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泰山石敢当 上古之时有很多禁忌和崇拜,石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崇拜,而将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稍微了解点风水或是接触过风水的,都知道,我们
泰山石敢当 上古之时有很多禁忌和崇拜,石崇拜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种崇拜,而将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稍微了解点风水或是接触过风水的,都知道,我们常用泰山石来补房子缺角。在缺角处,放着用朱砂刻写的“泰山石敢当”的吉祥物,便可以化解缺角所带来的煞气。为什么说泰山石敢当有镇煞的作用呢?我们都知道,在上古之时有很多的禁忌和崇拜,而石崇拜就是其中一种。尤其是泰山。自古以来,泰山便是皇家封禅祭祀的场所,泰山之重可想而知。而且那里的石头,在千古香烟的缭绕之下,充满了灵气,二者合而为一之下,用在风水方面,就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既可以补在缺角处增加房屋的稳重,又可以驱魔挡煞。而且他还是最随和最任劳任怨的一尊家神,他不需要像其他神像一样天天要上香上供,却会始终如一任劳任怨的给家人化解不利因素,让我们安居乐业,安心生活。
石敢当本人介绍
石敢当是一位医术很高明的针灸先生,他的家就住在泰山上,因此人人都叫他泰山石敢当。这个先生从来没有架子,甭管是谁,也甭管是什么时候,随叫随到,给人家针灸也不要钱。他特别拿手的就是治那妖魔鬼秽邪不拉子病。不管是千年修炼,还是万年修炼成仙的狐狸精附了人体,只要他去看准穴位,致命的一针,这狐狸精当时死去,病人立时就好。叫他扎死的狐狸精无计其数。因此,狐狸精又怕他又恨他。
这一天夜里,石敢当睡得正香,听见有人叫门。他翻身就起来开门一看,见一老头牵着一头毛驴说:“石先生,你快去吧,我儿子有病,胡念八说的,可能是着了狐狸精。”石敢当一听没有怠慢,拿着他的针盒子上了驴跟着老头走了。约摸走了两个时辰,也不知走了多少路,来到一座深山里还是不见有人家。石敢当问:“快到家了吧?”老头说:“到家了,到了你的老家了,下驴吧。”石敢当一听,:“坏了,上当了。”只好下驴。老头说:“好大胆的石敢当,我是报仇来了,俺有多少伙伴残死在你手里,你就在这里等着吧,天到午时就杀你,看你也飞不到哪里去。”说完老头和驴都不见了。石敢当站了一会儿,心想:“走是走不了,黑天半夜的,四周是山没一有条路,反正是死,我不如逛逛看看。”于是他就摸着黑向西北方向走去。走了约摸有二三里路,见有一间小屋,屋里有灯光。他想有灯光就有人,就敲了敲门,里面说:“进来吧。”石敢当推门进屋,见里面有一老太婆正坐着纺棉花呢。老太婆抬头一看说:“怎么还是石先生,你来干什么?”石敢当把来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太婆说:“你可上当了,这山叫皮狐山,你幸亏是碰上了我,要不可真的活不出去了,来。”老太婆说着把石敢当的右手拿过去,在他的手心里划了个“十”字,说:“你好好攥着用了急的时候再敞开,快去吧。”这老太婆就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她是特地来搭救石敢当的。
石敢当又逛荡着来到了下驴的地方。天已大明了,他见从四面八方,旮旮旯旯来了成群结队的狐狸精,有的拿着刀,有的拿着枪,嘴里不住地骂着向石敢当围来。石敢当坐在一块石头上,紧攥着右手,一动不也不动。天快到午时,石敢当周围的狐狸精足够好几百好几千,大的小的一齐向他围来。石敢当站起来猛一下子敞开手,只听平地一声霹雳,山摇地动,这些狐狸精有的当地就被霹死,有的被震昏,没有伤着的撒腿就跑。
从此后,这些狐狸只要听着石敢当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地快跑。到了后来,人们为了不再受狐狸精的害,就在路口墙上写上“泰山石敢当”五个字。凡是人走到那里都自然而然地念一遍,这样就永远不招鬼魔了。
风水镇物泰山石敢当的风水讲究
泰山石敢当是一种风水镇物。也许大家常听说宅第附近要有“石敢当”,或安置“水神反弹”,可以避邪化煞,很多人搞不懂为何放置此种东西。设置“石敢当”是用来化煞。凡是宅第路冲、水冲,屋主为求平安,于是在道路旁或墙上置“石敢当”。 “石敢当”的历史相当久远,相传在黄帝时代,蚩尤登太山而渺天下,女娲娘娘要制其暴,于是投下炼石,上面镌刻“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蚩尤看了甚怒,要毁坏此石块,却不能损任何一角,只好怅然遁逃,黄帝见状才四处设置“石敢当”。 其设立时,必须选择冬至后的龙虎日(所谓龙虎日即如甲辰、丙辰等),先选长石雕刻,除夕夜再以生肉三斤祭拜,新年正寅时再竖立于位置上。“石敢当”是避邪之物,但与气流无关,因此如果建地曾为秽地,如垃报场、医院太平间、墓场等不洁之时,就可以用“石敢当”镇压,以抑秽避凶。水神反弹水流有直来和直往两种,直流冲来,会形成灾难。因为水隔开两方之气,在直流水的冲击下,治水直冲的煞气,致使阳宅接受的阴阳电极复杂,产生不利的影响,容易耗失财物,并产生消极心态,此时可在水尾处,竖立三尺左右板石,上面写“水神反弹”四字,取四十五度斜角,在司时竖立,并以生的(未煮的)小三牲祭拜(小三牲指的是小鱼、鸡腿、一片肉),可使水神反弹接回。 水神反弹主要是在调整顺水,水由宅后顺流而来为破财,经鉴定发现,直流水比反弓水凶恶得多,有的宅第前后水道为公共设施,不但无法变更,又不能加盖,只有利用此方法来修正。 古代祖先们利用简易风水地理的观念,在交通与科技都不发达的时代中,不但提出了山川地势的图形,更创造了包含天文与地理知识的罗经,指出一个隐藏着牢不可破的脉络和定理,这就是初步景观的理论。 我们已经知道在环境中有一些冲、射等不利物质形成乱流干扰我们,且可以公式算出,由这些公式中知道波长有吉凶,距离愈远、影响愈小。而在景观格局中,每个凹凸点都是质点,每个质点形成磁场都能产生放射波,这类波对人类造成相当比例的影响。 除了传统大家所知的冲、射要注意外,有一种现象是应注意而却常被忽略,那就是宅前被人长期堆积用来盖房子的砂石,这堆砂石将会形成扰乱此地的电磁波,如果有这种情形,应赶快清除,才能维护环境整洁,并确保自身平安健康。
泰山石敢当的摆放方法
用泰山石敢当来做为吉祥物,这是一种既有效又简单实用的方法。人人都可以尝试。具体的泰山石又是如何的摆放方法呢?
1、当然是我们都知道的,用来补房屋缺角啦。如果房屋有缺角,可以将泰山石敢当摆在缺角处,让泰山石敢当带字的一面面向缺角的方向即可
2、泰山石敢当可以用来挡煞,我们可以把泰山石敢当摆放于面向煞气的方向,如此煞气便不敢进屋了。
3、泰山石敢当可以用来镇宅。我们可以把泰山石敢当摆放在客厅、书房或者卧室里面,一般情况下,摆放在客厅里是最好的。
2019年10月31日,一场大火将位于冲绳的世界文化遗产首里城毁于一旦。而就在3个多月前,笔者才刚刚去过冲绳,那里的美景和文化还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听到这个消息,一时还伤感不已。不过,前天(3月27日)又看新闻说,首里城要于2022年重建,虽说500多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回不来了,不过能重建,多少也是能给人点安慰吧。
走在冲绳的街头,处处可见中国闽东地区与闽南地区的文化印记。作为古代中国的藩属国,琉球才是这个地方原有的名字。这里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直到日本统治时期,琉球才改名为“冲绳”。但即使在日本统治100多年后的冲绳街头,中国元素还深深地影响着这里。
一、冲绳的中国元素在冲绳走街串巷,常能看到民居屋顶上的“冲绳赤瓦”,这种营造工艺与中国闽台传统民居“红砖大厝”十分接近。与服饰色彩清淡,多黑、白、灰的日本本土相比,冲绳当地人更喜欢色彩鲜艳的衣着,和中国一样,年轻学生常穿红色、天蓝色的校服,颜色非常明快。
今天的琉球人
在冲绳很多地方,特别是老城区,各家各户的房屋多饰有石狮子。它们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有的立在屋顶、院墙上,有的蹲守在门前,有单有双。甚至连新建的高层公寓门口也能发现成对的石狮子。墙根底下的“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也随处可见。
冲绳为什么也有石狮子和石敢当的习俗呢?
