破产4年多,还没有拍卖掉,农民种的枸杞没有收购,农民挖枸杞树,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还没有解决。总理听了汇报后,当场指示,枸杞产业是宁夏的特色产业,应该通过枸杞酒这一产业促进宁夏的特色经济,应该重视发展。总理走后第5天,时任宁夏自治区领导找到香山酒业集团董事长张金山(宁夏红集团前身),希望他能够“收购”中宁枸杞制品厂,“盘活”枸杞酒,“拯救”枸杞产业,将宁夏枸杞产业延续下去。总理的殷切期望,让他毅然接手了已经破产的枸杞酒厂,一句嘱托成为一生使命,张金山的责任、使命、执著与坚持,不仅成就了枸杞果酒这一全新的品类,更是在数千年的枸杞文化中,承载起了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使命和责任。2000年4月,香山酒业集团收购了中宁枸杞制品厂。

收购容易,盘活难,在张金山董事长的带领下,一方面寻求权威技术合作,与中国食品工业发酵研究所等国内权威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发枸杞酒的生产方法,一方面以高于市场价格30%-50%的价格收购枸杞,鼓励农民种枸杞,同时思考如何将宁夏枸杞产业推向全国,走向国外市场。2002年,在经历了上千万的投入,上千次的试验,上千吨不合酒体的废弃,经过47道生产工艺、上百道工序的技术研发与突破,宁夏红枸杞酿造果酒在一次次改进的基础上终于问世了,宁夏枸杞果酒以时尚、健康、品味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品类,并亮相央视等全国性媒体,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同时获得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果酒泰斗郭其昌曾这样评价宁夏红:“宁夏红的诞生是一项科学技术的创新,更是中国酒业发展的重大突破,使中国酒类又添一新族,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宁夏红枸杞果酒的问世是枸杞产业发展中的一次重大革命,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枸杞产业的发展。”

张金山董事长的执著与魄力,让中宁枸杞枸杞种植的面积从过去的不到2万亩,发展到如今近100万亩,枸杞的价格也是几十倍的上涨,不仅农民富了,更带动了数百家枸杞深加工企业的介入与发展。

2008年1月,由张金山董事长主导研发的宁夏红枸杞酒的生产方法,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这是迄今为止酒类企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2012年2月,宁夏红集团成功收购了法国波尔多第一坡地最大、最古老的中级酒庄--“大慕爱”中级酒庄,为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实现枸杞文化、葡萄酒文化的国际间交流,搭建了技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

2014年,宁夏红十三年磨一剑,在董事长张金山的带领下,技术团队攻坚克难,坚持创新理念,成功酿造了世界上第一支枸杞干红,同年3月,国家标准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枸杞干红”品类标准发布会,成为世界第一部有关枸杞酿造干红的标准。

一个人改变了一个产业命运,推动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张金山董事长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保住了一方命脉。

二十年风雨兼程,在张金山的带领下,宁夏红已成长为中国枸杞果酒的领军人,并取得了开拓性的发展。张金山站在国际市场的战略性高度全面进行枸杞产业远景规划,主张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强势的国际性品牌,对产业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

作为一个企业家,张金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他将企业及个人的发展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使企业获得持续、良性发展的同时,对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宁夏红成长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领了中国枸杞产业的发展,肩负起了打造世界枸杞之都、打造世界枸杞第一品牌、打造枸杞产业链,振兴民族经济的历史使命。

财政厅厅长 王和山

财政厅副厅长 张苏安

财政厅副厅长 董 锋

财政厅副厅长 魏和清

总会计师 刘怀明

纪检组长 商艳臣

巡视员 马闽霞

副巡视员 李少文

副巡视员 赵惠宁

新华社宁夏分社文化西街33号 陈新洲 1956年2月生于湖北麻城,中国***党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新华社宁夏分社党组书记、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

  1971年5月至1983年8月,在湖北省国营龟山茶场工作,先后任党委办公室秘书、分场常务副书记、总场党委宣传委员。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武汉大学读书。1986年8月至2004年6月,在新华社湖北分社工作,先后任记者、农村部主任、湖北经济报总编辑、分社总编室主任、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其间,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班读书。2004年7月至今,任新华社宁夏分社党组书记、社长兼总编辑。

