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唢呐的诗句俗语

老人 0 76

关于唢呐的诗句俗语,第1张

关于唢呐的诗句俗语
导读:1 有哪些关于“唢呐”的诗句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1 有哪些关于“唢呐”的诗句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年~1530年)称为南曲之冠[1] 。江苏高邮人,字鸿渐。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尽情放纵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因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

唢呐:

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分类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唢呐影响: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乐器: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音色的工具。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

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人类通过演奏乐器,借以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对乐器的界定,音乐界和乐器学界有不同看法。音乐界认为,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才是乐器;乐器学界则通常将许多非音乐领域中的发声器,如古代战争中的鸣金击鼓、宗教中的祈祷诵经、婚丧中的礼仪信号、商贩招揽的信号器等,也视为乐器,甚至将一些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器皿,如:弓、锯、杵、缶、杯、碟、盅、碗等等

2 形容唢呐声音的词

抑扬顿挫、锣鼓喧天、铿锵有力、裂石流云、喉清韵雅。具体解释如下:

一、抑扬顿挫

释义:指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出处:西晋·陆机《遂志赋·序》:“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岂亦穷达异事,而声为情变乎。”

译文:崔蔡冲虚温厚聪敏,是高雅的人之类的。那么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的,就是心怀怨恨的人了?难道不是因为穷困通达不同的情况,而导致声音随情况而改变的吗?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二、锣鼓喧天

释义: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出处: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得锣鼓喧天。

译文:早上来到北邙前面,突然听到作战时敲锣击鼓的声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三、铿锵有力

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四、裂石流云

解释: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之声、裂石流云之响。”

译文:“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的声音、裂石流说的声音。”

五、喉清韵雅

拼音:hóuqīngyùnyǎ

解释:歌喉清脆响亮,韵味优美幽致。形容歌唱水平很高。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韵雅,甚令人心动神移。”

译文:“便命人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令他佩带凤吹箫,文花唱曲,喉韵雅清,很令人心动神移。”

3 有关戏曲的俗语,谚语

名师出高徒。 艺多不压身 。

要想唱好, 学会拐弯抹角。

唱得好, 全仗巧。

慢听味, 快听字, 音正腔圆真够劲儿。

词句准, 不掉板, 吐字清, 不连线。

山三四十分不开, 老乡保准不明白。

甩腔憋足劲儿, 给个知会儿闪个神儿。

边儿是边儿, 楞儿是楞儿, 拖泥带水唱

白扔。

慢唱似流水, 快唱像咬豆。

唱词连片儿, 甩腔到段儿。

板头好, 嘴像铡刀切草, 起落蹲摔, 样

样出巧。

快唱忌板板黑, 慢唱忌板板堆。

掰瓜露籽, 送音到耳。

快而不乱, 慢而不断; 唱快的, 心别慌;

唱慢的, 心别闲; 快如爆豆, 慢如滴油,

不紧不慢似水流。

词熟才能生巧。唱玩艺儿走味, 好比熊头 (皮球) 冒气。

该少唱, 唱一句不少; 该多唱, 唱百句

不多。

唢呐要当帮架, 不是跟演员打架。

拉弦的跟着演员走, 托腔保调是好手。

弦裹音, 听不真, 不要音包字, 不要句

句跟。

气出丹田, 字正腔圆。

心中有点儿, 张嘴有板儿。

四声字音唱不准, 发声吐字必含混。

吐字归音, 句句听真。

吐字不真, 如钝刀杀人。

字是骨头韵是肉, 板是师傅。

字要重, 腔要轻; 字要刚, 腔要柔。

紧唱字儿, 慢唱味儿, 不紧不慢要唱劲儿。

唱的好, 味难拿。

4 关于唢呐>的散文

唢呐,乡村的歌喉

作者:南国杜鹃

乡村常常被描绘成一幅静物画,或被列车的窗口剪裁,或被柏油马路上的中巴的车窗定格。

但乡村更像一幕没有尾声的鲜活话剧。春天,我们可以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它们穿透力很强,往往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就被夏收后的一场雷雨冲淡。它们是候鸟,是乡村的客人。还有那曙色中的鸡啼,深夜的犬吠,它们是乡村四个季节伴奏的鼓点,不能代表乡村的内涵。

