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家长给老师送红包的N个理由: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是每个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一片爱心。为了孩子,如果天上的星星能摘下来,不用说有条件,就是没有条件,父母也要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创造出个条件去摘的。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父母要把一个孩子从
家长给老师送红包的N个理由: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是每个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一片爱心。为了孩子,如果天上的星星能摘下来,不用说有条件,就是没有条件,父母也要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创造出个条件去摘的。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父母要把一个孩子从出生供养到大学毕业,总投资是40万。别的不说,单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有多少?学费、书本费、还有这样那样的培训费,这些显性的投资就不用说了,还有一些隐性的投资呢?自打孩子进小学起,一直到考上大学之前,作为家长,你会给老师送红包吗?
当然送红包是有理由的,我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最起码有以下理由,会让你产生给老师送红包的念头。
1、进好班。孩子上学,进一个什么样的班很重要。现在,国家明令禁止分快慢班,或者说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特色班、实验班等等,可是堂而皇之地存在着,这类型的班,说白了就是重点班,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而已。但凡这类型的班,配备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也是全校一流的。而且这类班的学费要高出普通班好几倍,但家长始终坚信“名师出高徒”。为了能让孩子进实验班,家长是挤破了脑袋想办法,利用一切人际资源,上至校长,下至班主任,找到哪一个都行,只要把红包送上,孩子进重点班的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2、成绩差。孩子成绩差,是让家长非常伤脑筋的事情。中学里每次考完试以后,要年级排队,要张榜公布,要开家长会。尽管班主任老师非常民主,对每个家长也很尊敬,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绩不争气,坐在孩子的座位上,家长心里总是很羞愧。特别是有些班主任,按成绩排座位,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看座位就一目了然。家长坐在孩子的座位上,象把自己放在了审判席上,简直是一种煎熬。为了让孩子能考个好成绩,为自己脸上争光,家长的唯一途径就是和老师沟通。希望老师给孩子吃点偏饭,多给孩子一些关注,这些额外的要求,只能用额外的经济手段来报答。
3、顾不上。现代的家长都在为自己的事业而忙碌奔波,生活的快节奏,往往使家长顾不上管孩子。孩子在学校里一天的学习情况怎么样?家长没有办法充分了解,但又不能不闻不问,总的要尽做父母的义务吧。因此,为了尽心,有不少的家长,把老师作为自己的替身,把孩子全权托付给老师,让老师替自己尽义务,自己只管掏钱。
4、管不了。孩子逐渐长大,和家长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无法和家长沟通,再加上有时家长的管理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孩子不听话,大人管不了的现象。这时候,家长没有办法管孩子了,也只好求助于老师。
5、调座位。中学里的排座位很有学问。如果老师“一刀切”,就按成绩排座位,家长也没办法说什么。但是,这种方法,学校是不赞成的,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时候。所以,大多时候,老师排座位是根据学生的个头、学习、视力、性别等情况,通盘考虑的。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坐在前排,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学生坐在一起。可教室里的座位是死的,因此,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座位,家长也是要费一番心事的。
6、开小灶。现在中学里,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要给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喻为“磨尖子”。成绩一般点的学生是轮不上的,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要想享受“吃小灶”的待遇,家长不和老师提前沟通,是不会有此厚遇的。
7、想得奖。中学生现在有好多的学习竞赛。这科那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如果能拿上大奖,在中考和高考的时候是可以加分的。加的这几分,含金量可是特别高的,有了这几分,高考上清华、北大,就可以稳操胜券。想得奖的学生,一般都是班里学习拔尖的学生。由于每次出去参赛的名额有限,所以竞争相当激烈,在竞争对手旗鼓相当的时候,上火的恐怕是家长了。机会难得,“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所以,家长就只能在老师身上做文章了。
8、怕受罚。现在的中学生,成熟的比较早,家长无法把孩子教育的服服帖帖。特别是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学校里打架、抽烟、喝酒、上网、早恋等等,惹是生非。对于这类学生,学校恨不得把他们早点赶出校门。因为,他们是“害群之马”,既影响升学率,又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所以,对这类学生,学校是严惩不怠。而这类学生的家长,爱子心切,无论如何,不愿让孩子过早失学而流入社会。因此,家长只好硬着头皮,抹下脸面,为孩子去向老师求情。
9、随大流。给老师送红包,这在中学已经蔚然成风。几乎每个家长都送,所以剩下几个不想送或没有能力送的,最终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跟上大家一起送。试想,别人都送了,你不送,老师会怎么看待你和孩子?别人的家长送了,孩子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厚爱,自己的家的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没有送而受到老师的冷遇和歧视。每个家长是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孩子受罪的,所以,在攀比和从众思想的支配下,家长不给老师送红包的,反倒不多见了。
10、为升学。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影响,现代家长,把上大学作为了孩子唯一的出路。为了能让孩子走过这个独木桥,那些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孩子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能继续深造,只好不惜重金去买“通知书”。这在中考和高考的升学中,已屡见不鲜。
以上十种,仅仅是笔者粗浅的认识,家长给老师送红包的理由,也绝非以上几种,可以说是因人而异,每个家长都有自己难言的苦衷和充分的理由。
但是,不管怎么说,家长给老师送红包,实是教育的腐败。其中的是非曲直,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教师节还有3天 家长困惑:要不要给老师送红包
还有三天就是教师节。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北师大的学生们打出了“教师万岁”的标语献给老师。如今,当社会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候,这个本意提醒大家尊师重教的纪念日却让不少家长不知如何是好。
昨天下午,一位女儿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母亲给快报热线来电,她犹豫了很久:“现在教师节给老师包个多少的红包比较合适?
