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奶奶独自去西安和儿孙过年,独居老人的生活有多难?

老人 0 50

79岁奶奶独自去西安和儿孙过年,独居老人的生活有多难?,第1张

79岁奶奶独自去西安和儿孙过年,独居老人的生活有多难?
导读:79岁奶奶独自去西安和儿孙过年,独居老人的生活有多难?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跨越488公里的爱,79岁奶奶独行找儿

79岁奶奶独自去西安和儿孙过年,独居老人的生活有多难?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跨越488公里的爱,79岁奶奶独行找儿孙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除了要进行贴春联、包饺子、包压岁钱等种种活动来寄托对第二年的美好祝愿,春节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团圆。

由于疫情的封锁,让原本拥挤的春运也显得些许萧条。但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游子归家的心似箭地往家赶,就在这茫茫人海之中,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与周围的年轻人显得格格不入。她步履蹒跚地背着自己的行李,脸上却露出了无法抹去的喜悦。她是从河南老家出发,前往远在488公里的西安。只为看一看自己的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

据报道在提到自己的家人,奶奶特别健谈,她表示自己的儿子在药店工作,儿媳在超市工作,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办法回老家。春节来临,团圆是一年所求了,一心期盼团圆的老人也体恤自己的儿子儿媳,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既然儿子儿媳无法出行,自己直接来找他们过年,岂不是两全其美?

从火车站下车后,儿子的家近在眼前,老人由于出远门和对疫情的担忧也些许的缓和不少,她兴奋地向人们展示自己从千里之外的老家为孩子们准备的土特产。她卸下那视为珍宝一直扛在肩上的麻袋,众人这才知道原来这里面不是行李,而是她为孩子精心准备的“礼物”。里面有肉有青菜,还有一大袋爆米花,给小孙子带的念念不忘的零食。这是来自奶奶的爱。

在这个社会,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主要问题有几个:

1独居老人的起居生活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老年人的健康也日益下降,家里没有年轻的人,只留老人生活,当有什么突发情况,子女无法第一时间营救。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缺乏精神慰藉让独居老人的养老生活被孤独感笼罩。他们也是个普通人,他会思念自己的子女和孙子孙女。思念最让人心情压抑。会使得老人心里闷闷不乐。

3独居老人的身边也多是独居老人。彼此的思想已经相对落后,看待事物也比较情绪化。没有年轻人做开导和疏导。极大可能会使老人心理健康下降。

总而言之,我们年轻人在还能回去的时候常回家看看。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我最敬爱的人

一生中我最敬爱的就是我妈妈,她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

记得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发考完的试卷,发到我时,我一看我的是是B等,而我老对的却是A等。那时我的学习并不好,所以我想如果把老对的试卷上的名改成我的名,然后回家给我妈妈看,妈妈一定很高兴。我和老对商量好,我说:“今晚试卷借我用一下,明天再还你,反正老师又没有说家长签字。”他想想说:“可以,不过明天一定要带呀!”我爽快的答应了。

晚上,我把试卷给妈妈,我太高估自己了,以为妈妈一定会夸赞我的。没想到妈妈看出了试卷不是我的,因为她知道我写字的笔迹,这和试卷上的笔迹完全不同。当时想完蛋了,这次妈妈绝不会饶了我。但是,事实和我想法完全不同。妈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妈妈知道你是想让妈妈高兴才这么做的,但是这试卷根本就不是你的,你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好成绩,才能让妈妈高兴,让妈妈感到自豪和骄傲呀!”

妈妈的话深深的印在我心里,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就是我的妈妈,虽然她赞许过我,鼓励过我,责备过我,批评过我,但是她依然是我最敬爱的人。

我最敬爱的人

在大千世界里,人太多了,可是令我敬爱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的爸爸。他在我的心里塑造了伟和形象,爸爸有太多的期盼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能够帮我实现。

三年级时,妈妈离开了这个幸福的家,去了遥远的上海,爸爸便反照料我的任务,重重的背在肩上,爸爸本来就工作很繁忙,哪有时间照顾我,尽管抽不出时间,爸爸依然地闲瑕时亲心我,逗我开心。

爸爸是个特别幽默的人,从他嘴里出来的词语千奇百怪。这种幽默不但是他的特长,更因为这种幽默成就了他,记得当时我还小,那时候经常哭,爸爸便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安慰我。他先是帮我擦去腮边的泪水,然后将我抱起,大喊:“卖臭狗肉哩!卖臭狗肉哩!快买呀!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儿了!”我听了,哪能不笑?这便是爸爸的幽默小段。我的爸爸是不是幽默。

爸爸也不是什么都,他唯一的缺点就是说话不算数。他呀!说过的话从来都有兑现过。比如说去年六一。他本答应带我好好的玩,可是因为一些事情没办完,所以…唉!我该怎么办呢?