如果用什么比喻做乡村的歌喉,只有唢呐最贴切。它们可以像油菜花一样热烈,可以像槐花一样忧伤,如此的跨度,足可以演绎乡村的沧桑。

它们总在等待着灵感,也许是某个早晨或者某个黄昏,婴儿的一声啼哭,也许是村头或是村尾,乡邻的一阵呜咽,也许是某个吉日或者节假天,新郎新娘酒盏交杯撞出的笑语,都可以让它们润喉。跟随一阵阵鼓点,它们就像田埂上的小草一样刺破晨色。我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就和整个村庄跌入唢呐渲染的氛围。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它们演绎成摇篮曲和母亲的叮呤和芦叶笛一起呢喃。呢喃成许多美丽的童话,装满我们破旧的裤袋、褂袋。我们开始学会向往,用小鸟初升的绒毛想象乡村外的世界。

当我们一天天的长大,那些高高低低的沟坎,那一道道门框,磕掉我们的门牙,也磕掉我们的灵魂。我们不再肤浅,我们学会深刻的流泪或啼哭。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看到唢呐的七孔灿烂成七颗星和父母的目光一起照耀我们归家的路。第二天早上醒来,灵魂在我们的眼眸上复苏,沾满了父母掌心的汗渍和乡村小路上的泥巴。

终于熬到收获的季节,桑椹和柿果把我们的脸膛照得很亮,把乡村照得很亮。打谷场上,麦子和稻谷按照节气码得很高,比它们更高的是唢呐发出的欢乐的音符。我们把它们用红头绳串起来,那是乡村的嫁妆,我们把它挂在新娘的颈上。

喜宴散尽,人生有时就像一场宴席。乘我们的笑意还没有完全冷却变咸,我们要送别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先辈们。他们最终成了乡村的游子,如一丝炊烟飘向远方。村口的榆树、槐树,你们在瞻望什么,是不是在偷窥我们昨夜的梦境。喜鹊衔起唢呐凋零的音符,去搭建相会的仙桥。

岁月如梭。时间在蚕食我们的心,城镇在蚕食乡村。唢呐的声音稀了,就像头顶上的星辰,乡村沙哑了。

看着墙上的静物画,我们开始怀念唢呐,怀念乡村的声音。

《爷爷奶奶和我们》。

1、只听说那天唢呐,吹得满街响呦,红蜡烛映着那红窗花,爷爷喝醉了,奶奶哭哑了,后来就有了爹,爹爹又娶了妈,再后来就有了,我们这群娃呀。

2、歌曲《爷爷奶奶和我们》发行发布于2022-11-24,有石顺义作词,戚建波作曲,潘长江、刘春梅经典老歌《爷爷奶奶和我们》勾起满满的回忆。

怀念亲人的歌曲有:

1心经-王菲 - 王菲

《心经》是由林敏骢作曲,玄奘法师作词,王菲演唱的歌曲。该曲收录于王菲2009年发行的专辑《Smile Angel》中。

2生命的河 - 姚贝娜

《生命的河》由赵季平谱曲,吕国秀填词。这首歌曲是词曲创作者为**《1942》量身打造的主题曲。姚贝娜在这首歌里也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果真如河,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会抵达怎样的奇妙彼岸。“

3离去之前叫醒我 - 谭维维

歌词内容描写憧憬简单的大草原生活,与爱人远离尘世的日子,曲风温暖而诗意,歌曲一开始就听到简单拨弦的吉他声,先把画面带到茫茫的大草原上,维维轻轻柔柔的声线不急不缓得跟着进场,牵引着情绪带进了温暖稻田世界。

间奏的部分更是使用大型的管弦乐演奏,每个音阶乐器层次分明,浓浓的表现草原上的飞鸟以及风吹的声音,可说一首世外桃源的歌曲代表作!