“我们想,送得多,送不起;送得少,不好意思。”去年,这位母亲去接女儿,无意中听到几位家长在聊包红包的事情。她随大流,也包了200元红包送给老师。
“老师马上很热情地把她女儿抱起来了,可不出一个星期,就冷掉了。”
在单位她聊起这件事,不少同事都说送过红包,并建议她送钱不如送礼品,因为许多家长都送红包,惟独你送礼品,“老师对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孩子大一点的同事还提醒,不光是老师,阿姨也不能忘记———她拎着化妆品去接儿子,老师一看塑料袋就明白了,说小朋友正在上厕所,她就跟过去,把化妆品交给这位老师,请她和其他几位老师分一分。
电话里,这位母亲最终决定红包还是要送———两位老师一人500元,阿姨送200元的东西。
“要是因为我送得少让女儿吃亏,那就不好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有心理创伤?其实我打电话前已经想好了,可就是觉得这钱送得心不甘,情不愿的。”
这位母亲来电话前,我的一位同事刚放下老婆的电话,老婆也问他要不要送红包———同事的儿子刚上幼儿园。不一样的是,接触下来,同事觉得上到园长,下到普通老师,人都蛮好的,对小朋友也没有厚此薄彼的情况,这样反而让同事更为难了。
同事这样盘算:红包肯定是送得起的,可就不晓得老师在不在乎这个。要是其他家长都不送,我一个人送上去,那岂不是很尴尬,每天接送孩子和老师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要是不送,而其他家长却送了……唉,其他家长一般是送多少呢?
四年前,南京成贤街小学在教师节前夕挂出免礼告示,承诺学校的教师谢绝家长任何形式的馈赠。这在当时是新闻。
再看看国外的情况,网上查了查,在丹麦,圣诞节或教师过生日,可接受学生5元以下的小礼品,但严禁向学生索要或有任何形式的暗示行为,同时规定教师要在适当时机以等额礼品回赠学生;在韩国,教师节时可酌情收受学生赠送的手绢、袜子等小礼物,但事后须向校长报告,并回赠学生文具或书本等;博茨瓦纳教育部门规定,教师因调离工作和学生分别时,可接受学生赠送的咖啡蛋糕等小食品,但须和学生一起分享,吃不完的允许教师带走。
又想起去年教师节,老公下班回家,拿着一束玫瑰花向我炫耀。老公是大学里的,去年他当了一学年的班主任。
傍晚,在热线里找线索,翻到这样一条信息,是一位叫金哲毅的高三学生送给岱山中学陈晓燕老师的祝福:
“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我想对我老师说几句话,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师恩无尽处,我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是我最好的老师……”
4岁娃赴宴不忘给幼儿园老师打包,该怎样评价孩子的行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这个娃是非常有爱心并且非常知道心疼人的,他知道自己来吃席来吃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回去的时候还不忘记自己的老师,甚至会想到给自己的老师打包一些东西带回去给他,就能看到以后这个小伙子长大了之后肯定是非常善良并且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的人,因为现在在这个阶段,很多小孩子他们其实是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的,甚至有的时候应该只顾得上自己的肚子,顾得上自己喜欢吃的一些东西,在吃到好吃的时候还能想到别人,只能说这个孩子非常有分享的意识,从这点也能看到他的父母,教的非常好,能教出这样的孩子父母也是非常的自豪吧。
毕竟谁不想要一个比较贴心的孩子呢,小的时候都能做到这个地步,在长大之后肯定也能够做得更好吧,所以说不要觉得孩子想就不对孩子进行一些言传身教,有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父母耳濡目染告诉孩子们的,并不是一字一句的严厉的告诉孩子,4岁娃赴宴不忘给幼儿园老师打包感觉,看到这样的词条的时候是很难以置信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根本不会想到这个想法,这个小孩子能这样做,只能说明首先他是非常护食的,并且知道自己走的时候,带走一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给别人分享。
