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送灶王爷

老人 0 79

如何送灶王爷,第1张

如何送灶王爷
导读: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

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

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关于祭灶礼仪 祭灶的礼仪各地可能不同,大体上来说是如此规矩: 祭灶时间:多数地区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数地区为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 

祭灶地点:厨房炉灶边 祭灶供品:三牲(鸡、猪、鱼肉)、饴糖(麦芽糖)、清茶、水果、金纸等 祭灶以麦芽糖塞住灶神之口,使其不讲人间罪恶,祭祀之人口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焚香祀送,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画像从灶上揭下,连同金纸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 祭灶的礼仪,在我看来是整个灶神传说及祭祀风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它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神怪观念。

怎么送走灶王爷

怎么送走灶王爷,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在小年这天,民间会有很多的风俗,比如扫尘、祭灶。但是在北方祭灶是为“节省开支”,可以随便把灶王爷给拜了。那2022怎么送走灶王爷?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怎么送走灶王爷 篇1

如何送灶神:

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各地民间辞灶习俗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是燃香、供果菜、酒食,还有纸钱或元宝等,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与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一起,拿到院外烧了,同时燃放鞭炮,忌讳的人会烧个纸糊的马给灶王爷,用马当其坐骑,期望其快去快回,报喜不报恶。烧时还要默念“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送走神明后,别忘记除夕夜还要接灶神回来,而接灶神,打开门,贴上新的神像便可了。

送接灶神仪式是我国传统的风俗文化,这些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值得我们推崇和发扬。

怎么送走灶王爷 篇2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宁波送灶神习俗如下:

1吃“祭灶果”

老宁波祭灶有一种特殊的供品,叫“祭灶果”。此物老少咸宜,人缘广泛,宁波老话有:“十二月廿三祭灶君,五色灶果摆当中”、“祭灶果,吃了乖乖过”,“乖乖过,明朝拔侬吃祭灶果”。

2祭灶仪式

甬上旧俗,送灶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三午夜前举行,由家中男主人主祭,宁波乡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实际上往往是男性先祭,女性后拜,男女共同参与。送灶仪式过后,小孩子们就开始分食灶饼、灶糖、麻球了。

祭灶神的贡品不需鸡鸭鱼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让灶神尝点儿甜头,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

古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3糊灶马

宁波老话讲“过年掸尘贴纸马,送灶祭祖拜天地”。天路遥远,灶王爷上天去做年终汇报的坐骑叫“灶马”,由家里手巧的人来完成,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看大人扎灶马。

4送灶团、接灶丸

以竹篾扎成纸桥、纸马在门前焚烧,谓之“送灶”。为能粘住灶神之口,不言一家过失,明州城乡各家于廿三夜以糯米、豆沙馅做成金团,俗称“送灶团”,或“糖年糕”等粘牙甜食,供祀灶神,或以糖粘灶门。宁波古风,用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亦有以糯米粉捏成酒缸、鸡窠等形,以祀灶神。

5《祭灶歌》歌谣

宁波民间流行的《祭灶歌》歌谣:“又到腊月二十三,老灶爷爷要上天。剪好草,拌香料,壮马喂得咴咴叫。走大道,过小桥,一路顺风平安到。别忘人间糖瓜甜,玉皇面前添好言。多说好,不说坏,五谷杂粮多多带,大胖小子抱个来,家家敬仰人人爱。祭灶果,供小菜,除夕夜晚迎您来。多施恩,别作怪,老少早晚把您拜。”

怎么送走灶王爷 篇3

灶王爷的生日

根据道教典籍《玉匣记》记载,灶王爷的生日是八月初三。一些地区尤其是北方都在这天举行祭祀,还要奉诵一部俗称《灶王经》的经典。民间俗云“家有灶王经,水火不能浸”。此风明清最盛,清顾禄《清嘉录》中说“(八)月初三日,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君殿。进香者络绎终日”。可见人们对这一节日的重视。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的日子。听老人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他的汇报,决定这一家新一年的吉凶祸福。所以要好好送送他老人家。好让他老人家高高兴兴给说好话。

灶王爷的来历传说

关于灶王爷由来的传说,现代民间流传的依然非常丰富多彩。东部,从苏北、山东半岛到华北、东北各地,西部,以四川盆地为中心,流传着一个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我们有理由把这一传说看作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形式——“张郎形”。大意说:有一个张郎,不好好种地,出门去做生意,一去之后音信杳然。家里的生活重担,落到了他的妻子丁香身上。丁香拼命地干活养家,并殡葬了先后去世的公婆。有一天,成了富翁的张郎回家来,休了丁香,娶了海棠。老牛(或老马)拉着车,毫无目的地把丁香拉到山中一间茅屋前,停下脚步不再向前走了。这地方就是丁香的归宿。这家里老婆婆和靠砍柴为生的`青年相依为命,收留了她,她与青年成婚。后来他们成了富家。过了多年,突然有一个讨饭的来到门下讨吃,丁香发现他就是抛弃了自己的前夫张郎。张郎从前妻递给他的面条里吃出了他们结婚时的簪子和荷叶首饰,知道这个女人便是被他休掉的妻子,于是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火塘里去给憋死了。张郎死后,大庙不留,小庙不收,魂魄到处游荡。玉皇大帝下界视察,恰遇张郎,由于他们同姓,便封了他个灶王官的名号。人们看不起他,每到腊月二十三,煮一锅烂面条给他上供,羞辱他,却又害怕他在玉皇面前搬弄是非,也不敢怠慢他。大致围绕着这一型式,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人物也有血有肉。