这要追溯到历史上的闽人东渡。福建临海,又多风灾,为了镇风止煞,便有将石狮子立于屋顶或镇在风口的习俗,叫作“风狮爷”或“石狮公”。
不过,岁月变迁,旧城改造,今天福建的风狮爷已所剩不多。后来我们在厦门大嶝岛找到了两只一雌一雄的村落风狮爷,在石顶街等地也有数处遗留;屋顶风狮爷的影迹更难寻觅,我们翻山越岭,最后在厦门同安莲花镇的两家古祠堂,才找到了不起眼的两处遗存。
琉球王宫(已烧毁)
相比而言,在冲绳,源自福建的屋顶风狮爷和村落风狮爷被很好地保留下来。今天,琉球狮子文化已经成为了冲绳重要的文化符号。除了石狮子,舞狮也是冲绳的传统民间艺术。为冲绳人所钟爱的乐器——冲绳三线的前身,就是中国的三弦,不仅外观上非常接近,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有趣的是,在冲绳地方料理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浓浓的闽菜风。群岛盛产海鲜,饮食习惯却有着深刻的中国大陆风,对蔬菜、猪软骨、猪蹄、羊肉有特殊的偏爱。冲绳料理中代表性的“罗火腿”的做法和口感,跟福州蹄膀极其相似;冲绳拉面与我在福建吃到的面条在外观上也非常接近;至于腐乳、苦瓜炒鸡蛋、苦瓜炒豆腐等,简直就是典型的中式家常菜。
当然,冲绳的饮食文化也一直在变化着。二战之后美军进驻,冲绳开始出现牛排、汉堡等美式食品,口味也颇为地道。近年冲绳金枪鱼养殖业非常繁荣,金枪鱼寿司与刺身品质极高,堪称世界一流。
冲绳三线
二、冲绳的中国信仰久米毗邻那霸港,街巷清幽古朴。在久米主干道两边,一侧是为纪念那霸—福州友好城市而建立的中式园林福州园,另一侧有一座中国古代海船雕塑,基石上刻着“久米村发祥地”的字迹,船身上用篆书刻就的汉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亲切的中国姓氏:蔡、李、王、林、郑、毛、阮等。
久米,是一个充满了历史记忆的地方。数百年前,东渡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便落脚于此。其实,琉球的中国移民史非常漫长和复杂,在过去数百年来,因种种原因流落或前往琉球的中国人,沿着先人的足迹陆续登陆,在久米一带聚族而居,逐渐形成了被称为“唐营”的华人聚居区。今天,在久米的福州会馆还能看到这段令人动容的移民史。
冲绳的海景(笔者摄)
移民琉球的中国人有航海家,有商人,他们带来了中国的航海、造船、建筑、耕作技术,以及饮食习惯、音乐乐器、文化书籍、民间信仰,为琉球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留下了“先有久米村,后有琉球国”的佳话。
久米历史上曾涌现出了诸多琉球的名门望族。1718年,琉球儒学大家和教育家程顺则在久米村孔庙设立了明伦堂,这可是琉球最早的儒学官方教育机构。历史上著名的三司官郑久泰(三司为琉球最高官衔,相当于宰相)也出身久米村,曾在北京国子监入学多年,后日本萨摩藩入侵,郑久泰拒绝投降,更不愿签署臣服萨摩的《十五条》,慷慨殉国。
在如今的久米,天尊庙和一旁的孔庙依然和数百年前一样,静默地立在街角。天尊庙内设有程顺则颂德碑,还供奉着掌管雷霆的普化天尊、妈祖、龙王和关帝等中国的神灵。
在天尊庙附近,一座明治时期拓建的日本神道教神社波上宫巍峨耸立,巨大的鸟居十分抢眼。日本政府这么做就是故意弱化冲绳的中国文化,强化日本的文化。相比起来,天尊庙低调得多。在天尊庙,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拜祭的当地女子,十分虔诚。
波上宫
久米孔庙始建于17世纪。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正在祭拜的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女儿。她们说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祖先在几百年前来到琉球。最近几年,久米村的人多次来到福建寻根祭祖。老奶奶笑呵呵地问:“你们看我长得像中国人吗?”
琉球孔庙
曾有不少琉球人在这座古城生活,而北京通州张家湾不仅安葬着亡故于北京的琉球贡使和国子监官生,更有一群特殊成员——琉球遗民“脱清人”。在日本明治政府强行实施“琉球处分”后,一部分琉球人选择流亡清朝,希望借助清政府的力量复国,其中就有林世功。
当时,在美国调停下,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曾就“分岛改约案”进行谈判,但因涉及分割琉球,1880年,坚决反对改约案的林世功自杀殉国。清政府深受触动,于通州张家湾将林厚葬,随后谈判陷入僵局。
日本对琉球的殖民
“齐人有好猎者”先因“狗恶”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后因“良狗”而“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要一只好狗,齐人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
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旧时汉族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的小石碑。因碑上刻石敢当字样,故名之。作为汉族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此风俗始盛于唐代。
泰山石敢当习俗从内涵上体现的是“保平安,驱妖邪”,据考证来源自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前旧县村,现已遍布全国,远播海外。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泰山石敢当”故事群,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山石敢当”习俗榜上有名。
一、“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是什么意思?原来这里边还有不少生动的故事。
1、石敢当降妖
处理房子缺角的时候,不二的选择是泰山石。泰山石敢当是如何来的呢?这里面有一段传说。
传说,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青年,姓石,名敢当。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同情贫苦的穷人。在泰山一带很有名。一些人被欺侮了的人就找石敢当替他们打抱不平。
泰安城南的汶口镇有户人家,一对老夫妻只有一个女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到太阳下山以后,只见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风直钻姑娘的屋里。天长日久,这个姑娘变得面黄肌瘦,非常虚弱。找了许多医生也治不好她的病。这时有人说:“看来是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何不找他来想想办法?”
