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吾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出自《洗儿戏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绝。原文: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译文:每个人生下孩子
“吾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出自《洗儿戏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绝。
原文: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译文:
每个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但是聪明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聪明误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
全诗以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以一个“误”字,道尽了作者一生的遭遇。后两句是气话,是颠倒过来说的人生感慨。此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育话题,实则对官场进行了嬉笑式的讽刺,表现了作者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之意。
"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
作品原文: 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⑴,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⑵,无灾无难到公卿⑶。
注释:
⑴养子:生育子女。《礼记·大学》:“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⑵愚且鲁:愚昧无知,反应迟钝。愚是愚昧、愚笨;鲁是迟钝、笨拙。
⑶公卿:泛指高官。汉荀悦《汉纪·昭帝纪》:“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
白话译文:
每个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但是聪明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聪明误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
扩展资料:
《洗儿戏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以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以一个“误”字,道尽了作者一生的遭遇。后两句是气话,是颠倒过来说的人生感慨。此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育话题,实则对官场进行了嬉笑式的讽刺,表现了作者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之意。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充团练副使的闲散官,这一贬就是五年。苏轼在黄州初寓居于定惠院,后迁居于临皋亭,倒也安于贬所,随僧蔬食,有暇则往村寺沐浴,寻溪傍谷钓鱼采药,自寻欢适。
有时也随一叶扁舟,放棹于大江之上,浪迹于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酒的醉汉所推倒,甚至于詈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而自得其乐。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最得意的恐怕还是与朝云的相处,朝云为东坡侍妾,于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来归,深得东坡的宠爱。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朝云产下一子,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苏轼欣然,因作《洗儿戏作》诗。
参考链接:-洗儿戏作
我们年轻同学们注意,对于聪明要小心。大家个个都自认聪明,谁肯承认自己是笨蛋呢?但是这个聪明就是大问题。我们常常提到,苏东坡一生受的打击很大,所以他有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他后悔自己聪明;下面两句更妙了,「 ”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希望笨儿子一辈子平平安安有福气,功名富贵都有。苏东坡上面两句蛮好的,下面两句话他又用聪明了,希望自己的儿子又笨又有福气,不必辛苦就做到大官,一辈子又有钱又有富贵。天下有那么便宜的事吗?他不是又用聪明了吗?这个聪明就不对了。 实际上苏东坡这个思想啊,就是他的人生哲学。再仔细一想,苏东坡这个愿望,也都是我们自己的希望,我们个个都想这样,最好钞票源源滚进来,车子送来给我坐,那么盖高楼,分几层给我就好了。每个人都要这样,都误于聪明。 我们修道也一样,大家学佛修道打坐,都在用聪明,绝对不肯守规矩,都拿自己的意思来注解。譬如问打坐的人,什么叫定?好像没有思想就是定,每个人都这样注解,从来没有查过佛学有没有这样的话。佛经上讲一句空啊,就乱下注解,都是聪明,所以学理都没有搞通,没有用。 ——整理自《孟子与离篓》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是说人的智慧不能平齐,姑且把它分作上、中、下三等的差别。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在教育方面,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点的要求。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他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这在历史上可以举很多的事例来说明的。凡当过老师的,作过***的,都能体会孔子这一段话是绝对正确的。 这是教育的道理,也是作***的原则。大凡***的时候,对部下先要认识。看他的能力若是中人以下,却把较高的任务交给他,那一定糟糕。教育的原理也是一样,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更要注意,千万不要「 ”儿女都是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儿女也要看情形,「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教育后代,只是希望他很努力,很平安的活下去,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分子,这是最基本的要点,并不希望他有特殊的地方。 人平安就是福。所以我对我的孩子们说:「 ”你们都长大在做事,我真要感谢你们。这个话怎么讲?你们没有犯法,没有给我丢人。如果你们做了坏事,犯了法,我才不好办啊!可是你们没有,所以我很感谢你们,平安长大。” 像苏东坡,名气那么大,在文人学者中,他实在好运气。比苏东坡学问好的人,不是没有,可是苏东坡在宋朝,名闻国际,几个皇帝都喜欢他。当时日本、高丽派来的使臣都知道他,甚至敌国的人都知道,当时金人所派来的使臣,第一个问起的就是苏东坡和他的作品,他的文章、诗词,中外传扬。后来他在政治舞台上受到重重打击。你不要看苏东坡那么了不起,官大名气也大,可是一辈子受罪,一辈子没有好境遇,他便写了一首感慨的诗叫《洗儿诗》,说:「 ”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我们从苏东坡这首诗上看到人生。他无限的痛苦、烦恼。所以学问好,名气大,官作高了,没痛苦吗?痛苦更多,这是我们从他这首诗了解的第一点。第二点,从这首诗看苏东坡的观点就很可笑了,试看他前两句,不但他有这个感觉,大家也有这种感觉,他说世上的人都说人聪明好,他却认为自己一辈子被聪明耽误了;第三句也蛮好的;第四句毛病又出在他太聪明了。 世界上哪有这种事?!生一个笨得一塌糊涂的儿子,但一辈子官做得大大的,也没有犯法,也不会倒霉。一生中又无灾无难,一直上去到高官厚禄,功名富贵样样有,这个算盘打得太如意了,哪里做得到啊!这是「 ”聪明误我”?或是「 ”我误聪明”呢?就人生哲学的观点来看,如果当苏东坡的老师,这一首诗前三句可打圈圈,末句不但打三个×,还要把苏东坡叫来面斥一顿:「 ”你又打如意算盘,太聪明了!怎么不误了自己呢?”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犯跟苏东坡一样的错误。 ——整理自《论语别裁》《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生哲学,一个人不管在哪里做事业,欲想成功,永远是不宁的,欲享福而事业成功,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有所建树,那是永远不能安宁的。人都想功名富贵,想成功,又想留万世之名,又最好不要劳累,这是办不到的。 只有苏东坡这位绝顶聪明的人,有过这样的妄想。他因为自己太聪明了,一生在政治上都遭遇到挫折,所以作了一首诗:「 ”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他前面三句讲得蛮有道理,最后一句又吃亏了,又太聪明了,天下哪有这种事情? 有一个故事,一个人一生太好了,死后阎王判他还是到世间做人,可是投胎做人时要成为怎样一个人呢?阎王让他自己决定,于是他说他只希望:「 ”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阎王听了以后,站起来说:「 ”老兄!世间如有这种事,你做阎王我做你。”由这个故事,就了解人生,凡有所建树,一生永远都在劳累,《易经》上讲「 ”宜建侯而不宁”,这就是开创事业的现象。 《庄子》上讲「 ”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有些树木,因为太有用了,本来应该活得很久,结果是「 ”未终其天年”,只要长高一点点,就会被砍掉,所以生命只活了一半,有时连一半也没有,就被斧头砍了,成为短命。一个好的人才也是这样,人的一生聪明能干的话,就是庄子所讲的「 ”未终其天年而中道夭”,我们拿苏东坡的故事,以及他一生的遭遇,说明世界上能干的人有个隐患,越能干、越多才,越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可能用到累得早死。这是我们须要注意的! ——整理自《易经杂说》《庄子諵哗》