爸低级就是这样一个人,即轻松,又幽默,既有趣,又爱耍赖皮。在他的身上,到处都 是轻松,到处都是快乐!

我最敬爱的奶奶

奶奶走了,我在奶奶身旁看见她是那样安详,周围是这么安静,仿佛空气都被凝固住了。站在医学院实验室里与奶奶作最后告别时,我忍不住潸然泪下,思绪像决堤的涛涛江水一样翻腾起伏。奶奶对我们的爱,似三月细雨,润物无声,又如春蚕吐丝,丝尽方休。

奶奶是伟大的。她的伟大在我心中是那样具体,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坚定与执着。奶奶热爱党,热爱祖国。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正是怀着对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感激的心情,她把能加入中国***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可以说是她毕生坚强的信念和生活、工作的精神支柱。奶奶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的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由于种种原因,奶奶在工作期间未能如愿加入中国***。但奶奶却并未灰心气馁,总是从自身找原因,找不足,依靠党组织,坚信党组织。始终坚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奶奶在离休后,也没有丝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放弃对入党的追求和渴望。平时她最爱看报刊上关于党的历史,党的知识的文章,她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终于,在奶奶年过古稀时,她毕生的愿望和追求得以实现。入党宣誓的这一天也是奶奶感到最幸福和光荣的一天。

奶奶对我们的爱和教育,也更多的体现在要我们听党的话,要我们永远跟党走。姑妈一参加工作就在武汉市政法机关,由于文化大革命,因而入党愿望一直难于实现,这几乎成了奶奶的心病,常常为姑妈没有入党而寝食难安。为了让姑妈一门心思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加入中国***,于是她把姑妈才几个月大的孩子(我的姐姐)从武汉接到宜昌,自己请人帮助带养。姑妈终于没有辜负奶奶的愿望,光荣的加入中国***,当奶奶知道这个消息后,激动得好几晚上没有睡着觉,还拉着我的爸爸的手说:“你也要像姐姐一样要求进步,这是对我最大的孝顺。”而一直以来,奶奶给爸爸树立的党员形象是那么的高大和完美,爸爸说自己可能无法达到母亲做人做事的标准。爸爸正是因为怀着对奶奶的无尽佩服之心,以至于迟迟都不敢递交他的第一份入党申请。

可爸爸却把他的希望寄托在了我的身上,要我听从奶奶的教导。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的我也是听着党的故事长大的。奶奶常跟我说是党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奶奶说:“党对我恩重如山,我一辈子也报不完党的恩情。”要成为党的人是奶奶毕生的追求。奶奶不光要求自己对党坚贞不移,对我们也是如此。奶奶常常跟我谈心,反复强调要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学校要多向老师、领导汇报思想工作。从上小学、中学、大学她都一直这样教导我说:“人不是生来就有作为,要有理想、有上进心才能不断进步。”每年的三十夜是一家团圆的喜庆日子,奶奶却会在这一天召集全家开家庭总结会。我们每人都要总结过去一年自己没有做好的事情,以及今后的打算。年年如此,已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习惯。因为奶奶的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就对***充满了向往之情,因此,在学校期间多次向学校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时以奶奶为榜样要求自己,终于在大学期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员。我的姐姐也是在奶奶的严格督促下,在参加工作后不久就加入了党组织。当奶奶得知我们俩都先后入党的消息时,她激动地说:“我们家代代是党员,代代都要跟党走,这是我最高兴的事。”