石敢当说:“这事好办,找来十二对童男童女,一人一面锣。再准备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灯芯。还要一口锅,一把椅子,只要这些东西都备齐了,我一定能把妖怪拿住。” 只见他把灯芯放在香油盆里,点燃了油灯。他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看不到灯光。天黑了,随着一阵呼呼的响声,从东南方向窜出一股妖风。石敢当一脚踏翻锅,油灯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对童男童女同时敲响了锣鼓。妖怪一进屋,看见了灯光,听到了响声,赶快闪了出去,朝南方逃跑。这股妖风后来到了福建,继续作威作福。福建的一些农户也被妖风缠身,患了重病。人们打听来打听去,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驱除妖怪,就把石敢当请到了福建。石敢当用老办法把妖怪赶走了……这妖风又逃到了东北,东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们又把石敢当请到了东北。
石敢当想:“我赶它一回,它就逃到别处,全国这么大,我怎么跑得过来呢?对,泰山有很多石头,我请石匠在石头上刻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风,就把这石头放在谁家的门外,妖怪就不敢进去了。”
此后, 泰山石敢当降妖的事越传越远。于是,人们纷纷在石头上雕刻“泰山石敢当”五字,立于墙根、街巷、桥头、要冲,以保村宅平安。
今时今日,风水上以泰山石来化解房子缺角所带来的祸端。在所缺角处置用朱砂刻写“泰山石敢当”的吉祥物,即可化解缺角所带来的煞气。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石敢当装神
相传,当年吕洞宾调戏白牡丹后,白牡丹得一子,因是私生,不以父姓,以石为姓,名石敢当,母子相依为命,生活艰辛,遭尽唾骂。石敢当长大了就到隔河的东村去上学。他每天早晚过河,都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恭顺地自愿来背他。时间长了,白牡丹就觉着奇怪,问儿子:“你为什么过河不湿鞋,脚不凉呢?”石敢当告诉她说:“每天有个老头儿背着我过河。”他娘告诉石敢当说:“明天你问问老头为什么背你过河。”
第二天早晨过河时,石敢当详细地询问了老头,老头说:“我皇陛下,你是真命天子,天帝派我来给你当差,二十年后你就是一朝人王地主了。”
石敢当回家洋洋得意地说给他娘听,他娘兴奋得不得了,就天天盼儿子做皇上。她每天在灶下做饭的时候,就用烧火棒敲着灶王爷的神像念诵:“灶王爷你听着:要是俺儿当了皇上,俺是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一天三顿饭,她敲着灶王爷说三次。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了,向玉皇报告人间善恶,他如实地将白牡丹的言行向玉帝做了报告。玉皇大帝不相信,灶王说:“天爷爷,我一天挨三次敲,若不信看看小神头上的疙瘩。”说着,他伸着头用手着给玉帝验看。
这下玉皇可生气了,认为真要叫石敢当坐了天下,他娘这个做法还了得吗?就命令雷公电母,到明年六月六日去江西龙虎山下,抽掉石敢当的龙筋。
第二天早晨,石敢当又去上学,来到了河边。那个背他过河的老头说:“我就背你这一次了,以后我就不来应差了,因为你以后不能再做皇帝了。”石敢当很惊奇,就问他为了什么?老头儿就将灶王向玉皇告状的事说了一遍。石敢当吓坏了,他恳求老头给他个解救的办法。老头嘱咐他,明年六月六,若有暴雨急雷,切记住:“紧闭嘴,咬紧牙,虽然龙筋被抽,不能再为人主,还可留个金口玉牙,说句话还有灵验。千万不可忘记。”石敢当最后问老头是谁,好铭记他的恩德,老头说:“我乃玉皇驾前,太白真人是也。”
第二年的六月六,雷公电母奉玉帝之命,来抽石敢当的龙筋。这一天,石敢当按照太白金星的嘱咐,闭紧了嘴,咬紧了牙。一阵急骤的雷电后,石敢当软瘫在地上,他用力地保住了他的金口玉牙。
石敢当身体康复后,他恨透了灶王爷,心想:我还有金口玉牙灵验,说了算数,他找来一个葫芦,想把灶王装到葫芦里,叫他永远不能出来。他手拿葫芦头,来到灶王的神像前,大声喊道:“灶王毛神,装进葫芦。”就见一道火光,就把灶王爷装进去了,石敢当就盖上了葫芦塞。
石敢当一看,他的金口玉牙真灵验,就想:天下这些小毛神,都不是好东西,他发誓要把这些小毛神通通都装起来,也好消除被抽筋的愤恨。于是他便从江西一路北上,随走随装,江南所有的神仙,都无一逃漏。后来,他听说泰山老奶奶有道业,又很灵,他就又发狠,再把泰山老奶奶也装起来。
石敢当一上泰山,老奶奶就掐算好了,她也做了一番巧妙的安排。
六月的泰山,在太阳的曝晒下,燥热极了,溪流里干涸得连一点水都没有。石敢当背着他装神的大葫芦,艰难地在山路上行走着,口渴舌燥,嗓子眼里都快要冒烟了。在这时,突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嬷嬷,提着一桶水,从山下走来。石敢当见了水,怎么能不喝呢?他向前施礼,要求老妈妈给他口水喝。老妈妈因泰山天热缺水,不给他喝。他再三苦苦哀求,老妈妈说:“你要喝水,必须给我磕头,叫我三声亲娘才行。”石敢当果真趴在地上,磕了个响头,大声喊了三声亲娘,就趴在水桶上喝了个饱。老嬷嬷说:“石敢当你喝了我的水,可别忘了我是你娘啊!”石敢当再三道谢满口应承。
喝足了水,石敢当有劲了,一口气就上泰山顶,要到碧霞宫去装泰山老奶奶。当他走到神座前,拔开葫芦塞要装神的时候,就听神座上的碧霞元君喊道:“石敢当,石敢当,你忘恩负义丧天良,拿着葫芦来装你娘。”
石敢当抬头一看,神位上坐的正是那个他磕头叫娘给他水的老嬷嬷。若真装了她,不就真的是忘恩负义了吗?他又生气,又懊悔,就把手里的装神葫芦向地上一摔,摔了个粉碎。那些被装的神,这才见到了光明,解除了羁困,爬起身来,向泰山上下,四面八方逃走了。这些逃神,在泰山上一个个都安上了位置。
所以天下鬼神都怕石敢当,民间在冲路口的建筑物上刻泰山石敢当就是以此辟邪,这也是为什么泰山神特别全的原因。
3、石敢当救驾
根据民间传说,太封元年,汉武帝于东巡泰山封禅,路经泰山政治文化中心奉高{旧县}。此县城东临红紫湖,城南之汶河水势浩淼,东海的水兽时常沿河上下出没,危害生灵。汉武帝乘船过河时,由当地桥沟石敢当护驾。船行至中心,突然上游狂风大作,波浪滔天,水势汹汹,武帝大惊。这时石敢当立于船首,手执宣花板斧大喝一声:“石某在此,休得猖獗!”河面立时风平浪静,汉武帝安全无恙地到达对岸。
来到奉高,文武百官为武帝压惊。武帝问左右救驾者何人?有人说是石闾山下石敢当。武帝视其人非凡,又是石姓,石闾山必定蕴藏着天地之灵气,于是在泰山亟顶立石闾山石封之,四月返东海禅石闾。
闾者,巷也。迷信的说法,谁家的宅子若冲街巷便犯了路剑,家中就不得安宁。泰山石敢当石刻为什么立于巷首,便不言而喻了。
4、石敢当降狐
石敢当是一位医术很高明的针灸先生,他的家就住在泰山上,因此人人都叫他泰山石敢当。这个先生从来没有架子,甭管是谁,也甭管是什么时候,随叫随到,给人家针灸也不要钱。他特别拿手的就是治那妖魔鬼秽邪不拉子病。不管是千年修炼,还是万年修炼成仙的狐狸精附了人体,只要他去看准穴位,致命的一针,这狐狸精当时死去,病人立时就好。叫他扎死的狐狸精不计其数。因此,狐狸精又怕他又恨他。
这一天夜里,石敢当睡得正香,听见有人叫门。他翻身就起来开门一看,见一老头牵着一头毛驴说:“石先生,你快去吧,我儿子有病,胡念八说的,可能是着了狐狸精。”石敢当一听没有怠慢,拿着他的针盒子上了驴跟着老头走了。
约摸走了两个时辰,也不知走了多少路,来到一座深山里还是不见有人家。石敢当问:“快到家了吧?”老头说:“到家了,到了你的老家了,下驴吧。”石敢当一听,“坏了,上当了。”只好下驴。老头说:“好大胆的石敢当,我是报仇来了,俺有多少伙伴惨死在你手里,你就在这里等着吧,天到午时就杀你,看你也飞不到哪里去。”说完老头和驴都不见了。石敢当站了一会儿,心想:“走是走不了,黑天半夜的,四周都是山没有一条路,反正是死,我不如逛逛看看。”
于是他就摸着黑向西北方向走去。走了约摸有二三里路,见有一间小屋,屋里有灯光。他想有灯光就有人,就敲了敲门,里面说:“进来吧。”石敢当推门进屋,见里面有一老太婆正坐着纺棉花呢。老太婆抬头一看说:“怎么还是石先生,你来干什么?”石敢当把来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太婆说:“你可上当了,这山叫皮狐山,你幸亏是碰上了我,要不可真的活不出去了。来!”老太婆说着把石敢当的右手拿过去,在他的手心里划了个“十”字,说:“你好好攥着急的时候再敞开,快去吧。”这老太婆就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她是特地来搭救石敢当的。
石敢当又逛荡着来到了下驴的地方。天已大明了,他见从四面八方,旮旮旯旯来了成群结队的狐狸精,有的拿着刀,有的拿着枪,嘴里不住地骂着向石敢当围来。石敢当坐在一块石头上,紧攥着右手,一动不也不动。天快到午时,石敢当周围的狐狸精足够好几百好几千,大的小的一齐向他围来。石敢当站起来猛一下子敞开手,只听平地一声霹雳,山摇地动,这些狐狸精有的当场就被霹死,有的被震昏,没有伤着的撒腿就跑。
从此后,这些狐狸只要听着石敢当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地快跑。到了后来,人们为了不再受狐狸精的害,就在路口墙上写上“泰山石敢当”五个字。凡是人走到那里都自然而然地念一遍,这样就永远不招鬼魔了。
二、从历史现有文献去认识
据现有文献可知,“石敢当”在汉代已有记载。西汉史游《急就章》载:“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有关石敢当的文字记载了。宋人施清臣《继古丛编》中亦有载:“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石片,镌‘石敢当’以镇之。本《急就章》也。”
而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文献著作则多在明清之际。据现有文献,在明中后期,明杨慎之《升菴集》卷44《钟馗即终葵条》云:
“石敢当本《急就章》中虚拟人名,本无其人也。俗立石于门,书‘泰山石敢当’,文人亦作《石敢当传》,皆虚辞戏说也。昧者相传久之,便谓真有其人矣。呜呼,不观《考工记》不知锤馗之讹;不观《急就章》不知石敢当之诞。”
与宋人施清臣所云相对照可知,石敢当的传统到此时依然存在,只是已变成“泰山石敢当”。到清代,“泰山石敢当”的形式基本定型。众多文人著作中均有记载。在清代戏曲作家李斗《扬州画舫录》卷9载中明确指出泰山石敢当的作用,其云:
“大东门外城脚下,河边皆屋。路在城下,宽三五尺,里中呼为‘拦城巷’。东折入河边,巷中旧多怪,每晚有碧衣人长四尺许,见人则牵衣索生肉片,遇灯火则匿去,居人苦之。有道士乞缘,且言此怪易除也。命立‘泰山石敢当’,除夕日用生肉三片祭之。以法立石,怪遂帖然。”
可以看出此时泰山石敢当延续了石敢当的辟邪功效,而书写模式已为“泰山石敢当”。
此外,据考证,石敢当在唐代已然存在,而泰山石敢当的实物最早的则在宋金之际出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为宋代出土的唐代石敢当,即唐代大历年间福建莆田镇的石敢当,其碑铭载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
在石敢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泰山石敢当为石敢当发展而来,但究其根源,文化信仰却迥然不同。学术界一般认为,石敢当应是先民对灵石崇拜的遗存,而泰山石敢当则是人们对于岱岳文化敬奉的昭示。
三、学术者们认为石敢当的传说与中国人对于石头的特别情感有关。
在古代,石头被古人视作阴类之物,有镇宅之功效。《汉书·五行志》云:“石, 阴类也。”《春秋榖梁传》亦有云:“石者, 阴德之专者也。”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日常之建筑多为砖瓦结构,而墓葬与祭祀之所则多为石头构建。巫鸿认为“木与石在中国古代都被用于丧葬建筑以及其他类型的纪念性建筑,不是纯粹的‘自然材料’,它们被赋予了象征的内涵。”
此外,先民的“埋石镇宅”之习俗甚早,起码在汉代已风行于世。如淮南王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南朝梁代宗懔(约501-565年)《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北周庾信(513-581年)在《小园赋》中说道:“镇宅神以蕴石,厌山精而照镜。”以上无不在昭示着中国埋石辟邪之风俗。
不过腊库胡同里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宫蜡,而是胡同里被附近老居民称为石敢当的那块石头。腊库胡同里有一个石敢当,不过没有见过。那天为了找寻这块石头,从嵩祝院北巷转到了腊库胡同,胡同里蜿蜒曲折岔口很多,几乎走遍了胡同的每一个角落,可就是没有找到这块石头。
向胡同里的人打听石敢当,可是却没人知道。在就要放弃的时候,终于有个老奶奶说:“石敢当是不是就是立在墙角的那块石头呀,我知道。”在老奶奶的指引下,在腊库胡同通往东板桥大街的胡同西口,把口的一座民宅的墙角,发现了立在那里的一块一尺来高,刻着古怪花纹的石头。老奶奶说这就是石敢当。由于石头的年代久远,已经看不出它上面刻的是什么样的花纹了,但是像这样古怪的花纹笔者的确是第一次见。
石敢当是民间的驱邪镇宅之物,一般是用石料雕刻上兽头等形状,安置在宅门上或街巷入口处。有关石敢当起源的传说在民间有许多。在一个民间传说中,石敢当的起源竟还与黄帝有关。传说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不但十分强悍,而且猖狂之极,他竟然登上泰山大呼:“天下有谁敢当?”女娲听后很气愤,投下一块泰山石,喝道:“泰山石敢当!”蚩尤仓皇落败。于是黄帝借此机会就遍刻“泰山石敢当”的字样,以此震慑蚩尤,最终将蚩尤打败了。而在另一个民间传说中,石敢当又被描绘成一位善良、勇敢、力大无比的勇士,他到处降妖伏魔、治病救人。后来家家户户就将石敢当的名字或砌于墙上、或立于街口、或置于房顶,使鬼祟见之不敢接近。但是不管石敢当的起源到底怎样,实际上它已经成为老百姓的保护神,或者说是降妖辟邪、保平安的一种象征。 有了石敢当镇守的腊库胡同,的确是一块福地。曲折狭窄的胡同里曾经居住过不少名人。享誉诗坛的浪漫才子徐志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读书时,就选择了腊库胡同作为他的寓所。还有革命先驱高君宇,也曾经在腊库胡同里居住过。在著名文学作品《青春之歌》中也曾多次提到过腊库胡同。此外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的电台也曾设在腊库胡同里……
景山周围的胡同中,其实还有着更多有趣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古迹。
1 原始人原始音乐有何作用
原始人在集体劳动时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往往发出 有节奏的呼声,逐渐演变为原始的歌声。
原始人的歌声非常简 单,常常仅是同一呼声或同一词句的重复。音乐是原始人的艺 术语言,在战捷、丰收、婚配、生育的时候,人们唱起欢乐的 歌;在战败、受灾、服丧的时候,人们唱起悲哀的歌。
在唱歌 或跳舞时,原始人渐渐学会用打击木板、石块的方法助兴。旧 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曾发现侧面有孔的骨管,可能是笛或 哨。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发现的陶埙,有3个孔,能吹出4种清 晰的声音。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的狍哨、鹿哨,能吹出摹拟动 物的声音引诱野兽,这是一种早期的乐器。
一些原始部落还有 萧,有用口吹的,也有用鼻吹的。
2 原始维纳斯为什么叫母亲或者母
原始时代是人类社会的童年,而原始文化则充满着“童年的稚气”,显得极为朴素单纯。
在那窟居巢处的时代,原始人类为着生存,与饥寒作生死存亡的斗争,那时,他们的理想化的境界只是有足够的野兽以供食用,有生育力旺盛的女人繁衍子孙。而在原始社会中出现的所谓美术活动,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都缘于此种维持生存和繁衍人口的基本要求。
原始社会的洞窟壁画,据专家研究,与为狩猎而进行的巫术活动有关。——对原始人来说,只要在洞中画上一头野兽,再用长矛石斧对之痛打一番,狩猎时真正的野兽便会俯首就擒。
而那些大约制作于两万五千年前的原始雕像,其制作目的也与绘制野兽的洞窟壁画一样,反映出原始人巫术的动机。 女人的怀孕和生育,对原始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在他们看来,那些女人的裸像,蕴含着超自然之力,它能主宰人类的生育。因此,人们以极其虔诚的态度来制作这些神像,并视为圣物,对之顶礼膜拜,以祈求人丁兴旺。
这些雕像因此被后人称作“母神”,或“原始维纳斯”。 其实,原始人心目中的这种理想的女人,并不是希腊爱神和美神那样的富于魅力的美丽女子,而是强壮的、孕育生命的、令人敬畏的生育之神。
原始“母神”雕像,在表现手法上趋于写实。不过,这种写实表现所关注的往往是大的形体塑造,而对于细部的刻划并不十分重视。
实际上,这种简练、概括的艺术处理,与洞窟壁画的手法是一致的。可以说,这正是原始人所特有的艺术语言。
它体现出纯朴、稚拙、粗放的审美趣味。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约公元前25000——20000年,石灰石,高115厘米,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雕像发现于奥地利维林多夫(地名)。表现的是原始人心目中的生殖之神,因而在美术史上称作《母神》或《维林多夫的维纳斯》。
它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圆雕作品。雕像所塑造的这个裸妇形象,体积虽小,却以其肥硕、丰满、成熟的形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件圆雕的表现手法极为简练,它的头部没有面孔,布满着细细的发卷。一双细弱的手臂无力地搁置在丰硕的 上,肥硕的臀部与隆起的腹部相对称,粗壮的大腿与细短的小腿相对比。
她的双脚未被雕出,也无其它细枝末节的刻划。而与生殖密切联系的部位,如 、臀部、腹部等,却得到了特别的强调。
强调它们,对原始人来说,意味着生育力 的增强,从而可以实现多子多孙的祈愿。 持角杯的妇女,约公元前30000——25000年,石灰石,高44厘米。
这一雕像以浮雕形式直接刻在法国西南部的劳塞尔岩窟洞壁上。后来,人们发现它,将它敲下并移至博物馆内陈列。
这座雕像硕乳丰臀,头转向左方,右手持一兽角举过肩头。五官模糊不清(可能原来就未刻口鼻),而 、臂部、腹部这些在原始人看来与生殖密切联系的部位,则受到与《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同样的重视和强调。
右手的兽角,想必是一件用以祈求生育的“灵器”。在这里,母性的潜力不仅隐藏在这一女人的体内,而且寄托在神秘的象征物——兽角之中。
3 “泰山石敢当”是什么意思从前,你若走过济南的长街幽巷,不时会看到一些民宅的外墙上,砌着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的五字石碣,其高不过二尺,宽仅尺许。
原来,老济南对宅基选择很讲究,必先请风水先生左看右看一番。禁忌甚多,如城门、街头、巷口、寺庙、祠堂、兵营等处皆不宜造屋住人。
倘若不得已非建不可,则须在临街墙上嵌块“泰山石敢当”,说是有“泰山石”在此担待,可驱邪辟恶,逢凶化吉,居家安宁。 顾名思义,石碣的来历当然与泰山有关。
在老百姓心目中,泰山是座“神山”,奉祀“碧霞元君”,济南人则尊称“泰山老奶奶”。怪了,“老爷爷”不知去了哪儿。
尽管“老奶奶”孤守空闱独坐神龛,却威灵显赫。《泰山东岳庙碑》文中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福如其愿。
