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多大学生为何宁愿送外卖?也不来做老师?

老师 0 74

中国那么多大学生为何宁愿送外卖?也不来做老师?,第1张

中国那么多大学生为何宁愿送外卖?也不来做老师
导读:其实很多人不愿意当老师,最大的原因就是嫌老师的工资比较的低,虽然老师是一个有编制的职业,但是老师的工资确实是比较低,像我们这边的话,老师他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只有2500多块钱,对于一个男性来说这点工资是很难以养家的,所以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选

其实很多人不愿意当老师,最大的原因就是嫌老师的工资比较的低,虽然老师是一个有编制的职业,但是老师的工资确实是比较低,像我们这边的话,老师他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只有2500多块钱,对于一个男性来说这点工资是很难以养家的,所以大部分的大学生都会选择送外卖也不会选择去当老师。

其实我认识的很多人都非常讨厌老师这个职业,也可能是从小的阴影,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干其他的职业,也不会选择当老师,而且我其实也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我从小就比较讨厌老师这个职业,因为从小老师对我们的管教很深,所以就导致了我们从小就对老师这个职业没有什么太好的感觉,因此我当时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第1个排除的专业就是师范专业,因为我确实是实在不想当老师,而且当时我们学校很多人都在考教室资格证,但是我依然觉得选择了不卡,因为我肯定从是什么行业,也不会选择从事老师这个行业,所以我就没有考这个证书。

其实我不想当老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从小就比较厌烦老师,因为老师对我的关照太多了,虽然老师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从我内心上我就有点厌恶这个职业,因此我是肯定不会从事这个行业的,可能很多的同学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就会有很多的人,即使是选择别的职业也不会选择当老师,其实老师是一个有编制的职业。

楼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去跑外卖,也不愿意当老师,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无非就是那么几点一是选老师的工资太低太低了,二是从内心就比较讨厌老师这个职业,所以就不会选择去当老师。

雷海为 38岁,2018年4月雷海为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同年7月,受邀担任成都田花开学校全职教研教师。李冬 摄

时隔近一年半,雷海为还能清晰记得自己夺得《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的场景。

在那之前,他的标签是“外卖小哥”,风雨来雨里去,骑着电动车穿梭于杭州城大街小巷,只为谋生。

那段时间,雷海为总共接到20多家工作邀约。喊价最高的是北京一家文化旅游公司:要他担任公司形象代言人,合同为期一年,年薪则是百万。

事后看来,雷海为认为这是自己人生转折点——互联网时代的一次电视节目,把他38岁的人生切割得泾渭分明,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就像是做了一场梦。”雷海为感叹道。

从送餐员到“雷老师”

那家文化旅游公司开出的百万年薪,让雷海为既惊讶又心动。毕竟这和他送外卖时的收入相比,不啻霄壤之别。

“年薪多是多。但一年之后,我该怎么办?还能做些什么呢?”漫漫长夜,雷海为躺在杭州宿舍的床上扪心自问。

思前想后将近一个月,他决定放弃。

工作邀约太多了,这是雷海为人生中第一次经历。对于大多数邀请,他的回复是:“等过了这段时间,我再好好考虑下吧。”

父母等长辈原本希望他回老家,找一个体制内工作,一家人就此团聚,过上安稳生活。但雷海为打从心眼里喜欢诗词,在过往困顿漂泊的打工生活里,是诗词与他相伴左右。

此时,成都一家教育培训学校的负责人来找他。在电话里对雷海为说:“我们三顾茅庐请不到你,三十顾茅庐,也要把你请过来。”

这家教育培训学校,想请雷海为去当教研老师,编订古典诗词教材。待遇自然不能和文化旅游公司的“百万年薪”相比,但因为工作内容与兴趣相契合,雷海为最终答应了。

3月末的成都,阴云密布,细雨缠绵。38岁的雷海为穿浅灰色新式中山装,脚踏一双黑色皮鞋,坐在自己约10平米的办公室里。办公桌摆放一叠语文教材;屋内一面墙壁前,立着一个四层书架,四大名著、诸子典籍、《聊斋志异》和《唐诗宋词元曲》等书排列在书架上。