奶奶是优秀的。她的优秀更在于她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的优秀。奶奶一生把为党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在什么工作环境或是受到不公正待遇,也都始终坚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她从没有因自己和家庭影响到工作。奶奶干起事来不分休息还是晚上,经常加班加点,只要那里需要她就会及时赶去,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用在工作上。当我看到奶奶抽屉里厚厚的一打获奖证书而羡慕不已时,奶奶却对这些荣誉看得很淡,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不值得宣扬,不值得提起。

在我的心中,奶奶就是这样一个非常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她看病可以全额报销,但奶奶从不轻易花销公家一分钱。记得有一次我牙疼,到医院去拨了一颗牙齿,爸爸就用奶奶的医疗本交了这笔60元钱的医疗费用。奶奶得知后,她说:“我一辈子没有做过违背原则的事情,不能这样弄虚作假。”于是奶奶自己到医院掏了60元钱付了医药费,将那张用她名义开据的费用单换了出来。她的行为也时刻在影响、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公道正派的人。

奶奶更是无私的。她的无私就在于她是一个宁可苦自己,也不愿看到别人受苦的人。奶奶自己长年过着极其清苦的生活,对待自己可以说是近乎吝啬。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没有看见她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她穿的还都是60年代做的的确良衣服。有时候我实在心疼奶奶,给她买一件新衣服,但她却怎么也舍不得穿。奶奶还时常教导我说:“不要在物质上和别人攀比,要多在学习和思想上超越别人。”

奶奶所奉行的就是生活上的低标准,思想上的高标准。几十年来,奶奶没有添置过一样新家具,新电器,家里也非常简陋。看到别人家都装修的很漂亮,有时候我们也劝她把家装修一下。可奶奶却说:“不用装修,已经很好了。比起旧社会我感觉自己现在就象在天堂,没有必要乱花钱。”奶奶穿的鞋子,底子磨破了,她就自己粘上一层轮胎胶接着穿,再破了,她就再粘一层。家里现在留着奶奶穿过的布鞋,底子上已是厚厚的一层轮胎胶了。奶奶的一个晾衣架一用就是30多年,生锈了她就在上面缠上一圈塑料布。她每天吃的也非常简单,每天就做一、两个小菜。我经常跟奶奶说:“奶奶您多吃点好的,多做几个菜吃。”可奶奶却说做多了吃不完浪费了。有的菜时间长了都发酸了,奶奶舍不得倒掉还接着吃。家里做一个火锅,剩下的汤她都可以就饭吃上一个星期。奶奶经常用列宁的名言教育我们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她对自己这样克勤克俭,可是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奶奶是却很慷慨大方。有一次,奶奶去菜场买菜,看见一起买菜的双方争吵的不可开交,奶奶马上上前调解,当得知他们是为了一张50元的假钞而争执不休时,她立即回家自己拿了50元钱给了那个卖菜的农民。像这样救济帮助别人的事,奶奶不知做了多少。她做了好事从不张扬,如果不是她帮助过的人告诉我们,她做的很多好事连我们家人都不清楚。

奶奶还将她的工资帖补给我们用。每年在我开学时,奶奶都会为我准备好所有要缴的学费和我上学要用的生活费用,她还时常为我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她在我们身上用了这么多钱,却还靠自己平时省吃俭用,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了二万元。这二万元钱奶奶要我们在她去世后作为她的党费上交。虽然我的妈妈下岗了,我也刚大学毕业还没有工作,我们全家人要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生活。二万元钱对我们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可奶奶的要求是她一生对党的追求,我们一定要完成她的事业。为奶奶做好最后一件事情,我们都感到非常心慰。

奶奶对自己后事的处理,更表现出了她的无私。奶奶说作为一名***员应该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她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我们家人开始从感情上一直无法接受,但是奶奶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们不得不去理解她,不得不去支持她。我们深深地知道,对奶奶的理解和支持,就是对她表达的最好爱戴。

奶奶静静的离开了我们,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她热爱的祖国,热爱的党,死后又把遗体捐给了医学院,毕生的积蓄全部交了党费。奶奶没有要一个花圈,一副挽联,一朵白花,没有让我们通知亲戚朋友,邻里同事。“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奶奶平凡而光辉得一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段视频,一个男子过完中秋,准备从父母的家回到自己的家时,父母往他的后备箱里塞了好多的农产品,有花生、柿子、大蒜等,足足有140斤,男子说,他其实不太想带,这些东西在外面都能够买到,但是,他带走的话,父母就会开心,当自己带着这些农产品时,就会看到父母脸上堆满了笑容,自己也会很开心。