  长期在新华社从事新闻工作,发表新闻作品1500多篇,参与组织指挥了三峡工程截流、'98长江抗洪、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等十多次重大战役性报道。有70多篇新闻作品被新华社、中央有关部门和湖北省评为好新闻。

  通讯地址:银川市文化西街33号(750001)

杜峻晓 1958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中国***党员,大学毕业。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党支部书记。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被组织部门选拔为青年干部先后在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人民公社、万荣县委、运城地委组织部和宣传部工作。1995年1月调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先后担任人民日报市场报主任记者、办公室副主任,人民日报驻广西记者站主任记者、经理部主任,人民日报记者部办公室主任。2002年3月派驻宁夏回族自治区,担任人民日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2003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评为2001-2002年度宁夏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和2003年度,分获宣传银川奖一等奖和特等奖;2004年1月,被宁夏评为首届名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着力研究新闻报道的规律,力求写出配合驻地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新闻稿件。在宁夏期间,先后采写并刊发《宁夏着力帮助农民增收》、《宁夏话剧团坚持十八年送戏下乡》、《宁夏为农民工找出路》、《东沙村里看禁牧》、《村务公开为何受欢迎》、《少生快富乐农家》、《狼皮子梁上的特困户》等稿件。多篇在人民日报社内获奖。曾作为人民日报代表团和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越南、澳大利亚、英、法等国。

刘长宗 1944年9月出生,四川省阆中市人,中国***党员,大学毕业。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社科副研究员。

  1965年至197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学习。1970年至1979年在宁夏石嘴山市广播站(电台)任编辑、记者。1979年至1993年在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工作,1983年至1985年任秘书处副处长、正处级秘书,1985年至1993年任办公厅副主任。1993年至2000年任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2000年至2003年任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是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多年从事新闻、文秘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在区内外媒体发表新闻作品、理论文章、文艺评论、调研报告等近百万字;1980年关于银川市发展集体经济的调查报告获自治区社科优秀论文奖、全国城市集体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主编《贺兰山岩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论著2部。在文化厅工作期间,组织调研并提出关于专业艺术表演、群众文化、农村**、文物工作、文化产业方面改革和发展的5个专题调查报告,均被区党委转发全区,为自治区人民政府1997年召开全区文化工作会议、调整发展文化经济政策创造了条件;直接参与和组织文化厅先后创作话剧《税官王振举》、《梅家小院》,电视连续剧和**《婆媳湾》、《苦泉纪事》、《这女人,这辈子》、《滑板梦之队》、歌曲《白盖头,黑眼睛》等7部作品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华表奖、童牛奖等国家级大奖;有西吉等4县(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宁夏农村**提前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2131工程”目标;积极开拓和发展文化演出市场,自1998年先后引进国内外40多台优秀剧(节)目在宁夏演出;1996年担任“中国艺术团”团长,代表国家率“中国艺术团”参加朝鲜国际艺术节,获得团体金奖和4金3银单项奖,受到文化部表彰;全区四级文保单位基本实现“四有”保护目标,与日本、美国教育、考古单位进行4次宁夏文物考古合作,申报宁夏出土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1997年被文化部、科技部联合鉴定为我国现存最早木活字印刷本实物;组织宁夏文物和艺术团先后赴美、欧、亚、非、澳等8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和演出,扩展促进了宁夏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组织和扶持宁夏话剧团创作、排演话剧和话剧、京剧课本剧,长期送戏下乡,保持和发展了该团全国文化战线先进红旗的荣誉。1998年担任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办”常务副主任,组织了全区30多项大型文化庆祝活动,组织创作演出大型歌舞《塞上春潮》、戏剧《大棚情缘》,并奉调晋京参加国庆50周年献礼演出。任自治区新闻出版局领导后,加强新闻出版、“扫黄打非”和深化改革,局直属印刷、物资企业率先在全国同行业实施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创办了《收藏界》杂志,并合作成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刊》。 丁思俭 回族,1942年11月生于宁夏银川市,宁夏吴忠人,中国***党员,大学毕业。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七、八届委员会常委,原宁夏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高级编辑。