意思: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愚笨迟钝,无灾无难做到公卿就好了。
出处:《洗儿诗》是宋代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译文:人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但是我却被聪明耽误了一生。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愚笨迟钝,无灾无难做到公卿就好了。
扩展资料
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苏东坡《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
“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
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
“无灾无难到公卿”的“公卿”是指从平安时代以来从公家中升格的从三位以上的贵族,从参议至当时最高位的太政大臣都属于公卿。
"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顺顺利利,无波无折当上高官。
”公卿”:从平安时代以来从公家中升格的从三位以上的贵族,从参议至当时最高位的太政大臣都属于公卿。
出处:苏东坡的《洗儿戏作》(简称:《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注:苏东坡在元丰六年(1083),第四个儿子满月洗儿会上写的一首小诗。
写作背景: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由此可见,苏轼是借这句是反讽当时的“公卿”。
“愚且鲁”,借对孩儿智商和性格的期望,抒发自己的满腔激愤;借希望孩儿“无灾无难到公卿“,讽刺当时“愚且鲁”的公卿们。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
这首诗语言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感却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赏析:
《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身没什么不好,道理不言自明;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加上太皇太后干预,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不锋芒毕露,就不会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类悲剧选作主角。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
作者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凤翔判官、殿中丞等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等地方官。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回京,入御史台狱,释放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宋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而后一再遭贬,先后贬到惠州、琼州、昌化。宋徽宗即位大赦,被召回京,病死在常州旅舍。
主要作品:《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等。
作者评价: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出自
苏轼 〔宋代〕
《洗儿诗》
译文
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赏析
洗儿,旧时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苏轼当年得子,“洗儿”之外,赋《洗儿诗》一首。这首诗语言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感却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苏轼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曾任凤翔判官、殿中丞等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等地方官。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回京,入御史台狱,释放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而后一再遭贬,先后贬到惠州、琼州、昌化。宋徽宗即位大赦,被召回京,病死在常州旅舍。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苏东坡《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身居杭州一位先辈瞿存斋写过一首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反《洗儿诗》意,一目了然。郎瑛以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明代杨廉也有意与苏轼唱反调,“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清人褚人获评论杨诗,说虽属戏作,总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为旷达也。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病无灾到公卿是什么意思
意思: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该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洗儿戏作》,此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育话题,实则对官场进行了嬉笑式的讽刺,表现了作者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之意。
《洗儿戏作》原文洗儿戏作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戏作》翻译每个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但是聪明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聪明误了一生。
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
《洗儿戏作》注释⑴养子:生育子女。
⑵愚且鲁:愚昧无知,反应迟钝。愚是愚昧、愚笨;鲁是迟钝、笨拙。
⑶公卿:泛指高官。
《洗儿戏作》赏析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育话题,看起来观点荒谬,实际上是反讽,因为在苏轼看来,当时的公卿宰相,都是一些只会保持权位,毫无治国才具的人。
本诗里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
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聪明,我却望子愚蠢,一转折也;人聪明就该一生顺利,我却因聪明误了一生,二转折也;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三转折也。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洗儿戏作》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充团练副使的闲散官,这一贬就是五年。苏轼在黄州初寓居于定惠院,后迁居于临皋亭,倒也安于贬所,随僧蔬食,有暇则往村寺沐浴,寻溪傍谷钓鱼采药,自寻欢适。
有时也随一叶扁舟,放棹于大江之上,浪迹于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酒的醉汉所推倒,甚至于詈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而自得其乐。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最得意的恐怕还是与朝云的相处,朝云为东坡侍妾,于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来归,深得东坡的宠爱。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朝云产下一子,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苏轼欣然,因作《洗儿戏作》诗。
《洗儿戏作》作者介绍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嘉祐进士。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