这所教育培训学校教研部的工作区域,位于四川省物资大厦6楼。楼道上,每一个和他碰面的工作人员,都轻轻叫了声“雷老师”。

雷海为嘴角向上微弯,冲他们颔首示意。

在这里,“雷老师”每日工作是,编写古诗词教材和讲稿,或者录制教学视频。有时候,他也给孩子、家长开设讲座,谈论自己学习诗词的心得。

他现在更多地和孩子打交道。参与编纂的两本古诗词教材,是利用对话、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诗词的韵律和画面感;2018年9月,他曾带一群小学生去望江楼公园,在望江楼上教他们对联,传授人文典故。行走在竹林幽径上,他还给学生们讲解和竹子有关的诗词知识。

“半年多了,我已经习惯现在的工作。”雷海为说。与以往几乎不和顾客交流不同,现在他经常与孩子接触,“他们活泼有朝气,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不少。”

工位上的台式电脑桌面,存放着几份需要雷海为编订、审核的教学文档。他打开其中一份,那是宋代词人晏殊写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词的底下,是词牌名释义和词内容讲解,九行楷体字,都是雷海为敲击键盘输入进去的。

编订教材还涉及古典文化知识。为此,雷海为趁着闲暇时间,阅读普及版本的《中庸》和《大学》。他的案头最近摆放一本《古文观止》,时不时会拿起翻阅几页——换了新工作亟需“充电”,这是他面临的工作压力。

“雷老师很随和。话虽不多,但讨论问题时总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同事谢强(化名)这样评价他,“他的诗词储备量大得惊人。”谢强介绍,教材中看图猜诗的教学形式,正是雷海为想出来的,这得益于他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时的比赛灵感。

在成都,外卖小哥变成了“雷老师”。

“我不是很喜欢送外卖。”雷海为说,那只是他谋生的权宜之计。

在送外卖前,雷海为还干过很多份工作。2001年中专毕业后,他离开老家湖南洞口县,跑去深圳一家工厂做了半年电工;2002年,雷海为北上,到上海磁悬浮列车工地做起小工;此后,他又曾在洗车场当洗车工,在餐厅做服务员,还做过推销员和礼品销售。

2008年,他去往杭州。在这座第一印象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城市,一待就是10年。

“不算网红”

网络时代,普通人一夜成名已是司空见惯。因理发被收天价费用而获媒体报道的“发际线男孩”吴正强,微博粉丝数已超50万;流浪汉沈巍由于经常在地铁站、路灯下读书,被数千人围观,冠以“流浪大师”称号。

雷海为看过这些新闻,但不觉新奇。4月12日,电话里沉默半晌之后,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觉得自己不算网红。”

去年夺冠后,曾有经纪公司联系他,希望把他包装成网红。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湖南老乡也劝他,要凭借热度好好营销自己。但雷海为拒绝了,他认为自己不是娱乐艺人,也不愿为赚更多的钱而牺牲自由。

“我不喜欢站在风口浪尖,不喜欢成为焦点。”他说。比起当网红,他更愿意安安静静读书、背诗。

与诗词结缘始于幼年。那是小学一年级,雷海为才7岁,父亲雷长根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读过高中,当过代课老师。雷长根喜欢古诗词,他拿着毛笔,把诗句用工整的小楷誊写到纸片,贴在厨房墙上,逐字逐句读给儿子。小海为不懂诗中含义,但觉得好玩,也摇头晃脑跟着读。

雷长根记得,雷海为从小记忆力过人,“带他读个三四遍,就会读了。”

对诗词的迷恋则始于2004年。那时,雷海为在上海一家书店读到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此前他看电视剧时,曾听过这首诗,一股豪侠之气贯穿全身,令他难忘。读到全诗之后,他十分兴奋,便把《侠客行》背诵下来。

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自学诗词格律,研究诗的结构、音韵和平仄。对诗词兴趣渐浓以后,他开始大规模记诵诗词。

雷海为在白纸上写下自己背过的诗词题目,然后拍照,保存在手机里。做外卖员等餐时、闲暇时或送餐等红灯时,他便打开手机,或是掏出口袋里的《唐诗三百首》,反复记诵。来到成都后,这个习惯依然保留着,“一天不背就感觉少了点什么”。如今,诗词题目已经写到第1197首——他最近背下的一首,是李白的《戏赠杜甫》。