4爷爷 - 曹格

爷爷》整首歌都没有提到爷爷,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旧日时光的点滴片段入歌,呈现出温暖和怀念的基调。借由这样一首歌,曹格将心中的怀念缓缓的唱出,略带伤感,却呈现出温暖的色调。

5掉了-张惠妹

歌词描述出在失去的那瞬间,觉得什么都“掉了”,看见自己爱的人事物本该有的情绪反应都消失了,但总有一天,总能重拾起掉了的那些,把它化作美好的回忆,放在心里。

6清明雨上 - 许嵩

无论是从Vae发表于网路的《南山忆》还是《断桥残雪》,还是这首《清明雨上》,都可以窥见他对诗词古文娴熟的驾驭能力。这首复古歌曲的主题非常特别——悼亡。

创作中Vae还吸收了朋友的修改意见,反复斟酌,制作历程蔓延2个多月,08年此歌发表于网络后传唱度极高。

那一声声唢呐,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长长的送葬队伍,一点点挪移,满目皆是刺眼的白,孝衣、孝帽、孝条,在猎猎秋风中翻飞飘舞,把这种凄凉的景象飘逸的更为凄清。秋雨刚刚离去,麦田村庄到处都是湿润润的,风翻过一拃高的嫩绿的麦苗,一轮轮绿波翻涌滚动,空气是清冽的。膝盖跪在冰凉的柏油马路上,那种冰凉从骨缝里深入骨髓。女人是不允许进入坟地的,马路上白压压的一大片,我们跪在路上等待逝者入土为安。

唢呐声再次响起,呜呜咽咽,这一次是在下葬了,很快看到一锹一锹的土扬起来,男人们都站了起来,女人们也站起来,孝衣解开,孝条拆散,擦头布丢掉。就这么一捧土一把灰一个人一辈子终结了。我又一位亲人离我远去了,愿逝者安息!

回去的路上我耳畔响起的仍然是那一声声凄凄切切的唢呐声。

很小的时候村子里没有电视没有文艺活动。看埋人似乎成了最大的全民性的活动了,为了看埋人甚至连饭都不吃,还记得当时能跟随送葬的队伍走几条街一直赶到村口。一只条凳横放在十字街口,上面放两盒香烟,吹喇叭的那些“走事”的民间艺人就要在简单的二胡、唢呐、铜锣、喇叭、笙箫中开始咿咿呀呀的哼唱,我不知道他们唱的是何种曲目,只记得那些人唱到兴致来的时候就会眉飞色舞,甚至站在条凳上吹唱。曾经很是纳闷,几片薄铁几个竹管就能打造出那么动听的曲子,没有多少文化活动的时代啊,连丧葬也成为一场盛宴,那个年代的精神生活是多么苍白,然而这一切都是曾经了都随风飘散了!那时对于生死没有什么概念,就和看电视剧一样平常稀松。

等我读高中之后就对这种丧葬仪式失去了兴趣,现在想起来那是因为我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外面的世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流逝,我不得不参与到这些活动,我爱着的长辈或者爱着我的长辈已经永远的离开我了,一抔黄土就是他们的家了。

那一年,同学出差回来告诉我他发烧躺了几天,我的心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么大的人了,都不知道好好照顾自己?那一年,当得知我的朋友生病时,我的心是一种绞痛的感觉,我们朝夕相处,你怎么会生病呢?是的,这几年,尤其是人到中年,对于生老病死来说可以用“司空见惯”来修饰,然而总有一些不舍一些留恋,慢慢地才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吧,好好珍惜吧!

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任谁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曾经的困惑不解甚至于害怕恐惧现在变得那么地可以坦然接受了。所有的所有都变得轻轻的淡淡的,如烟云一般消散了。

但是不是所有的往事可以随风飘散的',有些东西总是萦绕在心头眼前,远远不是挥挥手可以别离摆摆衣袖可以洒脱那么简单,那一份情感的煎熬不是谁都可以读懂的!