  1961年至1965年在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学习。1965年至1998年在宁夏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编辑、部副主任、总编辑助理,兼部主任、编委,1993年6月任副总编辑。1998年8月任宁夏新闻出版局、宁夏人民出版社党组书记、局长。2000年任宁夏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

  从事新闻出版工作35年,采写发表了大量新闻、通讯、评论、社论、理论文章等,编发了数百万字各类体裁的新闻稿件。采写和编发稿件中有多篇获自治区和报社优秀社科成果奖和好稿奖。其中组织采写的《三得利餐厅被欠条压垮》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劳模马学良奖励乡亲》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组织领导过多次重大报道活动,先后创办并主编了《宁夏一县》、《社会生活》专版,《宁夏日报·周末版》(西部周末),均成为社会上有影响的专栏专版。参与《宁夏百科全书》人物部分的主编工作等。

李如松,字子茂,辽东铁岭人。

可以说他一生都很风光,但始终因一个人—-他爸爸李成梁。

李成梁,明朝万历年代第一猛将,特别是蒙古人,一听到这名字就打哆嗦。

当年的李成梁猛的不能再猛了,年年立功,年年杀人,年年都可以拿来上千个人头(在明朝,打仗的时候拿回去一个人头,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升官一级,二是赏银50两)。

就这样,李成梁退休后,李如松就成了世袭二品将军,比戚继光还厉害,当时的戚继光也不过四品,而且李如松后来的风头压过了他的爸爸。

不过此人也非常嚣张,比如有一次外出参加训练,碰见了巡抚守谦,就一屁股坐在人家身旁,而且连声招呼也不打。虽然李如松是二品将军,可明朝的时候是以文至武,所以巡抚还是比将军大一等的。

守谦脸色大变,青一阵白一阵他的部下却看不过去了,上来就劝,可是李如松连一点也没有也没有起身的意思,还用眼睛瞪他,意思就是说老子就想在这坐,你想怎样?

这位守谦的部下也是个直人,看着也生气了,上前一步就要把李如松给拉起来,李如松估计是嚣张惯了,踢开板凳,撸起袖子就要打,还好被拉住了。

后来大家纷纷弹劾李如松,可全部都受罚了,其中一个惩罚最狠的是御史王之栋,罚一年不发工资。这么多人,这么多告状信,既然都没用,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一个太监露出风来,你们的告状信皇帝都是看过的,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最大的后台在这里。

李如松虽然很嚣张,但我也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有嚣张资本的人。

万历20年,宁夏发生叛乱,李如松奉命前去平叛。在那里他遇见了叛军,也遇见了宁夏总兵麻贵。

麻贵也是将门出身,不过李如松和麻贵她俩相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麻贵在嘉靖年代就拿刀上战场拼命了,在万历年代,终于当上了大同副总兵,在万历年代中期,终于当上了宁夏总兵。

可不久后发生叛乱,丢了地盘,皇帝本想斩首他,可是一想麻贵也是个好人,于是就责罚了他十几军棍,给他了一些兵权,让他带罪立功夺回宁夏。

可李司令就不同了,34岁当上了二品将军,现在又跑来当了自己的上司一起平叛,麻贵有些不服气。

而且麻贵,最不服气的一件事就是李如松刚来的时候知道他把宁夏给丢了,于是就把他大骂了一顿,但麻贵也只能忍着,因为这个人的背景是万万不可得罪的,而且还谦虚地请教了一句:“我不行,您看怎么办?”