一、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最疼心头肉

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就是父母,他们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会往把所有的好吃的都留给孩子,估计很多人回家的时候,父母会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都给孩子,即使家里的调料品都让孩子拿着,有些人都愿意带,甚至嫌弃父母的东西,但是,每一件物品都代表着父母的爱,我们应该尊重,并且开心地接受。

二、不管多大,在父母心中都是孩子 

67岁的女儿估计是当奶奶了,可是,在老父亲那里,她依旧是孩子,即使是吃糖糕,他依旧会想着女儿,这就是无法割舍的父爱,我爸爸已经年过50岁了,每次去我奶奶家,奶奶都会拿出她给爸爸留的大枣,他知道爸爸特别喜欢家乡的大枣,所以,每到秋天大枣熟的时候,奶奶都会把家里的大枣全部都放到冰箱里,留给爸爸,家里的那棵枣树已经好多年了,奶奶不舍得砍掉,因为她说,枣树砍掉了,她的孩子就吃不上大枣了。

三、孩子是父母亲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孩子不管走多远,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父母的牵挂,他们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吃饱了、穿暖了,是否过得开心,这种牵挂只有父母能够做到。

奶奶在看孩子的时候,不是打麻将,就是在跳舞或者是喝酒,所以在两年的时间里弄丢了孙子四次。很多家庭都是由老人带孩子的,毕竟年轻的父母在外面需要工作赚钱,然后来维持家里面的正常运转,而老人帮忙带孩子,就可以缓解年轻父母的压力。可是有的老人带孩子并没有那么用心,因此才会将孩子弄丢。

老太太称自己被孩子赶了出来

当得知老太太被自己的孩子赶出了家门,大家第一时间就是同情老太太,觉得这么多年给孩子培养成人,却成了白眼狼。这位老太太的儿子还有儿媳生下了一对龙凤胎,本来家里人是非常开心的,可是因为小两口工作都太忙了,于是照顾孩子就成为了很难的问题。就这样,太太被儿子接到了家里,希望老太太可以帮忙照顾自己的孩子。

老太太当时也是满口答应了,并且表示一定会好好的照顾孩子。小两口他们赚的钱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经济方面其实是有一定困难的,老太太说自己还会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帮着小两口。老太太说了很多对自己儿子的不满,然后这时大家都觉得老太太真的挺不容易的。老太太对小两口的照顾,正常来讲,小两口应该对老太太很好,可是事实上也并非如此。

奶奶两年弄丢了孙子四次

实际上这个奶奶并不是一个尽心尽力的奶奶,当时小两口下班回家,看到奶奶坐在客厅里,然后赶紧把自己的两个孩子保护了起来,不让奶奶去接近这两个孩子。看到这一幕其实挺惊讶的,奶奶要是尽心尽力的照顾孩子,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于是在经过了解之后得知,原来老太太被赶出去,其实是有原因的。

在老太太嘴里,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妈妈,并且也是一个尽职的奶奶。而事实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把老太太接来以后,在照顾孩子方面,他并没有那么用心,虽然老太太的年纪也已经不小了,但是他很喜欢打麻将,也喜欢跳舞,更喜欢喝酒。所以照顾孩子,他根本就没有用心,在两年的时间里就将孩子弄丢了四回。

奶奶看孩子的时候都做了什么

孩子被奶奶弄丢了四回,要么奶奶在打麻将,然后没有看好孩子,要么就是在跳舞,所以在两年的期间里,孩子才会被弄丢了这么多回。老太太有自己的朋友圈,打开朋友圈之后就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吃喝玩乐的照片。有的还是在酒吧里,所以这时候儿子觉得也不能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妈妈去照顾了。

如果再这样照顾的话,以后还不定出什么事情呢。所以儿子就想要把自己的妈妈送走,儿子也表示自己并没有将妈妈赶走,压根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只是想把她送回家,不想让她帮忙带孩子,就这么简单。孩子弄丢并不是一个小事,所以像这样的老太太去带孩子的话,作为父母肯定是不放心的。