收到彩文老师寄过来的书籍,翻开薄薄的纸页,一股墨香扑面而来,那些熟悉的语言再一次呈现在面前。曾经的迷茫与任性是那么清晰地浮现了,我会把一些嘱托和交流牢牢记在心间,我知道我一路前行,有多少人在默默关注,我的文字不出现你的名字,不是我忘记了,而是我印象太深刻了,牢牢印在我的脑海中无法抹去。有一个人可以影响或者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状貌,那种人只能被称作“导师”,所以在我最无知最凄迷时我会找到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倾诉,“真可惜,太不幸!”是如此懂得!深夜发来的信息是无需回复的,但是暗夜之中给人的温暖却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写下些缥缈的文字,只有自己心中最清楚,所有的酸涩和痛苦都会过去的,一些难以排遣的不好的情绪也是如此。最为艰难的时刻是连唾液也是苦涩的,那种日子的苦楚是需要静修的。我问佛:人为什么会有烦恼?佛说:世间无事,烦恼来自逞强。所求太多,心就无处安放,学会放下,心就向上。放下,就是最好的选择。

不是所有文字是积极向上的,情绪也有低迷的时刻。在迷茫中宛如在暗黑的大海上行进一般,脱离陆地总有不踏实的感觉,风浪之中的颠簸和飘荡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这一次,我双手合十,静默。深深思念在内心深处,心有千千结,情有丝丝缕,那些思绪我怎么可以理得清呢?惟愿一些情绪也可以随风逝去,往事终究会如烟如风消散。

那些往事终究都会成为往事的,耳畔是那一声声的呜咽,唢呐声声,呜呜咽咽。

《唢呐声》                                                              嘟 嗒、  嘀嗒、嘀嗒、嗒嘀嗒!                          唢呐吹响的声音有分喜与悲,只因吹手发出声。唢呐声有时听起来似哭似喜乐,声声都在吹手的手指间。多少次是唢呐声把我吹醒,又是大号声中西乐合奏声,那旋律即喜即悲。就想这杂音又清又燥,谁家又是哭声乐声。城里的事就是人间的事,地球上的人又有人在做减法,或他家的今天在做减法,那家人在做加法。生命的存在在轮回,周而复始。应唢呐声,让我想起昨天去乡下所见所闻。路上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每见过的集镇都是房多人少冷冷清清,难道是乡村炎热的见不到人?时令酷暑可以理解,难道春天我们走过的乡镇没见到几个人,也是有其他原因?                                悲情的唢呐声与哀乐把人吹进土里,把他们的子孙催促泪流满面。因衰乐声能听得出亡人的一生就此封顶。生与死谈何意义,其实就是一条命?从唢呐的乐声,只能分出逝者是龙是凤,分不出逝者容荣辱与功德。乐队的德艺高超给予听者所见所闻,应那唢呐响起,唢呐在吹,它的声音如此凄凉,声入云霄,杀入人心;那唢呐声把作家的心情都进了棺材里。                                                            想起那年。我妈西归,全家哭声泪眼没有一声唢呐,我姨说安静的让她安息。应咱家贫穷请不起唢呐队,今天有觉得对不起先母。按当地的民俗请乐队是可有可无,咱姐几个都说要请乐队由她们来负责。一切从简,此举被我否定了。老人走了,我是不愿意有任何乐声,心存孝心只能是内心哭声送归她灵魂安息入土为安。安葬在青山里,老地方的土在深山,凉风蓝天细雨陪伴她安息。故土,云山深处是父母安祥的村落。                                                        这些年住在繁华的小区,隔三差五就时时能听到如此唢呐声,唢呐声让我回忆活在的父母,让我情绪反复,联想到人存在的意义。那声音偏都选择在早晨的时空,扰乱了无数人的情绪。                                                                        我最不喜欢听到哀乐声,那唢呐声就像哭泣声,那声音催人泪下。送走了多少人,送去了多少人的父母,它一响送走了人的一生。          蓦然的心事却寂寞,听唢呐声像哭又像娃声,听那故者长长的路己慢慢走完。唢呐声本在喜悦里,又在痛苦的响起。吹出冰凉的声音,让人流泪。这声音特别欺负老年人,也是安抚晚年人的岁月,走后有一曲晚曲在天上回旋。听者,心情愉悦时听那曲还是一种享受,心情烦燥时听到就是像鬼叫声,如催命鬼在盘旋,听的可怕,见时更可怕。人生很短,命到中年就是却被落叶带去的秋天。你的名字是命运匆匆带去。逝水流年,百年花花世界,依然如云烟,锦瑟年华一别就成两个世界。          “有钱有米多兄弟,富在青山远有亲,人来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瓦上霜。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又或是: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评话先生序白)