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丰,贾者愿利,祈生者愿年,求子者愿嗣……而神亦靡诚弗应。”你看“老奶奶”的法力够多大!故世代香火缭绕,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
“万物有灵”,不消说连泰山石也沾上了“仙气”,取石镇宅,祓除不祥遂成济南风俗。昔年笔者西邻盖屋,见人砌“泰山石敢当”,曾问此有何用?一瓦匠高声答道:“晚上睡觉塌实!”当时不解,后来明白了:暗夜沉沉之中,“游魂孤鬼”一旦撞上岂不悚然而惊,退避三舍? ,《鲁班经》之《灵驱解法洞命真言秘书》: 泰山石敢当高四尺八寸,阔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入土八寸。
用法原文:凡凿石起工,须择冬至日后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寅。此十二日乃龙虎日,用之吉。
至除夜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时立于门首,莫与外人见,凡有巷道来冲者,用此石敢当。 例子:摘自山西祁县名门大宅的泰山石敢? 。
4 原始部落的农耕生活是在哪里中国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从距今1万 年开 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经历了大约6000余年的历史。其中前4000年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 期 。
在母系氏族社会经济生活中,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但这时已发明了种植农业,而且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种植粟和黍的发源地,长江下游地区成为种植 水稻的发源地。 耕作、收割、加工三大类农具都已基本具备,用石、骨、蚌、木制作的农具 数量超过渔猎工具,成为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
饲养业已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猪、狗、鸡 、牛成为普遍饲养的动物。发明了陶器,人们制作了包括碗、钵、盆、罐、瓮、盂、缸、小 口尖底器、小口平底以及大口尖底器等许多品种的器具,涉及饮食器、储藏器、水器和炊器 等多种 类型。
当时陶窑的温度在900—1000℃之间,由于氧化作用,出窑的陶器呈红色,器面上的 图案则为黑色,这样的陶器被称为彩陶。编织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有斜纹缠结、棋盘格 、间格纹等多种编织方法。
母系氏族社会居住单位从小到大分为房组、房群、村落三级。 村落的人口据估算约在300人左右。
每个村落,均有居住区和墓葬区,有的还有陶窑区。村落居住区的中 央 一般是中央广场,周围分布着向广场开门的房屋。
房屋又可以分为几个群组。整个村落是一 个具有血缘联系的人群组织,其中每一房群里居住的人们之间,比其他房群里居住的 人们之间,血缘关系要接近,而每一房组里居住的人们之间血缘关系更为接近,每一个小房 子里居住的则是一个对偶家庭,包括一位妇女和她的孩子,以及与她过婚姻生活的外氏族的 男子。
墓葬区与居住区的村落、房群、房组三级结构相对应,形成墓地、墓区、合葬墓三级 结构,几个合葬墓构成一个墓区,几个墓区构成一个村落的墓地。男女死后还是分别归葬于 本氏族墓地。
在新石器时代的后2000年期间,即距今约6000至4000年之间,古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上最 深 刻的一场变革。 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
在父系氏 族 社会,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农业生产工具大型石铲达到了石器制作技术的顶峰, 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犁、破土器和耘田器,农业生产产量得到较大提高。
与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相对应的是家畜饲养业的兴旺发达。 传统中所谓六畜马、牛、羊、鸡、犬、猪都已都得到了 饲养 。
陶器种类和器形变得越来越复杂,ءNFD22أ、蒝、鬲、飌 、鼎、豆、罐、盂、绎、盆、碗、壶、杯、瓮等应有尽有,质地坚硬,一般为灰色 和黑色,出现了以“蛋壳黑陶杯”为代表的精美陶器。漆木器制作也有相当水平,作为木工 工具的石斧、石锛、石凿等磨制精致,锋利实用。
当时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开料解板、取齐 刨平、榫卯接缝、刮削打磨等加工技术,为了使木器变得美观华丽,还在木器上施以彩绘花 纹。这一时期的纺织品分麻织品和丝织品两类,麻布经纬线的密度由母系氏族社会的每平 方厘米1212根左右提高到3030根左右。
出现了大量的玉器和铜器。
5 传说神农氏的故居在哪里1, 神农氏的传说 神农就是炎帝神农氏。
五谷台就是神农氏遍尝百草、教发稼穑、播种理事长谷的地方,它是淮阳“七台八景”之一。 炎帝是中华民族“三始祖”之一。
伏羲建都宛丘,后来,神农氏也在此建都,沿其旧而称陈。意思是这里曾是太昊伏羲氏建都的地方,比较古老,因此而称陈。
这就是淮阳古代称“陈”的由来。 太昊伏羲氏开创了中国原始畜牧业的先河,是谁开创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先河呢?那就是炎帝神农氏。
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淮阳。具体地点就是五谷台,距县城仅5公里。
据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名叫石年。其父是少典部落的君主,其母亲叫安登。
传说,神农氏的母亲有一天去华阳(今陕西华山)游玩时,因感应神龙之气,在姜水(即岐水,流经姜氏城)河畔生下了他。他生下来时牛首人身,第三天就会讲话,第五天就能行走,第七天牙齿长全。
他成人后,身高作废尺七寸,魁梧伟岸,仪表堂堂。他因在姜水边长达,就以姜为姓,这就是说,炎帝神农氏是中国姜姓的第一人。
长大后,他带着他的部落逐渐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因与黄帝在阪泉(今河北琢鹿东南)发生冲突,被黄帝所败,便来到了中原,先都陈(今淮阳),后徙鲁(今山东曲阜),他一生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尝百草种五谷就是这里完成的。 《史记注》云:“淮阳多古迹,有神农井”。
其实,还有这面积十亩,原高约二丈的五谷台。经考古调查证实,这旨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里发现了石镰、石斧、石镰等生产工具,与传说中神农种五谷完全一致。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
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查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
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
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确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菽、麦、稷、稻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这一高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 会波动。
由于这一带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水冲击,黄水退后大量泥沙沉积,这些井多数都被埋在地下,现在仅找到一眼,在南面二百步分配权的地方。 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圆近百里的人到这里取水,称为神水,说直接可以治病。
后人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功绩,在这高台上修建了庙宇。传说神农氏生于农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谷丰登。
历代达官司贵人、文人学士到这里朝拜者比比皆是。 据县志记载,三国时曹植来这里拜谒后,写下著名的《神农赞》,“少典之,火德成木。
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不。”
五谷台神农氏的塑像,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墙上的壁画记录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绩,除了开垦荒地,口尝百草,播种五谷,汲水灌溉外,还有日中为市,造陶器,尝药治病等。
农业的出现,人类的劳动果实已有剩余,这时,神农氏设立集市,让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的食物和东西,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地原始的商品交易。 同时,他还发明了陶器,解决了人类的生活用具——器皿和陶盆、陶罐等。