最后,李如松对麻贵说:“你去准备三万个布袋装上土,过几天我要用。”

几天后,李如松站在布袋钱满意的点了点头,下了一个节俭的命令——堆。

麻贵这才恍然大悟。

既然他成功兼顾,那就用不带呗,就好比**的时候找两块砖头垫垫脚,差不多了,就能翻。

开始作战了,明军开始堆布袋,往城上射箭,可判军也不是吃素的,有很多人带头往下扔石块放大炮,就这样,明军的第一次攻势失败了。

麻贵却有些得意:“说我不行,你也不怎么样嘛。”

但李如松毫不在意,他骑着马在成外面乱转,转了好几圈,回来之后,他让麻贵叫3000个士兵挖沟,进行水攻,简单来说,就是从高到低流到城内,这下叛军淹得措手不及,有一队人从外突围而去,没有带当地埋伏,他们很高兴,但是他们刚走到河边发现河对岸有上万明军,下来的事就理顺成章了,叛军被打的撤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明军趁机杀入城内,大获全胜,平定了宁夏之乱。

万历20年,李如松被上级升为辽东提督,掉头打日本人去了,万历20年12月,明朝的联合部队集齐了,一共四万人。

一开始他让李成梁的家丁祖承训出去作战,可平壤城内有15万日军,可组将军只带了3000人,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结果被日军15万人的伏击打蒙了,副将史儒阵亡。

祖将军回去以后被李如松打了20军棍,说他骄傲自大,不查敌情就打,祖将军被打得皮开肉绽,发誓今后再也不轻敌了。

到了晚上将军们商量完计策以后,李如松让自己的弟弟李如柏在外面巡逻,不准休息,李柏认为自己的哥哥是想忽悠自己,很生气,可一会儿他就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

原来日军最高指挥官小西行长,想要夜袭让三千个人静悄悄地杀入明军营内,可是刚过去,连营门还没靠,就被巡逻的李如柏给看见了,一阵猛砍猛杀,日军大败而归。

估计是小西行长看三国演义看的比较多,第二天晚上又来打,可是还是被巡逻的李如柏该打的撤手不及,只好在晚上准备打。

哥还没有,他准备李如松就开始准备打了,他的部署为:有军指挥,杨元率领一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中军指挥李如柏率领一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有军指挥张世贤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第二个部署的地区是北城,南军(也就是戚家军明朝万历年代最强大的步兵集团)吴惟忠,率领3000人,攻击北城。

明军开始攻击,此时日军最高指挥官小西行长正在吸成都战,如他所料,明军的主攻慌政治,这里面对剩下的大批明军,他却不慌乱。

之所以会那么自信,因为他还有很多非常厉害的武器,他们就是——火枪!

日军的火枪,当时威力是非常强大的,而且他的射程也是很远的,当时明军的火枪根本比不上。

但是他并不知道,明军的火枪威力虽然不大,射程也不远,不过已经改进了20多种火枪,还有大炮。

其中最厉害的火枪应该就是五雷神机了,五雷神机,就是现在的机枪原始版本,还可以连发子弹,咔咔咔伤杀力也非常大,日军往往被这一波子弹给打得撤手不及。

明军的大炮也非常厉害,里面有大佛朗机炮,小弗朗机炮,等20种大炮,我最喜欢的是百出佛朗机炮,那里面有十个发射管,能一次打死30多个日军士兵。

有了这东西,真是鬼才用火枪,于是几万明军抬着这些伤杀力超级大的东西,让日军好好的过了把瘾。

可是即使有大炮也不行,因为士兵必须得登上城头架云梯,而且在士兵爬上城楼的时候也不能用,因为大炮的伤杀力太大了,怕误伤明军士兵。

明军的攻击一次一次被打退,眼看就要攻不下去,祖司令李如松就让部下才来了,他的终极武器——大将军炮!他让士兵一个一个地爬下城楼,然后让大家支炮瞄准放炮,几个门全部都被轰开了,日军纷纷逃窜,李如松一看,然后让士兵们不打了,找一堆木头,然后下令烧,日军本来就挺不住,可是又被这大火一烧,更是不成军,被打的大败,小西行长看大势已去赶紧逃跑,可逃跑的半路中,她又遇见了埋伏的将领查大受,被打的全军覆没还好,小西行长没受着伤,率领剩下的20多个人逃回了日本。

这一仗让李如松达到了顶峰,万历皇帝升他为辽东总兵,两年后,李如松追击日军,受了埋伏,力战而亡。

李如松一生是短暂的,但它留下了很多特别的功劳。他带领的那支部队辽东铁骑早已经光耀史册,据我所知当时最强大的骑兵应该就数这支部队了,这支部队来无影去无踪,如同一群雄狮,可谓他们比狮子厉害的多就算是你是神仙,估计也打不动,除非是30万人对2000人,不然你身绑炸药包可能也只能炸死几个吧!现在这支部队已经成为了我心目中最强大的部队,这篇文章我每天都要多翻几下,温习重温那个时代的荣耀!