小暑,儿时的夜晚村上的老人都会请当地的“评话先生”讲书。手搭木尺,手摇纸扇,敲打响器,铜钹铿铿作响,用福州方言唱响夜色的宁静。                                                           

 夜色渐浓,月光如水中,听着将醉未醉的“评话先生”的唱腔,总是唱罢那一首开场白:“饮酒不醉最为高,贪色不乱乃英豪。无义之财君莫贪,忍气饶人祸自消。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阳间阴间一层纸,人老到头万事休。”               

话说我国古代,人们十分相信鬼神的存在,有着诸多的传说,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地府转世轮回,这是古人根深蒂固的思想,现如今许多习俗都还和这种思想有关。虽然我们都知道鬼魂和转世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并不真实存在。不过传说当中对人死后的场景有着很详细的描述,评话先生一起带你来看一下传说当中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吧。

人死之后往何方,何方属你安乐方;人间世事你未完,舍心放下去他方?

根据道教文化理论,人死后会去阴间。在人生命死亡之后,会有阴间的捕快,也就是黑无常和白无常前去勾出人的魂魄带进鬼门关,再由阴间的两大使者,也就是牛头马面,把亡灵带到阴曹地府接受阴间大法官十殿阎罗们的审判,最后再决定亡灵是可以进哪一道继续轮回,或是上天去享福,或是再次投胎为人或者某种动物,或是被打入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去受苦。

无人知晓人死后会往何方,所以就有了阴曹地府的诞生,其中第一关叫做鬼门关,过了之后便要踏上一条黄泉的必经之路。途见路的两边盛开着一种极其艳丽的花,这种花只见花开不见绿叶,人们称它为彼岸花。路漫漫,路遥遥。这条路要走很久很久,到了路的尽头便是一条叫忘川河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叫奈何桥的石桥,桥的对岸有一个叫望乡台的土台,望乡台边有座孟婆亭的小亭子,有个叫孟婆的女人在那里守候并递给每个经过的路人一碗孟婆汤,喝下孟婆汤让人忘了一切。忘川河畔还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它记载了每个人的前世今生与来世。过了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然后进入阴曹地府。

“山是世界人似客,花花世界咔遛人。"

在传说当中人死亡后,先由阴间捕快黑白无常带走三魂六魄,交由牛头马面带至鬼门关----是也就鬼国的必经关卡。鬼门关前有十六大鬼,传说阎罗王专门挑选了一批恶鬼来此镇山把关,他们对劣迹斑斑、恶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盘查得格外苛刻、严格,让死者不能蒙混过关。生前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来到这里都必须接受严格检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府文书《路引》,这是人死后到鬼府报到的依据。

《路引》长3尺,宽2尺,是用**的软纸印制的,上书“为丰都天予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地府转世升天”。同时,路引上面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个印章。凡是人死后入殓或火化时烧掉它,就会随灵魂来到地府。

过了鬼门关,就是一条长长的黄泉路。人的魂魄到阴间报到要走很长一段路,过很多的关,因此,黄泉路可以是对这些关和路程的总称,也可以单指这条名叫黄泉路的路。

在黄泉路上有火红的彼岸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

人的阳寿到了就会死亡,这是正常的死亡,正常死亡的人首先要过鬼门关,过了这一关人的魂魄就变成了鬼,另外,黄泉路上还有很多孤魂野鬼,他们是那些阳寿未尽而非正常死亡的,他们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阴间,只能在黄泉路上游荡,等待阳寿到了后才能到阴间报到,听候阎罗王的发落。