“人生的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其中最可怜的,最无可挽救的痛苦就是孤独,是永久没有一个伴侣。”人类社会有一种比较可悲的现象,那就是人到暮年时总会活得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子女,更可悲的则是明明儿孙满堂,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人。年轻人大概还可以忍受孤独,老年人若孤独,那对于他们而言就像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的角落。

山西的孤独老奶奶

山西吕梁的一个山村里,就生活着一位94岁,却孤身一人生活的刘奶奶。

刘奶奶的丈夫早逝,育有三子两女,她原本跟大儿子生活在一起,但是大儿子后来不幸去世,其他四个子女又都在外乡,原本应该子孙环绕膝下的她,却孤身一人生活在破落的小山村里。

刘奶奶年纪已大,是一只脚踏进黄土的人,独自生存对她而言是一件难事。她住了多年的房子如今已破烂不堪,门窗已然损坏,风雨来时会把门窗吹得摇晃不已,老人只能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去用纸糊一下。屋顶的瓦片快要掉落,这也使刘奶奶时常害怕风雨到来。

家中的墙壁很斑驳,看起来十分脆弱,似乎碰一下就会有墙灰落下。门帘是由几块破布拼合而成的布,门口贴的大红春联能给这间房子增添一点生机,但是春联也已经残破,仿佛唯一的生机也要消失殆尽了。

门前的院子堆满干草、烂柴和各种垃圾,显得杂乱无章,但老人的生活已快不能自理,更不要说去整理院子了。屋子中的家具许多也已经损坏,小厨房中有一个老旧的灶台还能使用,刘奶奶无法再像年轻时候一样去买菜回来做一顿丰盛的饭,再加上她只有一个人生活,每天也只是勉强做一点吃的度日。

刘奶奶的腿脚不便,但这并不妨碍她每天颤颤巍巍地走到门口站着,她饱经沧桑的,满是皱纹的脸上被阳光照着,但内心却时常没有半点温暖,皆是空虚。她在盼望着某一个孩子出现在门口,回家来看她,但许多年过去了都没有,她始终是一个人。她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这个落后的山村,儿女们也已经很久都没有来看她。

刘奶奶的大儿子还在时,她不会那么悲惨,但生死有命,许多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挽救的。逝者已矣,痛苦的是活着的人,刘奶奶在无尽的孤寂中,总会想到自己逝去的儿子,思念日复一日地在折磨着她的内心。可有时候相隔千里,思念许久,两个人还会再见,可阴间与阳间,是最远的距离,远到一世都无法相见。

渐渐地,她总会以为自己的儿子还活着,脑子不清醒起来。她会在一张空椅子旁边,给想象出来的儿子扇风,对着空气嘘寒问暖。偶尔有与她儿子年纪相仿的村民在她门前经过,她会拉住人家说道:“儿子,你来看我了呀。”久而久之,村民们都觉得刘奶奶有些疯疯癫癫的,不是很喜欢接近她,这又给她多增添了一分孤寂。

刘奶奶也只是偶尔神志不清,大部分时间是清醒的。但于她而言,清醒比迷糊更痛苦,因为清醒时能清楚地感受到孤独的折磨,感受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刺激。

老人白天会在门口站上许久,晚上躺在炕上,听着窗外呼啸的晚风和断断续续的狐狸叫声,久久不能入睡。日子就这样薄凉如深海,温水煮青蛙似的一点一点消耗。

儿女的无奈

刘奶奶的子女不是不孝顺,而是自己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无法舟车劳顿到山里去看望母亲。而要把母亲接到城里更是不可能,一方面母亲已经九十多岁,无法去到城里,另一方面她没有去过别的地方,去到城里也无法适应。

儿女们无法侍奉母亲也是无奈之举,儿女们只能拜托村里的人多照顾一下老人,母子、母女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村里人进行的,但有时候一来二去的,联系总没那么准确和迅速,毕竟村子是相对封闭的,也不比城里通讯那么发达,再加上刘奶奶偶尔神志不清,村里愿意帮忙的人越来越少。

子女们曾托人给刘奶奶带来一部黑白老人机,刘奶奶学了好久才懂得如何拨打和接听电话。村里的信号不是很好,刘奶奶也已经耳背很久了,听不清电话那头的声音,但无论如何,想念儿女时可以打一下电话,听听家人的声音,缓解相思之情。