雷海为背诵古诗的部分“诗单”。受访者供图

雷海为背诗时,一般先读注解赏析,往往看一遍就可记住。但想要长久记忆,则需反复背诵。“重复再重复,如果要说有什么诀窍,那就是两个字:勤奋。”

他背诗目的很纯粹:羁旅漂泊18年,想在诗词中寻找依托之所,获得精神慰藉。至于借此改变人生轨迹?他“从没想过”。

但雷海为的命运,又的确因为诗词而陡然拐弯。

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后,雷海为被推到聚光灯下,媒体采访、活动邀约纷至沓来。原本用来接单、联系顾客的手机,一下子涌进来上千条消息。电话短信,微博私信,微信留言,全是未读。有朋友送来祝福,有媒体约他采访,有公司邀请加盟,还有诗词爱好者慕名而来,找他探讨炼字和格律。

雷海为预想不到,应接不暇。外卖是没法送了,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半月。久而久之,室友们偶尔也会抱怨:“又带记者来采访了!”

成名的消息很快传到家乡。2018年5月15日,雷海为回到家乡洞口县岩山镇菱角村,被聘请为“岩山镇乡村振兴文化大使”。

雷海为的父母如今居住在老家。老两口身体尚且健朗,无需他人照料。偶尔种些玉米、蔬菜,日子过得怡然自得。63岁的父亲雷长根说,儿子给自己挣足脸面。在菱角村,乡亲父老纷纷夸赞雷海为“有出息”。

登门拜访者也明显增多。回家探亲时,有诗词爱好者来雷海为家里,和他探讨诗词。但也有人并非真心喜欢诗词,而是“过来凑个热闹”。

去年7月,以他命名的“雷海为杯全国诗词大赛”,由岩山镇政府举办启动。网友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值得提倡,也有人说,这是在“过度消费”。

“世俗世界的老实人”

雷海为还能火多久?他不知道,也不在意。“渐渐淡出公众视线,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他似笑非笑地说。

从杭州来成都后,他的生活渐趋平淡。媒体采访、活动邀约比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之后的那段时间少了许多。工作尘埃落定以后,也较少遇到各式各样的邀约。

初来成都,雷海为想到的是唐人王建写的《寄蜀中薛涛校书》:“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这是一首称赞女诗人薛涛才情拔众的诗。

他去的第一个景点是杜甫草堂。在草堂深处悬想世事,脑中浮现的是杜甫那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如今他觉得可以谈论诗词的人更多了:结识了不少新朋友,与同事探讨如何编订教材时,往往也会论及诗词优劣。

“雷海为对诗词入了迷。”他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他。

如今,他租住在成都北三环附近的一个小区,周遭被绿树掩映起来。房子在14层,面积86平米,是套两室一厅的住房。客厅摆放两张酒红色沙发,靠着墙壁放置两张长方形桌子,还有几条椅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家具。

他生活作息规律。下班回到家,往往独坐在客厅,看会书、浏览新闻,每晚十一点之前准时入睡。闲暇之际,他会煮面条、下饺子,或是穿上从杭州带来的汉服,冥然兀坐,背诵古诗词。

2019年3月22日,雷海为在自己租住的房屋内吹箫。李冬 摄

“我已经习惯一个人了。”雷海为说。在2017年之前,他一个人住在杭州城中村的小单间里。后来与室友合租,过上群居生活,但并不常和他们交流。不过如今,孤独的感觉偶尔也会强烈袭来,尤其是在他参加完一场聚会,独自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

呜咽的萧声,偶尔会从雷海为的租房里传出。他喜欢吹《茉莉花》和《笑傲江湖》,在他看来,音乐是纾解寂寞的方式之一。有时候,他也想念在杭州的朋友,但内心更喜欢如今的生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觉得自己挺幸运,也可以说是天道酬勤。”

曹鹏曾是雷海为在杭州时的室友,两人一同挤在一个四人房间里,度过一年多时间。

他回忆,以往下班回到宿舍,室友们都在看视频、打游戏,雷海为则闷头背诗,或是看书,抑或用手机软件下棋。他印象中的雷海为,“沉默寡言,不怎么和人聊天,是世俗世界里一个很老实的人,也可以说很‘佛系’。”