神农氏的另一伟大功绩就是创始了中国医药和医术。 《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传说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朝思暮想,最后带着一批臣民,四处奔波寻找药。 当太阳第四十九次从东方升起时,他们来了一个地方,这里沟壑纵横,层峦叠嶂,云雾缭绕,香气馥郁。
他们正冷备上山,突然从峡谷中窜出一群狼虫虎豹,将大家团团围住。神农氏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
打走一批,又来一批,地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全部打跑。 那些虎豹莽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伤痕,后来变成皮上的斑纹。
一天,他来到一个悬崖下边,见几只猴子顺着悬崖的古藤和横倒在悬崖间的树木爬过来爬过去,他马上灵机一动,让臣民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
6 原始农业是如何出现的很早以前,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活动 中,逐渐发现许多植物的发芽、生长和枯萎都 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有一定的生长规律。
他 们按照自己得出的经验,慢慢懂得了按期采集 它^门的果实、根、茎,并摸索到栽培的方法, 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 那个时候,采集和种植的事情常常是由妇 女们去做的。
她们使用石锄、石斧、蚌锄等工 具进行耕作,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 亚洲、非洲和美洲都分别出现了农业村落,欧 洲在稍晚时也出现了农业。
最古老的农作物 哿美洲印第安人培植出的玉米、马铃薯、甘 _,亚洲和非洲人培植出的小麦、大麦、水 稻、棉花、粟,等等。小麦和大麦约在9000年 前培植成功。
玉米约在7000年前培植成功,其 原始作物是大刍草。
7 八年级上册复习第一单元锐不可当(dāng) 业已(yǐ) 绥(suí)靖(jìng) 阌(wén)乡聿(yù) 鄂(è) 豫(yù) 阻遏(è)疟子(yàozi) 寒噤(jìn) 蹿(cuān) 仄(zè)歪(wāi) 张皇(huáng)失措尖利能耐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拂(fú)晓瓦砾(lì) 地窖(jiào) 鞠(jū)躬(gōng) 颤(chàn)巍巍(wēi) 箧(qiè) 赃物制裁荡然无存纳粹(cuì) 肃穆荒谬(miù) 健忘第二单元谋(móu)死鼹(yǎn)鼠切切(qiè)察察(chá) 絮(xù)说顺顺流流辟(pì)头苌(cháng) 浯(wú) 震悚(sǒng) 干戚图赞懿(yì) 皋(gāo) 骇(hài) 掳(lǔ) 疮(chuāng)疤(bā)诘(jié)问渴慕(mù) 疏懒霹(pī)雳(lì) 孤孀(shuāng) 差(chāi)使狼籍簌簌(sù) 典质惨淡赋闲勾留迂(yū) 蹒(pán)跚(shān) 拭(shì)擦颓(tuí)唐触目伤怀琐屑情郁(yù)于中大去交卸(xiè) 凹凼(dàng) 尴(gān)尬 (gà) 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杨绛(jiàng) 塌(tā)败默存伛(yǔ) 翳(yì) 滞(zhì)笨愧(kuì)怍(zuò) 攥(zuàn) 荒僻(pì) 取缔(dì) 骷髅克扣接济(jì) 唏(xī)嘘(xū) 稀罕噩(è)耗呵斥焦灼(zhuó) 伎(jì)俩(liǎng) 颠(diān)沛(pèi) 吊(diào)唁(yàn) 文绉绉(zhōu) 长途跋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第三单元郦(lì)道元匀称(chèn) 佥(qiān) 惟妙惟肖(xiào) 雄跨雄姿残损古朴推崇巧妙绝伦刹(chà)那驻(zhù)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史诗轩(xuān)榭(xiè) 胸中有丘壑(hè) 嶙(lín)峋(xún) 广漆(qī) 败笔 镂空(lōu) 蔷薇 因地制宜重峦叠嶂(zhàng) 斗拱额枋(fāng) 藻井御(yù)道磬(qìng) 鎏(liú)金雍(yōng)正攒(zǎn) 鳖(biē)头琉璃蟠(pán)龙中轴线金銮殿天井伧(cāng)俗得体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雅俗之分第四单元竺(zhú)可桢(zhēn) 孕育翩(piān)然销声匿(nì)迹风雪载(zài)途农谚榆叶连翘衰草连天周而复始草长莺飞蟾蜍鄞(yín) 囊(náng) 克隆繁衍胚胎鳞片脊(jǐ)椎 (zhuī) 两栖(qī) 相安无事鸟臀(tún)目恐龙铱(yī) 潮汐褶(zhě)皱(zhòu) 核磁共振遗骸(hái) 劫难(nàn) 致密追溯(sù) 天衣无缝物种归咎(jiù) 藩(fān)篱啸 (xiào)聚山林失衡栖(qī)息监控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潜(qián)意识过滤顷(qǐng)刻面颊(jiá) 喷嚏(tì) 激荡 嘈(cáo)杂唠唠(láo)叨叨(dāo) 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第五单元浔(xún) 落英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mò)交通垂髫(tiáo) 叹惋(wǎn) 诣(yì) 铭(míng) 馨(xīn) 鸿儒白丁蕃(fān) 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不蔓不枝亵(xiè)玩噫(yī) 隐逸(yì) 罔(wǎng)不因势象形贻(yí) 黍(shǔ) 箬(ruò)篷糁(sǎn) 髯(rán) 诎(qū) 倚(yǐ) 船楫(jí) 壬(rén)戌(xū) 篆(zhuàn) 修狭(xiá) 和睦(mù) 大同第六单元晨曦(xī) 溯(sù) 素湍(tuān) 飞漱(shù) 五色交辉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藻荇(xìng) 沃日艨(méng)艟(chōng) 泅(qiú) 鲸(jīng)波万韧溯(sù)迎而上 腾(téng)身百变 僦(jiù)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更(gēng)定文言句式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倒装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宾语前置)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定语后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吴儿善泅者数百。(定语后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状语后置)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的类型: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课文重点问题理解1、《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皆叹惋”的内容是什么? 答:“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8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答: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3、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答: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
8 关于初二上册历史社会和思想品德的复习提纲[高分]初二上历史复习提纲 一、复习重点: 1、第一单元: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金田起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2、第二单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第三单元:五四运动和中国 的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
4、第四单元: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二、复习难点: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马关条约》、戊戌变法、《辛丑条约》、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 的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1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200多万斤。
历史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目的),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 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