有一次,刘奶奶给小女儿打电话,她颤抖着说道:“闺女啊,家里的房子该修了,瓦片都快掉了,门和窗子也坏了呀……台阶烂得不行了,走路都害怕跌倒……闺女啊,我想吃肉,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苍老无助的声音里,溢满了对子女的思念。

电话那头的小女儿早已泪流满面,她哭着对母亲说:“妈,我也老了,走不动了,哥哥姐姐们更是不年轻了,身体不好都需要子孙照顾……这辈子可能都不能回去看您了……”

毕竟,儿女们也都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两个儿子身体不好,行动也不便,身边需要子孙照顾,虽然内心惦念着母亲,但始终无能为力。

耳背的刘奶奶其实无法听清电话那头女儿在说些什么,只是一声一声地应着,可听清与听不清又有什么差别呢,都改变不了岁月带来的无奈。

行至晚年的孤独与希望

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痛处,在老龄化日趋严重和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的今日,养老问题更是一个灰暗的匣口。儿女们也想陪伴老人,但如果一直生活在老家,可能根本就无法养活家人,也无法更好地赡养父母。但如果离开父母,到别乡闯荡,又无法给予父母周到的照顾。鱼和熊掌无法兼得,这是一个令人痛苦的矛盾。于是,又会引发许多家庭思考是否要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如何妥善安置空巢老人之类的问题。

但对于老人而言,人生已快走到尽头,家人的陪伴是最珍贵的。到了那个年纪,早已看透钱财是身外之物的问题,真正的无奈是行至晚年,身边却空无一人。

94岁的刘奶奶晚年的孤独凄清是一种悲哀,能支撑她活下去的只有心里仅存的那一点点盼头,一点点希望,盼望着儿女有一天真的能到山里看她。存着希望就能活下去,哪怕结局不可改变。

人们常说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孝敬老人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的美德,他们含辛茹苦的那我们养大,为的就是希望有一天在自己老了,不能动了或者生病的时候,有人照顾自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始终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总会有几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嫌弃老人,把他们当成一种包袱。

住在河南的杨女士家里就上演了这样的一幕,家里的叔伯打电话给杨女士的时候,她还在上班,在听到叔叔说奶奶不行了,让她回去送终时,杨女士连假都没来得及请,就火急火燎的赶了回去,在她的印象中,奶奶身体一直很好,直到自己回到家里,看到卧病在床的奶奶才知道,原来奶奶只是生病了,并没有什么生命危险。

直到自己回到家里,看到在床上躺着的奶奶才知道原来奶奶不是要去世,而是中风了,杨女士实在不明白叔叔为什么对自己说奶奶不行了,然后惊奇的发现奶奶身上竟然穿着寿衣,杨女士质问叔叔为什么不送奶奶去医院,还给她穿这种衣服,是想看她等死吗?

杨女士让弟弟拨打120急救电话,想把奶奶送去医院,但却被叔叔们阻止了,他们不让他打电话,杨女士看着危在旦夕的奶奶气愤的把她身上的寿衣脱了下来,执意让弟弟打电话送奶奶去医院,不然自己就报警,最终杨女士把奶奶送去了医院,经过检查,老人并无大碍,可是从始至终两个叔叔都没有看过奶奶一次,自己回去给奶奶拿换洗衣服的时候,叔叔竟然对自己说“是你自己要把她送去医院的,那你就自己照顾,一切费用自己承担”。

听到这话杨女士很生气,觉得叔叔们太冷血了,杨女士觉得他们这样做无非就是惦记着奶奶的财产,奶奶名下有栋房产价值100多万,外还有少许的存款,所以在奶奶生病了故意不闻不问,就是想等奶奶走了好分财产,但老人的孙子却反对杨女士的这般说辞,他说“奶奶老了,身体也大不前,就算是花钱治疗也不过是延长她的生命而已,并没有多大作用反倒还折腾了老人,奶奶的心愿是在家养老,她不想死在医院,这也是为她着想”

现在杨女士和他们一直各持己见,僵持不下,都纷纷指责双方的不是,而杨女士表示自己也会一直留在医院照顾奶奶,不会不管她。

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