“他走到今天的前提,是坚持自己所爱,做了很多准备。”26岁的曹鹏说。

2018年,雷海为离开杭州后,原来的群租房因被曝光不能再住,曹鹏搬了家。他换了工作,但仍在送外卖,每天昼夜奔波,从早上八九点一直干到晚上十一点。

在曹鹏看来,雷海为无疑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尽管相隔千里,两人仍不时微信聊天,谈论工作生活。曹鹏想长留杭州,但杭州房价高企,未来该如何规划他说不清楚,“也不知道”。他希望这位远在成都的朋友,能依靠自身才华,买套房子、买辆车,安心地生活工作。

“材不材间过此生”

去年,雷海为做了一个梦。梦里他重回舞台,现场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比赛。在梦里他既非参赛选手,也不是嘉宾,而是一个“吃瓜群众”。

在他的设想中,如果没有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他现在或许已经回老家,承包起一片橘林,做起养殖创业。2017年参加比赛时,他没想过要拿冠军,也未给自己设定目标,“夺冠之后反而内心平静”。

“人生起起落落。经历多了,才觉得心态很重要。”雷海为说,“我现在不会那么在乎成败得失。”

在雷海为看来,生活压力总不可避免,比如婚姻。年近不惑,雷海为还没找过对象,终身大事一度让家人头疼。“和你一起长大的,孩子都读初中了!”父母喜欢拿他和村里同辈人作对比。往年春节回湖南老家时,他被亲友安排着相过几次亲,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感情方面,我觉得自己挺失败的。”他说。

雷海为身着汉服游历名山时的留影。受访者供图

雷海为缓解压力的方法就是背诗。在古诗词中,他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尽量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压力。背诗读书,就是为了能有一颗更强大的心脏去面对现实。”

雷海为理想中的伴侣,是《笑傲江湖》中的任盈盈。他自己则想成为令狐冲那样的人,“洒脱、幽默,过着一种自由不羁的生活”。

时至如今,雷海为并不掩饰自己对世俗意义上圆满人生的渴望。他计划长留成都,存几年钱,买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接着组建一个家庭,就此过上安稳生活。

“他(雷海为)一个人在外面,只希望他保重身体,好好干出一番事业,等老了以后再回来吧。”雷长根说。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这是他最喜欢的两句词,源自辛弃疾的《鹧鸪天·博山寺作》。词中典故出自《老子》《庄子》,大意是说要在有味与无味之处求得真正的快乐,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度过此生。

“这也是我的人生信条。”雷海为说。他觉得“现在工作挺好”,如无变动,想长期做下去。

3月22日下午,雷海为走进天府广场地铁站。他一路静默无语,没人认出这是曾拿到《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的“外卖小哥”。地铁车厢内,雷海为看着窗外闪烁的广告,一张没有表情的脸消融在人群之中。

成名后,一切仿佛“渐渐归于平静”。

■同题问答

新京报:过去一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雷海为: 过去一年,我最大的改变是职业身份的转变。之前是杭州一家公司的普普通通的外卖送餐员。而现在,是成都这所教育培训学校的全职教研老师。

新京报:你心中“新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雷海为: 对于新青年的标准,从年龄上讲,我觉得应该在18-45岁;从精神层面讲,应该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

新京报:未来,你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什么期待?

新京报:未来,你对国家社会有怎样的期待?

雷海为: 要对那些好人好事的社会正能量给予鼓励、奖励,社会的道德体系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穿过寒冬拥抱你》自从上映之后,票房和口碑一直都很不错,其中有很多条故事线,但最让小编感动的还是武哥和叶老师那份美好的爱情,两人偶然相识,成为朋友,当武哥想要向叶老师表白的时候,却不想叶老师已经因为疾病去世了,这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还是挺触动小编的。

