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中伯牙为什么会把琴摔坏?

老人 0 79

伯牙鼓琴中伯牙为什么会把琴摔坏?,第1张

伯牙鼓琴中伯牙为什么会把琴摔坏?
导读:《伯牙鼓琴》全文翻译如下: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

《伯牙鼓琴》全文翻译如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原文: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 〔先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词句注释: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少选:一会儿,不久。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赏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伯牙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锺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

创作背景:

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表达主题:

《伯牙鼓琴》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鼓琴遗址:

伯牙鼓琴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另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有建筑大多为1949年后重修。新建的古琴台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进大门,主体建筑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琴台"二字传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手迹,碑廊及屋额尚有"印心石屋"、"琴台题诗"、"高山流水"等题字,皆为名家手笔。墙上还镶嵌有连续浮雕"伯牙摔琴谢知音",形象生动,颇亦可观。整个建筑群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出自:《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扩展资料: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关解释:

于丹把"伯牙"说成"俞伯牙"确实有误?记者就此采访了有武汉"活历史"之称的皮明庥老人,他曾对知音文化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撰写了一系列相关文章。 

皮老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于丹的确犯错了。皮老称,早在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等五部书里都记载了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

司马迁、李白、杜甫、毛泽东等历史名人也都在作品中提到了伯牙与子期结为知音的一段佳话。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都表明,伯牙姓伯,名牙。

皮老还指出,"伯"在上古时期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誓不食周粟的伯夷,尽人皆知的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伯乐,都姓"伯"。将"伯牙"称为"俞伯牙"的错误其实并非始于于丹。

皮老说,明朝末年冯梦龙在《三言二拍》中也写到了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故事,但不知何故,他将伯牙的名字演绎成为了"俞伯牙"。因为《三言二拍》流传甚广。

很多普通百姓从此也就把伯牙称为"俞伯牙"了。皮老似乎对于丹的错误并不感到意外:"她可能跟大多数普通读者一样,受到冯梦龙的误导,以讹传讹了。于丹并不是搞历史研究的。

犯了这样的错误也不足为奇。我们的学术研究往往曲高和寡,其实如果老百姓都习惯了称为俞伯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于丹虽然在传播知音文化的过程中犯了点小错误,但也无伤大雅吧。"

-伯牙绝弦

因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俞伯牙弹琴再好听,没有了这欣赏之人又有何用。所以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了琴的意思为他此生再不弹琴。因为在俞伯牙看来,自己弹琴来传达的感情却无人理解,那他还不如不弹。

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一直流传到如今,随之而流传的还有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后人都渴望能够拥有像钟子期俞伯牙这样的友情,不用说话,只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就明白了你的意图。

传闻俞伯牙奏琴极妙,可他却一直苦于没有知己能够读懂自己的琴声。在伯牙看来,旁人只知他俞伯牙的琴声悠扬,但那琴声中的言语却无人能懂。旁人只知夸赞他俞伯牙琴技了得,但那琴中蕴含的感情却无人知晓。因此伯牙虽受人敬仰但是他却不曾感受到过快乐二字,终日就只是无聊地弹着琴,碌碌度日。

直至一日,钟子期偶然间听到了俞伯牙的琴声,只一下便听出了伯牙赋予琴声中的感情,听出了他的欢乐与愁苦,两人相见恨晚。毕竟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两人都认为寻得了终生知己,终日在一起共同交流琴技,俞伯牙弹琴那么钟子期就和,两人在一起好不快活。

可上天总是见不得人好过,忽然钟子期得了病,不久就离了世,俞伯牙受不了这打击,一怒之下就摔坏了心爱的琴。因为在他看来,就算自己弹奏出的音乐再动听也没有什么用了,毕竟世间除了钟子期根本没人听得懂自己琴声中的意义,自己再弹这琴没了趣味,他也就不想再弹下去了。

俞伯牙摔的是:瑶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赏析: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故事讲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作品通俗易懂,在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话本的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