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目的),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1860年青浦战役,李秀成大败洋枪队,1862年在浙江宁波慈溪战役,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美国人)。 7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俄国想争夺新疆,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 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 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 101901年,清 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中央以奕。
石敢当是一位医术很高明的针灸先生,他的家就住在泰山上,因此人人都叫他泰山石敢当。这个先生从来没有架子,甭管是谁,也甭管是什么时候,随叫随到,给人家针灸也不要钱。他特别拿手的就是治那妖魔鬼秽邪不拉子病。不管是千年修炼,还是万年修炼成仙的狐狸精附了人体,只要他去看准穴位,致命的一针,这狐狸精当时死去,病人立时就好。叫他扎死的狐狸精无计其数。因此,狐狸精又怕他又恨他。
这一天夜里,石敢当睡得正香,听见有人叫门。他翻身就起来开门一看,见一老头牵着一头毛驴说:“石先生,你快去吧,我儿子有病,胡念八说的,可能是着了狐狸精。”石敢当一听没有怠慢,拿着他的针盒子上了驴跟着老头走了。
约摸走了两个时辰,也不知走了多少路,来到一座深山里还是不见有人家。石敢当问:“快到家了吧?”老头说:“到家了,到了你的老家了,下驴吧。”石敢当一听,:“坏了,上当了。”只好下驴。老头说:“好大胆的石敢当,我是报仇来了,俺有多少伙伴残死在你手里,你就在这里等着吧,天到午时就杀你,看你也飞不到哪里去。”说完老头和驴都不见了。石敢当站了一会儿,心想:“走是走不了,黑天半夜的,四周是山没一有条路,反正是死,我不如逛逛看看。”于是他就摸着黑向西北方向走去。走了约摸有二三里路,见有一间小屋,屋里有灯光。他想有灯光就有人,就敲了敲门,里面说:“进来吧。”石敢当推门进屋,见里面有一老太婆正坐着纺棉花呢。老太婆抬头一看说:“怎么还是石先生,你来干什么?”石敢当把来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太婆说:“你可上当了,这山叫皮狐山,你幸亏是碰上了我,要不可真的活不出去了,来。”老太婆说着把石敢当的右手拿过去,在他的手心里划了个“十”字,说:“你好好攥着用了急的时候再敞开,快去吧。”这老太婆就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她是特地来搭救石敢当的。
石敢当又逛荡着来到了下驴的地方。天已大明了,他见从四面八方,旮旮旯旯来了成群结队的狐狸精,有的拿着刀,有的拿着枪,嘴里不住地骂着向石敢当围来。石敢当坐在一块石头上,紧攥着右手,一动不也不动。天快到午时,石敢当周围的狐狸精足够好几百好几千,大的小的一齐向他围来。石敢当站起来猛一下子敞开手,只听平地一声霹雳,山摇地动,这些狐狸精有的当地就被霹死,有的被震昏,没有伤着的撒腿就跑。
从此后,这些狐狸只要听着石敢当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地快跑。到了后来,人们为了不再受狐狸精的害,就在路口墙上写上“泰山石敢当”五个字。凡是人走到那里都自然而然地念一遍,这样就永远不招鬼魔了。
石敢当”,亦名“泰山石敢当”、“石将军”、“石神”等,四川人则叫吞口,是普见于我国民间的一种建筑风俗事象。通常是在家宅大门边外墙边,或街衢巷口、桥道要冲、城门渡口等处,立一块石碑,亦有嵌进建筑物的,碑上或书或镌“石敢当”三字。俗信其作用有三:一是辟邪,二是镇鬼,三是祓除不祥。而在山东一带,旧时尚有这块石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的神通,所以又叫“石大夫”(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
你可以看看下面的网站,还有更详细地介绍:
http://cachebaiducom/cword=%CC%A9%C9%BD%3B%CA%AF%3B%B8%D2%B5%B1&url=http%3A//www%2Endcnc%2Egov%2Ecn/datalib/2003/FolkCustom/DL/DL%2D20031219140823/&b=0&a=1&user=baidu
泰山石敢当
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
(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
(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敢当为大夫之说,考其渊源,是流传已久的石敢当可降妖镇邪的演绎。在流传泰山石敢当可以治病时,恐怕已没有人考究其是人是神还是什么东西,不然,何以讲“能暮夜至人家医病”而不讲白昼亦能入人家行医?
据查阅文献资料及在泰安市境内的调查可知,凡刻( 书 )“ 石敢当”(或“ 泰山石敢当 ”)之类者,多用石质材料 ,而用其它材料者较为少见。1988年,在肥城县发现12处刻( 书 )“泰山石敢当”或“泰山石镇宅”者,除两处新房子是书写在墙壁上的以外,其它10处均是刻之于石的。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诸如莆田县出土的唐大历五年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是也。其它作用都是这种基本作用的引申或演义。“ 石敢当 ”三字中有“石”字,石敢当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从其深层内涵上考察恐不无内在联系。汪宗衍先生《石敢当》一文中谓:“《淮南·万毕术》云,‘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 ’,庚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民俗》86-89期合刊)。 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很可能是石敢当的由来。同时王先生又指出: “就石敢当三字字义讲,盖即石可当其冲也。故镇于庐舍,墙隅街衢巷门前直冲之处也。”(《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二同志认为王成竹的见解“颇有道理”,并进一步指出 :“ 宋庆历中所发现之唐代石铭(指莆田石铭),非如后代小石碑,而是埋于宅基下, 与上引镇宅之石颇相类。实际上,此即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以石为灵物,赋予辟邪镇鬼之神力埋于宅下,后又借用“石敢当”句,以壮声威。即如近代简化为小石碑,小石人,实亦视为辟邪之灵物耳。”(《 中国民间诸神》)宗力、刘群认为石敢当是“古代灵物崇拜之遗俗”,极有见地,稍感不足的是没有展开论述。
灵石崇拜是一种十分原始且流行广泛的宗教习俗,它形成于史前社会,阶级社会有其习俗延续。灵石崇拜与祭天、祭地、祭山川、祭祖祈育及避邪厌殃等都有一定渊源关系。这里我们仅就与“石敢当”有一定的关系的,具有避邪厌殃作用的灵石崇拜作一番探讨。“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某些岩石所具有的奇特形状、颜色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都可能被古人赋予灵性。台湾当地土人称神石为“石头公”,把它看作是保幸福、避妖邪的对象。我国羌族地区,流行有白石崇拜。关于白石崇拜的由来,羌人的传说 :古人羌人和戈鸡人战争 ,不能取胜。当时有神梦中指示羌人,要用白石作武器,才能战胜戈鸡人。羌人如言而行, 果然得胜。 但不知此人的形象如何,便以白石代替以供奉之。非洲尼日利亚农村给神石供奉食物以求治病。新几内亚有一种神石,土人认为石里附有精灵,流通影响他物,如放在园圃内,即能增加收获。以上所引均为民俗学资料,就考古学资料来看,也不乏例证,甘肃永靖秦家齐家文化墓地,有不少墓随葬石块,石块有大有小,多呈白色,石块放在死者头部可或身体两侧,有的则围绕在死者一圈。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葬式,大都有石块随葬,少者五,六块,多的达105块。广西南宁地区的史前墓葬,如西津和长塘的不少墓中,流行着用一 、二块未经加工的片石随葬,石块多放于死者头部, 有的墓则在人骨周围用石子圈起。1945年春,夏鼐先生在甘肃临洮寺洼发掘两座墓葬,都有大块砾石随葬。另外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的部分史前墓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的部分墓葬也有石块随葬。值得指出的是,在史前墓葬中或在同一墓区中,随葬石块者总是少数,说明墓主人很可能是非正常死亡,墓葬中随葬的石块很可能是灵石,其目的是借助灵石来镇墓驱邪, 防止死者变成厉鬼作。 下面我们再回到石敢当的探讨上来。西汉史游的《急就章》有“ 石敢当” 之语,唐颜师古有注。前已指出,颜氏注“石”为姓不妥。石敢当的真正含义应当解释为“ 盖即石可当冲也 ”。即灵石可以避邪厌殃抵当一切。石敢当避邪厌殃之俗也可以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找到旁证:“河南汝阳彭氏墓路头立一石人,在石兽后。田家老母到市买数片饵,暑热行疲, 顿息石人下小暝,遗一片饵去,忽不自觉。”此事被路人哄传, 说“ 石人能治病, 愈者来谢之”。 又说“头疼者摩石人头,腹痛者摩其腹 ”,“凡人病自愈者,因言得其福力”,故尊那墓前石翁为“贤士”。