《穿过寒冬拥抱你》,武哥和叶老师的爱情让人感动

《穿过寒冬拥抱你》讲述的是2020年疫情时期,武汉居民携手抗疫的故事,剧中很多主角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比如说黄渤饰演的快递小哥勇哥,还有周冬雨演的可爱小护士玲玲,以及贾玲演的外卖骑手武哥,可能大家都会质疑,武哥不是个男人的名字吗?没错,因为玲姐这次演的这个外卖骑手是个很大力又很坚强的女性,所以大家给她取名叫武哥,在一次送外卖的过程中,武哥遇到了一个特殊的客人,也就是叶老师,武哥刚把外卖送到叶老师手中,叶老师就晕倒了,而武哥看着这情况也没犹豫,直接就把叶老师背到了医院,陪他看病,两人就这样认识了,武哥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近距离的看一场钢琴音乐会,而叶老师恰好就是钢琴老师,他让武哥坐在自己身边,为她一个人弹奏了一曲钢琴曲。

武哥和叶老师结局没在一起,成为全片最大的意难平

观众们都很喜欢玲姐演的这个武哥,因为很接地气,也很鲜活,当叶老师为她一个人弹奏了钢琴曲之后,她当晚开着电动车,迎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大声的笑着,那种幸福感,真是很打动观众的,武哥是位单亲妈妈长得不好看,她怕自己配不上叶老师,就想要努力变漂亮,而她遇到了生活中唯一的朋友护士玲玲,玲玲教她涂口红,教她打扮,但最后玲玲却倒在了防疫一线,武哥唯一的朋友也走了,而当武哥心心念念的盼着武汉解封后,和叶老师相约在鹦鹉大乔时,却突然接到消息,叶老师因病离世了,而武哥连爱情也失去了。

很多观众都觉得武哥和叶老师没在一起很遗憾,小编也这么觉得,武哥一个那么热爱生活的人,在疫情期间主动帮助那些隔离居民带货,她那么善良,却没有得到一份她想要的感情,真是很让人难过。

老师送外卖被人点赞,有偿补课就是违反师德,两种劳动有区别吗?

老师这个职业,有时候颇受争议。特别是对于那些以补课为名,大肆办补习班的老师,家长们对他们一点都提不起好感。

当然,老师也是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在生活中的各种开支。所以,有些老师在面对生活上的压力时,要么发挥自己的特长办补习班,要么做一些其他兼职,来为自己的生活开始解压。

然而,对于老师的选择,大家的看法又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根据规定,不去做补习班老师,所以他就开始去做教师本职之外的兼职。而大部分网友对于老师做不同兼职,也是区别对待的。

前不久,网上曝出了一个新闻,说的是四川巴中的一位三十四岁的老师,为了解决家庭经济负担,从3月份开始,就一直利用上班之外的时间,兼职送外卖。

到了五一期间,老师们都放假在家休息,而这位老师却穿起了外卖工作服,马不停蹄奔跑在送外卖的路上。

看到这个新闻之后,小编心里有些莫名心酸,老师这样也是挺不容易的了。一如小编本人一样,很多人在看到这则新闻之后,纷纷为老师送外卖的行为点赞。同样都是兼职,送外卖就被人点赞,而有偿补课就是有违师德,两种劳动有区别在哪?

教师在节假日做兼职送外卖,这一点是没有违反相关规定的。节假日,就是老师的自由时间,在自由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没有什么好批评的。

相对于送外卖而言,老师办理补习班之所以不被大众认可,是有原因的。

首先,老师办补习班,进行有偿补课,这是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行为。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外卖继续往后看重点。

很多老师为了能办起补习班,在课堂上不讲重点,而真正的重点内容会放在自己的补习班里讲。这导致了很多家长,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去报他的补习班。

且有的学生比较上进,即使遇到了难题去找老师资讯,但是老师却不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而是把难题放在自己的补习班上讲。导致很多同学在面对难题时一筹莫展,最终不得不选择去老师的补习班报名。

而大多数家长对办补习班的痛恨,也正是这样引发的。要知道,老师是有工资的,而且他的工资还不低。他们也有充足的假期,他们的假期是其他职业所不能比较的。教师是很崇高的职业,是受人爱戴的职业。但是,有些老师却拿国家给的工资之余,继续办补习班牟取利益,严重影响了老师这一光辉职业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

简而言之,老师办补习班损害了学生的利益,而老师在节假日送外卖,对学生的利益并不造成为何损害。我认为,这是这两者的本质区别。