这个孩子是值得深交的,希望幼儿园其他的小朋友能够和他交朋友,这样能够吃到他打包回来的东西哦。也可能平常这个4岁的娃他有过类似的经历,可能之前他妈妈或者他的长辈有带他一起去赴过宴会,让他在宴会上吃过一些东西之后他的长辈或者他的妈妈可能打包过一些东西,而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看他看到过自己身边的大人这么做之后,他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他下意识的会模仿自己身边的人。
就会模仿自己的母亲或者自己的奶奶,然后打包一些东西带回去给自己喜欢的人,只能说明他非常喜欢他的幼儿园老师,所以他想要打包一些好东西给他的幼儿园老师吃,也能说孩子们的内心是非常单纯的,他想要对谁好的时候他就喜欢做一些事情给那个人,孩子们其实是最真诚的,谁对他好他就知道对谁好,这种感情是装不来的。
每年开学,儿子的老师都会来家访。一转眼儿子大班了,这次是老师最后一次来家访了。和先生商量后,我决定送老师购物卡。
购物卡两年前其实就已买好,只是一直没有送出去。我从抽屉底部找出放着两张卡的信封。购物卡放了两年,虽然是新的,但看看日期,居然只有一年的使用期了。我又开始担心了,不知道老师会不会计较,担心这样会不会适得其反,引起老师多虑。然而,时间也不允许重新去买卡了。只好硬着头皮了。
记得两年前儿子要入园时,我一直犹豫要不要随大流,给老师送红包,也咨询了家有上学孩子的朋友。朋友几乎是一边倒,都说要送,说现在时兴,不送会显得你很另类,也许就被老师记住了。他们都跟老师送了,特别是孩子初入学时,这样老师肯定会多照顾些。被他们说得有些动心,于是去买了两张卡,不多,就500元的面值。
一次,和我的导师(一位教育学教授)聊天,讲到送红包一事。老师笑着说:“为什么要送红包呢?你担心老师对你的孩子不好?”我不好意思地说:“现在家长都给老师送,不送感觉有点怪。”老师说:“一方面我们感慨现在的教师师德,一方面作为家长又去纵容这种事情。如果我们学教育者尚不能做到维护教师的形象,又怎能指望其他家长呢?还是淡定点吧。”被老师这么一说,那两张卡终究没有送出去。
一晃两年过去了,两次家访我都没有送红包,只是买了一点点心,作为慰劳老师的辛苦。
有一次,和儿子同学的家长聊天,私底下问她给老师送过红包没。这位妈妈很实在,说送了,甚至给阿姨也送了,还不止一次。但同时也感慨,老师对她的孩子并没有给予更多的照顾。我突然有些庆幸自己没送了。
儿子班上有三十来个小朋友,设想,如果每个小朋友家长都给老师送红包,她们会对谁照顾得更多呢?孩子调皮起来,我想老师第一时间也不会考虑谁家送了谁家没送,她们采取行动的判断肯定是依据孩子的表现。儿子是那种比较听话的孩子,想必老师也不会对他怎样。所以,我心安地过了两年。
为什么这次我想要送卡了?我的想法很简单,因为这两年,两位老师对我的孩子不差,事实说明她们是不错的老师。另外,大热天的,她们一天跑那么多个家庭,也着实不容易,权当是表示感谢与慰问。
至于她们今后会对我的孩子如何不是我所关心的了,我也不需要她们对孩子另眼相看,孩子被特殊对待也未必是好事。我明白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完全是学校、教师的事,孩子越小,家长扮演的角色越重要。平日,我尽量做到配合老师,少给老师添麻烦。
老师来之前,我和先生开玩笑,她们应该不会要的,因为我也是教育系统的,和她们上级部门有一些联系,想必她们会有所推辞或顾忌。然而,我想多了,稍微地推辞之后,她们便收下了。于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送出了红包,而且送得很坦然。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人与人的情感联络中,钱物的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往往不好意思空着手去别人家,也不好意思让别人空着手从自家里出。在一来一往中,人与人的感情就此加深了。
红包送与不送全在于自己,不用随大流,尊重自己的内心想法,觉得值得便送,不值得就不送,不要期望太多,否则不送的好。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