显然这是人们把石人作为避邪治病象征的一例。这里附带讲一下,泰山山顶碧霞祠院内两通碑,俗称御碑,至今有用硬币摩碑防病之俗。 摩碰御碑者口念道:“ 御碑摩,御碑碰,摩碰御碑不生病。”此俗与上述应劭所记有相似之处,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 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于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 《 通俗编》引《继古丛编 》云: “ 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亦载:“镌今俗为厌胜,树一石于庐所,曰‘石敢当’。“本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为崇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以上所引的资料多属南方 , 其实北方亦然。前文引清代王渔洋山人(即王世祯)语“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可证。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特的岩石, 呈红色, 高11米,宽0.65米,厚0.35米,上刻有“镇宅煞鬼,隆庆二年立”字样。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后的年号,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至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有关石敢当之习俗,是古代灵石崇拜之遗俗,其作用,无论在何处,主要是避邪厌殃。
或许读者注意到,上述所引资料,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有“石敢当”亦有“泰山石敢当”,而较早的资料只讲石敢当而没有涉到。那么“泰山石敢当”出现及流行于何时呢?“ 泰山石敢当 ”,与“石敢当”又是什么关系呢?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侧民间故事讲:相传康熙年间,将军拜音达礼年,以邸中东廊与浮图相向,居者辄不利。适道出江西,因诣龙虎山,乞张真人厌胜之术,甫就坐有赭衣道士跌坐盈西,真人指谓将军曰:“祈此师可也”。因礼拜之。道人曰:“此宅煞细故,以大字镇之当吉。”索纸大书“泰山石敢当”五字。款著纯阳子书。将军惊谢,旋失道士所在,真人曰:“本日纯阳师值殿,公幸遇之,福缘无量哉。”遂奉发南归。勒石东廊, 字径逾尺。见者咸谓出入虞褚间。
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广东徐闻县民间传说谓:
康熙年间,数任知县皆到县不几日,即卒于任上。某黄知知其事,携一风水先生同赴任。先生察明系本县一座宝塔之影正落于县太爷公座之上,诸官皆因不能经受宝塔之压力而死。遂于县衙前立石碑,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谓泰山之力可敌宝塔。此后遂无事。这两则民间故事虽然讲述的有所不同,但有其共同点 : 一是故事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二是皆以泰山石敢当镇邪。又清初人王世祯(1634年-1711年)谈齐鲁之俗时也涉及到“泰山石敢当”。据此可知,“泰山石敢当”流行于清初,其出现时间可能早至明代。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在古代神话故事传说中屡见不鲜。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孙悟空),就曾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为历代帝王封禅告祭之所,是一座神圣的山。汉武帝刘彻赞叹泰山“高矣,极矣,大矣, 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明太祖朱元璋谓泰山“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千百里;高耸入云兮,不知几千万仞”。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不难理解。
明清以后,直至今天,关于石敢当( 或泰山石敢当 )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 。 我们手上掌握的这类民间故事传说,除邓尔雅先生收集的一则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一则外,见诸于文字的还有十余则 , 分别载于近几年出版的《 泰山传说故事 》( 简称《 传说故事》 )、 《泰山民间故事大观》简称《大观》)、《泰山民间故事》简称《民间故事》)、《泰山传说》简称《传说》)、《泰安风物》(简称《风物》)等书。
前文所引邓尔雅先生收集的及宗力、刘群同志提供的两则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传说,都把石敢当作“石”为基本出发点,它流行的时代虽然不算早(清初),流行地区也不算广泛,但就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的深层内涵而言, 其来源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石敢当镇邪厌殃意义的发展。莆田县出土的石铭,特别是石铭中 “ 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数语,对这类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可以说,这是正宗。另一类是关于降妖治病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它是把石敢当当作“人”为基本出发点。《 大观 》所载“驱妖型”二篇,驱鬼型一篇(为降妖治病类的变型)以及《传说故事》所载的石敢当传说,都可划归此类。这类民间故事传说多讲石敢当,既勇敢且又为鬼妖缠身的人治病,显然与清人王世祯所讲的北方人谓石敢当为“石大夫”有关。此类民间故事虽然把石敢当作为人看待但所述故事的深层内涵与作为灵石崇拜的具有镇邪厌殃作用的石敢当不无关连。
第三类是将石敢当附会于五代勇士石敢的民间故事传说。如古月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风物》)、鲁岳同志整理的《石敢当》(载《传说》)都是如此。宝君、秋水同志整理的《泰山石敢当》(载《民间故事》)言石敢当原名“石钢”,被送外号“石敢当”。 显然石钢之是五代石敢之转音。此类民间故事传说均讲石敢当英勇无敌除暴安良 。 认为石敢当与五代勇士石敢有关者,明清以后不乏其人,清人金綮编修的《泰山志》也讲:“石敢当乃五代时勇士……袖铁槌侍高祖,遇变,遂于左右格斗而死。稽宅经须避方煞,故取名石敢当耳。”石敢当与石敢虽然是两码事,但就石敢当可抵当一切及石敢当英雄无敌而言,多少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第四类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一是泰山与石敢当为两挚友型,二是唐太宗被泰山石阻挡型(见《大观》)。 挚友型讲泰山与石敢当原为同窗好友。泰山家庭富裕, 学习刻苦, 考中了举人。而石敢当不但什么也没有考取,反而落到“独自一人在外过流浪生活”。 有一次石敢当讨饭到泰山府,被泰山留住府上,一直以礼相待。数年后,泰山因公务外出,半年未归,石敢当自尊心很强,以为自己住的时间长了,泰山故意躲起来不见,故“永别了”。泰山办完公务回府后,听说石敢当死了,万分悲痛,也自尽了。因为泰山与石敢当情同一人,死在一块,后人纪念他俩,将泰山与石敢当的名字合在一起,即“泰山石敢当”。这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侠义之士者,泰山也,而石敢当似乎还是一位胡乱猜疑的小人。“阻挡型”讲:唐太宗骑马上泰山,到回马岭时,一看到马蹄盘,实在上不去了,他又好奇, 非上不行,结果绕着道走,临走时说了一句:“我从长安来,逢山开路,遇水造桥,没有挡住我的,偏偏让泰山石把我挡住了。”借这个音,叫起了“石敢当”。查新、旧《唐书》,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没有到过泰山,当然就更谈不上骑马上山被泰山石阻挡事了。这两则民间故事传说所述所谓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的真实由来及内涵、作用差距甚大,与广泛流传的一系列石敢当的民间故事也大相径庭。笔者曾访问过泰山一带的许多长老,均无人知晓何时何地曾流传过这些民间故事,这是否有编造之嫌呢?
综上所述,石敢当是古代厌殃避邪类灵石崇拜之遗俗,与“人”无涉。西汉史游《急就章》中“石敢当”之语,应释为灵石可敌当一切。其后无论是莆田出土的唐大历年间之石铭,还是在桥头巷口要冲及宅舍立植(或埋)“石敢当”之石,其意一也。至于石敢当之前加泰山(即泰山石敢当),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达于今日,其意为借神圣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关于石敢当的种种民间故事传说,在深层内涵上, 有与石敢当的有正含义一致,有的部分相关,有的则完全不同。与历史真相有一定距离的民间故事传说之所以能够形成,自有其这样那样的原因。但近来有的同志借整理民间故事传说为名,凭着想象, 再加编造, 使之离历史真相更远, 就未必可取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