一路风尘面见三生石,奈何桥上无奈何。

奈何桥边有块青石叫“三生石”,石身上的字鲜红如血,最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早登彼岸”。

传说它记载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和来世,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轮回,缘起缘灭,都深深地刻在了“三生石"上。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芸芸众生的苦与乐、悲与欢、笑与泪,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一路奔波在人间,告别又逄望乡台。人存善良正直青云之上,品行不正祸及子孙。

望乡台,也就是孟婆和石头所在的土高台,是在桥以前的,而不是在桥之后。望乡台又称“思乡岭”,在这里,可登台眺望阳世家中情况,于是这里成了鬼魂遥望阳间的窗口和活人与死人联络感情的圣地。

传说人死后,“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鬼魂去地府报到前,对阳世亲人十分挂念,尽管鬼卒严催怒斥,还是强登望乡台,最后遥望家乡,大哭一声,才死心塌地前往“阴曹地府”。正是“望乡台上鬼仓皇,望眼睁睁泪两行。妻儿老小偎柩侧,亲朋济济聚灵堂。”

望乡台被传说这亡魂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又传说阴间望乡台建造甚奇,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站在上面,五大洲、四大洋都可以望见。                                      风风雨雨过阴曹,阴曹未必胜凡间;人说人间处处好,人间只是伴修行。

忘川河又名“三途河”,横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河水呈血**,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虫蛇 满布,腥风扑面。

当然,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或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他,他看不得你;千年之中,你看得他一遍又一遍的走过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虽盼他不喝孟婆汤,却怕他受不得忘川河中的千年煎熬之苦;千年之后,若你心念不减,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寻找前生最爱的人。

你在人间莫作恶,作恶提前进阴间。赐你一碗忘情水,阴间馈送三千鞭。

孟婆汤又称忘情水或忘忧散,一喝便忘前世今生。孟婆一般在奈何桥头发放孟婆汤,而不是桥上给人发汤的。每个人都要走过奈何桥,孟婆都要问是否喝碗孟婆汤,要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

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浮沉得失,都随这碗孟婆汤遗忘得干干净净。今生牵挂之人,痛恨之人,来生都形同陌路,相见不识。阳间的每个人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一只碗,碗里的孟婆汤,其实就是活着的人一生所流的泪,因为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会落泪:或喜,或悲,或痛,或恨,或愁,或爱孟婆将他们一滴一滴的泪收集起来,煎熬成汤,在他们离开人间,走上奈何桥头的时候,让他们喝下去,忘却活着时的爱恨情愁,干干净净,重新进入六道,或为仙,或为人,或为畜。

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喝下孟婆汤。因为这一生,总会有爱过的人不想忘却。孟婆会告诉他:你为她一生所流的泪都熬成了这碗汤,喝下它,就是喝下了你对她的爱。来的人眼中最后的一抹记忆便是他今生挚爱的人,喝下汤,眼里的人影慢慢淡去,眸子如初生婴儿般清彻。

关于此桥,存在两种流行的说法,一种叫做奈河桥,另一种叫做奈何桥。“过奈河桥头,一去不回头”。桥分三层,上层红,中层玄黄,最下层乃黑色,愈下层愈窄愈加凶险无比,生时行善事的走上层,善恶兼半的人走中层,行恶的人就走下层。

河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那些溺水而死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走下层的人就会被鬼魂拦住,拖入污浊的波涛之中,为铜蛇铁狗咬噬,受尽折磨不得解脱。

过完奈何桥便可通往六个去处,即是进入六道轮回:天人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也叫旁生道)、恶鬼道,地狱道。其中,天人、阿修罗、人道属于上三道,而畜生、恶鬼、地狱则属于下三道。至于去哪个道,是根据亡灵生前所做善恶的业绩来分门别类。善业多的往往会被分配到上三道,恶业多的往往被分配到下三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死后去阴间的过程并不通用于所有人,因佛教中修行之人如果功德圆满的,命终后会跳过阴间这一过程,直接受佛接引去西方极乐世界;而作恶多端的大恶之人也会跳过阴间这一过程,因业力牵引往往会直接被打入地狱。