银川名人

李德明

李德明(~1031)北宋时党项族首领。于1004年其父党项族首领、西平王李继迁死后继位,辽封西平王,宋封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在位期间依附宋朝,加强了党项奴隶主贵族的力量,扩展了统治领域。1020年派人在怀远镇修建宫城殿宇,改怀远镇为兴州,将都城由西平府迁到兴州,确立了银川古城中心城市的地位。�

李元昊

李元昊(1003~1048)西夏王朝建立者。西平王李德明之子。后改姓嵬名,自名曩霄。1028年领兵攻占甘州,破西凉府,被立为"太子",1032年继王位。1033年战胜吐蕃�NB23F�斯罗部,攻破牦牛城。1036年西攻回鹘,攻占瓜州、沙州、肃州,占领河西走廊。1038年在兴庆府(今银川城区)建立大夏国,筑台受册,继皇帝位。1040年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境)大败宋军。1042年出击定川寨,俘获宋兵9400余人。1044年在贺兰山北大败辽军。大夏建国后,注重军事、农牧业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下令整修水利,开凿"昊王渠",疏通秦渠,国力逐渐强盛,形成与辽、宋相互对峙的局面。1048年在宫廷斗争中被刺身亡。�

野利仁荣

野利仁荣(~1042)西夏开国重臣。与元昊共同创制西夏文字。通晓党项和汉族文化。主张按照党项本民族的状况和风俗,"顺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严以刑赏",效法商鞅峻法、赵武灵王强兵,对大夏国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

斡道冲

斡道冲生卒年待考。西夏经学家。字宗圣,祖籍宁夏灵武,祖迁银川,世掌西夏国史职。8岁中童子举,及长通五经。译《论语》,撰《论语解义》20卷,又作《周易卜筮断》,以西夏文写成,流行境内。西夏天盛三年(1151)为蕃汉教授。乾�二年(1171)为中书令。�

朱(1378~143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号凝真。洪武二十四年(1391)册封庆王,二十六年(1393)诏以宁夏为王都,二十八年(1395)诏主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明建文三年(1401)徙国宁夏(今银川)。一生谨守职分,自15岁封王坐镇宁夏,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6个朝代共47年。徙国宁夏后,一面在城内大规模营建宫殿,一面迁徙五方之人以充实人口。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银川平原出现兴旺景象,工商贸易空前繁荣。擅长诗文,工于草书。其著述有《宣德宁夏志》2卷、《文章类选》40卷等,为宁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死后谥"靖",后人称"庆靖王"。墓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堡。�

胡汝砺

胡汝砺(1465~1510)明朝官吏。字良弼,号竹岩,一号竹山。银川人。22岁中举,23岁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升郎中。此后,先后任大同府、西安府、顺天府知府和户部与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职。明正德五年(1510)二月,武宗召拜其为兵部尚书,未到任便病亡,享年45岁。一生为官,不畏权贵,惩治不法官员。天资聪颖,喜好诗书,勤于著述,在文学、史志方面造诣颇深。著有《竹岩集》数卷,编修了《弘治宁夏新志》,流传于世。乐于助人,以孝子、忠臣名闻乡里。�

汪文辉

汪文辉生卒年待考。明代官吏。字德充。江西婺源县人。明隆庆五年(1571),任宁夏佥事,督守河西道。当时宁夏屯政流弊日甚,赋重而督严。他经考察后于次年上奏朝廷获准,除去了宁夏因崩压而荒芜之额田赋税,宁夏镇人欢声载道。于是逃亡者归来,疲病者复苏,边民始有更生之乐。还致力于水利工程的革新,将汉、唐渠口分别修建正闸和退水闸,逼水入渠,增大流量,然后开启退水,以泄其势。这种水利调控系统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后世效仿。离任后,宁夏民众在汉、唐二渠闸坎处修建"汪公祠",以缅怀其政绩功德。�

黄图安

黄图安生卒年待考。清代官吏。字四维。山东聊城人。顺治三年(1646)任宁夏巡抚。他针对明代后期军屯制度遗留下的种种积弊,奏请朝廷允准并实施了整顿兵饷、渠工、驿道、军训等8项改革措施。特别是"化兵为民"、"变兵为民"一项,具有重大意义。他废除了"无兵之用,有兵之费"的军屯制度,将明末大批军队(包括屯田兵)转变为交纳田赋的自耕农。还将由宁夏调往凤翔府屯田的500名兵丁全部释放回宁夏,主持修浚唐徕、汉延二渠,清理整顿宁夏水利中的积弊,对清初宁夏民众的休养生息和经济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

赵良栋

赵良栋(1621~1697)清代云贵总督。字擎宇,号西华。银川人。顺治初应募从军,平定陕西,以功授宁夏水利都司。顺治十一年(1654)出征西南,因功授贵州督标中军副将。康熙元年(1662)升任云南广罗总兵官后,又调任山西大同总兵官、直隶天津总兵官,康熙十五年(1676)调任宁夏提督,出兵收复河东20余堡,诛杀叛乱首恶数人,宁夏镇恢复正常。康熙十八年(1679)调任陕西提督,取汉中,定四川,授勇略将军,升任云贵总督,攻克昆明,平定吴三桂之乱,被誉为清初第一将。

通智

通智生卒年待考。清代大臣。满洲人。雍正四年(1726)任兵部侍郎,奉命在宁夏主持开惠农、昌润二渠,筑新渠、宝丰二闸,招徕户口,安插垦种,为引黄灌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时有人上书,以其新建堡塞通桥、通贵、通吉等全以"通"字命名,诬其将开渠功占为己有。雍正听信谗言,传旨将通智斩于惠农渠正闸桥头。后雍正知错杀通智,在其被杀处塑像,并规定每年开闸放水时祭奠通智,以示纪念。�

吴复安

吴复安(~1920)晚清学者。字心斋,号静安。银川人。1893年乡试中举。在兴办新学时期,曾创办"宁夏中学堂",历任中学、师范各校监督。辛亥革命后任宁夏临时议会议长。1917年应宁夏护军使马福祥聘请,主持修纂《朔方道志》,未修完便病逝。一生淡泊名利,潜心经史,长于诗文,著述甚多。�

马福祥

马福祥(1876~1932)清末民初将领。字云亭。回族。甘肃临夏韩家集阳洼山人。因参与镇压河湟回民起义,被任命为安宁军骑军管带,后中武举。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马福祥率军担任两宫护卫,随慈禧西逃西安有功,升任甘肃静远协副将,1906年升任西宁镇总兵兼阿尔泰护军使。1910年任甘肃新军第二标标统。1912年8月,袁世凯任马福祥为西宁镇总兵兼西宁办事处长官,后改任宁夏镇总兵,所统之昭武军进驻宁夏。1913年7月因诱擒旺德尼玛有功,9月被任为宁夏护军使,授予陆军中将,后又兼任宁夏将军。1917年授予上将军衔。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青岛特别市市长,国民政府委员、安徽省主席等职。马福祥在北平及甘、宁、青等地兴办回民学校60余所,组织完成伊斯兰教汉文译著30余种。喜书法,善文辞,先后主持编著了《朔方道志》、《蒙疆纪要》、《青岛工潮经略》、《训诫子德书》等多种著述。�

高士秀

高士秀(1876~1941)爱国志士。字志清。银川市人。1900年建立反清组织"贺兰山堂",1911年参加同盟会,在灵州(今宁夏灵武)率众起义,响应"共和"。1912年积极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多次联络陕、甘、宁、绥各族反袁军民力量,转战于陕北各地,为光复宁夏而斗争。1924年冬,到北京与辛亥革命军领导秘密会晤,支持冯玉祥五原誓师,被任命为国民军中将骑兵师长,参加于右任领导的北伐救陕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在榆林开展"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活动。1938年,被晋绥陕边区总司令邓宝珊任命为中将总参议,为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