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家长拒绝送礼物,被迫退群。柳州市教育局发布公开信回应。
Guangming.com评论员:送还是不送?发什么?教师节临近,很多家长都在纠结给老师送礼的问题。在广西柳州一所学校,学生家长因反对收钱给老师送礼,被家委会成员强制退群。随后,这位反对收钱给老师送礼的家长将此事发到了自己的个人社交页面,迅速引起围观和热议。
虽然很多礼物都是以“老师辛苦了”,或者上述退团事件中“众筹公告”中提到的“尊师重教”的名义赠送的,但你我都知道礼物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师通过送礼物来照顾孩子。说白了,就是希望老师在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和固定可分配的机会资源中,给孩子一定的倾斜。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对其他孩子不公平,但是对不起,这已经超出了送礼父母的考虑范围。但是,对于那些一开始没打算送礼物的父母来说,这正是他们所担心或极力避免的,他们被迫加入了“被送礼”的行列。在彼此的心理揣测和博弈下,剧场效应出现。于是,对于父母来说,送礼越来越难想了。
面对“热心”的家长,老师们很尴尬。“尊师重教”的说辞,难以反驳;送礼的坚定决心让老师们拒绝了。所以老师们嘲笑“教师节”是“抢老师”。从“节”到“劫”,当然是对教师困境的描述,但更让人觉得复杂的是,教师似乎成了家长“围猎”的对象。有些老师愿意被追杀,更多的老师则想尽办法躲避。
在近期曝光的多个相关新闻中可以看到家委会的影子。本来成立家委会的初衷是为了完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改变学校尤其是公立学校的决策和沟通机制。但“舆论说事”、“离团反我”这种离谱的做法,很难不提醒人们,有些家委会已经成了单独的利益集团。家委会在送礼上的“苦心”有多少不是为了关注自己的孩子?
家长和名义上代表家长的家委会在教师节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评论说,这是社会上泛滥的物欲主义对校园的侵蚀。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更根本的是体现了家校不对等的权利关系。这种不平等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不平衡造成的。当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时,被分配位置的一方自然有了战斗和游戏的动力。所以,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所谓的“名校”里,通过送礼来博取老师关注的游戏更加激烈,也只是每个人各显神通争夺家委会成员资格的一个侧面证据。
眼看教师节,家委会“大搞”送礼,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赶紧出来“灭火”,并发表公开信,呼吁家委会主动抵制不良作风送礼邀请,坚决拒绝“变相行贿”的违法行为,并公布举报渠道。表达道德红线当然重要也有必要,但实际影响几何还有待观察。更根本的,可能还是想办法改变目前教育资源短缺的格局比较好。当父母不必费尽心思去抢夺什么,老师也不必陷入不知所措的窘境,那么利益联结和空的动机将不复存在,双方的关系有望再次被刷新。
9月1日,第一节课开始了,我们努力向孩子们传达什么是真善美。社会讨论的话题是教育如何承载殷切的道德期望。9月10日,如果我们不经意间向孩子们展示了我们是如何用金钱征服了我们曾经宣扬的价值观,我们不忍心去想这种不一致的价值观会对他们的认知和心理产生多大的影响。在社会道德的期待下,如何应对这个薄弱地带?这个压轴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尽力回答好,让教师节的焦点和讨论资源回归到教师权利和待遇的中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光明网”和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展览式社交”的兴起有什么启示
资料来源:Guangm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