当然,轮回转世一说,只是古代的传说故事。                “评话先生”又说又唱,又哭又笑,手舞足蹈装神弄鬼,他的舞台技艺叫人直竖毛孔,大声的鬼叫鬼叫,令人屁股如长出尾巴。早知这故事不该听,没听又是错过一次听鬼的故事。     

 当年,儿时伙伴们爱听说鬼,鬼是什么?听说能抓鬼的道士也怕鬼,因技艺不够高明,心存不正同样心惊胆颤,抓鬼不牢反成欺若是作伪祸及子孙,也害怕鬼来找他复仇。  老人说“日当讲鬼鬼就到,眠幕讲鬼鬼床头"。老人又说,小孩不用怕,人正心正。 中国有句古语“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 人与鬼之说,人,而人能称之为人的底线就是去克制那些伤害他人的欲望。据说鬼,污魂野鬼乱世间。自唐以来就有钟馗文进士抓鬼的故事流传至今。鲁迅:“勇者之怒挥刀向强,切者之怒挥向更弱者。”                                                                  我听见很老、很老的人们说:“一切都改变了,我们年轻时伙伴一个一个的相继离开世间。"他们的心情很碎弱,他们的手像动物的爪一样粗糙,膝盖宛如河边的老树根,弯曲又丑陋。听他那低糜的声音说“所有的美好都要逝去,就像那流水一般。″                作者:黄鑫   

唢呐为什么是乐器流氓?

唢呐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吹管乐器,也是一种在平时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乐器,过去多用于民间举办的歌舞会,其音色响亮且十分独特,非常受大众的欢迎。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唢呐凭借着其本身的特色,也逐渐走向了更大的舞台,然而这个非常有特色的乐器,却有着“乐器流氓”的称号。当然,这里的“流氓”并不包含贬义的意思,那么,唢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号呢?从这个乐器的根本上分析,原因大概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01,音量大

首先,唢呐的音量非常大,一旦吹起来,其他的乐器顿时就黯然失色了。唢呐的高音量足以盖过其他正在演奏的所有乐器,而唢呐的穿透性非常强,即使距离相隔非常远,也依然能够清楚地听到唢呐的声音。所以一般也没有见过唢呐和其他乐器同时演奏,否则观众就只能听见唢呐的声音了。仅仅一个唢呐就可以和一整个乐队抗衡,这也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印象中的唢呐,常常用于婚、丧、嫁、娶这一类的重大事件,所以唢呐还有着渲染整体气氛、表达当事人情感的效果。

02,音色突出

其次,唢呐的音色是十分突出的,而且还很有特色。唢呐声一出,不用细想就知道是什么,可以很容易被分辨出来。所以唢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独奏,为了不影响其他乐器的演奏,也为了突出自身的纯粹音色。唢呐永远也不会作为其他乐器的配角,因为它的音色就直接决定了它只能是主角,就算是当了配角,也会盖过主角的光芒。所以说,唢呐在“反客为主”上也是非常轻易的。

03,吸引人的注意力

最后,唢呐凭借着自身音量大、音色突出的天生优势,在所有乐器中都是非常亮眼的存在。在一个演奏会中,无论之前的表演多么吸引人,多么扣人心弦,只要唢呐的演奏开始了,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就算结束了,也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唢呐声引人注意的能力,是其他乐器所不能与之相比的,而且还具有很独特的记忆点,让人想忘记都不容易。唢呐永远都是乐器中最独特、最响亮、最吸引人的存在。

唢呐的特色独一无二,在所有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乐器流氓”。唢呐虽然和其他乐器不能同时演奏,偶尔还会影响其他乐器,但是,唢呐可以演奏出时而荡气回肠,时而磅礴大气的曲调,再加上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的音乐风格,还可以向观众们传达出大喜大悲的情绪,这让人对它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