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作为母亲,我们都想给女儿最好的。
但其实女儿最需要的不是以母亲为代价的沉重、窒息的爱,而是自由的榜样。
作者|可乐妈妈
先说两个关于母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我前段时间看的一部电影《春潮》。
在影片中,郝蕾饰演的中年单亲妈妈与母亲纪和女儿郭婉婷三代同堂。
起初,我的母亲,纪,是一个英俊的南方女孩。
遇到丈夫后,她跟着他去了北方。
我以为自己会过得很好,没想到,对方不是好人。
在纪的嘴里,她的丈夫喜欢暴露自己的身体。有一次,他被自己的学生抓住了,吓得人都跑了。
他还会在菜市场抓女人屁股,结果被对方老公狠狠打了一顿。
不仅如此,丈夫还把“小姐”直接带到了家里。之后因为给钱少被起诉强奸。......
在那个离婚不易的年代,纪写了无数的检举信。
甚至半夜还逼着女儿和自己一起去领导家哭诉指责。
然而,虽然如愿与丈夫离婚,纪的心却被困在这段有毒的感情里。
她尽力抹去丈夫在家里存在的痕迹,也听不到女儿说丈夫的好话。
一旦你发现女儿对丈夫的维护和留恋,你会立刻大发雷霆,无数的指责,羞辱,甚至诅咒从generate的嘴里冒出来。
后来,纪甚至烧掉了他女儿设法藏起来的关于他父亲的小小童年记忆:
日记,玩具,还有我女儿和父亲唯一的一张照片。
纪把对丈夫的极度仇恨变成了一根带刺的绳子,把自己和女儿孙女紧紧捆绑在一起。
然而,这种控制欲几乎毁了女儿的一生:
感情上,女儿婚前怀孕,但找不到孩子的父亲,只能自己把孩子生下来。
不断换情人,躺在不同男人怀里;
我妈看到她喜欢相亲对象,就故意发恶作剧信息把对方吓跑。......
在生活和工作中,女儿虽然很有能力,但并不想上进,放任自流。
女儿不是不知道妈妈对自己的期望,只是想通过毁掉自己的生活来报复妈妈的控制。
电影结尾,妈妈生病了,女儿望着窗外喃喃道:
“你要我找个好男人,有个家,过体面的生活。
我没有!我要你现在就看到我!"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在2009年的一个悲剧。
当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被发现在宿舍自杀。
当时她把枕巾和毛巾绑在一起,一端绑在水龙头上,另一端勒住脖子,以蹲伏的姿势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据了解,水槽的高度离地面不到一米,但她只要有一点求生的欲望,总能爬起来回到自己的出生门。
但杨元元决心死,几乎是果断的离开了。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调查的深入,杨元元背后又冒出了一个女人:
她母亲王瑞玲。
高考结束后,热爱法律的杨元元想报考大连海事大学,但母亲以“路途远、费用高”为由,强行让她去离家近的武汉大学。
大三那年,妈妈厂里的宿舍楼搬了,妈妈舍不得花钱,住在破旧的老房子里。
于是,她当然住进了女儿的宿舍,开始了和女儿捆绑在一起的生活。
毕业后,杨元元有两次逃离母亲的机会:
有一次,她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法学研究生,却因为家里没钱交学费而不得不忍痛放弃。
还有一次,她收到了西北大学的面试通知,但她妈妈说这是恶作剧,她离家太远,不让女儿去。
没办法,她只能继续和妈妈住在出租屋,白天上班,晚上帮妈妈摆摊。
直到30岁,杨元元才考上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
但我妈还是不肯放过女儿,就带着女儿去了上海,又住到了宿舍。
舍友们看不下去了,提出留下来或者直接搬出去。
学校得知后,让我妈搬出去住。
没办法,杨元元只能东奔西跑,给妈妈找房子。
经过一系列的磨难,筋疲力尽的杨元元回到了宿舍,第二天早上,他在浴室里安静的上吊了。
对此,一位网友评论道:
“母亲似乎是杨元元今生无法摆脱的另一半。
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不老不病的母亲,永远生活在她的监督和控制之下。"
是的,这种母亲就像一棵藤蔓。
把自己缠在女儿身边,直到对方精神上或者肉体上死去。
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
因为最近重读史蒂夫·比德尔夫的《养女孩》,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从神经科学中知道,人脑会通过‘镜像神经元’接受他人的行为。
所有大脑不会有意识注意的信息都会被‘镜像神经元’捕捉到。
比如如何摆好腿,如何提高嗓门,如何在商店里或者拥挤的火车上因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睁大眼睛,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那么,作为母亲,女儿人生中的第一个女性形象,我们应该为女儿树立的最重要的榜样是什么呢?
接受《人物》杂志采访的一对母女和韩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妈妈胡永平是个“不靠谱”的人:
如果婚姻不和谐,离婚;
不想做一眼就能期待的工作,就“丢下”孩子,独自北漂;
人到中年,热衷于潜水、跳伞、骑摩托车。......
在女儿韩面前,永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亲:
胡永平允许女儿从小谈恋爱,随意决定自己的发型,叫她的名字...她给女儿的是足够的自由和民主。
但同时,她也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妈妈:
她不会照顾好女儿的饮食起居。第一次带女儿出城去迪士尼的时候,女儿饿得胃都酸了,对此一无所知。
我女儿高中毕业后,打算去英国学习。当她的女儿说她不必送她时,胡永平真的和她的朋友去了越野。
然而,这种轻松的态度,却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女儿的独立和果断,滋养了她坚强的内心。
不仅如此,还收获了格外亲密的母女关系:
没有奉献和牺牲,没有控制和约束,和韩只用了九年时间,一步一步从陌生的亲人到室友,再到忘年交。
如今,48岁的母亲和24岁的女儿依然过着“不管是谁”的舒适生活。
对比把自己绑在毒情里的纪和把女儿绑得紧紧的,我发现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字:
自由。
自由地做自己,也让女儿自由地成长。
但也许,这是母亲能给女儿的最好礼物:
即使成为母亲,我依然不因为婚姻妥协,为了孩子牺牲,放弃诗和远方,亲手给自己戴上隐形的枷锁。
而是要活得更轻松自在,默默承担起以身作则的责任。
悄悄把这些自信、坚强、独立的优秀品质传递给女儿。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每次在家做鱼,我妈都会把鱼留给孩子,说她只喜欢吃鱼头。
久而久之,孩子就信了。
直到弥留之际,这位吃了一辈子鱼头的母亲向子女吐露:
“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鱼头。我这么说是为了给你留着。”
小时候,我们都被这位母亲的牺牲感动过。
长大了,再看这个故事,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那句“为了你”让母亲阉割了自己的需求,也让孩子从此背负了沉重的负罪感。
虽然如今,大多数母亲不再为一条鱼“撒谎”,但我们一定都听过或说过类似的话:
“要不是你,我早跟你爸离婚了。”
“如果当初没有生下你,我也不会活得这么辛苦。”
“我只是为了你放弃了我的梦想。”
……
每句话都以“为了你”开头。好像就是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需求:
不敢离婚,不敢休息,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然而,这种自我约束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
你要知道,一个被付出和牺牲感所累的母亲,她的一举一动注定只能传达给孩子委屈、沉重和窒息。
不够伟大的母亲,永远不是对女儿造成最大伤害的武器。
女孩性格的真正杀手是母亲用各种理由束缚自己,用牺牲和付出让孩子产生自责和愧疚。
所以,母亲越自由,女儿就能越自由。
母亲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提供一个关于自由的模板,来培养一个内心强大、有选择性、思想开放的孩子。
让女儿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