另一种流传颇广的传说大致可定名为“打灶王型”。在形式上,这一类型的传说取意于民间过年时老百姓在灶头所贴的灶王神画像的意象。大意是:皇上派到民间的州官是个好吃之徒,令老百姓不堪重负。有一个叫张大巴掌的乡民,主动请州官来家吃宴席。张大巴掌一巴掌把州官打成肉饼,贴在了墙上。据说,由于这个州官生前是皇上的厨子,所以皇上就封他为“灶王”。

第三类较为著名的传说,是讲述灶王职责的,因此我把它叫做“送灶型”。大意说:灶王原本是天庭里的一名役员,被玉皇大帝派到凡间来监视老百姓的。他的行动很是诡秘,总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溜进家里,所以人们对他提心吊胆。他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回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年三十晚上回到人间。他的毛病是爱白人是非,所以人们在他临行前,总是用糖瓜粘住他的嘴巴,以妨他旧病复发,说人间的坏话,给人们带来厄运。围绕着这个基本的情节,还派生出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枝叶纵横,色彩斑斓。灶王爷的传说这个充分世俗化了的神只传说,反映了中国普通老百姓世界观中存在的矛盾:既有对这位与他们生活关系至为密切的灶神的不敬甚至奚落,却又毕竟无法从束缚自己的神灵观念的幻影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剔除灶王传说中的迷信成分,灶与灶神作为中国人观念中家庭的象征,在文化学上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小年的习俗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大扫除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吃糖瓜、麻糖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贴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4102旧俗1653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渊源演变

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有些地区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送灶要摆供品,燃香烛,放鞭炮,焚“送灶书”,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有的仪式较为简单,只用小碟盛些糖果和年糕,给灶神“饯行”。据说,年糕性粘,可封住灶神嘴巴,上天不乱禀报;糖是甜的,能让他说尽好话。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汉族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辞灶,又称送灶王爷,这一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去,这一天通常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是祭灶,一是过小年。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灶逐渐变得少为人知了。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的功过,玉帝再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新一年中该家庭的吉凶祸福,因此这一天对全家意义重大。所谓辞灶者,聊备薄礼送灶王爷起程,贿赂灶君之意也,因为据说灶君是喜欢说坏话的。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送灶日漫笔》:“听见远远近近的爆竹声,就知道灶君先生们都在陆续上天,向玉皇大帝讲他的东家的坏话去了。”所以民间为了防止灶君说坏话,就想出了种种对付他的法子,最盛行的做法是拿糖把他的嘴粘上,“让他满嘴是糖,在玉皇大帝面前含含胡胡地说了一通,又下来了,”于是,灶君数千年年能做的事只有一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那么,灶王爷又是谁呢?据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是负责监管每家灶火的居家之神。但是这种说法未免太笼统——起码顺义人民是不答应的。“灶王爷本姓张,家住顺义张各庄”。

如果你问顺义人灶王爷是谁,这句顺口溜会从他们口中脱口出,顺义人还会绘声绘色的讲起灶王爷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有有座庙,庙里往着——两个兄弟,都姓张。哥哥是个泥水匠,弟弟是个画匠。

泥水匠盘得一手好锅台,好烧又省柴,家家户户开灶补灶都请他去,渐渐有了 “张灶王”之名;画匠画得一手好画儿,画龙龙能游,画鸟鸟欲飞。

后来张灶王死了,弟弟成了一家之主,却发现媳妇和儿子们不睦。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三,老画匠在纸上画上哥哥和早死的嫂子,顶上盘着两条龙,底下飘着十二童子。画好后悄悄将画挂在厨房里。早上她媳妇看见了来问他,他就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哥大嫂成了仙,玉帝封他灶王神,如果发现哪家男的不按农头耕田,女的抛撒米面吆公骂婆,就会禀给玉帝,让玉帝查办。”

儿子和媳妇们听说后,就在画前的桌上放上糖,跪在那里求饶:“亲不亲,一家人,不要怪罪我们,请你多多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人们听说后,纷纷都找上门来要灶王神的画像,老画匠这一天忙得接应不暇。从此,每逢腊月二十三这天,大家都来张画匠这里求画,回家后上蜡燃香,供上灶糖,虔诚祷告,年复一年,辞灶的风俗就这样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